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启美的素描课
展览时间:2013年9月3日至2013年9月22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层B区展厅
开幕时间:2013年9月3日16:00
主办机构:中央美术学院
承办机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策 展 人:余丁、唐斌
策展助理:李莎、蒋彤、董娜
视觉设计:李悦
平面设计:伊毅
展览“韦启美的素描课”将于2013年9月3日至9月22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层B区展厅展出。本次展览由余丁教授和唐斌副馆长联合策划,共展出韦启美先生素描作品近300件,是韦启美先生一生中最大规模的素描作品展示。
韦启美先生于1923年出生于安徽安庆,启蒙受教于孙多慈。1942年考入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受教于徐悲鸿、吕斯百等。1947年从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应徐悲鸿之邀,往北平艺专任教。在韦启美先生的教育生涯中,他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基础教学上,他的基础课教学主张是中央美术学院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内容。特别是在素描教学上,他总结规律,撰写了大量教学笔记和教学论文,这些文献不仅是研究他个人教育和教学生涯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20世纪中央美术学院教学的珍贵遗产,它也将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文献。
本次展览共分为五个部分:一、素描:一种研究世界的特殊方法。二、要哲理,不要图解。三、要酝酿,也要即兴。四、要整体,当然要细节。五、要攀登,不要风头。本次展览旨在通过“韦启美的素描课”,还原韦启美先生素描教学的历史情景,呈现韦启美先生一贯的素描主张,展示韦启美先生自己的素描代表作品和教授学生的素描代表作。通过作品、档案、实物、视频采访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展览呈现方式,使素描课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融,立体展示。
本次展览也是中央美术学院校庆95周年“CAFA教授”的重要项目。除了作品展示之外,还将举办学术讲座和公共教育活动,并出版相关画册,深入探讨韦启美先生的素描教学,以及他的素描作品对其创作的重要意义。
韦启美的素描课
展览“韦启美的素描课”将于2013年9月3日至9月22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层B区展厅展出。本次展览由余丁教授和唐斌副馆长联合策划,共展出韦启美先生素描作品近300件,是韦启美先生一生中最大规模的素描作品展示。
韦启美先生于1923年出生于安徽安庆,启蒙受教于孙多慈。1942年考入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受教于徐悲鸿、吕斯百等。1947年从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应徐悲鸿之邀,往北平艺专任教。在韦启美先生的教育生涯中,他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基础教学上,他的基础课教学主张是中央美术学院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内容。特别是在素描教学上,他总结规律,撰写了大量教学笔记和教学论文,这些文献不仅是研究他个人教育和教学生涯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20世纪中央美术学院教学的珍贵遗产,它也将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文献。
本次展览共分为五个部分:一、素描:一种研究世界的特殊方法。二、要哲理,不要图解。三、要酝酿,也要即兴。四、要整体,当然要细节。五、要攀登,不要风头。本次展览旨在通过“韦启美的素描课”,还原韦启美先生素描教学的历史情景,呈现韦启美先生一贯的素描主张,展示韦启美先生自己的素描代表作品和教授学生的素描代表作。通过作品、档案、实物、视频采访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展览呈现方式,使素描课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融,立体展示。
本次展览也是中央美术学院校庆95周年“CAFA教授”的重要项目。除了作品展示之外,还将举办学术讲座和公共教育活动,并出版相关画册,深入探讨韦启美先生的素描教学,以及他的素描作品对其创作的重要意义。
纪念韦启美先生
文/徐冰
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美院先后有两位先生辞世,油画家冯法祀先生和油画家韦启美先生。这让我感到有一种东西眼看着在失去,又无法挽留。
几个月前,在校园见到韦先生儿子浒生。他说:“我和老爷子说你回来了,老爷子说:‘我记得徐冰。'”我说:“他身体好吧?哪天我去看他。”怪我每天瞎忙,还没去看他,他已经走了。
韦先生遗体告别那天,我犹豫再三,还是没有去,这不是为任何事由,只因为每次提起或想到韦先生,在我脑海中浮现的,一定是韦先生在阅览室翻阅报纸的样子和他在八五年前后画的几幅画。这是经记忆筛选留下的,这记忆是珍贵的,我不想移开它。
老美院的期刊阅览室很小,五米×五米的样子;两个报刊架,两张桌子,一个出纳老师,一个窗子。窗外有点藤蔓,藤蔓那边可以看到美院大门进进出出的熟人和生人。下课或课间,我爱去翻看杂志。在那儿最常见到的读者就是韦先生:这位消瘦的,长相有点怪异的老师。他总是弯着腰,安静地翻看着报纸、杂志,边上放着一个黄色的旧军包。在我的印象中,不管在哪儿,只要见到韦先生就一定同时看到这个旧军包,包总是瘪瘪的,一把就能抓起来,里面像是没装什么东西。这包和他的关系真有点像是有的孩子到哪儿都要带着自己的护身物那样。
我接触韦先生的那段时间,算下来,他是六十岁出头。之后我不在国内,也就没有机会接触了。常说老人像孩子,那时的韦先生说话、表情就已经非常像一个孩子,单纯、善意。他翻阅报纸的姿势、眼神,起身换书那谨慎的动作,特别像个守规矩的学生,轻的一点风都没有。他坐在那儿,周围的空间就安静下来,空气的流动会变慢,在走动的人中间,他像是不存在,别人也影响不到他。
对韦先生的这些感觉,今天想起来是一种多美好的东西——润至细无声,现在到哪儿去找这种感觉。但当时,即使是坐在韦先生的旁边,也是不懂得感受这些的。我只知道他也是一位漫画家,有时发表漫画作品,他又来翻阅报刊,寻找他的漫画灵感了。我只是佩服这位大画家、老师对时政趣闻如此细心和有兴趣,并不懂得这些与他的油画创作、与画室中要解决的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韦先生是油画系的老师,不直接教我,但常听别的先生说,他是一位如何好的老师。油画系新生入校第一阶段的课,如果是韦先生上的,那是决定一生的。其他系的学生要想感受韦先生的治学和思想,只能通过集体走访老师的方式;我们班就组织过一次。那天讲了些什么,我现在真是一点也想不起来了。记得清楚的,是韦先生慢条斯理谈话的样子。他说话和笑容是合在一起的,嗓音温润谦和的像是喉咙里含着水。还记得的就是,从先生家出来后,同学们一路上兴奋的情景。
整个八十年代,新潮美术风起云涌。说真的,那时各式各样的“新”艺术并没给我什么真的触动和启发,而韦先生的几幅不大的油画却给过我耳目一新的震动。油画还是油画,却透着一种那时期中国的,北京的,或者是西城区一带的,甚至是从附中走廊里都能感受到的,社会空气中新的空气。它们是油画吗?却不是马克西莫夫的,不是伤痕美术苦大仇深的笔触,也不是“大灵魂”那种深刻无比的画面。它们看上去只是与要表现的事情直接的对位——一条新的高速公路;对电教室那种特别光线的好奇;或者是一个赶班车人的动作——是那种纯净的,最直接的眼睛才能看到的。画儿画的,像是学画上手不久的人,第一次面对创作,面对新题目的感觉;有点像从区文化馆美术班走出来的,年轻人的油画。这种描述我知道并不合适,但我确实不知道该如何描述一位央美的油画教授,不露任何技术和风格痕迹的绘画。
这几幅画让我第一次体会到,在不以任何风格流派参照之下,艺术,具体到用色、用笔、构图、画面与我们生活的时代,与周边的变化,是一种什么关系,“新”是什么,新的感觉是怎么来的。
八五年,我在版画系教书期间,为一幅创作,曾请韦先生来看过稿子。他很有耐心,但并不是兴致勃勃地那种谈话。没过多久,当我第一次在展览会上看到韦先生的这批耳目一新的画时,我想起为什么韦先生面对我的那张创作稿时,是想说又不知该怎么说的样子。算算时间,他看我的画稿时,应该是他正在画这几幅油画的时候。我那时还处在乡土+形式构成+沉重的古典刻画的混杂之中。对这样一个执着的,求新求变,又不得要领的人,他确实不知道该从哪说起,这种在熟练的技术里,又夹杂着观念上幼稚的画,是最难指导的。
韦先生从来就不是一个惊天动地的画家,可作品中总是透着对艺术的从容与明慧,他的这几幅画一定让不少同行和我一样,受到过那种只有从心底才能感受到的震动。我没有经历韦先生的告别仪式,他还在美院的氛围中,弓着背,安静地翻看着新上架的报刊,想着艺术的事,画着画。
今天,本来是要完成另一篇书稿的,却不由自主地写了这篇东西。算是对韦启美先生这位不一般的,普通画家的纪念。
在我的印象中,韦启美先生是中央美术学院老一代艺术家中思想最为开放的一位。他的油画创作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令人印象深刻;在80年代新潮美术风起云涌之时,年过花甲的他展现了开放的情愫、宽阔的胸襟,他晚年的创作充满了年轻的活力,却不乏深度与厚重,这些作品令人难忘。
韦启美先生一辈子在中央美术学院教书,在基础课教学领域卓有建树,他不仅在教学第一线上亲身参与,而且还为中央美术学院基础教学作整体结构和大纲的设计,他参与设计的基础教学系统,是中央美术学院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展览以“韦启美的素描课”为题,集中展现了他300多件素描和速写作品,以及他自50年代以来为素描教学所撰写的教学手稿、论文、教学大纲等相关文献。希望能够通过这位老先生的“素描课”,来透视和回顾中央美术学院素描教学的历程,也期许对当下和未来基础教学的发展有所启发和思考。
韦启美先生一生谦虚低调,今年是他90岁寿辰,这个展览既是对他的缅怀,也将成为今年中央美术学院95周年校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谭平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2013年8月
策展后记
“要攀登,不要风头”,是韦启美先生论素描中一段平常的话语,但却是他一生为人和艺术的写照。在展出的合影老照片中,观众总会在人群的后排找到他,而他总是在不起眼的位置上露个头。就是这样一位低调的先生,甘愿站在中央美术学院基础教学的第一线,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教了一辈子素描和色彩基础课,教得一丝不苟、教得任劳任怨。这个展览布展下来,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先生的课堂,在他300多件素描和速写作品之中,我们还看到他撰写的大量关于素描教学和创作的手稿、教学笔记、教学大纲,以及书信。先生认真到可以用22页信纸,回答一位外地教师关于素描教学的问题,而且反复修改、誊抄。在展览中还有他用过的画架和画凳——那是一个绑满铁丝的画凳啊!
艺术就是人生,人生也是艺术,先生把这两者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这位谦逊低调的老头,内里却有一副不屈不挠的傲骨。 他素描创作中的朴素诚恳,他教学实践中的严谨踏实,正是中央美术学院老一辈先生们所特有的传统。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先生的作品,重新整理那些文献档案、照片手稿——特别是,重新走进先生的素描课堂,我们仍可感悟到先生那从不虚张声势,却永远靠作品说话的艺术人生,这种身体力行的教诲,是今天的学子最应该去聆听和体会的。
学生 余丁
2013年9月1日于中央美术学院
在我的印象中,韦启美先生是中央美术学院老一代艺术家中思想最为开放的一位。他的油画创作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令人印象深刻;在80年代新潮美术风起云涌之时,年过花甲的他展现了开放的情愫、宽阔的胸襟,他晚年的创作充满了年轻的活力,却不乏深度与厚重,这些作品令人难忘。
韦启美先生一辈子在中央美术学院教书,在基础课教学领域卓有建树,他不仅在教学第一线上亲身参与,而且还为中央美术学院基础教学作整体结构和大纲的设计,他参与设计的基础教学系统,是中央美术学院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展览以“韦启美的素描课”为题,集中展现了他300多件素描和速写作品,以及他自50年代以来为素描教学所撰写的教学手稿、论文、教学大纲等相关文献。希望能够通过这位老先生的“素描课”,来透视和回顾中央美术学院素描教学的历程,也期许对当下和未来基础教学的发展有所启发和思考。
韦启美先生一生谦虚低调,今年是他90岁寿辰,这个展览既是对他的缅怀,也将成为今年中央美术学院95周年校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谭平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2013年8月
策展后记
“要攀登,不要风头”,是韦启美先生论素描中一段平常的话语,但却是他一生为人和艺术的写照。在展出的合影老照片中,观众总会在人群的后排找到他,而他总是在不起眼的位置上露个头。就是这样一位低调的先生,甘愿站在中央美术学院基础教学的第一线,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教了一辈子素描和色彩基础课,教得一丝不苟、教得任劳任怨。这个展览布展下来,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先生的课堂,在他300多件素描和速写作品之中,我们还看到他撰写的大量关于素描教学和创作的手稿、教学笔记、教学大纲,以及书信。先生认真到可以用22页信纸,回答一位外地教师关于素描教学的问题,而且反复修改、誊抄。在展览中还有他用过的画架和画凳——那是一个绑满铁丝的画凳啊!
艺术就是人生,人生也是艺术,先生把这两者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这位谦逊低调的老头,内里却有一副不屈不挠的傲骨。 他素描创作中的朴素诚恳,他教学实践中的严谨踏实,正是中央美术学院老一辈先生们所特有的传统。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先生的作品,重新整理那些文献档案、照片手稿——特别是,重新走进先生的素描课堂,我们仍可感悟到先生那从不虚张声势,却永远靠作品说话的艺术人生,这种身体力行的教诲,是今天的学子最应该去聆听和体会的。
学生 余丁
2013年9月1日于中央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