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大地之美——余本写生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3/05/23-2013/06/19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A展厅
开幕时间:2013/05/23 15:00
开幕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一层
学术指导:王璜生
展览策划:唐斌、谢钧
展览统筹:郭红梅、姜楠
视觉设计:伊毅
展览执行:宿世存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画院、莞城美术馆
余本简历(1905-1995):
余本,原名余建本,著名油画家,1905年生,广东省台山县人,13岁到加拿大勤工俭学,1931年毕业于著名艺术学府——加拿大安德里奥艺术学院。1935年回香港从事创作及授徒,是香港西画艺术发展的先驱。1956年应国家邀请,举家回内地定居。从30年代至80年代,余本创作油画作品逾千,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展览。余本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全国美协理事,广东省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东画院副院长。
展览内容:
此次展览是对余本先生艺术历程一次大型的总结与回顾。展览作品全部来自于余本先生家人的多年珍藏及莞城美术馆馆藏,其中包括余本先生写生作品。展览以余本先生多年的艺术历程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分为“香港忆昔”、“南粤写照”、“北方寄情”三个部分,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余本先生的艺术成就。
板块一:香港忆昔
余本1935年从加拿大回国后定居香港,一直到1956年,这部分作品就是这一时期所作。画家除了使用油画来表现香港沿海的山形地貌与光色变幻,也时常用水彩来描绘香江水乡与渔村的灵动与轻盈。他的油画有后期印象派的风格特色,而水彩则具备英国水彩画传统中的通透与温和。这些画面不仅反映了画家对他所熟悉的生活的热爱,更是让今天的观众看到了作为当今世界金融中心的香港在那个时代的历史面貌。另外,余本在香港居留期间,以自己辛勤的艺术实践,推动了香港西洋画的发展,也写就了香港近现代美术历程的重要篇章。
板块二:南粤写照
1959年到1979年,余本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各地写生。作为广东本土画家,他将对家乡的无限热爱注入画笔中,画面充满了朴素真切的美感与对恬静淡泊的向往。一片片的桑基鱼塘,纵横交错的河涌,穿梭游荡的小舟,郁郁葱葱的树木,农民的田间劳动之趣,无不在画家笔下被表现的栩栩如生。画家运用明快的色彩与轻快地笔触,强烈而亲切地表现了粤海渔村的生态特色和水乡之情。
板块三:北方寄情
60年代到70年代,余本应邀到韶山、长江、北京、延安、黑龙江等北方地区写生访问,这也是余本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间。对于生长在南方的人来说,北方往往都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北方四季鲜明,地貌开阔,人性豁达,自然色调更是迥异于南方。这一切都激发出画家无限的热情。从这批作品中可以看出,画家试图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洒脱的笔法、简洁的色块、强烈的对比、清新的构图,既表现了开阔的田野和山林,又描绘出了北国独特的风情。
余本先生的艺术,可以说是一种融合着个人生命境界的本土文化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的体现包括他所处的生存空间、生活经历,也包括由此而产生的个性和人格精神,更主要的是,以这样的个性和人格精神对绘画及人生的理解和渗透,达到并升华为一种艺术的境界。
余本一再地表示,“我的目的就是以在西方所学的方法,写中国的风土人情,希望艺术对中国的风土人情有些贡献”。余本的艺术生涯也正是这样,虽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没有那个年代普遍所有的过分的责任感、使命感,但他默默地、朴朴实实地以自己的生命来创造具有“中国精神”的独特之美。而他的默默和朴实正是这独特之美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
当然,余本绘画最令人感动的正是画面中所透露出来的这种朴实无华、蕴厚充融的美学精神和品格,即“具有独特之美的中国本土文化精神”。绘画或艺术,所表现的题材内容固然重要,但从本质上讲这仍属于外在的、表面的,而将所表现内容,通过相应的、有着美学品格的艺术形式,转化、升华为一种具有美学意味的精神,这才是本质的。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个人的生活空间和经历固然对他的气质形成和精神体现,以及艺术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但从艺术的精神体现上讲,更关键的是艺术家以他原先性的气质、品格特点去寻获一种相应的艺术表现样式,并以这种样式去表现自身真切地对生活、对时代、对人生的感觉和思考。
余本先生出生在珠江三角州贫困而朴实的乡村,十三岁就远涉他乡,到加拿大勤工俭学,后来就读于加拿大安德里奥艺术学院。1936年后移居香港,一直以卖画来养家糊口,直至1956年回大陆定居。这样的生活经历,至少有几个重要因素影响着他的本土艺术精神的确定和升华:朴实的乡村出身使他具有一种朴实的生活品格,他从不哗众取宠,质质朴朴地对待人生、对待生活;他心地坦荡真率,他没有过高的期望、过分的艺术使命感,而是真挚地、执着地、朴素地从事着自己选定的艺术工作;艰难的人生经历也使他充满了关心劳苦阶层的同情之心。这一些,都是非常朴素的本土文化精神的一方面表现。另外,余本早年就飘洋过海,后来又长期旅居在香港,这使得这位有朴素乡土心和气质的艺术家更具有一种深沉悠远的故土梦,他以凝重、青涩、厚朴的笔触和色彩描画这飘泊梦乡中的黄土地和劳作在这土地上人们的沉重身影。这构成了他艺术中本土文化精神更深一层的表现,也可以说是更具艺术气质的表现。
我们敬仰余本先生这种朴素、率直、执着的艺术精神,敬仰他那由此精神所升华的艺术境界。人生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气质、品格,而艺术,正是这种精神、气质、品格的体现,说到底,艺术是一种精神和境界。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王璜生
2013.4.23于中央美术学院
余本先生的艺术,可以说是一种融合着个人生命境界的本土文化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的体现包括他所处的生存空间、生活经历,也包括由此而产生的个性和人格精神,更主要的是,以这样的个性和人格精神对绘画及人生的理解和渗透,达到并升华为一种艺术的境界。
余本一再地表示,“我的目的就是以在西方所学的方法,写中国的风土人情,希望艺术对中国的风土人情有些贡献”。余本的艺术生涯也正是这样,虽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没有那个年代普遍所有的过分的责任感、使命感,但他默默地、朴朴实实地以自己的生命来创造具有“中国精神”的独特之美。而他的默默和朴实正是这独特之美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
当然,余本绘画最令人感动的正是画面中所透露出来的这种朴实无华、蕴厚充融的美学精神和品格,即“具有独特之美的中国本土文化精神”。绘画或艺术,所表现的题材内容固然重要,但从本质上讲这仍属于外在的、表面的,而将所表现内容,通过相应的、有着美学品格的艺术形式,转化、升华为一种具有美学意味的精神,这才是本质的。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个人的生活空间和经历固然对他的气质形成和精神体现,以及艺术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但从艺术的精神体现上讲,更关键的是艺术家以他原先性的气质、品格特点去寻获一种相应的艺术表现样式,并以这种样式去表现自身真切地对生活、对时代、对人生的感觉和思考。
余本先生出生在珠江三角州贫困而朴实的乡村,十三岁就远涉他乡,到加拿大勤工俭学,后来就读于加拿大安德里奥艺术学院。1936年后移居香港,一直以卖画来养家糊口,直至1956年回大陆定居。这样的生活经历,至少有几个重要因素影响着他的本土艺术精神的确定和升华:朴实的乡村出身使他具有一种朴实的生活品格,他从不哗众取宠,质质朴朴地对待人生、对待生活;他心地坦荡真率,他没有过高的期望、过分的艺术使命感,而是真挚地、执着地、朴素地从事着自己选定的艺术工作;艰难的人生经历也使他充满了关心劳苦阶层的同情之心。这一些,都是非常朴素的本土文化精神的一方面表现。另外,余本早年就飘洋过海,后来又长期旅居在香港,这使得这位有朴素乡土心和气质的艺术家更具有一种深沉悠远的故土梦,他以凝重、青涩、厚朴的笔触和色彩描画这飘泊梦乡中的黄土地和劳作在这土地上人们的沉重身影。这构成了他艺术中本土文化精神更深一层的表现,也可以说是更具艺术气质的表现。
我们敬仰余本先生这种朴素、率直、执着的艺术精神,敬仰他那由此精神所升华的艺术境界。人生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气质、品格,而艺术,正是这种精神、气质、品格的体现,说到底,艺术是一种精神和境界。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王璜生
2013.4.23于中央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