采访对象:唐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采访时间:2012年12月6日上午
采访地点:美术馆
采访人: 李惠子
采访形式:录音采访
记者:唐馆长,您好!首先想问下您个人是怎么看待此次“国立北平艺专(西画部分)”这个展览的,在筹办期间美术馆典藏部都做了哪些工作?
唐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其实在一年前就有筹备“国立北平艺专藏品展览”这个想法了。而美术馆除了有临时展之外,还应该有一个长期陈列项目,这也是作为美术馆基本功能的一个体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自2008年新馆建成后在这方面也做过努力,期间举办过一些陈列展,但时间只有一个月左右。此次“北平艺专”这个展览也是借着文化部的“馆藏精品展”这个项目的机会,将美术馆四层的空间做为“常设陈列展”的场地,使展览从今年11月底展到明年4月底。据我了解,中央美术学院自身也一直对校史这部分进行梳理和出版图录,对美院历史进行考证。作为美术馆来说也有这部分的藏品,基于这几方面原因,想做一个北平艺专的专项展览。最初也考虑展出中国画、雕塑、版画方面的一些作品,但是在进行过程中发现西画部分的作品还是相对比较集中,加上对四层的展览空间的考虑最终决定做“北平艺专(西画部分)”,这样也会显得整体和精彩。此后,美术馆也会陆续展出其它画科的藏品。
美术馆的展览目前是分为几大部分。一部分是学院各类教学的主要活动展览,比如像“千里之行”展览、“基础十年”展览和学院教师的提名展等等。另外一部分是美术馆的外展,其中有与国外博物馆的交流展览,也有美术馆自主策划的,比如像“未来展”、“超有机双年展”等等。还有一部分是基于美术馆藏品的陈列和研究的展览,这部分的工作主要是由美术馆典藏部来负责的。比如像之前举办过的“历代名画记”和一些艺术家的收藏展等等。
此次“国立北平艺专(西画部分)”这个展览也是新美术馆在2008年建成后基于多方面经验累积的基础上筹办的比较完整和精致的一次陈列展览。当然这里面也需要大量地做很多工作,比如像对一些重要作品的补充、文字的梳理、对作品的研究和考证等等。这些工作目前也正在进行中,会在今后出版的展览图录里展现出来,也希望尽可能地将这些工作做的扎实和饱满一些。
典藏部在进行作品的整理过程中会发现一些作品,并进行考证,像李叔同、李毅士的作品就是在整理过程中发现和考证的。这里面还有修复方面的工作人员参与,因为有些作品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起初是不适合进行展览,修复人员对其进行了初步的保护和清理工作,使其可以更好地进行展览展示。此外还有一个情况就是,我们出于对展览的空间和效果考虑,有时同一个人的作品会比较多,那么就挑选具有代表性和画面效果比较好的作品进行展示。还有一些馆藏藏品虽然是这个老师的,但不是他在艺专时期创作,我们就没有将其展出。
记者:中央美院美术馆典藏部的功能或者主要职责是什么?它与美术馆学术部的关系是怎样的?
唐斌:我个人理解是现在的美术馆通常会设有几个部门。有些美术馆将学术部称作研究部、研究策展部。有的只设有典藏部,还有些是将典藏部和收藏部分开,收藏部可能会更偏向征集藏品这一块,典藏部是保管和研究藏品。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我们是设立了五个部门,学术部主要负责展览的策划、执行、出版编辑和研究工作。典藏部主要是负责美术馆做的一些老艺术家的捐赠展、收藏展、本馆藏品的整理和研究、陈列以及国家各个美术馆之间交流展览等工作。除此之外,典藏部还主要负责馆内藏品的清点、整理和现在目前正在做的典藏数据库和典藏图录编辑工作等等。当然,在工作中,典藏部和学术部之间也会有合作。因为有些展览涉及到馆内的藏品,这就需要到典藏部进行调阅。而典藏部在做藏品陈列展和研究时也会有学术部人员参与。
记者:北平艺专这所学校的历史是较为复杂的,而目前能够确认的属于这部分西画师生只有10人,油画遗存大约是40幅左右,遗存作品的数量与这所学校的三十年的历史相比是不成比例的,您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唐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最早是称作陈列馆,功能也主要是以展览为主。当时主要展览院内老师和学生的作品,也承接文化部、美协举办的一些交流展。但是从建馆开始,还是很注重对藏品的收藏工作。藏品也比较丰富,有古代绘画、近现代绘画和一些文物,这些作品一部分都是老一辈艺术家收集而来的,还有一部分是通过捐赠得来的。关于“北平艺专”这部分的作品,由于当时可能还没有这种系统收藏的意识存在,所以导致很多作品就流失了。这也给我们留下一个课题就是在对这部分进行整理的时候如何去补充作品。目前所看到的这些作品保存下来其实也很难得,因为毕竟这个学校不断经历历史的波折,收藏工作一直以来得到了院系领导的很大支持,现在看来这些作品保存的效果大多还是不错的。
记者: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从1960年起就十分重视艺术品的收藏,藏品约有1万多件,这些藏品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目前藏品的数量还在不断扩大吗?
唐斌:从档案记录来看,我们所说的美术馆藏品有1万3千件左右,主要是在80、90年代时候对这个藏品(主要是古代绘画)做过一次鉴定。到了90年代以后有一个初步统计大致是1万3千件左右。这些年,馆内藏品的数量逐渐再增加,增加的数量也比较快,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主要是一些毕业生的作品,还有老先生的捐赠,比如像王式廓先生、苏高礼先生、艾中信先生和滑田友先生等等捐赠的数量是比较多的。藏品的种类比较丰富,除了古代绘画、近现代绘画还有民间美术、文物类、历届毕业生的收藏,外国友人的捐赠以及一小部分欧洲绘画的作品等等。2008年以后典藏部的工作也在陆续展开,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也使得典藏部能够更好地开展下一步地研究和整理工作。
记者:到目前为止,对这些藏品的研究和整理进展到什么地步?
唐斌:目前在做的一个工作还是清点和整理。其中古代绘画和近现代绘画部分是比较清晰地,数据库基本上也已经建立了,正在细致的做进一步地核对工作。历代毕业生的作品这部分也是相对比较清晰和完整的,但由于之前有些信息不太准确,因此也需要进一步核对。其他的还没有完成整理。计划在本学期末将整理清楚的藏品填充到数据库,下学期可能会对文物类的藏品进行清点。同时会随着一些展览的呈现进行藏品的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们会同步地进行研究工作。也希望在一年中能将美术馆的藏品以一个比较清晰地面貌呈现给大家。
记者:相对于美术馆的收藏,对藏品的研究和整理可以说是比较滞后的,您认为这其中的原因都有哪些?
唐斌:其实从一些档案来看,老一辈的先生在进行藏品收集的过程中已经在进行整理了,只不过他们不是用现代美术馆的管理方式进行,而是通过手工记录的方式,但是记录的是非常详细和认真地,包括像对作品的来源和价格都有记录。每一个年代对于藏品的管理方式是不一样的,这些藏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发挥了很大作用。而如果按照现代美术馆的管理方式去研究、整理和展览可能是在2000年以后,因为2000年由于新校的建成,老陈列馆的藏品也在2001—2003年之间移入新校的临时管理库内,从临时管理库搬到新美术馆库房是在2008年开始到2009年年底,并由此开始进行现代方式的研究和整理。
记者: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新馆建成后,加强了对藏品的研究和整理,在这过程中,曾遇到过什么问题和困难吗?有没有哪些遗漏的或者说做的不够的地方?
唐斌:困难肯定是有的。中央美术学院是一个历史比较长的学校,在这过程中有些藏品是清晰地,但有些不是,这就需要去查询和考证。但同时由于老一辈的先生和老师已经不在世,有些保管员对情况也了解地不是特别清晰这就给考证带来了困难。另外一个就是美术馆的藏品是比较综合的,后期还面临着不断收藏的工作,所以目前看来馆内库房也是相对较小,工作人员还需要再增加。典藏工作也是一个基础工作,需要相对固定的人员,此外还有一个经费问题。这方面主要是偏向收藏部分,因为很多重要作品需要做补充性地收藏,如果单纯依靠艺术家的捐赠是不太可能的。学院在这方面已经给予我们很大支持,收藏经费也在逐年增加。如果再充裕的话,可能会增加一些重要的当代艺术作品的收藏。
记者:中央美院美术馆曾经举办过“馆藏修复展”,关于古代部分的藏品损坏较大,也给修复和鉴定带来很大困难,现在中央美院在藏品保护这部分有没有比较专业、具体的措施?
唐斌:现在美术馆各方面已经达到一个规范的美术馆应具备的条件,包括设备的控制经过几年的磨合目前也运转良好,对藏品的保护也是有效果的。美术馆这方面的工作人员也是学习美术相关专业出身的,并且也很热爱这方面的工作,在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学习。而且我们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会根据各方面的条件将藏品放置在合适的空间内,包括增加了些文物的展柜,大型油画的展架等等。比如像一些雕塑作品是石膏的,很容易破碎,因此我们计划将这些作品铸铜并进行复制,以便有利于藏品的保护。这方面的工作也在参考国外博物馆的一些经验,在根据藏品进行调整。
记者:美术馆的这些藏品是当时在美院学习时的画家、雕塑家留下的,还是后续美术馆通过其它方式,比如像捐赠、购买等获得?这些藏品的来源是怎样的?
唐斌:我所了解的情况是此次展出的大多数藏品是当时学生毕业创作时就留下的。有个别的两件作品是我们借过来的。一件是李宗津先生的作品,是通过刘小东老师借展过来的。另一件是戴泽先生的作品。还有一些作品是通过捐赠方式。比如像秦宣夫先生的作品,这是之前在老美院举办的“秦宣夫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展览时家属捐赠了五件作品,有粉画、水彩和素描。这次展览展出的一件是秦宣夫的粉画作品。
记者:2008年以来美术馆也通过多次展览的方式向外界展示学院藏品的实力,作为美院的学生除了通过展览方式来了解这些藏品,还有没有其它方式?因为目前,大多数学生对这些藏品的具体情况还没有一个清晰、整体的了解。
唐斌:我们目前在做的一个工作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些藏品分门别类、分阶段地录入到数据库,呈现在美术馆的官方网站的藏品版块上。现在已经有一部分的少量作品,大家可以进行公开查阅。可能会在下学期初还会有一部分作品上传上去,争取在一年之内能够使数据库形成一定规模。
记者:最近这些年各个机构都掀起收藏当代艺术作品的热潮,那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对当代艺术作品的收藏有所关注吗?
唐斌:在美术馆新馆建好之后,对当代艺术作品的关注已经有所侧重。在当代艺术这部分,美术馆目前主要关注的是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些中青年艺术家,包括在校任职的老师和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家。我们也正在进行商谈,希望通过艺术家捐赠或者其它的方式来获得。我们目前正在做一个“新中国美术的青年时代”的展览,下限截止到1992年之前,1月份会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向徐冰、谭平、隋建国、展望、刘小东等老师在征集他们学生时代的作品。当然也会捐赠给我们一些作品。除此之外,像国外艺术家的作品我们会通过展览的方式让其捐赠一件或两件作品来充实美术馆的收藏。而随着收藏经费的增加,美术馆也会对当代艺术的重要艺术家,特别是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会更加关注。
记者:此次“国立北平艺专的展览(西画部分)”也是典藏部辛苦、努力取得的一大成就,您认为今后典藏部还应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唐斌:一个展览的呈现,离不开全馆共同的努力和协作。典藏部今后首先还是基于美院自身藏品的一个清晰地清点、整理、著录的基础工作,使得美术馆的藏品更加清晰化。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下一步的藏品陈列。我们希望每年都会有一到两个固定作品的陈列展。在展览的过程中加强对藏品的研究,这个工作会跟美院的研究生、博士生、老师和院外学者联合进行,增强研究力量。同时会侧重主动收藏当代重要艺术家的作品和补充性收藏历史遗缺作品。除此之外,还希望藏品能够更好地为中央美院的教学服务,包括像临摹和赏析课等等,以一种更有效的方式呈现给老师和学生,使其能够在教学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记者:谢谢唐馆长接受我们的采访!
来源:CAFA艺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