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201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精品陈列:
会师——从北平艺专、延安鲁艺到中央美院(1946-1953)
主 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艺术总监:王璜生
展览策划:曹庆晖
展览统筹:唐 斌
策展助理:李垚辰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4/11/04–2015/03/01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四层展厅
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文教部门在政策与制度上的推动,学院上下对馆藏工作的重视与落实,我馆加大了对馆藏的主题策划与研讨,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其中以北平艺专和中央美院为主题线索的三次藏品陈列与研究引人注目,社会反响也比较热烈。
首先是在2012-2013年,我馆依托馆藏,联合人文学院科研力量,先后推出以“北平艺专”为主题的西画、中国画专题陈列展览,展览以馆藏艺专教师作品为线索,梳理艺专历史,勾描先生形象,引起社会关注。在展览陈列之际,我馆与人文学院先后策划并落实了两个由全国专家学者深入参与的研讨与讲座活动:“北平艺专与民国美术学术研讨会”、“山高水长:艺专的先生们学术讲习会”,取得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反响。上述展览与研究一体开发的活动,使我馆在2012、2013年度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评选中胜出,连续两次获得文化部“优秀展览”的表彰。
此外,我馆又利用20世纪50-9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生留校作品,独立策划《青春万岁:新中国美术的青年时代》,在2012年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群珍荟萃:全国十大美术馆藏精品展》,这种依托学院历届优秀毕业生作品折射新中国美术发展篇章的努力,特色鲜明,角度独到,亦受到广大观众和画家的热烈欢迎。
鉴于上述基于馆藏对北平艺专、中央美院和20世纪中国美术演变展开的美术馆叙事,已经反映出北平艺专、中央美院在20世纪不同历史时期的师生创作轮廓与思潮、作风之起伏,开始触及到学校与社会、师生与艺术、创作与思潮诸方面的关系,为使这一叙事更富有内在逻辑,深入挖掘和建立馆藏间的历史联系,我馆认为有必要通过馆藏陈列和文献档案对北平艺专和华大三部合并组建中央美院的过程进行专门梳理,从而将上述以北平艺专和中央美院为主线的三个展览贯穿一体,以实现一个相对完整的专题性美术馆叙事。因此,这次名为“会师:从北平艺专、延安鲁艺到中央美院(1946-1953)”馆藏陈列展的意义,就不只是一次单独的展览行为,而是一个现代美术馆为参与历史叙事开展的一次富有上下文联系的美术馆叙事实践和努力。
我馆在此次陈列中重点突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华北大学三部在1950年合并建立中央美术学院以及建院初期“普及第一”的创作与教学情况,具体时间限定在1946-1953年,这是因为:1、虽然美术学校在1918年就诞生于北京,但并入中央美术学院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是抗战胜利后徐悲鸿奉命于1946年在北平重组重办的,徐悲鸿的写实主义思想主张与国立北平艺专在历史上发生深度联系,形成“徐悲鸿美术教育学派”的雏形即在此时,因此1946年是一个标志点。2、出身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的部分师资,在1948年归口到当年在正定成立的华北大学三部,这个时间在1946年之后。不过从文艺“二为”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传统而言,正定华大三部与延安鲁艺同属于“延安学派”这个整体,展题之所以明示延安鲁艺而非华大三部主要是基于这一方面的联系与考虑。3、1953年是新中国实施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在此大背景下,中央美术学院经过1950-1953年“普及第一”的年连宣教学,于是年转向专业分科的“正规化”办学,步入高等美术教育正规化建设和探索时期。所以,1953年是一个分界点。
综合以上考虑并充分尊重和发扬美术馆叙事的空间与视觉特殊性,展览采取了类似文本叙事的倒叙法,即首先突出北平艺专和华大三部合并建院后的文档和创作遗存,以反映建院初期中央美术学院“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努力轨迹,然后回溯北平艺专和华大三部的师资、创作、主张,力图真正将展览的重点和观众的视点落在“会师”上面,希望就此让观众在感受到一个新时代扑面而来的同时,也对其中的因果联系有所了解。
特别感谢学院办公室、宣传部、图书馆及部分画家家属对此次陈列给予的支持和配合。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4年11月
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文教部门在政策与制度上的推动,学院上下对馆藏工作的重视与落实,我馆加大了对馆藏的主题策划与研讨,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其中以北平艺专和中央美院为主题线索的三次藏品陈列与研究引人注目,社会反响也比较热烈。
首先是在2012-2013年,我馆依托馆藏,联合人文学院科研力量,先后推出以“北平艺专”为主题的西画、中国画专题陈列展览,展览以馆藏艺专教师作品为线索,梳理艺专历史,勾描先生形象,引起社会关注。在展览陈列之际,我馆与人文学院先后策划并落实了两个由全国专家学者深入参与的研讨与讲座活动:“北平艺专与民国美术学术研讨会”、“山高水长:艺专的先生们学术讲习会”,取得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反响。上述展览与研究一体开发的活动,使我馆在2012、2013年度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评选中胜出,连续两次获得文化部“优秀展览”的表彰。
此外,我馆又利用20世纪50-9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生留校作品,独立策划《青春万岁:新中国美术的青年时代》,在2012年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群珍荟萃:全国十大美术馆藏精品展》,这种依托学院历届优秀毕业生作品折射新中国美术发展篇章的努力,特色鲜明,角度独到,亦受到广大观众和画家的热烈欢迎。
鉴于上述基于馆藏对北平艺专、中央美院和20世纪中国美术演变展开的美术馆叙事,已经反映出北平艺专、中央美院在20世纪不同历史时期的师生创作轮廓与思潮、作风之起伏,开始触及到学校与社会、师生与艺术、创作与思潮诸方面的关系,为使这一叙事更富有内在逻辑,深入挖掘和建立馆藏间的历史联系,我馆认为有必要通过馆藏陈列和文献档案对北平艺专和华大三部合并组建中央美院的过程进行专门梳理,从而将上述以北平艺专和中央美院为主线的三个展览贯穿一体,以实现一个相对完整的专题性美术馆叙事。因此,这次名为“会师:从北平艺专、延安鲁艺到中央美院(1946-1953)”馆藏陈列展的意义,就不只是一次单独的展览行为,而是一个现代美术馆为参与历史叙事开展的一次富有上下文联系的美术馆叙事实践和努力。
我馆在此次陈列中重点突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华北大学三部在1950年合并建立中央美术学院以及建院初期“普及第一”的创作与教学情况,具体时间限定在1946-1953年,这是因为:1、虽然美术学校在1918年就诞生于北京,但并入中央美术学院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是抗战胜利后徐悲鸿奉命于1946年在北平重组重办的,徐悲鸿的写实主义思想主张与国立北平艺专在历史上发生深度联系,形成“徐悲鸿美术教育学派”的雏形即在此时,因此1946年是一个标志点。2、出身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的部分师资,在1948年归口到当年在正定成立的华北大学三部,这个时间在1946年之后。不过从文艺“二为”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传统而言,正定华大三部与延安鲁艺同属于“延安学派”这个整体,展题之所以明示延安鲁艺而非华大三部主要是基于这一方面的联系与考虑。3、1953年是新中国实施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在此大背景下,中央美术学院经过1950-1953年“普及第一”的年连宣教学,于是年转向专业分科的“正规化”办学,步入高等美术教育正规化建设和探索时期。所以,1953年是一个分界点。
综合以上考虑并充分尊重和发扬美术馆叙事的空间与视觉特殊性,展览采取了类似文本叙事的倒叙法,即首先突出北平艺专和华大三部合并建院后的文档和创作遗存,以反映建院初期中央美术学院“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努力轨迹,然后回溯北平艺专和华大三部的师资、创作、主张,力图真正将展览的重点和观众的视点落在“会师”上面,希望就此让观众在感受到一个新时代扑面而来的同时,也对其中的因果联系有所了解。
特别感谢学院办公室、宣传部、图书馆及部分画家家属对此次陈列给予的支持和配合。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