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纽约图钉工作室回顾展
展览原主办方:DNP Foundation for Cultural Promotion
展览中国主办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华•美术馆(深圳)、王序设计(广州、北京)
展览中国协办方:深圳市创意品牌促进会、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特别鸣谢:米尔顿•格拉瑟公司(纽约)、保罗•戴维斯工作室(纽约)
展览设计:王序设计
展览时间:2011年3月5日-31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A展厅
纽约图钉工作室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的设计组合之一,它在世界平面设计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在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设计理念与方法的新尝试与探索,这一先锋性的行动彻底改造了视觉交流的语言,并对以后世界各国平面设计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披头士改变了音乐的性质,图钉工作室改变了插图与设计的性质。
这次展览的关键词是“Paradigm”——一种理论的框架所界定的某一时期的世界观。展览将展出纽约“图钉”设计小组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平面设计作品223件/组,包括海报、广告、书籍封面、书籍插图、唱片封套等。展览着眼于呈现图钉工作室的四位主要成员(米尔顿•格拉瑟、詹姆斯•麦克穆兰、西蒙•切瓦斯特、保罗•戴维斯)是如何受到工作室的影响,以及他们在离开工作室后每个成员各自的人生路径。
该展览的核心来自于纽约设计的黄金时代——1960年代左右。这个时代,创新的暴风狂吹世界,它是一个现代性的概念与所确立的文化相互质疑的时代。半个世纪之后,这个展览提供了见证超越时代的伟大设计的机会。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个展览能与同一时间在我馆三层展厅展出的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基础教学展览相配合,能够丰富观众对于平面设计历史与进程的了解,从而体会中国设计所受到的世界影响以及它自身的创新与不同。该展览结束后将于2011年8月至9月在深圳华•美术馆展出。
展期变更:因展品运输问题,“纽约图钉工作室回顾展”推迟开幕。展览时间改为:2011年3月5日至31日。因时间变动给您观展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艺术家简介
西蒙·切瓦斯特1931年出生于纽约。他是图钉工作室的创建人之一,目前担任图钉集团总监一职。他重新引入平面设计风格并将其改造成一种现代视觉语言。他的设计和插图作品被广泛应用于广告、动画片、书籍设计、企业标识和环境标识设计等领域。他创作的海报超过100多幅,并设计了30多本儿童书籍且为其绘制插图。他的作品集包括《西蒙·切瓦斯特:左撇子设计师》(美国Abrams出版社1985年出版)和《西蒙·切瓦斯特:令人着迷的图像》(美国Chronicle出版社2009年出版)。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均收藏了他的海报设计作品。切瓦斯特曾在世界各地发表演讲和举办展览,并入选纽约艺术指导俱乐部名人堂。他于1985年荣获美国平面设计师协会(AIGA)奖章。
保罗·戴维斯1938年出生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凭奖学金进入视觉艺术学校学习。他在1959年加入图钉工作室,后于1963年离开工作室自主创业。他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融合了美国早期画作、超现实主义和波普艺术等元素,迅速成为插图领域的主流影响力。戴维斯的作品一直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地的艺廊和博物馆中展出,并在世界各地被收藏。纽约剧评人奖(Drama Desk Awards)专门为戴维斯设立了一个特殊奖项以表彰其为约瑟夫·帕普的公共剧院设计的标志性海报。戴维斯获得的其他荣誉包括入选纽约艺术指导俱乐部名人堂和插图师协会名人堂,人人渴望得到的美国平面设计师协会(AIGA)奖章,视觉艺术学校和马里兰艺术学院研究所颁发的名誉博士头衔,他还是罗马的美国学会会员。戴维斯最新举办的个展“Show People”在意大利巡回展出,展览的主题是和电影及表演艺术有关的海报及画作。
米尔顿·格拉瑟1929年出生于纽约。他是图钉工作室的创建者之一,后于1974年离开图钉工作室。他是美国最著名的平面设计师之一,曾获得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乔治·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个展的殊荣。2004年,库珀-休伊特国立设计博物馆授予他终生成就奖。2010年,他成为首位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奖章的平面设计师。作为富布莱特奖学金的获得者,格拉瑟曾到意大利博洛尼亚在著名画家乔治·莫兰迪门下进修。他以明晰的语言阐述了设计的伦理实践。他在1974年创办了米尔顿·格拉瑟设计公司,创作了大量的设计作品,直到今天,他仍然活跃在各个设计领域中。
詹姆斯·麦克穆兰1934年出生于中国北方城市青岛。1966年他加入了图钉工作室,后于1969年离开工作室自己创业。他是位国际知名的艺术家,曾为林肯中心剧院设计了40多幅海报。他几乎为美国所有知名杂志创作过插图,其中包括为《纽约》杂志创作的描绘布鲁克林迪斯科的插图,这幅作品后来成为电影《周末狂热夜》的视觉灵感来源。
他和妻子凯特合作创作了多本获奖的儿童书籍,其中包括《I Stink!》(有关垃圾车的故事)和《I'm Dirty!》(有关反铲挖土车的故事)。
他的设计作品在纽约Triton艺廊展出。
图钉工作室的发展历程
威诺尼奇·维安尼(作家、记者)
“每一项新技术都会为我们带来一个新的视野。”米尔顿·格拉瑟在最近的一次访问中这样评论道。“当油画技术完全取代湿壁画法后,人们突然间能够运输画作了,历史的进程也由此而改变。”
当格拉瑟在1954年和西蒙·切瓦斯特及爱德·索勒合作创立图钉工作室时,他还完全不知道不久前的一项技术革新将引发一场文化变革,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十五世纪油画技术所带来的进步。这项技术将以他和他的同事们从未想象过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这项至关重要的技术革新是柯达公司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发明的一种胶卷改进技术,在当时相对来说并不太引人注目。这项创新的Ektachrome彩色胶卷技术逐渐为人所知,它实际上通过在照片中再现以前只有在博物馆才能欣赏到的艺术作品的色彩改变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事后回顾过去,这种改变几乎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事情。
前一天你还在毕恭毕敬地阅读着厚重且内容繁多的艺术书籍,书的内容基本是黑白平版印刷,间中点缀着模糊的色块。下一刻,你已经在匆匆翻阅纸页光滑的彩印专著,书中附有令人赏心悦目、印刷精美的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 (Piero della Francesca)、图卢兹·劳特雷克(Toulouse Lautrec)和费尔南德·莱格(Fernand Leger)等人的大作。由瑞士Skira公司出版的新版艺术书籍的价格对于一般人来说也可以承受得起。
很快地,在书店、博物馆商店和画廊都可以买到印刷精美的德加(Degas)和达菲(Duffy)作品的明信片。人们也可以购买一幅带画框的马蒂斯(Matisse)或奥古斯特·雷诺阿(Auguste Renoir)画作的翻印版,并把它悬挂在家中的墙壁上。这是一场认知的革命。能够欣赏到从拉斯科克斯(Lascaux)岩洞旧石器时期壁画就开始不断涌现的名家杰作的缤纷色彩改变了人们和过去的联系。突然间回顾过去变成了一种乐观之源。怀旧变成了一场视觉的盛宴。
相较于其他印刷技术的进步,柯达公司的彩色专业胶卷Ektachrome使高端文化可以得到更广泛的普及。由此产生的结果是莫奈(Monet)拼图和梵高(Van Gogh)台历及克利姆特(Klimt)大手提袋成为了送礼佳品。当商人们忙于将画家名作变成大众消费品时,图钉工作室的成员们则最大程度地对这笔图像信息财富加以利用,将之转变成一种全新的概念艺术形式。受刺激于这笔图画宝藏的面世—直到不久前还只有寥寥无几的可以周游世界的业余爱好者能欣赏到这些彩色的名画—图钉工作室的成员们实际上彻底改造了视觉交流的语言。
受过科班训练的年轻插图师们是优秀的绘图员。他们知道如何运用绘图技巧去观察和分析。他们确实动手作画,一边手里拿着铅笔和橡皮擦,一边研究学习自己喜爱的画家的色彩运用和技巧。数十年后回头看他们的作品,人们仍然能感觉到他们对色彩发现的兴奋和激动。他们以一种幽默、风趣和令人愉快的恣意盗用昔日的经典名作,创造了一个集中体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青年文化的乐观向上精神的流派。他们着手进行的方式创造了那个活泼年代最令人愉快和最有创意的惊喜之一。
“图钉”一词完美地描述了他们的设计方法学。他们随意地收集视觉印象,就像是将图片、剪报和明信片钉在公告板上。米尔顿·格拉瑟和西蒙·切瓦斯特都是视觉作品的热心收集者,他们总是在搜寻着令人激动的新素材。他们刻意为之的拼贴方式是一种声明:他们拒绝迎合艺术历史中更为惯用的方法,即传统插图师辛辛苦苦维持的方法。作为早期的后现代主义专家(即便当时他们并没有使用这个词汇),他们从未被艺术批评家所吓倒。
格拉瑟曾在意大利的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门下学习,深为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景和肖像画家的杰作所迷,但他也对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赞叹不已,从费利克斯·瓦洛东(Felix Vallotton )到毕加索都包括在内。切瓦斯特的选材喜好则包罗万象,从英国漫画家、古巴雪茄盒、德国连环画、墨西哥还愿画、本土的道路标识、维多利亚时期的儿童书到活页乐谱封面都有,他还是德国讽刺漫画家乔治·格罗兹(George Grosz)、法国设计大师A.M.卡桑德拉(Cassandre)和英国插图师奥博利·比亚兹莱 (Aubrey Beardsley)的仰慕者。
于1959年加入图钉工作室的保罗·戴维斯,当时受到美国早期画家的影响,例如贾斯帕·约翰斯(Jasper Johns)、雷内·马格丽特 (Rene Magritte)、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迪亚哥·里维拉(Diago Rivera)等。詹姆斯·麦克穆兰较晚加入图钉工作室,他是在1968年加入的,他曾是科幻漫画的粉丝。他变成了法国画家和设计家图卢兹·劳特雷克和德国平面设计家路德维希·霍尔维恩(Ludwig Hohlwein)的模仿者。
当图钉工作室的插图师们自己找不到图像素材时,他们的各种研究助手会帮他们找到。团队中的初级成员会遍寻纽约公共图书馆主要分部的艺术杂志,并将他们的发现直接带回插图师们的画桌旁—麦克穆兰是唯一雇佣模特的人,其他成员都更愿意通过引用视觉图形来进行设计。这样就产生了一种交叉授粉的效果。渐渐为人所熟知的“图钉风格”事实上是设计室成员互相施加艺术影响的自然结果。
图钉工作室的艺术家们在文化方面也同样互相影响—它就像一个孵育器。“我们经常谈论电影、电视、书籍、美食和政治等话题,”戴维斯回忆到。“米尔顿总是有些新想法。工作室里总有很多刺激,非常快活。”
“米尔顿总是很有远见,”切瓦斯特说。“他大概知道我们的前进方向。我们其余的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有很多不同风格的拙劣模仿进行着。但我们确实都绘制插图并且设计,这是最不同寻常的事实。”
“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拥有一个确定的设计理念,以及整合字体和图像的方式,” 麦克穆兰评论说,“我们的思考方式更像是作家,而不仅仅是插图师。”
“我们从不认为自己仅仅是个插图师,”米尔顿坚持道,“我从不这样想。我一向认为自己是个设计师。如果你能够设计自己的页面,包括排版方式,你就可以确定没有人能弄砸它—最终的结果会看起来很棒。”
鉴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插图师仍然习惯于绘制华美的场景—由于色彩匹配的原因,他们的大多讨论不可避免地被拖向印刷商方面,图钉工作室的设计师们在纸上创造出概念图像,格拉瑟和切瓦斯特经常自己手工用醋酸粘性涂层进行分色。他们使用了Pantones配色系统以获得更好的明亮度和控制,但两人的作品却各不相同:格拉瑟是弯曲线条和流畅轮廓的专家,而切瓦斯特则沉迷于粗糙的木版印刷和天然质朴的意象。
戴维斯和麦克穆兰能够地极其熟练且轻松自如地绘制人像,前者是用树胶水彩画,后者用水彩,他们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避开被视为图钉工作室标志的单调色彩。但是他们采用鲜明的平面设计元素,诸如宽边、深色阴影、醒目的背景和特定风格的排版格式来突出自己较低概念化的图像。“我几乎必须告诉自己,好吧吉姆,你要加一些黑色到这张海报里。” 麦克穆兰回忆说。
非常奇怪的是,图钉工作室似乎没有在他们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利用最先进的彩色胶卷技术。由于他们自己动手完成大部分设计工作,包括字体设计,他们本可以采用摄影的方式对作品进行拼贴,但是却没有这样做,而是仍然更乐于以多层面且较为传统的方式完成版面设计。
他们都来自于雕版和金属活字印刷的传统。在成立图钉工作室后他们出版了《图钉年鉴》,年鉴版面设计漂亮,采用双色印刷,以广告传单的形式送到广告商处以推广他们的作品。年鉴以最朴素的方式制作,其核心价值在于它的编辑形式。它是一部集古怪奇想和激动人心的文学引用于一体的综合汇编,由当时还不出名的插图师爱德·索勒、雷诺德·鲁芬斯(Renold Ruffins)和切瓦斯特及格拉瑟绘制插图。其复杂老练的排版特征为格拉瑟-切瓦斯特组合今后二十年的作品风格定下了基调。
在1954年到1974年之间,图钉工作室至少雇佣了二十多个插图师,有些只呆了几个星期(彼特·马克思Peter Max也是其中之一),其他的,例如麦克穆兰则在工作室工作了好几年。即便在他们离开后,那些曾在图钉工作室工作过的人仍然将这段与格拉瑟和切瓦斯特的合作过程视为对他们影响深远的经历之一。回顾过去,戴维斯和麦克穆兰认为这段经历对他们后来的设计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不具有米尔顿与生俱来的优雅或是西蒙掌控图案结构的能力,” 麦克穆兰说,“因此我不得不发展自己的特色。作为结果我的作品变得更加清晰和明显了一点。”
“米尔顿和西蒙掌握了一种巧妙的方法。没有人能和他们相比。”戴维斯说。“他们领先于所有人。有他们在的时候,我们总感到自己好像在经过一个转折点。”
1974年,格拉瑟独自经历了一个转折点,他离开了图钉工作室。他自己宣称是为了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他和克雷·费尔科(Clay Felker)于1968年创立的《纽约》杂志上。但他同时也想探索其他道路,例如企业标识设计和商店设计。“我喜欢画插图,”他解释说,“但我觉得插图师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在那个时期,作为一个插图师对我来说是条没有发展前途的道路。”
在格拉瑟离开之后,切瓦斯特继续维持着工作室的运转,只是将名字改为了Pushpin。这是一个象征性的姿态:两个词变成了一个,原来存在于米尔顿和切瓦斯特之间默契的两位一体不再有关联了。虽然他们两个人都希望分开走各自的发展道路,但是有关他们成立的划时代联盟的记忆会永远长存。
从1954年成立至今,图钉工作室影响了好几代设计师,今天看看那些早期图钉工作室的作品依然让人激动,真高兴能在中国重新有机会见到这些如同旧友般熟悉的作品。相信这个展览不仅给我们带来设计史上的经典作品,也给我们带来启示,愉悦。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王敏
从1954年成立至今,图钉工作室影响了好几代设计师,今天看看那些早期图钉工作室的作品依然让人激动,真高兴能在中国重新有机会见到这些如同旧友般熟悉的作品。相信这个展览不仅给我们带来设计史上的经典作品,也给我们带来启示,愉悦。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