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艺术总监:张子康
展览策划:曹庆晖
策展助理:李垚辰
展览执行:荆 鹏
展览文献及资料整理: 高祥恒 高宁 华 佳
视觉设计:伊 毅
藏品管理:李垚辰 姜 楠 窦天炜
影像管理:丁 怡 李标
行政执行:朱永康 孙 炜 蒋思妤 杨 柳
媒体宣传:何一沙 吴靖
公共教育:任 蕊 姚轶群 梁雯.
第二期“传统的维度:20世纪50、60年代中央美院对民族传统绘画的临摹与购藏展”,是在一年半以前第一期展陈后,由中央美院美术馆典藏部再次推出的一个主题相同展品更新的馆藏品展览。
早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中央美院美术馆典藏部承袭立足校史与馆藏、深度挖掘和呈现其中的美育逻辑与价值的思路,策划并实施了“传统的维度:20世纪50、60年代中央美院对民族传统绘画的临摹与购藏展”,在当年获得由文化部组织评审的2015年度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项目的表彰和奖励,这也是中央美院美术馆典藏部整理和利用馆藏,讨论北平艺专和中央美院历史与教学的第四个获奖展览。
第二期“传统的维度:20世纪50、60年代中央美院对民族传统绘画的临摹与购藏展”,是在一年半以前第一期展陈后,由中央美院美术馆典藏部再次推出的一个主题相同展品更新的馆藏品展览。早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中央美院美术馆典藏部承袭立足校史与馆藏、深度挖掘和呈现其中的美育逻辑与价值的思路,策划并实施了“传统的维度:20世纪50、60年代中央美院对民族传统绘画的临摹与购藏展”,在当年获得由文化部组织评审的2015年度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项目的表彰和奖励,这也是中央美院美术馆典藏部整理和利用馆藏,讨论北平艺专和中央美院历史与教学的第四个获奖展览。当时的展览前言,曾比较完整地阐述了做这个主题展览的想法和愿望,原文如下: 当下知识界、文艺界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我从哪来、我是谁、我该怎样的焦虑和思考。传统,已成为各种研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怎样认识传统及其价值与命运,或者更宽泛地说,怎样认识我们曾经走过道路的经验与得失,以便为我们现在应对和处置更大的文化机遇和挑战提供比较恰切的参鉴,已经成为每个有思考的知识分子在考量相关问题时不可或缺的坐标轴。这样说来,对中央美院成立以来20世纪五、六十年代触摸民族传统绘画的作为和经验,做些梳理和展示,其意义也就不言自明。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理解传统的维度,不同维度下理解和聚焦的传统对象也不尽相同。通过对中央美院馆藏品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五、六十年代文艺“二为”和“双百”方针的偏政治性维度下,对于作为传统的艺术对象选择也就有了这个时代的要求和特色。相对于民国时期的艺专,中央美院所触摸的传统对象已不同于过往。过去艺专学生学习民族艺术传统主要表现为临习卷轴画为载体的文人绘画传统(所临习的卷轴画或为先生之作,或为古人之作),而新兴的中央美院在五、六十年代则表现出从两方面对接民族艺术传统的努力:其一是“走出去”,即走出校园到那些经过初步科学保护和整理的洞窟、宫观、墓葬,临摹古代工匠制作的壁画,因为这些壁画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和精神财富”。这方面,中央美院主要是从1953年开始落实的,以后逐步成为国、油、版、雕、美术史各系实习的一项主要教学内容,当年师生临摹的壁画尚有不少被保留在今天的中央美院美术馆,成为五、六十年代教学“走出去”触摸传统的有力证据,我们整理和挑选了其中的部分,观众据此可以进一步了解那个时候中央美院师生主要去哪里接民族艺术传统的“气”。
令人瞩目的是在“走出去”的同时,中央美院领导层,特别是在政治压力相对舒缓的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非常有眼光和远见地从北京的画店、市场收购了三百余件宋元明清卷轴画,这种购藏行为——我们称之为“收进来”——即展览陈列和交代触摸传统的另一方面。从一些蛛丝马迹来看,院方当时是有将其长期陈列以利教学的打算,只不过这样的愿望终因社教、文革的接踵而来没有真正得以落实。相信随着美术馆空间和教学条件的改善,随着共识达成下的具体规划和落实,这批藏品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在制度保障中有效用之于研究和教学,而不是在库房里沉睡或仅仅是为了展览才登台亮相一回。 “走出去”与“收进来”,作为中央学院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触摸民族绘画传统的主要方式,为今天中央美院的继往开来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也建立了我们理解民族绘画传统的物质条件和文人、工匠并行的维度前提。这正是我们今天再讨论或者再阐释传统的学术基础。为此,我们要感谢那些为建立这一基础而搬砖铺路的所有前辈,这个展览也是对他们当年辛勤工作的一次致意。
今天,美术馆为满足学院师生和社会各界对这部分藏品的关注,本着把既有项目做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和档期多批次成序列展示项目藏品的态度,举行第二期“传统的维度:20世纪50、60年代中央美院对民族传统绘画的临摹与购藏展”。除延续第一期“走出去”、“收进来”的已有展示板块外,第二期所有陈列藏品全部予以更换。但第二期依旧难以将一期之后该项目下的藏品全部展示完毕,依旧是从中挑选部分保存品相良好的壁画摹品和卷轴画作加以陈列,共计展出二十八件。其中,“走出去”的壁画临摹板块,选陈叶浅予、邓白、吴作人、刘凌沧、陆鸿年等教师1953、1954年在麦积山、敦煌的壁画摹品十余件,其中不乏对著名壁画遗存长达数米的长篇临摹。“收进来”的古代卷轴画板块,未特以名家流派为要,而着重于藏品本身的艺术特色和价值,选陈明清大小名头或名不见经传画家的山水、花卉和人物卷轴真迹十余件,另外也选陈了个别虽非名家真迹,但却不乏艺术价值,可以用为资料参考的作品。这十余件卷轴画有四分之三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宝古斋、西单门市部购入,有四分之一应为我院旧藏。
以二期展览的方式调度藏品,对同一主题展览予以再实施,在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典藏系统还是首次,这是这个展览非常偶然地在美院自身馆藏研究史上创造的第一。自然,这个第一有它的节点性纪念意义,但其中的主旨并不在于此。在这个讲求速度和效益的时代,对于自身悠久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理解而言,最应该提倡的反倒应该是多嚼、细品、慢咽,一期不够,再来一期,以展览周期延伸展览空间,更换藏品,滚动陈列,既利于学术研究和师生课内外讨论,也助益现代美育和民族文化自信建设,这才是第一个二期馆藏品展览应有的美术馆学意义。为此,诚挚欢迎饱学之士和学位候选人,就本展览一、二期藏品展开专门研究。你所期望了解的藏品已经走出库房,立在这里了!
策展人 曹庆晖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2017年6月28日
第二期“传统的维度:20世纪50、60年代中央美院对民族传统绘画的临摹与购藏展”,是在一年半以前第一期展陈后,由中央美院美术馆典藏部再次推出的一个主题相同展品更新的馆藏品展览。早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中央美院美术馆典藏部承袭立足校史与馆藏、深度挖掘和呈现其中的美育逻辑与价值的思路,策划并实施了“传统的维度:20世纪50、60年代中央美院对民族传统绘画的临摹与购藏展”,在当年获得由文化部组织评审的2015年度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项目的表彰和奖励,这也是中央美院美术馆典藏部整理和利用馆藏,讨论北平艺专和中央美院历史与教学的第四个获奖展览。当时的展览前言,曾比较完整地阐述了做这个主题展览的想法和愿望,原文如下: 当下知识界、文艺界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我从哪来、我是谁、我该怎样的焦虑和思考。传统,已成为各种研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怎样认识传统及其价值与命运,或者更宽泛地说,怎样认识我们曾经走过道路的经验与得失,以便为我们现在应对和处置更大的文化机遇和挑战提供比较恰切的参鉴,已经成为每个有思考的知识分子在考量相关问题时不可或缺的坐标轴。这样说来,对中央美院成立以来20世纪五、六十年代触摸民族传统绘画的作为和经验,做些梳理和展示,其意义也就不言自明。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理解传统的维度,不同维度下理解和聚焦的传统对象也不尽相同。通过对中央美院馆藏品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五、六十年代文艺“二为”和“双百”方针的偏政治性维度下,对于作为传统的艺术对象选择也就有了这个时代的要求和特色。相对于民国时期的艺专,中央美院所触摸的传统对象已不同于过往。过去艺专学生学习民族艺术传统主要表现为临习卷轴画为载体的文人绘画传统(所临习的卷轴画或为先生之作,或为古人之作),而新兴的中央美院在五、六十年代则表现出从两方面对接民族艺术传统的努力:其一是“走出去”,即走出校园到那些经过初步科学保护和整理的洞窟、宫观、墓葬,临摹古代工匠制作的壁画,因为这些壁画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和精神财富”。这方面,中央美院主要是从1953年开始落实的,以后逐步成为国、油、版、雕、美术史各系实习的一项主要教学内容,当年师生临摹的壁画尚有不少被保留在今天的中央美院美术馆,成为五、六十年代教学“走出去”触摸传统的有力证据,我们整理和挑选了其中的部分,观众据此可以进一步了解那个时候中央美院师生主要去哪里接民族艺术传统的“气”。
令人瞩目的是在“走出去”的同时,中央美院领导层,特别是在政治压力相对舒缓的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非常有眼光和远见地从北京的画店、市场收购了三百余件宋元明清卷轴画,这种购藏行为——我们称之为“收进来”——即展览陈列和交代触摸传统的另一方面。从一些蛛丝马迹来看,院方当时是有将其长期陈列以利教学的打算,只不过这样的愿望终因社教、文革的接踵而来没有真正得以落实。相信随着美术馆空间和教学条件的改善,随着共识达成下的具体规划和落实,这批藏品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在制度保障中有效用之于研究和教学,而不是在库房里沉睡或仅仅是为了展览才登台亮相一回。 “走出去”与“收进来”,作为中央学院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触摸民族绘画传统的主要方式,为今天中央美院的继往开来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也建立了我们理解民族绘画传统的物质条件和文人、工匠并行的维度前提。这正是我们今天再讨论或者再阐释传统的学术基础。为此,我们要感谢那些为建立这一基础而搬砖铺路的所有前辈,这个展览也是对他们当年辛勤工作的一次致意。
今天,美术馆为满足学院师生和社会各界对这部分藏品的关注,本着把既有项目做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和档期多批次成序列展示项目藏品的态度,举行第二期“传统的维度:20世纪50、60年代中央美院对民族传统绘画的临摹与购藏展”。除延续第一期“走出去”、“收进来”的已有展示板块外,第二期所有陈列藏品全部予以更换。但第二期依旧难以将一期之后该项目下的藏品全部展示完毕,依旧是从中挑选部分保存品相良好的壁画摹品和卷轴画作加以陈列,共计展出二十八件。其中,“走出去”的壁画临摹板块,选陈叶浅予、邓白、吴作人、刘凌沧、陆鸿年等教师1953、1954年在麦积山、敦煌的壁画摹品十余件,其中不乏对著名壁画遗存长达数米的长篇临摹。“收进来”的古代卷轴画板块,未特以名家流派为要,而着重于藏品本身的艺术特色和价值,选陈明清大小名头或名不见经传画家的山水、花卉和人物卷轴真迹十余件,另外也选陈了个别虽非名家真迹,但却不乏艺术价值,可以用为资料参考的作品。这十余件卷轴画有四分之三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宝古斋、西单门市部购入,有四分之一应为我院旧藏。
以二期展览的方式调度藏品,对同一主题展览予以再实施,在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典藏系统还是首次,这是这个展览非常偶然地在美院自身馆藏研究史上创造的第一。自然,这个第一有它的节点性纪念意义,但其中的主旨并不在于此。在这个讲求速度和效益的时代,对于自身悠久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理解而言,最应该提倡的反倒应该是多嚼、细品、慢咽,一期不够,再来一期,以展览周期延伸展览空间,更换藏品,滚动陈列,既利于学术研究和师生课内外讨论,也助益现代美育和民族文化自信建设,这才是第一个二期馆藏品展览应有的美术馆学意义。为此,诚挚欢迎饱学之士和学位候选人,就本展览一、二期藏品展开专门研究。你所期望了解的藏品已经走出库房,立在这里了!
策展人 曹庆晖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2017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