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奖”中文字体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展
前言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汉字不但孕育了华夏文明,而且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汉字以其独特的文化形态,彰显了东方精神,凸显了中国人的人文气质。作为汉字传统文化继承者、传播者和推动者,我们应当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研究汉字的文化起始,领导汉字的形态变革,是我们举办大赛的初衷。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文化实力的进一步提高,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扩大,无疑给汉字字体设计师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汉字字体设计更需投入巨大的精力,也需要更多的设计师关注汉字字体设计问题,并付出自己的努力,共同推动汉字字体设计。
由于汉字的复杂性,长期以来汉字字体设计仅为少数人的学问钻研,但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学生开始关心和热爱汉字设计,这极大地推动了汉字字体设计在现代语境下的发展。
方正奖中文字体设计大赛自2001年开赛以来,吸引了众多专业字体设计师和字体设计爱好者,他们的设计聚合为中国最有影响的汉字字体设计大赛。在2009北京世界设计大会召开期间,由中央美院和方正公司共同主办的“‘方正奖’中文字体设计大赛历届优秀作品展”无疑将促进我们与众多国内外设计师、设计教育家交流,增进国内设计院校间关于字体设计的学术沟通,推动中国字体设计的发展。
我坚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汉字字体设计将为世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作出贡献!
王敏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Page$
文字·新生——文字•北京2009展
前言
20世纪20年代欧洲大工业革命以及现代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在生产、艺术创作等领域中所发生的重要革新,促使德国文字设计家扬·奇霍尔德于1928年出版其重要的著作《新文字设计》,提出了“新文字”的设计原则并由此在世界设计领域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字设计)与生活的统一:“部分属于并谐和于整体—对单一,部分与整体的任意的孤立对我们来说是再不可接受的了。文字设计也必须使其自身成为当下创意世界的一部分。”(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98,第13页)
宏观来说,自古以来“书写”就被赋予了更为深远的精神文化内涵。在中国,从“书法碑刻”到“活字印刷”,再从“机械复制”到“数字传播”,汉字应用的技术和面貌上经历着巨大的跨越与改变,无论作为符号的表征还是形式的创造。生活的“日日新”使得信息的消费与文字的应用产生着互动。从置身于中国自我传统去理解或可以说也是“笔墨当代”—文字的数字化面貌也可以是对中国传统上广义“笔墨”概念的更新。在当代语境下文字的意义被重新关注,有人说设计师或许趋向成为视觉信息的写作者。
从微观上看,此次展览作品和文本展现了设计师所秉持的设计态度与设计作品的联接;主要以文字为介质的设计,可以使你近距离地体验设计师其个人的角色感—我们可以说是“字如其人”或“字如其事”—以文字为载体所传播出的设计师和信息本身的双重气质,而在那些倡导理性的设计师作品之中,文字应用又展现出了其科学与系统的一面。
“文字·新生”展汇集了中外80多位设计师的海报、编辑、电影、互动、实验等多项设计领域近500多个项目和作品。作为设计师,策展人,我们有兴趣去做相对内在的探寻: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文字所具有的保守与实验、主观与客观的双重性格—借助于面向未来的设计责任感以及媒介传播的无缝链接。
文字北京09展组织委员会
联合策展团队:
扬·凡·图恩(荷兰)、赫尔穆特·施密德(德国)、大卫·斯矛(美国), 胡达·史密舒真·阿比法耶 (黎巴嫩)、安尚秀(韩国)吕敬人、王敏、王序、何洁、黄克俭、王子源(中国)
策展执行总监:王子源
展览协调人:柏鸣、陈嵘、方宏章、李文龙、王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