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文/王璜生
一、大学思想
大学的灵魂——关于“大学思想”的笔谈 文/雷颐、宋晓霞
讲出你自己——西川访谈
二、美术馆文化
3. 瓦莱里、普鲁斯特与博物馆 文/阿多诺 译/郑弋
4. 未来主义博物馆策略 文/玛丽亚·高夫 译/陈旷地
5. 不断前进的鱼雷——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绘画与雕塑收藏的思路演变 文/柯多·瓦恩多 编译/高高
6. 美术馆叙事还需努力 文/曹庆晖
7. 民营美术馆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书写——今日美术馆执行馆长高鹏访谈
8. 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观画记——美国博物馆行记之一 文/邵彦
三、艺术史与理论
9. 当代艺术与美学的政治 文/雅克·朗西埃 译/王春辰
10. 艺术史书写中的作者理论和作品理论 文/牛宏宝
11. 艺术史的“监狱” 文/盛葳
12. 中国双三年展中的艺术史观——以新世纪之初的广州三年展、上海双年展为例 文/胡斌
13. 双年展无界限? 文/吴金桃 译/李媛
14. 1989“中国现代艺术大展”研究 文/武漠
四、新视角
15. 美国艺术补助政策的困境和突围——以国家艺术基金会为视角 文/林琼英
五、公共与教育
16. 体验美术馆中的陌生感——一种观众拓展策略 文/简·迪斯 译/李藩
六、典藏研究
17. 美学和历史维度上缺损绘画的呈现(上) 编/米勒斯·迈斯等 译/徐研、张林淼
18. 布兰迪修复理论内容浅论 文/徐琪歆
七、研讨会
19. “放下权威:当代全球艺术中的艺术家、网络及合作”——亚历山大·孟璐讲座纪要 整理/刘希言
本期有两位重要的西方哲学家关于美术馆和艺术史的长文被译介,阿多诺的《瓦莱里、普鲁斯特与博物馆》,通过德法两位诗人作家的观点,经由哲学家的论述,而表述了有关博物馆美术馆之于艺术品的内在关系:内在于艺术品自身的历史是一个被不断瓦解和转述的过程;雅克·朗西埃的《当代艺术与美学的政治》,提出“感知共同体”的理论,分析当代艺术与社会、政治、美学等之间所形成的“可见度”与“可理解性”的感知关系,而美术馆塑造了这些可能关联的东西之间的共同存在与兼容的感知。很有意思的是,玛利亚·高夫的《未来主义博物馆策略》与柯克·瓦恩多《不断前进的鱼雷》,前者的文章聚焦较少被关注的1920年代初期苏俄美术馆政策对未来主义等先锋艺术的高度关注,从具体的收藏与展示,到其短暂的繁荣后因政治、意识形态等原因很快沉寂的过程。而恰恰在这个时期,后来成为美国纽约MoMA 首任馆长的巴尔也热情而密切地关注着苏俄美术馆着眼于现代艺术的做法,他在1920 年代末期起于纽约开始了现代主义艺术博物馆的创新与变革。后者的文章详细介绍了MoMA 后来发展及收藏思路演进的过程。两者的文章揭示了一段具有反思意味的博物馆与现代艺术发展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