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像之境——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丝网版画展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
承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协办单位:中国艺术新闻网、红砖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1年6月10日-2011年6月30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
前言1
谈一点对丝网版画的认识
苏新平
丝网印刷技术是西方工业化的产物,由于其印刷方式直接、便捷,又十分易于传播的特点,很快被艺术家所认识和利用。在西方,丝网技术被艺术家大量应用是在20世纪中期,我们熟知的波普艺术家劳申伯格,其代表作品《投标备忘录》、《幽灵》,还有安迪·沃霍尔,作品有《玛丽莲·梦露》、《毛泽东系列》、《超人》、《美元钞票》等,另外波普艺术中的重要艺术家汉密尔顿、利希滕斯坦和罗森奎斯特等都是以丝网版画的面貌出现的,还有像吉尔伯特和乔治,约尔格·伊门道夫等艺术家也都是大量应用丝网技术进行创作的著名艺术家。
丝网版画艺术在中国的兴起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与西方不同的是,丝网印刷技术传入中国后,首先进入了学院教学系统,通过学院教师和毕业生的作品传播到社会,逐渐被更多的艺术家所认识和使用。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丝网版画艺术已经由初期的材料设备简陋、印刷技术粗糙,艺术语言方式、方法单一的版画品种,逐渐发展为设备材料先进,印刷技术精湛,艺术语言风格多样化的局面。不过由于印刷条件限制,在中国从事丝网版画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至今仍然多数在学院当中。虽然社会公共和个人丝网工作室在逐年增加,但是工作室的增加赶不上艺术家需求,加上条件和印制质量所限难以满足更多艺术家的需要,学院至今还是中国丝网版画重要的学习、创作基地,所以从事丝网版画创作的艺术家也多集中于此,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广军、张桂林和周吉荣等重要的版画家都是学院教师,而洪浩、冯梦波等职业艺术家相对少一些。无论怎样,丝网印制技术在今天已经被广大艺术家所认识,并且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所利用。尤其是近十年,丝网印制技术的应用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已经不仅仅限于艺术创作,我们看到绘画原作进行版画复制热潮的兴起,使丝网复制版画在中国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迅猛发展。由于丝网复制还原效果好,操作简便,印制数量、质量能够保障,让许多重要艺术家看到了它的价值,比如大家熟知的吴冠中、张晓刚、王广义等著名艺术家,他们都在不约而同地应用丝网版画的技术复制自己的原作,虽然说他们的版画作品不具备我们通常所说的原创性,但是他们的介入无疑也起到了推动丝网版画这种形式的普及,使更多的人对丝网版画有了认知和关注,尤其对于版画的大众化之路起到了推动作用的。
从上述回顾中我们看到,丝网版画艺术发展既迅速又喜人,丝网版画艺术相对于木版、铜版、石版传统版种来讲,不仅应用范围广泛、而且普及率也高,这是丝网版画简洁、鲜明的效果和印刷难度小、便于操作等特点,以及适合艺术家表达的语言特征所带来的结果。然而,在肯定丝网版画语言具有的独特优势,为丝网版画艺术迅速发展感到喜悦的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在许多版画展览中的丝网作品的水平和质量在下滑,不少作品看似样式多样,视觉效果也不错,却并不感人;而令人回味、给人以启示的作品和个人语言探索特点明确的作品也并不多见。还有一些作品明显样式化,看似单纯,其实是简单,看似丰富却是堆砌,另外有些作品追求华丽、新颖,却华而不实,有很重的模仿痕迹。当然这些问题不只存在于丝网版画作品中,其它版种也有类似的现象,不过在丝网版画作品中体现得要明显一些,究其原因,也许是商业化的影响,也许是艺术标准混乱的缘故,但是根本还是艺术家自身放松了艺术标准,疏于艺术本质问题的思考造成的,这是我们每位艺术家都需要警觉的问题。尤其在丝网艺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坚定理想、坚持标准,同时还要不断面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挑战,只有如此丝网版画艺术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
总之,丝网印刷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或语言,与其它版种一样,只有不断的探索实践,才能有所创新;对艺术家来说,只有不断尝试,努力寻求适合个人艺术表达的方法,才能使丝网版画艺术有所进步,有所发展。而丝网版画艺术的发展进步,技术语言的不断开拓是一个方面,艺术家如何应用这一独特的语言,又取决于思想观念的进步与个人艺术语言方式、方法的独特智慧。因此丝网版画艺术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技术语言方式、方法,更多在于版画家的思想意识,对今天社会、文化的敏感度和创造性表达,在我看来,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探索、敢于实验是丝网版画艺术健康发展走向真正繁荣的根本出路。
前言2
张桂林
丝网版画萌芽于东方、成型于西方。上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的联邦艺术计划中开始包含丝网版画的研究项目,这一举动推动丝网版画正式步入艺术殿堂。随着丝网版画自身的发展成熟,逐渐为公众所接受,与木版、铜版、石版并称为四大版种。
上世纪70年代末,李桦先生等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认识到丝网版画在中国艺术界的空白状况,决心在中央美术学院筹建丝网版画工作室,筹建前期的各种艰难已成为一段珍贵历史,如今我们的丝网版画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甚至国际艺术界形成蔚为大观之规模,呈现一片可喜之势。
在版画艺术的家族中,丝网版画是年轻、富有生命力的一个版种,它与工业技术紧密相联,具有色彩明亮、层次丰富、复杂多变等艺术特色。它使版画语言得到了重要的发展,无论是从作品尺寸上,还是色彩运用上,丝网版画为画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表达空间,使版画的“绘画性”得以更加淋漓尽致的体现。由于适应现代社会条件下图像传播特征和视觉文化不断扩展的趋势,丝网版画成为越来越多艺术家的创作手段。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2003年开始建立导师工作室,原先以技术分类的版种工作室演变为导师工作室与版种工作室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一工作室主张引导学生在尊重传统版画历史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当代版画语言的基本规律,力求汲取中外版画经典艺术的精髓并结合自身特点加以融会贯通,使学生在当代艺术的视野之下探索版画这一艺术手段的各种发展可能性。作为导师工作室,技术不再是教育的先导和框框,但脱离了技术支持的艺术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由于丝网版画丰富的表现力和鲜明的艺术特色,丝网版画一直作为版画系第一工作室的首选技术。丝网版画既是第一工作室重要的创作手段,也是训练学生有效的教育途径。可以说,第一工作室自觉承担起了丝网版画传承的历史使命。
中国丝网版画从产生到现在有了30余年历史,已形成一套从教学到创作较完整的体系。中国有句老话“三十而立”,中国丝网版画也到了而立之年。由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一工作室牵头举办的此次展览,意在回顾、总结中国丝网版画三十年春华秋实之路,并努力梳理丝网版画教学构架与学术脉络。
本次展览的主题“显像之境”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指涉丝网版画的艺术特点,另一方面也暗指丝网版画在当代艺术多元纷呈的环境下强有力地浮出水面,已经有了明确、明显的发展态势,显露出作为新版种的年轻活力和内在生命力。随着丝网版画的地位得以彰显,我们总结这一版种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探索它的更大潜力也成为必然。
前言1
谈一点对丝网版画的认识
苏新平
丝网印刷技术是西方工业化的产物,由于其印刷方式直接、便捷,又十分易于传播的特点,很快被艺术家所认识和利用。在西方,丝网技术被艺术家大量应用是在20世纪中期,我们熟知的波普艺术家劳申伯格,其代表作品《投标备忘录》、《幽灵》,还有安迪·沃霍尔,作品有《玛丽莲·梦露》、《毛泽东系列》、《超人》、《美元钞票》等,另外波普艺术中的重要艺术家汉密尔顿、利希滕斯坦和罗森奎斯特等都是以丝网版画的面貌出现的,还有像吉尔伯特和乔治,约尔格·伊门道夫等艺术家也都是大量应用丝网技术进行创作的著名艺术家。
丝网版画艺术在中国的兴起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与西方不同的是,丝网印刷技术传入中国后,首先进入了学院教学系统,通过学院教师和毕业生的作品传播到社会,逐渐被更多的艺术家所认识和使用。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丝网版画艺术已经由初期的材料设备简陋、印刷技术粗糙,艺术语言方式、方法单一的版画品种,逐渐发展为设备材料先进,印刷技术精湛,艺术语言风格多样化的局面。不过由于印刷条件限制,在中国从事丝网版画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至今仍然多数在学院当中。虽然社会公共和个人丝网工作室在逐年增加,但是工作室的增加赶不上艺术家需求,加上条件和印制质量所限难以满足更多艺术家的需要,学院至今还是中国丝网版画重要的学习、创作基地,所以从事丝网版画创作的艺术家也多集中于此,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广军、张桂林和周吉荣等重要的版画家都是学院教师,而洪浩、冯梦波等职业艺术家相对少一些。无论怎样,丝网印制技术在今天已经被广大艺术家所认识,并且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所利用。尤其是近十年,丝网印制技术的应用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已经不仅仅限于艺术创作,我们看到绘画原作进行版画复制热潮的兴起,使丝网复制版画在中国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迅猛发展。由于丝网复制还原效果好,操作简便,印制数量、质量能够保障,让许多重要艺术家看到了它的价值,比如大家熟知的吴冠中、张晓刚、王广义等著名艺术家,他们都在不约而同地应用丝网版画的技术复制自己的原作,虽然说他们的版画作品不具备我们通常所说的原创性,但是他们的介入无疑也起到了推动丝网版画这种形式的普及,使更多的人对丝网版画有了认知和关注,尤其对于版画的大众化之路起到了推动作用的。
从上述回顾中我们看到,丝网版画艺术发展既迅速又喜人,丝网版画艺术相对于木版、铜版、石版传统版种来讲,不仅应用范围广泛、而且普及率也高,这是丝网版画简洁、鲜明的效果和印刷难度小、便于操作等特点,以及适合艺术家表达的语言特征所带来的结果。然而,在肯定丝网版画语言具有的独特优势,为丝网版画艺术迅速发展感到喜悦的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在许多版画展览中的丝网作品的水平和质量在下滑,不少作品看似样式多样,视觉效果也不错,却并不感人;而令人回味、给人以启示的作品和个人语言探索特点明确的作品也并不多见。还有一些作品明显样式化,看似单纯,其实是简单,看似丰富却是堆砌,另外有些作品追求华丽、新颖,却华而不实,有很重的模仿痕迹。当然这些问题不只存在于丝网版画作品中,其它版种也有类似的现象,不过在丝网版画作品中体现得要明显一些,究其原因,也许是商业化的影响,也许是艺术标准混乱的缘故,但是根本还是艺术家自身放松了艺术标准,疏于艺术本质问题的思考造成的,这是我们每位艺术家都需要警觉的问题。尤其在丝网艺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坚定理想、坚持标准,同时还要不断面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挑战,只有如此丝网版画艺术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
总之,丝网印刷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或语言,与其它版种一样,只有不断的探索实践,才能有所创新;对艺术家来说,只有不断尝试,努力寻求适合个人艺术表达的方法,才能使丝网版画艺术有所进步,有所发展。而丝网版画艺术的发展进步,技术语言的不断开拓是一个方面,艺术家如何应用这一独特的语言,又取决于思想观念的进步与个人艺术语言方式、方法的独特智慧。因此丝网版画艺术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技术语言方式、方法,更多在于版画家的思想意识,对今天社会、文化的敏感度和创造性表达,在我看来,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探索、敢于实验是丝网版画艺术健康发展走向真正繁荣的根本出路。
前言2
张桂林
丝网版画萌芽于东方、成型于西方。上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的联邦艺术计划中开始包含丝网版画的研究项目,这一举动推动丝网版画正式步入艺术殿堂。随着丝网版画自身的发展成熟,逐渐为公众所接受,与木版、铜版、石版并称为四大版种。
上世纪70年代末,李桦先生等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认识到丝网版画在中国艺术界的空白状况,决心在中央美术学院筹建丝网版画工作室,筹建前期的各种艰难已成为一段珍贵历史,如今我们的丝网版画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甚至国际艺术界形成蔚为大观之规模,呈现一片可喜之势。
在版画艺术的家族中,丝网版画是年轻、富有生命力的一个版种,它与工业技术紧密相联,具有色彩明亮、层次丰富、复杂多变等艺术特色。它使版画语言得到了重要的发展,无论是从作品尺寸上,还是色彩运用上,丝网版画为画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表达空间,使版画的“绘画性”得以更加淋漓尽致的体现。由于适应现代社会条件下图像传播特征和视觉文化不断扩展的趋势,丝网版画成为越来越多艺术家的创作手段。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2003年开始建立导师工作室,原先以技术分类的版种工作室演变为导师工作室与版种工作室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一工作室主张引导学生在尊重传统版画历史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当代版画语言的基本规律,力求汲取中外版画经典艺术的精髓并结合自身特点加以融会贯通,使学生在当代艺术的视野之下探索版画这一艺术手段的各种发展可能性。作为导师工作室,技术不再是教育的先导和框框,但脱离了技术支持的艺术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由于丝网版画丰富的表现力和鲜明的艺术特色,丝网版画一直作为版画系第一工作室的首选技术。丝网版画既是第一工作室重要的创作手段,也是训练学生有效的教育途径。可以说,第一工作室自觉承担起了丝网版画传承的历史使命。
中国丝网版画从产生到现在有了30余年历史,已形成一套从教学到创作较完整的体系。中国有句老话“三十而立”,中国丝网版画也到了而立之年。由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一工作室牵头举办的此次展览,意在回顾、总结中国丝网版画三十年春华秋实之路,并努力梳理丝网版画教学构架与学术脉络。
本次展览的主题“显像之境”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指涉丝网版画的艺术特点,另一方面也暗指丝网版画在当代艺术多元纷呈的环境下强有力地浮出水面,已经有了明确、明显的发展态势,显露出作为新版种的年轻活力和内在生命力。随着丝网版画的地位得以彰显,我们总结这一版种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探索它的更大潜力也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