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DNA的发现,标志着生物学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进入新千年后,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以及最近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都深刻改变着个人的生活方式,并由此引发了关于生物技术对社会秩序的冲击、新世代下的生命政治等深刻讨论。这种影响也触及艺术创作领域,并出现了一系列将生物学作为题材和技术的作品。
展览选取了两组以分子生物学作为题材的抽象艺术作品,它们有着与艺术史上经典抽象作品相同的形式,却代表了“后分子”时代艺术家切入创作的全新视角。 致力于“基因制图学”的艺术家本·弗莱(BenFry),同时也是风靡全球的图形交互软件“Processing”的发明者。在本次展览的作品《染色体21号》中,他将人体第21号染色体上的4800万个碱基,通过对其有效性或无效性的色彩解码,将其转为一幅冷静肃穆的巨型抽象画。《染色体21号》的画面和极简主义艺术家艾格尼丝·马丁(Agnes Martin)的《无题7号》极其相似,但马丁描绘线条的初衷却是作为宗教般的日常修炼。
另一位参展艺术家朱利安·沃斯-安德里亚(JulianVoss-Andreae)则是一位拥有量子物理学背景的雕塑家。他擅长将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蛋白质分子,通过建立其三维结构模型,并转为巨型户外雕塑作品。这些雕塑线条硬朗且色彩单一鲜明,外观酷似“纪念碑大师”托尼·史密斯(TonySmith)的作品。
弗莱和沃斯-安德里亚的作品,尽管拥有抽象艺术的经典形式,但它们实际上却是一种新的“写实主义”,或许可以称之为“科学写实主义”。因为它们都是对构成生命的微观元素(基因和蛋白质)的无限放大的再现,是一种超级写实。
而作为参照的两位艺术家——艾格尼丝·马丁和托尼·史密斯所处的时代均为二战后艺术转型期,他们所关注的是在各自媒介(绘画和雕塑)上创造出区别于经典现代主义的作品。这种对比和呼应不仅只是艺术史上的巧合,也预示着一种全新的科学世界观和艺术价值观在未来的可能性。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于2016年7月启动“项目空间:青年策展实验室”,邀请青年策展人结合多元学科进行策展实验。首个展览《当形式不成为态度》将于7月2日-8月27日举办,探讨以生物学为题材的的当代艺术创作。
策展人介绍:
魏颖(Jo Wei)
魏颖,生活和工作于北京,近期研究方向之一为生物艺术。其研究内容包括: 生物艺术史的脉络,以及科学史、社会史与生物艺术的关系;国内外生物艺术家、生物艺术研究机构个案研究和访谈;科学实验室与艺术家间的合作。
2011-2014年,她参与上海余德耀美术馆的筹备工作,并协助主策展人巫鸿策划开馆群展《天人之际》;2015年参与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中国相关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近年,她为《艺术世界》、《艺术新闻》等专业媒体撰稿,并为《YISHU》和《LEAP》等艺术杂志进行翻译工作。她也是“泛生物艺术工作室”(PBS)的创始人,并于复旦大学获得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
艺术家及作品介绍:
本·弗莱 生于1975年,现工作和生活于美国波士顿。 本·弗莱于MIT媒体实验室的美学与计算小组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毕业后继续将基因数据的可视化作为其博士后研究方向。 他和凯西·瑞斯(任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共同研发了一种开源的程序语言及开发环境——Processing,用于程序化设计和绘制交互式的媒体软件,并于2005年赢得了“电子艺术大奖”的最高奖项“金尼卡奖”。Processing1.0于2008年11月发布,每天被全球范围内千万人士使用。
弗莱的作品被收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等机构,也曾展出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01, 2008年),林茨电子艺术节(2000, 2002, 2005年)和惠特尼双年展(2002年)。他的信息图形也为著名科学期刊《自然》,以及《纽约时报》的文章作为插图。
作品《染色体21号》介绍: 染色体21号由4800多万个碱基(由字符A,T,C,G表示)组成。基因是人体中具有功能性的碱基组,在本作品是有色序列:深色序列代表外显子,可在细胞中指导蛋白质合成;而浅色序代表内含子,是中断外显子的无效序列。灰色是尚未确认其功能的序列。基因测序仪(以及细胞)所“不可读”的区域则用斜线标示。
染色体21号是最短的人类染色体之一,即便如此,这个图形中也已经包含了48129895个碱基。用类似的65幅画面,也就是31亿个碱基,才能描述人类整个基因组。
朱利安·沃斯-安德里亚
生于1970年,工作和生活于美国波特兰。 朱利安·沃斯-安德里亚的兴趣从绘画转向之后,先后在柏林、爱丁堡和维也纳学习物理、数学和哲学,并最终致力于量子物理研究方向,并参与了一些意义重大的量子物理实验。他于2004年,在美国的太平洋西北艺术学院获得雕塑专业学位。
沃斯-安德里亚的作品经常受到其科学背景的启发,并被众多艺术机构关注。他曾为罗格斯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和德州大学的科研机构制作大型户外雕塑。他的作品在国际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媒体报道。
作品《蜂毒素》介绍: 本作品是一件表现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物质——蜂毒肽的蛋白质结构的雕塑,可视为一件“科学写实主义”的作品。蜂毒肽是一种不对称的线性多肽,由26个氨基酸组成,是蜂毒中的主要活性物质。在过去的版本中,艺术家通过电脑程序将蜂毒肽的蛋白质建模后,转化为进行金属切割的程序。在这个展览中,艺术家选择使用更具时代性的3D打印。
“项目空间·青年策展实验室”组委会:
总策划:王璜生、余丁
学术主持:王春辰
总执行:刘希言、陈洁、迟昭
公共教育:任蕊
发展推广:宋亮
视觉总监:纪玉洁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协办: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
支持:北京正和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作品指定输出机构:北京飞行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艺术微喷工作室
“项目空间·青年策展实验室”介绍: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项目空间·青年策展实验室”2016-2017年度项目将于今年7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式启动。本项目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共同发起,邀请了六个青年策展人/团队,在“项目空间”的平台上,策划、实施、展示六场不同向度的跨界展览实验。本年度“项目空间·青年策展实验室”强调主题性与实验性,是回应新的艺术环境和青年策展人状况的全新举措,也是“项目空间”核心理念的延续与拓展。 “项目空间”展览计划创立于2009年10月,旨在培育优秀青年策展人,推动、扶持青年策展人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深度的策展实践。迄今,“项目空间”共推出近20个项目,为一批青年策展人搭建起一个学术和展示平台。“项目空间”在未来将持续与青年策展人及群体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美术馆与基金会的支持,继续发掘与培养中国青年策展人,为他们提供策展与交流机会,进而激发中国策展的年轻力量与活力。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介绍: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成立于2012年7月15日,宗旨为致力于支持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素质的青年策展人。开展项目有青年策展人海外研修计划,国际策展人大师工作坊,并于2009年10月开始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合创立了“项目空间”展览计划。
“项目空间·青年策展实验室”2016-2017年度展览计划:
2016/7 当形式不成为态度:生物学与当代艺术的相遇(策展人:魏颖)
2016/9 复象之肝(暂定) (策展人:李晟曌)
2016/10 流变的“声音” (暂定)(策展人:巢佳幸)
2016/12 眼见为虚——幻境与沉浸(策展人:石冠哲)
2017/3 机治(策展人:某集体)
2017/4 台球场 (策展人:刘畑/开放问题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