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中国画学院承办的“铁壁天风——张凭艺术回顾展”将于3月28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A展厅隆重开幕。展览围绕张凭先生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展开,梳理作品创作的时代脉络,精选艺术家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60余件向观众呈现。 在这里,中央美术学院首先要对张凭先生的家属表示诚挚的感谢。先生自1956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到后来留校任教,扎根美院,直至离休,也不忘关注美院的教学与发展。遵从张凭先生生前的遗愿,夫人吴瑛洲女士向中央美术学院捐赠8件作品,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永久收藏。其中包括了先生晚年创作的经典作品《砥柱》、《欲曙》等,这批捐赠不但丰富了美术馆馆藏,也为日后学界开展更深层次有关张凭先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张凭先生1934年生于河南新乡,195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师从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等老一辈国画大家。1961年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留在山水画科任教。自此在教坛耕耘数十载,培育出芬芳桃李。1960年代,李可染先生为张凭画了一幅小画《犟牛》,以“牛性温顺,时亦强犟”来勉励他“要有点犟劲”在艺术的道路上勇辟新境。遵循恩师的教诲,张凭先生在艺术这条寂寞之道上,以牛般倔犟的性子,开辟出自己的领地。
1961年,即将毕业的张凭以家乡为题材创作了一套组画《山河咏》,这套作品在故宫午门一经展出就引起了著名画家、评论家潘絜兹的注意,并撰文称赞:“这组题为《山河咏》的小画,如同一首首绝句,以精炼的艺术语言咏赞了北国多娇江山,蕴含着作者对乡土和生活的热爱,是新时代的田园诗”。这组小画让年轻的画家在画坛初露锋芒,同年这套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收藏。年轻的画家不仅将热情洒向养育自己的故土,同时还大胆创作了一些具有时代性的作品,中国美术馆收藏的《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忽报人间曾伏虎》两件作品,艺术家以毛泽东词意为题材创作历史画。在《忽报人间曾伏虎》中,烟霞满天,红旗如潮,涌向烟云变幻中时隐时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动与静的对比、真实与虚幻的照应,创造了一个英雄史诗的意境,而色、墨与胶、矾的成功运用,也为中国画创作增添了几多绚丽。
1976年文革结束后,为弥补十年浩劫造成的创作空白,张凭先生远赴太行、湖南、桂林、黄山等地采风,将饱满的热情投向现实生活,绘下社会变迁,创作了大量具有时代印记山水作品。
70年代国家掀起了工业化化建设的热潮,如何将红旗渠、人造天河、龙羊峡水电站等现代工业景观与传统的笔墨语言相融合,在创作中和谐统一的呈现出来,是艺术家需要处理的时代课题。观看展厅展出的《红旗渠·太行银河》、《巫溪水文站》、《涟水飞渡人造天河》等作品,观众将体会到艺术家是如何独具匠心的将现代工业与传统笔墨完美融合在一起,留下记录时代变迁的影像。
进入20世纪80年代,艺术家一方面在创作题材上继续深化,1982年赴壶口写生,创作了具有民族精神气质的巨幅画作《黄河》。之后又在《黄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创作了姊妹篇《摇篮》。艺术家由写实走向抽象,通过对同一主题的反复摸索,以求更精准的把握物象背后的时代脉搏。另一方面艺术家在创作技法上也进行了全面的革新,通过《晨霜》、《龙羊峡之夜》、《千秋》、《雪夜》、《冬趣图》等作品,艺术家进一步探索色、墨与胶、明矾相结合的可能,通过技法的革新来实现创作面貌的革新。
基于早年及80年代的积累,艺术家90年代的创作出现了质的飞跃。《磐石》、《砥柱》、《屹立》、《欲曙》、《海》等作品虽都取材于自然景观,但艺术家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使作品的立意从现实物象中超脱出来,传递出更深的意蕴,赋予作品以“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魅力。
1992年获得全国美展金奖的《屹立》,是艺术家的巅峰之作。作者最初受亚运会会歌“山是高昂的山”的启发,在一稿时选择以珠峰为模本,在四易其稿之后,作者抛开珠峰这一具体形象的束缚,转而创作一座大山,并吸收雪山画法中强烈的黑白对立,以突出光的感觉,巨大、突兀、雄浑的山石迎面扑向观众,使观者感受到质若铁壁、气若天风的深沉而又空灵的境界。
90年代的创作是艺术家饱偿艺术追求中的苍茫,寂寞之后,方才呈现的严谨、饱满、凝重、气势博大雄浑的艺术境界。“我要通过艺术来立身立本,来传达我的感情。别的东西都立不了身,传达不了我的思想。”一段简单朴素的话道出了张凭先生毕生追求艺术的志向。 本次展览将持续展出至2016年5月3日。
主办: 中央美术学院
承办: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A展厅
展览时间:2016年3月28日-5月3日
开幕式暨捐赠仪式:2016年3月28日10:00,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一层大厅
研讨会:2016年3月28日 11:00-16:30,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贵宾厅
学术主持:范迪安 陈平
展览策划:王璜生
展览统筹:唐 斌 姚鸣京
展览执行:刘 荣 李垚辰 华佳 华田子 宿世存
藏品管理:姜 楠 华 佳 窦天炜
展览资料整理:李卫东、周方涵
视觉设计:柳静 傅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