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10年06月11日至06月30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开幕时间:2010年6月11日15:00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前言
在王定理先生离开我们一周年之际,我们通过整理他的画作、文献、生平资料等,编辑出版《王定理佛画集》,举办“王定理艺术展”等系列活动,以怀念这位一生淡薄名利、造诣精深、勤奋耕耘、默默奉献的先生王定理教授,并希望我们的后辈学子学习先生淡薄勤奋的精神,弘扬先生精深渊博的艺术风范。
王定理先生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著名佛教绘画画家,中国传统壁画专家,中国传统颜料及色彩技法理论专家。
王定理先生1953年主持雍和宫法轮内壁画制作,1957年参加山西永乐宫壁画复制工作,1964年受新疆自治区的委托赴吐鲁番、吐峪沟、库车、拜城克孜尔等地对石窟壁画进行临摹复制,1972年主持河南东汉墓壁画临摹,1974年赴日本展出,并出版《汉唐壁画选》,1982年主持河北北皇庙壁画复制工作。
王定理先生对全国各地的传统壁画进行过广泛的考查,对于中国传统色的应用和传统色的原料产地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总结,撰写出版了《中国传统色》、《中国画颜料色的运用与制作》、《中国画传统色彩教学》等系列专著,使频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并泽被后世。
王定理先生的工笔重彩人物画,继承并发展了我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统,具有浓厚的民间绘画的气息,独具特色。他一生献身于中国传统绘画教学,是中央美术学院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艺术人才,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0年6月
王定理先生生平
著名佛教会画画家,中国传统壁画专家,中国传统颜料及色彩技法理论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原中国画系)教授王定理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6月26日下午16时在北京逝世。
王定理先生1924年4月16日生于北京,自幼随父著名佛教画家王子明先生学习佛教绘画,后又拜北京民间画工谢永学习民间绘画艺术。王子明先生是北京雍和宫周围聚集的一批佛教绘画画家的杰出代表,不但善画,也重视传统色彩颜料的制作及使用技术。王定理先生子承父业,得其真传,在试图父子传承的基础上,将传统绘画在学理及应用技法上进一步广大。
1957年,王定理先生调入中央美术学院后,对全国各地的传统壁画进行了广泛的考查,同时,对于中国传统色的应用和传统色的原料产地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总结,使之更加体系化并适用于学院教学,对于保护、继承、发展民族民间壁画的优秀传统,做出了贡献。
王定理先生1953年主持雍和宫法轮内壁画制作,1957年参加山西永乐宫壁画复制工作,1964年受新疆自治区的委托赴吐鲁番、土浴沟、库车、拜城克兹尔等地对石窟壁画进行临摹复制,临本在北京、乌鲁木齐展出,1972年主持河南东汉墓壁画临摹,1974年赴日本展出,并印汉唐壁画选,1982年主持河北北皇庙壁画复制工作,在石家庄展出。
几十年来在教学过程中多次带学生赴新疆、甘肃、四川等地的石窟寺庙对壁画进行考察临摹学习研究。1976年文化部部长黄镇提出恢复中国画传统色彩,在他的支持下出资在美院附中创办中国画颜料厂,并受到中外专家学者的好评。1985年撰写《中国传统色》三百二十色标,1986年译成中日英三种文字在日本出版,同年访日。后又撰写了《中国画颜料色的运用与制作》一书,由台湾艺术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3年由中国佛教协会周绍良先生主持为日本无景寺创作绘画《玄奘法师转》五十六幅,并由日本集英社刊印成日本版册,作品现存日本知景无量寺长期陈列。
主要作品有:《把青春献给祖国边疆》、《唐王游月宫》、《满江红》、《木兰辞》、《达摩东渡》、红楼梦故事《贾宝玉神游太虚镜》、《迎亲图》、《宝玉探晴雯》等。画中人物富有韵律线条和抒情色彩,并刻意追摩传统以求新意。1987年中国国际文化促进交流学会赴泰国代表团为庆祝泰国国王六十寿辰,曾送国王《献寿图》一幅,此画就出自王定理先生之手。
王定理教授艺术造诣精深,为人忠厚一生勤奋耕耘,苦心探索、锲而不舍、不畏艰辛,在祖国各地进行壁画绘制工作,努力进行艺术实践,汲取石窟壁画的精英,且又在现实生活中取材、写生、追求、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笔下的工笔重彩人物画体态传神、色彩妍丽、用线缠绵有力,继承并发展了我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统,具有浓厚的民间绘画的气息,独具特色。他一生献身于中国传统绘画教学,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艺术人才,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艺术作品和他的教师风范为中央美术学院宝贵的遗产。
中央美术学院 2009.6.29
《学有疑难更问谁——怀念王定理先生》
王定理先生毕生致力于宗教绘画的研究、抢救与绘制,兢兢业业走过了八十寒暑。这一艺术道路的选择与坚持,固然与佛教画家父亲的耳提面命有关,但能历经岁月长河的颠簸、人生苦旅的磨难而不改初衷,在先生的内心深处想必还有着别样的情结与信守。
宗教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曾占有重要位置,在始于魏晋,盛于大唐,又延续于宋元的近千年道释绘画发展过程中,曾涌现出众多的杰出画家,诸如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等在道释绘画上都有着卓越建树。但自宋入元后,随着文人画的滥觞、发展,并最终确立了主导地位后,道释绘画便日见衰微了。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在中华文明的演变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直未能建构起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性宗教信仰,即未能创造出一种能够解释人生的本义,悲苦的由来及灵魂的归向,并将这一切交付给一位万能的神来主宰的思想体系。这种终极关怀的缺失,在相当程度上冷却了画家们对宗教绘画的投身热情。二是宗教绘画,尤其是佛教绘画,在绘制上限制甚多,举凡诸佛像的法相比例,容姿正侧,服装饰物等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必须遵循《造像量度经》或前人粉本依样描摹,容不得半点改动与杜撰,而其绘制过程中的勾描圈点,三矾五染,经九朽而一罢的极为繁复艰辛的操作程序,对于那些力倡即兴挥写,以怡情自娱为主旨的文人画家们来讲,自是深感不适而知难退却了。
但这种退避只体现在文人画的创作中,并没有影响民间的艺术取向,在年画,壁画创作方面,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风格技法,依旧传承着历史文脉。可以说,当文人士夫们由于“厌于人事”而远离了人间烟火,醉心于用清水淡墨摸山范水,勾花写鸟时,广大民众关注的依旧是现实人生,民间画师根据社会的需求,也依旧在“文化精英”们不肯染指的粉墙石壁上,继续讲述着佛的故事,神的传奇,善与恶的较量,因与果的验证,罪与罚的警示,苦与乐的转换和生与死的轮回。这里诠释的是教义,观照的乃是人生。如果说“礼失求诸野”的话,那么在这些壁画遗存中,不仅记录着社会最底层广大民众的期盼与渴求,同时也蕴蓄着民族文化赖以生发繁茂的源头活水。仅就绘画本体来讲,也有着特殊的借鉴价值,因为传统人物画的经典风范和精湛技法,多在这些遗存中得以保存与传承。或许正是有识于此,王定理先生才为之付出了一生心血。
研艺初期,多是随同父亲从事寺庙壁画和唐卡的绘制,除京城外,又远走四乡、西藏和青海等地。1953年,则独自主持了北京雍和宫法轮殿的壁画工程,完成了堪称佛画经典之作的释迦牟尼佛本生故事辉煌巨构。继之,又先后赴新疆吐鲁番、胜金口、克孜尔,甘肃酒泉、文珠山、丁家闸,山西永乐宫,河北北岳庙,河南东汉墓等地进行壁画遗存的考察、临摹与复制。执教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后,又带领学生奔走于全国各地,对尚存壁画遗存进行深入的调研与抢救。跋山涉水,宿路餐风,凳梯抚壁,跪地描图,其艰辛苦累,可以想见。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尚存壁画的文化价值,又将所临作品向社会展出。1995年,更远赴日本,为爱知县无量寺绘制《三藏法师画传》56幅,而此时先生已是70岁高龄的老人了。
壁画绘制在颜色运用上是十分考究的,为了能再现壁画遗存的原貌,也为了重新认识和掌握我国传统绘画在工笔重彩上的丰富经验和精深造诣,王定理先生又对中国画所用的颜料材质的产地,研制过程,品性色相,渲染步骤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归类,并积极筹办了传统绘画颜料工厂,在借鉴前人经验和总结个人实践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传统色色标》、《中国画颜色的运用与制作》、《中国画传统色彩教学》等系列专著,使频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并泽被后世。
佛家说功德,而王定理先生在数十年间历尽艰辛而不言苦,几遇蹉跎而不思退的进取精神和突出贡献,又该胜造几级浮屠呢!
但凡有付出,终会有回报。王先生得到的回报,除了上面所谈到的实实在在的业绩外,还有就是在漫长的艺术征程上所抵达的艺术的制高点。
依据绘画题材的需要,王定理先生采取的是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而工笔重彩的关键技法是勾线与赋色。而先生的绘画成就也集中体现在线与色的艺术合成上。以线塑其形,状其貌,撑其骨,张其势;再以色丰其韵,充其象,调其理,彰其华。勾线时力求精准确当,舒展自如,于张弛有度,疏密有序中形成协调明快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做到了这一点,即使不再着色,亦不失其独有的鉴赏价值,先生的那些白描和瓷青底金线佛画即是例证。但作为服务于寺庙道观中心的宗教绘画,其陈列环境和受众心理决定了色彩仍是不可或缺的。在色彩运用上,先生作为学养深厚的专职画家,自是深有讲究且独具慧心的,做到了重而不浊,艳而不怯,妍丽而不失于甜腻,丰富而不陷于驳杂,与线相结合时色不掩笔,笔不夺色,从而使作品的整体风格呈现出工而不匠,细而不弱,于清新隽雅、严禁秀密中又现俊发之气和健朗之风。风格即人,这一艺术风范的形成,自然得益于对传统绘画的深入研究,但同时也与先生所秉承的慈悲为怀、救度为愿的佛门宗旨,以及他们这一代艺术前辈所依重的品行操守密切相关。
但遗憾的是,对先生的为人所知甚少,对先生作品中关涉到的法印真知,更属懵懂无知。为此作为红尘俗客,后学晚辈,我们还有多少不知与未解,需要求教于这位仁厚的长者,但王定理先生却于2009年6月26日谥然辞世了!撇下了我们独自去面对盛世中的机遇与挑战,沉沦与救赎……惟愿我们能从先生留下的著述和为人请临的圣尊菩萨那里获得人生的大智慧,不断地破除迷障而走向光明。
杜哲森 2010年3月24日,于王定理先生逝世周年祭前夕
前言
在王定理先生离开我们一周年之际,我们通过整理他的画作、文献、生平资料等,编辑出版《王定理佛画集》,举办“王定理艺术展”等系列活动,以怀念这位一生淡薄名利、造诣精深、勤奋耕耘、默默奉献的先生王定理教授,并希望我们的后辈学子学习先生淡薄勤奋的精神,弘扬先生精深渊博的艺术风范。
王定理先生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著名佛教绘画画家,中国传统壁画专家,中国传统颜料及色彩技法理论专家。
王定理先生1953年主持雍和宫法轮内壁画制作,1957年参加山西永乐宫壁画复制工作,1964年受新疆自治区的委托赴吐鲁番、吐峪沟、库车、拜城克孜尔等地对石窟壁画进行临摹复制,1972年主持河南东汉墓壁画临摹,1974年赴日本展出,并出版《汉唐壁画选》,1982年主持河北北皇庙壁画复制工作。
王定理先生对全国各地的传统壁画进行过广泛的考查,对于中国传统色的应用和传统色的原料产地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总结,撰写出版了《中国传统色》、《中国画颜料色的运用与制作》、《中国画传统色彩教学》等系列专著,使频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并泽被后世。
王定理先生的工笔重彩人物画,继承并发展了我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统,具有浓厚的民间绘画的气息,独具特色。他一生献身于中国传统绘画教学,是中央美术学院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艺术人才,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0年6月
王定理先生生平
著名佛教会画画家,中国传统壁画专家,中国传统颜料及色彩技法理论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原中国画系)教授王定理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6月26日下午16时在北京逝世。
王定理先生1924年4月16日生于北京,自幼随父著名佛教画家王子明先生学习佛教绘画,后又拜北京民间画工谢永学习民间绘画艺术。王子明先生是北京雍和宫周围聚集的一批佛教绘画画家的杰出代表,不但善画,也重视传统色彩颜料的制作及使用技术。王定理先生子承父业,得其真传,在试图父子传承的基础上,将传统绘画在学理及应用技法上进一步广大。
1957年,王定理先生调入中央美术学院后,对全国各地的传统壁画进行了广泛的考查,同时,对于中国传统色的应用和传统色的原料产地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总结,使之更加体系化并适用于学院教学,对于保护、继承、发展民族民间壁画的优秀传统,做出了贡献。
王定理先生1953年主持雍和宫法轮内壁画制作,1957年参加山西永乐宫壁画复制工作,1964年受新疆自治区的委托赴吐鲁番、土浴沟、库车、拜城克兹尔等地对石窟壁画进行临摹复制,临本在北京、乌鲁木齐展出,1972年主持河南东汉墓壁画临摹,1974年赴日本展出,并印汉唐壁画选,1982年主持河北北皇庙壁画复制工作,在石家庄展出。
几十年来在教学过程中多次带学生赴新疆、甘肃、四川等地的石窟寺庙对壁画进行考察临摹学习研究。1976年文化部部长黄镇提出恢复中国画传统色彩,在他的支持下出资在美院附中创办中国画颜料厂,并受到中外专家学者的好评。1985年撰写《中国传统色》三百二十色标,1986年译成中日英三种文字在日本出版,同年访日。后又撰写了《中国画颜料色的运用与制作》一书,由台湾艺术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3年由中国佛教协会周绍良先生主持为日本无景寺创作绘画《玄奘法师转》五十六幅,并由日本集英社刊印成日本版册,作品现存日本知景无量寺长期陈列。
主要作品有:《把青春献给祖国边疆》、《唐王游月宫》、《满江红》、《木兰辞》、《达摩东渡》、红楼梦故事《贾宝玉神游太虚镜》、《迎亲图》、《宝玉探晴雯》等。画中人物富有韵律线条和抒情色彩,并刻意追摩传统以求新意。1987年中国国际文化促进交流学会赴泰国代表团为庆祝泰国国王六十寿辰,曾送国王《献寿图》一幅,此画就出自王定理先生之手。
王定理教授艺术造诣精深,为人忠厚一生勤奋耕耘,苦心探索、锲而不舍、不畏艰辛,在祖国各地进行壁画绘制工作,努力进行艺术实践,汲取石窟壁画的精英,且又在现实生活中取材、写生、追求、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笔下的工笔重彩人物画体态传神、色彩妍丽、用线缠绵有力,继承并发展了我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统,具有浓厚的民间绘画的气息,独具特色。他一生献身于中国传统绘画教学,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艺术人才,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艺术作品和他的教师风范为中央美术学院宝贵的遗产。
中央美术学院 2009.6.29
《学有疑难更问谁——怀念王定理先生》
王定理先生毕生致力于宗教绘画的研究、抢救与绘制,兢兢业业走过了八十寒暑。这一艺术道路的选择与坚持,固然与佛教画家父亲的耳提面命有关,但能历经岁月长河的颠簸、人生苦旅的磨难而不改初衷,在先生的内心深处想必还有着别样的情结与信守。
宗教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曾占有重要位置,在始于魏晋,盛于大唐,又延续于宋元的近千年道释绘画发展过程中,曾涌现出众多的杰出画家,诸如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等在道释绘画上都有着卓越建树。但自宋入元后,随着文人画的滥觞、发展,并最终确立了主导地位后,道释绘画便日见衰微了。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在中华文明的演变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直未能建构起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性宗教信仰,即未能创造出一种能够解释人生的本义,悲苦的由来及灵魂的归向,并将这一切交付给一位万能的神来主宰的思想体系。这种终极关怀的缺失,在相当程度上冷却了画家们对宗教绘画的投身热情。二是宗教绘画,尤其是佛教绘画,在绘制上限制甚多,举凡诸佛像的法相比例,容姿正侧,服装饰物等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必须遵循《造像量度经》或前人粉本依样描摹,容不得半点改动与杜撰,而其绘制过程中的勾描圈点,三矾五染,经九朽而一罢的极为繁复艰辛的操作程序,对于那些力倡即兴挥写,以怡情自娱为主旨的文人画家们来讲,自是深感不适而知难退却了。
但这种退避只体现在文人画的创作中,并没有影响民间的艺术取向,在年画,壁画创作方面,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风格技法,依旧传承着历史文脉。可以说,当文人士夫们由于“厌于人事”而远离了人间烟火,醉心于用清水淡墨摸山范水,勾花写鸟时,广大民众关注的依旧是现实人生,民间画师根据社会的需求,也依旧在“文化精英”们不肯染指的粉墙石壁上,继续讲述着佛的故事,神的传奇,善与恶的较量,因与果的验证,罪与罚的警示,苦与乐的转换和生与死的轮回。这里诠释的是教义,观照的乃是人生。如果说“礼失求诸野”的话,那么在这些壁画遗存中,不仅记录着社会最底层广大民众的期盼与渴求,同时也蕴蓄着民族文化赖以生发繁茂的源头活水。仅就绘画本体来讲,也有着特殊的借鉴价值,因为传统人物画的经典风范和精湛技法,多在这些遗存中得以保存与传承。或许正是有识于此,王定理先生才为之付出了一生心血。
研艺初期,多是随同父亲从事寺庙壁画和唐卡的绘制,除京城外,又远走四乡、西藏和青海等地。1953年,则独自主持了北京雍和宫法轮殿的壁画工程,完成了堪称佛画经典之作的释迦牟尼佛本生故事辉煌巨构。继之,又先后赴新疆吐鲁番、胜金口、克孜尔,甘肃酒泉、文珠山、丁家闸,山西永乐宫,河北北岳庙,河南东汉墓等地进行壁画遗存的考察、临摹与复制。执教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后,又带领学生奔走于全国各地,对尚存壁画遗存进行深入的调研与抢救。跋山涉水,宿路餐风,凳梯抚壁,跪地描图,其艰辛苦累,可以想见。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尚存壁画的文化价值,又将所临作品向社会展出。1995年,更远赴日本,为爱知县无量寺绘制《三藏法师画传》56幅,而此时先生已是70岁高龄的老人了。
壁画绘制在颜色运用上是十分考究的,为了能再现壁画遗存的原貌,也为了重新认识和掌握我国传统绘画在工笔重彩上的丰富经验和精深造诣,王定理先生又对中国画所用的颜料材质的产地,研制过程,品性色相,渲染步骤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归类,并积极筹办了传统绘画颜料工厂,在借鉴前人经验和总结个人实践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传统色色标》、《中国画颜色的运用与制作》、《中国画传统色彩教学》等系列专著,使频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并泽被后世。
佛家说功德,而王定理先生在数十年间历尽艰辛而不言苦,几遇蹉跎而不思退的进取精神和突出贡献,又该胜造几级浮屠呢!
但凡有付出,终会有回报。王先生得到的回报,除了上面所谈到的实实在在的业绩外,还有就是在漫长的艺术征程上所抵达的艺术的制高点。
依据绘画题材的需要,王定理先生采取的是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而工笔重彩的关键技法是勾线与赋色。而先生的绘画成就也集中体现在线与色的艺术合成上。以线塑其形,状其貌,撑其骨,张其势;再以色丰其韵,充其象,调其理,彰其华。勾线时力求精准确当,舒展自如,于张弛有度,疏密有序中形成协调明快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做到了这一点,即使不再着色,亦不失其独有的鉴赏价值,先生的那些白描和瓷青底金线佛画即是例证。但作为服务于寺庙道观中心的宗教绘画,其陈列环境和受众心理决定了色彩仍是不可或缺的。在色彩运用上,先生作为学养深厚的专职画家,自是深有讲究且独具慧心的,做到了重而不浊,艳而不怯,妍丽而不失于甜腻,丰富而不陷于驳杂,与线相结合时色不掩笔,笔不夺色,从而使作品的整体风格呈现出工而不匠,细而不弱,于清新隽雅、严禁秀密中又现俊发之气和健朗之风。风格即人,这一艺术风范的形成,自然得益于对传统绘画的深入研究,但同时也与先生所秉承的慈悲为怀、救度为愿的佛门宗旨,以及他们这一代艺术前辈所依重的品行操守密切相关。
但遗憾的是,对先生的为人所知甚少,对先生作品中关涉到的法印真知,更属懵懂无知。为此作为红尘俗客,后学晚辈,我们还有多少不知与未解,需要求教于这位仁厚的长者,但王定理先生却于2009年6月26日谥然辞世了!撇下了我们独自去面对盛世中的机遇与挑战,沉沦与救赎……惟愿我们能从先生留下的著述和为人请临的圣尊菩萨那里获得人生的大智慧,不断地破除迷障而走向光明。
杜哲森 2010年3月24日,于王定理先生逝世周年祭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