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法祀百年诞辰专题展——冯法祀的“开山途”
主 办: 中央美术学院
承 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协 办: 中央美术学院宣传部 离退休人员办公室 油画系
艺术总监:王璜生
学术顾问:曹庆晖
学术支持:张云先 冯世光
展览总策划:唐斌 秦建平 卢华
策展人:郭红梅
展览统筹:李垚辰
展览执行:杜隐珠 宋金明 尹鼎为 王浩 杨帆
展览时间:2014/11/29-2015/01/08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A展厅
新闻发布会:
时 间:2014年11月29日上午10:00
地 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贵宾厅
开幕式:2014年11月29日上午11:00
地 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一层大厅
冯法祀的“登山途”
作为中国卓越的现实主义油画艺术家,冯法祀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杰作,这些作品以其独特而多样的风格面貌丰富了中国油画的语言,并为中国油画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今年适逢冯法祀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中央美术学院为了更好地梳理老一辈油画家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对其艺术成就进行弘扬与深入研究,由我院宣传部、油画系及美术馆共同发起,美术馆策划为冯法祀举办一个特殊的回顾展,这个回顾展不是对冯法祀一生作品的全面展示,而是主要集中在20世纪40-50年代,即冯法祀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两个重要时段。
“开山途”的“开山”,是展览中首先映入观者视野的一件作品的名称,“途”强调的是过程,以此为题,旨在一语双关,点明冯法祀开掘现实主义这座大山的实践过程,其中既包含由代表作结构起来的冯法祀现实主义探索的总体过程,也包括在每一幅创作的具体过程中产生的数量惊人的创作稿。这些创作稿,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创作构思和草图,而是成为了珍贵的历史文献,其所承载的不仅是冯法祀对待现实主义创作的情感变化,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冯法祀艺术创作的现实主义态度以及过程美学。
展览分为三个版块:
一 开山
此版块主要展出《开山》、《捉虱子》的不同版本及40余件创作稿,这批作品较为客观地呈现出冯法祀在40年代初探现实主义艺术创作这座大山时的状态。
二 行走
此版块主要展出冯法祀1957年跟随由马克西莫夫带队进行全国旅行写生的“风景写生”系列。这批作品,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记录了冯法祀行走于新中国大江南北的足迹,更在于呈现出了冯法祀在新的历史时期,运用新的创作手法,在现实主义艺术创作这座大山中日精月进的足迹。
三 登高
此版块重点展出冯法祀若干临终未竟之作,并以此特殊方式表达对冯法祀先生的追思之情。
展览得到冯法祀之子冯世光先生的鼎力支持与配合,并向中央美院慷慨捐赠冯法祀一批重要作品。由于他的善举,使得我馆对冯法祀作品的收藏初具规模,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馆对20世纪中国油画历史的序列收藏。
中央美院美术馆
2014年10月30日
$Page$
前 言
作为中国卓越的现实主义油画艺术家,冯法祀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杰作,这些作品以其独特而多样的风格面貌丰富了中国油画的语言,并为中国油画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今年适逢冯法祀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中央美术学院为了更好地梳理老一辈油画家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对其艺术成就进行弘扬与深入研究,我院宣传部、美术馆、油画系、离退休人员办公室共同发起,由美术馆策划为冯法祀举办一个特殊的回顾展,这个回顾展不是对冯法祀一生作品的全面展示,而是主要集中在20世纪40-50年代,即冯法祀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两个重要时段。
“开山途”的“开山”,是展览中首先映入观者视野的一件作品的名称,“途”强调的是过程,以此为题,旨在一语双关,点明冯法祀开掘现实主义这座大山的实践过程,其中既包含由代表作结构起来的冯法祀现实主义探索的总体过程,也包括在每一幅创作的具体过程中产生的数量惊人的创作稿。这些创作稿,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创作构思和草图,而是成为了珍贵的历史文献,其所承载的不仅是冯法祀对待现实主义创作的情感变化,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冯法祀艺术创作的现实主义态度以及过程美学。
展览分为三个版块:
一 开山
此版块主要展出《开山》、《捉虱子》的不同版本及40余件创作稿,这些作品不但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的两大时代主题——前线与后方,救亡与图存,而且较为客观地呈现出冯法祀在40年代初探现实主义艺术创作这座大山时的状态。
二 行走
此版块主要展出冯法祀1957年跟随由马克西莫夫带队进行全国旅行写生的“风景写生”系列。这批作品,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记录了冯法祀行走于新中国大江南北的足迹,更在于呈现出了冯法祀在新的历史时期,运用新的创作手法,在现实主义艺术创作这座大山中日精月进的足迹。
三 登高
此版块重点展出冯法祀若干临终未竟之作,并以此特殊方式表达对冯法祀先生的追思之情。
展览得到冯法祀之子冯世光先生的鼎力支持与配合,并向中央美院慷慨捐赠冯法祀一批重要作品。由于他的善举,使得我馆对冯法祀作品的收藏初具规模,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馆对20世纪中国油画历史的序列收藏。
中央美院美术馆
2014年11月
$Page$
展览分为三个版块
一 开山
此版块主要展出《开山》、《捉虱子》的不同版本及40余件创作稿,一方面,这些作品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的两大时代主题——前线与后方,救亡与图存:《捉虱子》表现的是中国远征军在中缅边境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史实,而《开山》则是以大后方的建设——修建黔桂铁路为创作题材。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代表了冯法祀40年代现实主义油画创作的风格特征,即在抗战的特殊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瞬间记录,快速作画,注重整体,不拘细节的所谓“急行军”似的画法。尽管《捉虱子》家喻户晓,然而同期的《开山》及其创作稿鲜为人知,此次展出,不但能够使同期作品互相映衬,尤其能够客观而全面地呈现冯法祀以画笔反映时代的深度和广度,更为重要的是,这批作品较为客观地呈现出冯法祀在40年代初探现实主义艺术创作这座大山时的状态。
1
冯法祀先生之绘画,彼皆以急行军做法描绘前后方之动人场面,题材新颖,做法又深刻,而后者尤为重要,如不深刻,则失却最有价值之真实,将变为无意义。冯君能把握题材,写之极致,以绘画而论,可谓抗战中之珍贵收获也。
——摘自:徐悲鸿,1946年,《民族艺术新型之剧宣四队》
2
冯法祀的《开山》以修建黔桂铁路为创作题材
1938年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抗战重心转移到西南,急需兴筑一条西南大动脉---黔桂铁路,与修建中的湘桂铁路相衔接,以取得海外补给并开发西南地区经济。
黔桂铁路从柳州南站起,经柳城、宜山、河池、南丹、独山、都匀、贵定到贵阳,全长608公里,在广西境内302公里,在贵州境内306公里,分别由两省各自征调民工修筑。
1939年9月1日开工,先后征调两省25县民工25万余人(含运木、运料民工),每人工期45天。广大筑路民工日夜轮班施工,历经4年,桂段工程全部完成。
柳州至河池县六甲180多公里,1941年2月通车。
六甲至黔边泗亭120多公里,1943年2月通车。贵州路段,1943年5月通车到独山,1945年8月通车到都匀。
黔桂铁路穿行于云贵高原上,工程比湘桂路段艰巨多倍,自宜山、金城江至拨贡100公里,地势逐渐上升。自拨贡、牛栏关经南丹到黔边,皆是崇山深谷,路线需爬陡坡,绕大弯,盘山而上,有隧道25处,都是手工劳动完成,可想见工程之艰巨。
1944年日军攻进广西,黔桂铁路损毁严重。
3
田汉序
冯法禩先生黔桂路开辟工程写生画展
开辟崎岖作坦途,大军从此纵驰驱,
江山人物寻常见。谁遣工程入画图。
画笔长随足迹遥,廿年情史写红瓢。
南荒一例成前敌,喜见精诚结汉瑶。
瓦砾堆中生气在,千轰百炸又如何。
龙州城里木古树,今年巨干一丈多。
法祀于悲鸿高足中最特异,武汉时代参加三厅工作,以其艺术贡献抗战宣传,已而舍去,漫游西北,重入剑门,又见了陪都,托介绍演剧队,予恐其不耐苦,而殊不然,在柳州相见时则在四队已及三年,尝步行数千里至龙州、靖西劳军,一般工作外,画囊收获亦丰,昨又随演剧五队遍访黔桂路,不仅劳动者血汗进入画材,笔力亦更雄健而坚实,法祀前途殆不可量,非徒把学苑手法带到前方工作也。今在桂林举行个人画展,喜为题记。
田汉
一九四三、七月卅一
1943年7月31日田汉为“冯法祀黔桂铁路写生作品展”题词
“红瓢溪故事”发生在黔桂铁路工程穿越瑶族同胞聚居的地区,该地区瑶汉两族同胞素有仇隙,在一次修筑隧道的工程中,隧道因风化突然塌方,瑶族和汉族两个同胞同被压在深坑。汉族同胞奋力挣扎,死里逃生,当他想起那个瑶族同胞仍埋在下面,又回身挖掘,终于救出瑶族同胞,从此瑶汉两家前嫌尽释,精诚团结,共同对敌。田汉同志看到表现这个故事的画幅,曾赋诗赞叹:
画笔长随足迹遥,廿年情史写红瓢。
南荒一例成前敌,精诚团结结汉瑶。
——冯法祀,《抗敌演剧队与美术》,1988年6月7日
1943《红瓢溪的故事》人物创作布面油画44.5x61cm(x)
4
冯法祀《捉虱子》以中国远征军在中缅前线为创作题材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援英国军队在缅甸殖民地对抗大日本帝国陆军、及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补给线安全,而组建、出国作战的国民革命军部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陷于欧洲战场无力他顾,对于英国的战略方针而言在远东地区首要之务就是保卫输出最多资源的殖民地印度,并将其余殖民地视为保卫印度的战略纵深;但是对于中华民国而言,缅甸此地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对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保障作战资本。
中国远征军分两次进驻缅甸,第一次远征军时间为:1942年3月至8月,第二次远征军时间为:1943年初至1945年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冯老谈捉虱子的艺术性
后来又到了国民党大后方的文化城桂林,在那儿我正式参加了抗敌演剧1队(后改为4队)。队里对我非常好,演剧队也非常符合我的理想。黔贵铁路建设的时候,4队把我派到5队,任务就是画画。我画了《铁工厂》、《演剧队的晨会》和《捉虱子》,都是我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很多人认为革命画都像宣传画似的,没什么艺术性。其实我对画里的艺术性的要求非常高。
(本文由采访人根据采访录音整理,刊登于《美术研究》杂志2003年第1期第14至第20页。)
二 行走
此版块主要展出冯法祀的“风景写生”系列。1957年“马训班”结束后,马克西莫夫带领部分学员进行全国旅行写生,“风景写生”即是冯法祀在此期间的系列作品。这批作品与冯法祀“马训班”结业创作《刘胡兰就义》于同一年完成。此次单独展出“风景写生”系列,以便学界将二者彼此对照,深入理解冯法祀如何运用新的创作方法,既能够表现重大历史题材,深化革命现实主义风格,又能够如实反映现实生活。这批“风景写生”系列,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记录了冯法祀行走于新中国大江南北的足迹,更在于呈现出了冯法祀在新的历史时期,运用新的创作手法,在现实主义艺术创作这座大山中日精月进的足迹。
1957年“马训班”结束后,马克西莫夫带领部分学员进行全国旅行写生,《风景写生》即是冯法祀在此期间的系列作品。
1、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
建国初期,新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面向苏联“老大哥”学习,中央美术学院开办由苏联专家主持教学的油画训练班(一般简称“马训班”)亦由此而生。
1955年2月,前苏联指派国立苏里科夫美院油画系教授、斯大林文艺奖金获得者马克西莫夫到岗主持教学,同时兼任中央美院顾问。
马克西莫夫在中国的美术教学工作重点:(1)指导油画训练班的基本练习和创作实践;(2)以前苏联油画教学体系为蓝本,协助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制定教学大纲。
通过马克西莫夫的教学工作,油训班学员较为系统全面地接受了前苏联油画教学方法的培训,提高了对油画这一外来画种的创作及教学特点的认识,他们的日常习作和毕业创作表明,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高级师资已经从技术上改变了建国初“土油画”的面貌。
2‘“马训班”成员:
班长:冯法祀
成员:詹建俊、靳尚谊、于长拱、王德威、武德祖、俞云阶、袁浩、魏传义、王恤珠、王流秋、汪诚一、任梦璋、秦征、陆国英、何孔德、谌北新、高虹、佟景韩、张文新、尚沪生、侯一民
1957年6月陪同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教授西行写生时于陕西华山留影
冯老谈马训班背景2收获
大家知道,我是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的教授这样一个身份参加油画训练班的。我有些基础的东西,可以说在三十年代时已经形成了。这个我要感谢前一辈的老油画家,像颜文樑啊,徐悲鸿啊,潘玉良啊这些人,我受益于他们。我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即使是这样,我认为我到了油画训练班,还是有很大的收获的。这个收获,主要还是在色彩上。其实色彩上的这些原理、原则性的东西,老一辈的油画家也都传授过。但是我觉得马克西莫夫更科学,他的色彩观察方法,他的色彩的一些基本的原理,对比啊、协调啊,这些东西在他那里是很科学的。
——冯法祀2002年5月12日《在“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座谈会”上的发言》,原载《美术》杂志2002年第7期第13页
三 登高
回顾冯法祀的一生,是革命和战斗的一生,也是作画不缀的一生,尽管他创作了多幅影响深远的革命历史题材的杰作,也画了大量反映新中国风貌的作品,但在本质上,他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一生致力于油画语言的提高与丰富,临终辞世前还手握画笔,以85岁高龄同时进行着几幅作品的创作,以致在身后留下几件未竟之作。这批临终绝笔,一方面能够形象地体现出冯法祀先生一生勤勉,作画不缀,勇攀艺术高峰的品格,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更好地管窥冯法祀“艺为人生”,“人生为艺”的一生,并以此特殊方式表达对冯法祀先生的追思之情。
深深感谢冯法祀之子冯世光先生多年来对冯法祀艺术的保护整理和研究,尤其感谢冯世光先生对中央美院的慷慨捐赠以及对我馆典藏工作的大力支持,由于他的善举,使得我馆对冯法祀作品的收藏初具规模,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馆对20世纪中国油画历史的序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