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辉煌•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名家
油画中国风——董希文百年诞辰纪念展
支持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
协办单位: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美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
敦煌研究院
展览时间:2014年12月19日-2015年1月8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B展厅
新闻发布会
时间:2014年12月17日 下午15:00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学术报告厅
开幕式
时间:2014年12月19日 上午10:00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研讨会:
时间:2014年12月19日11:00—17:30
地 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贵宾厅
一 转益多师
1933年,董希文考入苏州美专,在这所颜文樑主持的名校里接受了科学而又严格的素描训练,画风细腻,造型严谨。
1934年秋,董希文转学国立杭州艺专,期间油画、国画兼习,对林风眠、常书鸿、李超士、潘天寿的艺术情有独钟,并受到深刻影响,在严谨细腻的画风基础上色彩更鲜明,造型更有力度。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董希文短暂借读于刘海粟主持的上海美专,作画不辍。
1938年夏,董希文追随杭州国立艺专与北平艺专合并后的国立艺专至湖南沅陵,后又随学校迁至云贵地区,在云贵苗寨区生活多日,画大量反映苗民生活的作品。
1939年毕业后,董希文由学校选拔前往越南河内法国国立安南美术专科学校继续深造,后因国内战事紧迫终止学业,被迫回国,结束求学生涯。
毕业前后,董希文在云贵苗寨地区长期生活,画了大量反映苗民生活和风俗的作品。
长达七年的求学之路,辗转五所美术专业学校,遍访名师,董希文几乎接受了当时国内所有优秀的美术专业学校的教育,他对每一所名校的教学之长都能取其精华,博采众长,这为他日后的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苗女赶场 董希文 72x100cm 布面油彩 1942年
二 心系敦煌
1943年1月,董希文在重庆观摩“敦煌艺术及西北风俗写生展”,心灵受到极大震撼,遂与新婚妻子赶赴敦煌,研究、临摹敦煌壁画,前后历时近三年。董希文尤其偏爱情节复杂、场面宏大的大型敦煌壁画,对其进行精心临摹,这为他以后创作大型历史画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三年的敦煌壁画研究临摹不但为敦煌壁画的色彩研究做出了有益探索和开拓性贡献,同时使他掌握了中国传统艺术造型的规律和特点。这些积淀使董希文对民族艺术具有崇高信仰和文化自信,同时也为他日后探索“油画中国风”、“油画民族化”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苗民跳月(苗家笙歌) 董希文113x332cm 纸本水粉 1945年 敦煌研究院藏
三 开国大典
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召唤着艺术家们创作出符合新时代精神的新型艺术,“革命历史画”即是典型的时代产物之一,在回顾革命的光荣历史、激发群众革命斗志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革命历史画”又是新中国美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和精神财富。
20世纪50-60年代,文化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先后组织画家进行了三次“革命历史画”创作。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工程创作组的组长之一,董希文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武昌起义》创作稿。此外,董希文更以一系列史诗性的巨幅历史画,描绘了新中国各个历史关头的时代变革。在他饱含真挚情感和旺盛精力的鸿篇巨制《开国大典》、《解放区的生产自救》、《抗美援朝》、《百万雄师下江南》等场面开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中,董希文以“一笔负千年重任”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以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以融合西方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开阔胸襟,创造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形象,这些艺术化的视觉图像如此成功以至于深入人心,成为了建构人民心目中和记忆里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图像印证,而其中创作于1952年的《开国大典》不但是这种图像印证的典型,还是董希文“油画中国风”、“油画民族化”的杰出成就与典范。
开国大典 董希文 230×400cm 布面油彩 1952年(1971年版)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开国大典》草图-董希文18.5x30.5cm-纸本铅笔-1952年
四 重走长征
1955年,为创作红军长征题材的历史画,董希文随八一制片厂沿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重走长征路,历时半年,沿途进行大量写生,带回大批画作。这些本来只为创作而搜集的素材因其手法纯熟,感情真挚,受到美术界的强烈关注和好评。
1956年,董希文开始着手创作革命历史画《红军过草地》,期间阅读大量历史文献,走访参加长征的老战士,董希文希望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真实再现当年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艰难困苦及坚强乐观的精神。《红军过草地》整体色调深沉,造型凝重,充满悲怆的人性关怀。然而这种真正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和人道主义关怀精神在当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赞许与重视。
班佑河畔 董希文 31.5x44cm 纸本水粉 1955年
五 访苏之旅
1957年,董希文被推选为中国美术家代表团成员,出席苏联“第一届全国美术家代表大会”,期间以中国传统的笔墨纸砚绘画材料为当时苏联赫赫有名的几位表演艺术家画了几幅彩墨写生作品。董希文之所以不用油画而用中国画形式,是希望让苏联人民也看一看中国传统绘画的样貌。联系当时国内各行各业全盘苏化的历史大背景来看这批彩墨作品,尤可见董希文在对待中外、古今艺术上的良苦用心。
访苏之旅以彩墨写生的另一个深层原因与建国以来的国画改革论争关系密切,其中认为素描基本练习是国画的基础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董希文,他为此专门撰长文《素描基本练习对于彩墨画教学的关系》,从“笔墨当随时代”的美学高度详细论述传统国画应随时代而变化的深层原因以及素描基本练习作为国画基础的可行性及具体方案。除了从理论上撰文论述外,董希文还在参加“十张纸斋”活动中用彩墨写生,在实践中探索国画改造的可能性。
此次展出的彩墨写生作品所用纸张多为董希文家藏乾隆年间的高丽纸,可见他对国画改革问题的重视程度。彩墨写生系列,同时也是董希文探索民族艺术形式在“新国画”中的可行性尝试。
访苏之旅使董希文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国绘画与世界绘画艺术的关系问题,以及中国画家自身面临的多重任务。
人民演员娜拉西泽-董希文-51x37cm-纸本铅笔-1957年-575
六 春到西藏
1954年,董希文参加全国人民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赴川藏慰问修建康藏公路的工程兵,亲眼目睹军民共建康藏公路的艰辛与壮举。回京后,即以饱满的热情和抒情的手法创作出《春到西藏》,它既是美丽的西藏春天的再现,又是西藏人民获得翻身解放如春天般欢乐心情的表征。
1961年,董希文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西藏写生活动,这是艺术家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赴藏写生。这次写生,董希文带回40余件作品,这些作品的语言清新刚健,饱含澎湃激情,再一次引起美术界的热烈好评。
1963年,董希文在上述系列写生基础上,以藏民为题材创作了油画《千年土地翻了身》。同年为人民大会堂西藏厅创作的具有壁画性质的巨幅油画《喜马拉雅山颂》、《雅鲁藏布江之歌》,再次采用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创作出艺术家本人一生向往的艺术境界和理想——“我的感情始终是与这样的情调相通的。今后我还是要画这样的画。”
千年土地翻了身-董希文77x143cm-布面油彩-1963年-中国美术馆藏
前言
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历史进程中,董希文先生是一位为中国油画艺术和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毕生贡献的艺术大家与名师,他的杰出成就和艺术精神是中国美术的重要财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散发出永久的光辉。
时值董希文诞辰100周年,在文化部、教育部和中国文联的关心支持下,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敦煌研究院共同协办的“油画中国风——董希文百年诞辰纪念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体现了国家和美术界、文化界对董希文的崇高敬意。在董希文先生亲属的大力支持下,展览呈现了董希文不同时期的研究与创作成果,构成丰富而壮观的董希文艺术世界,为美术界同仁和社会公众认识董希文的艺术人生与创造特质,激赏他的油画神采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对于激发大家思考中国油画乃至中国美术的时代发展,更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从20世纪前半叶走向新中国的代表性艺术家,董希文对中国美术的发展抱有坚定的文化理想,以满腔的热忱投入艺术的探索,充满了崇高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把自己的艺术人生和时代的文化需求结合起来,在具体的专业领域里探求中国美术新的路向。这种文化自觉使得他的实践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回应并努力解答了20世纪中国美术的重大课题,为我们树立了超越性的精神楷模。
通览董希文的艺术,可以感受到他精神世界的博大和文化视野的宽阔,也可以感受到他人生经历的丰富和体验生活的深度。他于年轻时代即在艺术的研学中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出笔畅怀,敏锐的艺术感性和深沉的现实感怀内在地结合为一体;他在中国油画吸收西方传统的基础上,独辟蹊径,走向祖国的西部,既面壁敦煌壁画,潜心研摹体会本土经典,吮吸传统艺术的华采神韵,也感受西部边疆地区的自然风物和民族风情,形成了油画形式语言的崭新风貌;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一方面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油画教学与教育,一方面在油画研究和创作上提出重大的学术命题,以“油画中国风”、“油画民族化”为目标,展开深入的探索。无论是深入藏区还是重走长征路,他都画出了一大批感兴绽放、气息清新的作品。在真正的深入生活中,他带回来的是极为生动的人物肖像、场景和风景写生,更是一种种富有民族文化意蕴的诗情与色泽,一种种高原的阳光、西部的阳光、中国的阳光,展现了油画的民族气象与中国气派。
董希文在油画语言的中国化转换上树立了极有魅力的标志,而他集时代精神的创作则更加集中地体现在《开国大典》等鸿篇巨制上,这是新中国美术的经典篇章。他用视觉的形式塑造了新中国的开国气象与大国风范,从历史的“现场”中提炼出秩序与形式,从对未来的憧憬中流露出明亮的光线与色泽,赋予历史主题以宏阔的情境与典型的形象,传达了人民的心声,又以崭新的民族美学意境为时代传神写照。
董希文先生的艺术,是耸立于中国美术史册巍然的高峰。
2014年12月
前言
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历史进程中,董希文先生是一位为中国油画艺术和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毕生贡献的艺术大家与名师,他的杰出成就和艺术精神是中国美术的重要财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散发出永久的光辉。
时值董希文诞辰100周年,在文化部、教育部和中国文联的关心支持下,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敦煌研究院共同协办的“油画中国风——董希文百年诞辰纪念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体现了国家和美术界、文化界对董希文的崇高敬意。在董希文先生亲属的大力支持下,展览呈现了董希文不同时期的研究与创作成果,构成丰富而壮观的董希文艺术世界,为美术界同仁和社会公众认识董希文的艺术人生与创造特质,激赏他的油画神采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对于激发大家思考中国油画乃至中国美术的时代发展,更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从20世纪前半叶走向新中国的代表性艺术家,董希文对中国美术的发展抱有坚定的文化理想,以满腔的热忱投入艺术的探索,充满了崇高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把自己的艺术人生和时代的文化需求结合起来,在具体的专业领域里探求中国美术新的路向。这种文化自觉使得他的实践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回应并努力解答了20世纪中国美术的重大课题,为我们树立了超越性的精神楷模。
通览董希文的艺术,可以感受到他精神世界的博大和文化视野的宽阔,也可以感受到他人生经历的丰富和体验生活的深度。他于年轻时代即在艺术的研学中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出笔畅怀,敏锐的艺术感性和深沉的现实感怀内在地结合为一体;他在中国油画吸收西方传统的基础上,独辟蹊径,走向祖国的西部,既面壁敦煌壁画,潜心研摹体会本土经典,吮吸传统艺术的华采神韵,也感受西部边疆地区的自然风物和民族风情,形成了油画形式语言的崭新风貌;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一方面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油画教学与教育,一方面在油画研究和创作上提出重大的学术命题,以“油画中国风”、“油画民族化”为目标,展开深入的探索。无论是深入藏区还是重走长征路,他都画出了一大批感兴绽放、气息清新的作品。在真正的深入生活中,他带回来的是极为生动的人物肖像、场景和风景写生,更是一种种富有民族文化意蕴的诗情与色泽,一种种高原的阳光、西部的阳光、中国的阳光,展现了油画的民族气象与中国气派。
董希文在油画语言的中国化转换上树立了极有魅力的标志,而他集时代精神的创作则更加集中地体现在《开国大典》等鸿篇巨制上,这是新中国美术的经典篇章。他用视觉的形式塑造了新中国的开国气象与大国风范,从历史的“现场”中提炼出秩序与形式,从对未来的憧憬中流露出明亮的光线与色泽,赋予历史主题以宏阔的情境与典型的形象,传达了人民的心声,又以崭新的民族美学意境为时代传神写照。
董希文先生的艺术,是耸立于中国美术史册巍然的高峰。
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