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13年3月1日—3月29日(教师展)
2013年3月1日—3月17日(学生展)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教师展)
教学展厅(学生展)
主办机构: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承办机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黄艺术馆
邀请单位: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排名不分先后)
前言一
潘公凯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中国山水画及其山水文化精神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历经了千余年的积淀与演变,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传统精英文化的代表形态与文人绘画的经典母题。山水画作为传统中国绘画的最重要的画科,一向为历代画家所重视,也在当下文化艺术界备受关注。
从先秦时代道家、儒家所提出的“天人合一”与“仁智之乐”理念开始,山水文化就承载了中国文人知识分子对于天人关系与主体人格的哲思。早在山水题材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的魏晋时期,画中山水即蕴含着稚拙古朴、平散冲和的诗意情怀。至隋唐五代到两宋的山水画成为重要画科,荆浩、董源、范宽、郭熙等山水画宗师的传世名作,彰显了山水造化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境界追求。元代已降,文人士气则成为山水画之戏、趣、韵、理的集中体现,“画一窠一石,当逸墨撇脱,有士人家风”,黄公望、倪云林等山水画大家的笔底江山,背后是一整套完备、立体的人格精神体系与心性气度。而董其昌“南北宗”论,更将文人情怀进一步注入山水文化,成为明清画坛正宗的精神旨归。
二十世纪以来,伴随着现代学院教育替代传统私塾传习,山水画的创作、教学与研究逐渐系统化和完整化,山水画名师大家辈出。他们力求从宋、元、明、清树石法的基础训练入手,拓展到现代山水空间图式的研究,重视诗书画印的文人画全面素养。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笔墨的训练,强调通过对传统山水画经典作品的临摹和外出写生,来体悟古人的笔墨气息,理解山水画气韵与意境的神髓,进而由“技”入“道”,达到心、手、眼的合一。
将对于山水画创作及其文化精神、历史脉络的学术研究推向深入,思考探求山水画的画理、学理、哲理,特别是对于百余年来近现代中国山水画创作、教学、研究的成就与史脉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梳理,已经成为美术领域的学术热点问题之一。在这一点上,我们期待着有更多更好的画家、学者投入到这个课题中去,在深层次上把握传统山水画演进的文脉与内在规律,以完成这个时代赋予学院教育与中国画界的文化使命。
前言二
唐勇力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
山水画面临着继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的深切问题。
美术学院的山水画教学,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对传统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得山水画教学改革也不断深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学大纲。教学思想明确,有了一条即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是山水画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步入规范,系统,严谨,有序的常态化。然而面对新时代的全球化经济体,西方文化语境世界化的形势下,山水画的发展也正处于这一问题之中。怎样坚守自己,发展自己,是一重要的课题。山水画的根本技法是笔墨表现、笔墨结构,笔墨又是发展变化的。唐代人创建了唐人的笔墨,宋元大家建构了宋元样式的笔墨,有李唐笔墨,范宽笔墨,石涛笔墨,近代有黄宾虹笔墨,李可染笔墨。时代在变化,生活在变化,审美在变化,笔墨形式焉能不变?作画必有性情,性情所致画出自己的精神世界。性情来自修养,性情关乎品格,性情关乎境界。有性情未必能完成高品质画作,还需要有表达的技巧以成画作。山水画表现技法根本之点,则是“笔墨”。有什么样的笔墨,造什么样的意象,有什么样的笔墨,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品质和品味。山水画就在笔墨之间。随着画家执着的创造,“笔墨”必将不断拓展、演化出各种类型的笔墨表现形式,提升笔墨表现独特境界的审美价值。“笔墨”必须是在继承中发展,继承中演化,因此“继承与创新”是我们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中国画学院山水画教研室从这一课题出发,在陈平副院长和教研室主任崔晓东的主持下,多次召开教学会议讨论,姚鸣京、李铁生、刘荣、丘挺积极响应并参与,决议召开一次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山水教学研讨会,期间展出教师多年来创作的山水画作品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山水画作品。旨在进行交流和碰撞,加强了解,互补促进。研讨会的目的也如此,为更深入地探讨山水教学和创作的老经验,新观点,促进全国美术学院山水画教学更坚实,更深入,更拓展,更有新成果。
山水画教学之根本就是教会学生如何继承传统,在实践中提升继承传统技法的能力,同时学会创新意识和探索新笔墨形式的基础能力。山水画人才出自于美术院校,美术院校的山水画教学开启山水画发展的流向。我们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倡扬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新时代的山水画一定会展现出传统的修养,时代的面貌。
此山水画研讨会暨山水画作品展的顺利召开,也衷心感谢兄弟院校和山水画教授的大力支持。编辑此本《“为中国画——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山水教学研讨会暨教师、学生作品展览”教师作品集》是为了永久留住这次研讨会的印记和过程,使之更有史料意义和研究性。
祝此次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山水画教学研讨会暨山水画展成功!
前言一
潘公凯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中国山水画及其山水文化精神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历经了千余年的积淀与演变,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传统精英文化的代表形态与文人绘画的经典母题。山水画作为传统中国绘画的最重要的画科,一向为历代画家所重视,也在当下文化艺术界备受关注。
从先秦时代道家、儒家所提出的“天人合一”与“仁智之乐”理念开始,山水文化就承载了中国文人知识分子对于天人关系与主体人格的哲思。早在山水题材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的魏晋时期,画中山水即蕴含着稚拙古朴、平散冲和的诗意情怀。至隋唐五代到两宋的山水画成为重要画科,荆浩、董源、范宽、郭熙等山水画宗师的传世名作,彰显了山水造化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境界追求。元代已降,文人士气则成为山水画之戏、趣、韵、理的集中体现,“画一窠一石,当逸墨撇脱,有士人家风”,黄公望、倪云林等山水画大家的笔底江山,背后是一整套完备、立体的人格精神体系与心性气度。而董其昌“南北宗”论,更将文人情怀进一步注入山水文化,成为明清画坛正宗的精神旨归。
二十世纪以来,伴随着现代学院教育替代传统私塾传习,山水画的创作、教学与研究逐渐系统化和完整化,山水画名师大家辈出。他们力求从宋、元、明、清树石法的基础训练入手,拓展到现代山水空间图式的研究,重视诗书画印的文人画全面素养。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笔墨的训练,强调通过对传统山水画经典作品的临摹和外出写生,来体悟古人的笔墨气息,理解山水画气韵与意境的神髓,进而由“技”入“道”,达到心、手、眼的合一。
将对于山水画创作及其文化精神、历史脉络的学术研究推向深入,思考探求山水画的画理、学理、哲理,特别是对于百余年来近现代中国山水画创作、教学、研究的成就与史脉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梳理,已经成为美术领域的学术热点问题之一。在这一点上,我们期待着有更多更好的画家、学者投入到这个课题中去,在深层次上把握传统山水画演进的文脉与内在规律,以完成这个时代赋予学院教育与中国画界的文化使命。
前言二
唐勇力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
山水画面临着继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的深切问题。
美术学院的山水画教学,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对传统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得山水画教学改革也不断深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学大纲。教学思想明确,有了一条即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是山水画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步入规范,系统,严谨,有序的常态化。然而面对新时代的全球化经济体,西方文化语境世界化的形势下,山水画的发展也正处于这一问题之中。怎样坚守自己,发展自己,是一重要的课题。山水画的根本技法是笔墨表现、笔墨结构,笔墨又是发展变化的。唐代人创建了唐人的笔墨,宋元大家建构了宋元样式的笔墨,有李唐笔墨,范宽笔墨,石涛笔墨,近代有黄宾虹笔墨,李可染笔墨。时代在变化,生活在变化,审美在变化,笔墨形式焉能不变?作画必有性情,性情所致画出自己的精神世界。性情来自修养,性情关乎品格,性情关乎境界。有性情未必能完成高品质画作,还需要有表达的技巧以成画作。山水画表现技法根本之点,则是“笔墨”。有什么样的笔墨,造什么样的意象,有什么样的笔墨,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品质和品味。山水画就在笔墨之间。随着画家执着的创造,“笔墨”必将不断拓展、演化出各种类型的笔墨表现形式,提升笔墨表现独特境界的审美价值。“笔墨”必须是在继承中发展,继承中演化,因此“继承与创新”是我们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中国画学院山水画教研室从这一课题出发,在陈平副院长和教研室主任崔晓东的主持下,多次召开教学会议讨论,姚鸣京、李铁生、刘荣、丘挺积极响应并参与,决议召开一次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山水教学研讨会,期间展出教师多年来创作的山水画作品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山水画作品。旨在进行交流和碰撞,加强了解,互补促进。研讨会的目的也如此,为更深入地探讨山水教学和创作的老经验,新观点,促进全国美术学院山水画教学更坚实,更深入,更拓展,更有新成果。
山水画教学之根本就是教会学生如何继承传统,在实践中提升继承传统技法的能力,同时学会创新意识和探索新笔墨形式的基础能力。山水画人才出自于美术院校,美术院校的山水画教学开启山水画发展的流向。我们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倡扬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新时代的山水画一定会展现出传统的修养,时代的面貌。
此山水画研讨会暨山水画作品展的顺利召开,也衷心感谢兄弟院校和山水画教授的大力支持。编辑此本《“为中国画——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山水教学研讨会暨教师、学生作品展览”教师作品集》是为了永久留住这次研讨会的印记和过程,使之更有史料意义和研究性。
祝此次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山水画教学研讨会暨山水画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