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是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的特展,由中央美术学院和青州市博物馆联合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共同承办。展览共展出古代佛教造像约50件(组),既有较为完好的造像精品,又有部分残破的造像。策展人希望在“破碎与聚合”之中,向观众阐释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希望提示给观众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观看“雕塑”的视角。
1996年发现的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是上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出土的数百件石雕彩绘贴金造像包括佛、菩萨等题材,绝大多数是北朝晚期,即公元6世纪的作品。20年来,研究者对此发表了大量学术论著,形成了中国考古学和古代艺术史研究的一个热点。与以往在近代西方舶来的“雕塑”概念下看待这批造像不同,这次展览进一步展现了窖藏发现时的原始状态,即在保存部分较为完好的造像的同时,还出土了数量难以统计的碎片。这些碎片是北周武帝灭佛的结果。但迟至12世纪前后,这些不同程度受到破坏的造像及碎片才被按照某种特定的仪式加以埋藏。数量惊人的碎片为何可以跨越数个世纪保存下来?原因是造像在佛教内部被看作佛陀的化身,而其碎片也被看作具有灵力的“舍利”,所以要倍加珍重地予以保存。有的佛教经典还指出,残破的佛教可以在国泰民安的时代重新聚合在一起。
这类现象和观念反映了中国文化内部对于艺术品全然不同的一种理解,即佛教造像并不只是呈现为一种造型的、视觉的形式,而是具有其内在的生命力。基于这种认识,展览除了包括部分较为完好的造像精品外,还选取了部分残破的造像,后者大部分是第一次展出和发表,因此本展览也具有较重要的资料价值,将受到相关研究者的重视。 这个展览启发观众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出发,重新理解“雕塑”的意义,在解构旧有的“雕塑”概念的同时,又为建立现代艺术观念与形式与中国传统的链接提供了可能性。 展览展至9月20日结束。
20世纪初以来,以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为代表的大批考古发现,不仅为中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材料,也为我们重新理解中国的艺术传统打开了新的视野。
早在公元9世纪,中国就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艺术通史著作,即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而近—个世纪以来大量地下出土的古代艺术作品,有很多是张彦远也无法想象和了解的。凭借这些新的材料,我们不仅在时间维度上可以将中国艺术的历史上溯到数千年前的远古时代,而且可以对艺术史的一些基本概念、术语、分类标准和研究方法进行反思。
作为第三十四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的特别项目,《破碎与聚合》展览向我们展现了中国中古艺术令人耳目一新的形象。这些重要的艺术品20年来曾在海内外多次展出,也已经载入各种版本的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教材。这次展览转换视角,强调立足于佛教造像及其埋藏方式的原初意义,仍可以给我们新的启发。
我希望对于中国艺术传统的这些新观察、新思考,可以对艺术史的某些普遍性问题的研究有所贡献,我也希望未来的艺术史学科能够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取得更好的发展,同时,也为当今的艺术实践不断;、主入新的活力。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2016年9月1日
1996年10月,在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400余尊佛教造像,最早有纪年的造像为北魏永安二年(529年)韩小华造像,最晚为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造像,时间跨度近500年。这批造像因数量多、雕刻精美、贴金彩绘鲜艳完好、跨越时间长,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随之入选“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这批雕刻精美的高浮雕背屏式造像和单体圆雕造像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将其称为“青州风格”。这也确立了青州佛教艺术在中国雕刻史上的地位,被誉为可以改写中国艺术史的杰作。
自造像出土后,各级文物部门非常重视这批文物的保护修复、科学研究、对外交流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时刻,又逢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造像出土20周年之际,中央美术学院与青州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此次展览,目的是向世界展示这批艺术瑰宝及20年来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提供让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契机,这也必将进一步推进我们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互动与交流。
青州市文化局局长、青州市博物馆馆长 杨中奎
2016年9月1日
20世纪初以来,以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为代表的大批考古发现,不仅为中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材料,也为我们重新理解中国的艺术传统打开了新的视野。
早在公元9世纪,中国就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艺术通史著作,即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而近—个世纪以来大量地下出土的古代艺术作品,有很多是张彦远也无法想象和了解的。凭借这些新的材料,我们不仅在时间维度上可以将中国艺术的历史上溯到数千年前的远古时代,而且可以对艺术史的一些基本概念、术语、分类标准和研究方法进行反思。
作为第三十四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的特别项目,《破碎与聚合》展览向我们展现了中国中古艺术令人耳目一新的形象。这些重要的艺术品20年来曾在海内外多次展出,也已经载入各种版本的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教材。这次展览转换视角,强调立足于佛教造像及其埋藏方式的原初意义,仍可以给我们新的启发。
我希望对于中国艺术传统的这些新观察、新思考,可以对艺术史的某些普遍性问题的研究有所贡献,我也希望未来的艺术史学科能够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取得更好的发展,同时,也为当今的艺术实践不断;、主入新的活力。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2016年9月1日
1996年10月,在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400余尊佛教造像,最早有纪年的造像为北魏永安二年(529年)韩小华造像,最晚为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造像,时间跨度近500年。这批造像因数量多、雕刻精美、贴金彩绘鲜艳完好、跨越时间长,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随之入选“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这批雕刻精美的高浮雕背屏式造像和单体圆雕造像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将其称为“青州风格”。这也确立了青州佛教艺术在中国雕刻史上的地位,被誉为可以改写中国艺术史的杰作。
自造像出土后,各级文物部门非常重视这批文物的保护修复、科学研究、对外交流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时刻,又逢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造像出土20周年之际,中央美术学院与青州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此次展览,目的是向世界展示这批艺术瑰宝及20年来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提供让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契机,这也必将进一步推进我们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互动与交流。
青州市文化局局长、青州市博物馆馆长 杨中奎
2016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