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陈科:真实的回归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年度提名·2017)

  • >展览时间:2017-11-07 - 2017-11-29
  •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层B展厅
  • >开幕时间:2017-11-07 15:00
  • >主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
  • >承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 > 学术顾问: 范迪安
  • >总监: 马路、 张子康
  • >策展人: 王春辰
  • >艺术家: 刘斌 陈科

展览前言

展览序言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年度提名展连续举办了7回,已成为受到院内外关注的学术品牌。获得提名办展意味着得到大家的好评,但也会深感压力山大,因为这是在担负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对被提名者艺术创造状况的检视。对于中央美院教师来说,优秀的教学和优秀的创作科研堪称“一岗双责”,只有两方面并驾齐驱,互为支撑,才能真正履行好教师艺术家的职责。

此回出展的刘斌和陈科两位教授分别任教于壁画系和雕塑系。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为人朴实、行事低调、治学严谨、理想坚定,在拥有深厚的造型能力的同时一向保持精神独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感知艺术,体验生命,凝练个人的思考,充满持恒的创作热情。在今天纷繁芜杂的信息社会中,他们能不人云亦云,用自己掌握的造型语言能量,表达并放大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岁月的无形的力量,实属难能可贵。

两位教授的艺术关注和表达方式又是不同的。多年来,刘斌一次次走向藏族生活地区,在那些远离都市喧闹的土地上感受普通人的生活,描绘普通人的形象。他的手绘肖像作品难以计数,从个体到群体,刻画了“天地之间”的生命与魂灵。他将这种方式带回都市,或在都市与乡村中穿行,形成了让朴素的绘画语言与生存的个体直接对话的艺术观念。我在每一次展览中见到他的作品,或巨大尺幅的头像直逼眼帘,让人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或众多小幅密集阵列壁面,让人在对视中产生思考。他在壁画系的学术环境中工作,自然免不了涉及公共艺术,在我看来,他对芸芸众生的生命关切与直接表现,包括他用 “集群” 的方式展示作品,实际上展现或提示的就是一种艺术的“公共性”。

陈科教授在苏联留学多年后归来,对俄罗斯—苏联美术教育传统和造型体系领会深透,也早已形成扎实的造型能力,重要的是,他在艺术上一贯秉持人文主义情怀,所作雕塑不仅具备深入的造型,更贯注深厚的学养,表达深刻的内涵,在真实的人物个体中彰显人的命运与思想,这种内省式的艺术方式和真挚的态度在纷繁的文化潮流中尤其显得可贵。作为与中国文人艺术传统的对话,他这些年努力追求“写实”与“写意”的融合,追求造型过程中的感性抒发和材料实验,在《七贤士》这样的作品中,可见他心仪高古、散淡为怀的气质。 有意思的是,此回展览的作品以水墨和雕塑两种媒介构成,它们都属于“经典”并且在今天被视为“传统”的媒介,但在两位艺术家那里,“传统”媒介的运用被赋予新的观念,注入转化的思维,就有了“灵魂出壳”的语言光采。作为学府的艺术家,要研究的就应该是这类问题,为此,这次提名展也将是同仁们又一次学术研讨的契机。 

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2017 年11 月 

策展人语

中央美术学院举办“造型艺术年度提名展”已逾七届,日益成为央美的品牌学术展,在社会上获得各界广泛关注和重视,其影响力远播海内外。“造型艺术提名展”之所以产生如此的学术关注度,是因为它经过美院学术委员会的评选提名,将央美多年从事造型艺术创作和探索的教师艺术家推举出来,在央美美术馆隆重展示,一下就能集中看到这些艺术家的面貌和特点,放大了他们的艺术亮点。 究其实,有一个重要因素不应忽略:造型艺术提名展放大的是艺术的维度。在当代如此丰富多元的艺术生态中,关于艺术的见解和观点众说纷纭、各持己见。这样的状态非常好,非常有利于开动创想艺术的脑筋,让艺术成为具有独立话语的一种体系和存在。换言之,艺术具有其自身的真实,这是最需要艺术家毕其一生精力所探讨的东西。对于刘斌和陈科两位老师的双个展而言,“真实的回归”就契合了这样的学术理念,也意味着从这个维度可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两位老师的艺术特征和价值。 刘斌老师在央美壁画系从事教学多年,专心教学,硕果累累,是学生非常爱戴的老师。他是一边教学,一边创作,但投入教学的精力和时间远远多于创作,对此,他没有抱怨,反而他磨练了自己对艺术的执着,因为他始终没有放下创作,而且不断尝试不同手法来创作,如他用竹竿做画笔画了很多的巨幅人物肖像。这次个展正好是在他退休之后举办,他说这是一次重新出发、重新上路的象征,让他有一种重新回归艺术的感觉。其实,这是他内心对艺术之爱的那份真实,让他在放下以往的教学工作后,要继续向着挚爱的艺术回归:更加投入地置身于艺术创作中,在创作中再次唤起生命的创造力,即向着真实的回归,也是向着永恒价值的一种回归。 陈科老师在雕塑系第二工作室教学,也是忘我在教学中,似乎外界不知其人,但是他的人物造型雕塑以及对材料的娴熟应用,都无与伦比,他以自己的艺术心得惠及于学生,这是央美的优良教学传统,也是莘莘学子钟情央美的原由之一,有了这些发扬央美传统的教师,央美的严谨教学与学术传承才可弥久恒新。陈科老师这次的个展集合了他多年教学的成果,也汇聚了他精彩的创作,特别是他新创作了一组群雕,显示了他关注雕塑的表现性能力以及语言的特质。对于今天的艺术理解与当代理论化的氛围又别有新意和可阐释性,因为雕塑语言的真实是一个历史化的问题,对于现代主义以及当代的观念主义,它都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课题,无论是以哪一种形式或手段来表现雕塑,雕塑的真实性都与其语言特质有关。 可以这样讲,这两位央美老师的双个展充分凸显了央美的教学与创作的密切关联性,凡在教学教育上孜孜以求、重视言传身教的教师,也多在创作上兢兢业业、卓有成果。今天,他们都以真实的回归来直指艺术的当下性课题,也指向我们作为艺术家应该坚守的立场。他们历经各种实践,始终将艺术与人的真情结合在一起,不仅仅是对艺术的真情,更是对于自己从事的事业的那份真情,唯有如此,才昭示了他们对人生的真实——也因此使得艺术真实。今天,求真的艺术变得稀缺,有此故,刘斌和陈科的双个展成为非常有意义的展览,预示着在当代的艺术史建构中,求真是新一次的艺术运动。 王春辰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2017年10月25日 寻“魂”之塑  …… ——写在陈科新作展览之前 我与陈科共事多年,听闻学院提名他的作品展览即将举行很是为他开心。与其他雕塑界同行不同,陈科个展次数不多也很少去凑群展的热闹。他是中央美术学院公派留学前苏联为数不多的最后几个人之一。在结束了长达7年的苏里柯夫和列宾美术学院的求学后,回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也有二十多年了。他主持下的第二工作室在教学中保留了苏派严谨的写实传统,主张传承和谐、明晰、严谨、理想主义的古典精神。其人老成持重、言笑不苟、严谨内向的性格与其艺术主张堪称完美融合,其创作路数不简单的迎合时尚和潮流,而是坚守传统,回归写实雕塑本质。 但“士别三日”后的陈科的确给了我不小的惊喜,受命撰文让我在展览之前对他的新的作品来了一次先睹为快。陈科这次展览即将呈现的作品面貌与以往有所不同,应该都是近一年的新作。其中《七贤士》可以算作是他《竹林七贤》的延续,陈科回溯中国传统文化,探索欧洲现实主义雕塑和中国传统雕塑的碰撞与融合之路,他将南北朝砖雕画像石的样式融入其中,主体人物后面的树木进行了浮雕式的处理,使其成为次要背景并富含某种寓意。魏晋风骨的七贤士呈现出了他性格中的张狂文人的一面。我们似乎已看不到苏派写实雕塑的训练痕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生发自文化深处和个人性情的自然流露,自由而恣意。这一切都源于陈科对戏剧和舞台艺术的迷恋,我们从他在苏联学习时的早期作品《安魂曲》中就能看出他遵循诗的结构和交响乐章的组雕形式;循序渐进又高潮迭起,像一曲恢弘的交响乐。 然而多年来陈科在教学中走出了属于他的一条道路,我们可以从他的新作中看到雕塑系第二工作室的写实教学成果的印记。《无障碍》、《砂器》便是从基础教学中的习作中生发出来的。雕塑系写实教学中“大手大脚”和躯干的局部的训练课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这种带有“过程性”和“试验性”的训练往往被人忽视,包括写实雕塑翻制模具的过程,都出现在了陈科近年来的创作中,他想传达的是习作与创作之间并不是一种“割裂关系”,他用脱离于人体的“手”和“躯干”结合破碎的组合传达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关系,并蕴含观念于其中。可以看出他所沿袭的苏联写实主义已经不再追随最初的政治需要,与之变化的是新的表现形式和观念的表达,饱含对当代社会的深刻思考,对人性的深入挖掘。 不难看出,陈科已经有转身的异动,在于他开始渐离固守多年的架上雕塑的“完成时”,转而去探寻写实雕塑的“过程性”。《无树》是他将以往一直退居幕后的模具和翻制现场留下的痕迹搬到了展览现场,模具作为雕塑制作过程的产物,完成其使命后往往会被丢,当它被艺术家重新重视并置于和雕塑同等重要的境地时,审美就发生了变化,雕塑的具象与抽象的边界变得模糊,这也暗合了谢赫“六法”中“应物象形”的论述,即是通过视觉深入到知觉进而透入于对象内部的本质,所表现出的形象也一定为其本质所规定之形。他不经意间将外形轮廓模糊的模具拼合在一起,犹如将一个雕塑敷上一层石膏,这种只有在翻制过程中呈现出的粗犷形体,让人联想到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亦或是关于雕塑形体“麻袋装土豆”的风趣学说,一向不苟言笑的他用一种游戏的方式延续着对雕塑本体语言的探索。 常言道“五十而知天命”,中年得子的陈科少了些“傲狂”和“偏执”,却多了些沉稳,《边界》的几件作品也许是他对时间和生死思考的感悟表达,这里依稀可以看到他早年间《安魂曲》的影子,如果说《安魂曲》是在发问,那么《边界》就是在回答二十多年前的自己抛出的问题。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完成无数次的摆动,无数次的回到原本的位置,看似是无数次的重复和轮回,却消逝了时光…… 二十年间,陈科倔强而执着的追寻着摆动的轨迹,也最终没有突破这个范围:一方面在坚守写实传统,另一方面在寻求突破…… 二十年间,陈科在传统与再造之间不停摆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的他在探寻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中左右求索,游走于捭阖之间…… 二十年间,陈科谱写了一曲摄人心魄的安魂之曲,这是一场用雕塑来举行的精神“弥撒”,他在思考和探寻深藏人心灵深处的“魂”、扎根于传统之中的文化之“魂”、也是寄居在每一个人体内的民族之“魂”……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吕品昌 2017年10月15日于下苑 我眼里的刘斌和他的作品 刘斌在我眼里是个喜欢静的人,喜欢简单的生活。静静地教自己的课、做自己的事,静静地观察着这个吵吵闹闹的世界,不声张也不张扬。他在壁画系承担的《创作基础》课早已是中央美院的精品课程,这我是知道的。 刘斌也是一个素质很全面的人,既有理论思维的深度也有作品品质的高度。1999年底中央工艺与清华合并后,2000年招收了我国第一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带有实验性质的博士班,他就是这五个优中选优学生中的佼佼者。中央美院培养的学生,还是很有能力的,他以专业、理论和外语全优的成绩考入清华美院,三年后,又以专业和理论全优的成绩毕业,是导师组公认的优等生。他的10万余字的毕业论文《图像时空论》首次全面、系统地从时空观、宇宙精神角度对中西艺术视觉图式进行探究,是一个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的现代视角(鉴于他在这个领域研究的理论价值,2007年他又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完成了课题《中西绘画图式与时空观念比较研究》);他的毕业作品《天那边》,是他只身赴藏,在高原生活两个月后对于生命真谛的最真实的体验和感悟,所以这件作品很是有一种动人的力量,也进一步印证着他的理论研究成果——对处于时空运行下人的命运的关注。 刘斌在2001年“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上获大奖的作品《静观天语》,以及他另外几件大型作品,都反映出他对于这个世界,对于生命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气度,也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近几年,看到他从过去以空间、材料为着眼点的语言方式转向了带有更多中国文化元素的纸本水墨人物实验,意欲从传统文化精神中吸取养料,可以看做是他对当下国际、国内繁杂的艺术创作现象的反思,是一种觉识、觉醒,也是一种新的探索,更为本质。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传统造型功力是很深厚的,将这种能力在一种新的思虑下重新焕发出来,自然而然,不拘一格,在身处当下艺术现象像孔雀开屏一样层出不穷的花哨时代,以这种貌似“回归”的手法面世,显然出于一种深度的思考,也是一种勇气,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要找回艺术的“原点”,用最朴素直接的语言,把对生于天地之间万物的感动,融入到对于生命现象描画的一笔一划中去。他这是对于苍生万物的大爱情怀。 刘斌心胸开阔,坦荡真实,实在说这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我了解他,在他的骨子里有一种十分顽强和硬性的东西,这应该是属于一个真诚的艺术家的特质吧。看到刘斌依然安静平和地画画、教课、做事,仍在努力前行,我欣赏他这种朴素认真的生活态度,也有理由对他满怀期许。 袁运甫 2014年12月20日            

展览序言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年度提名展连续举办了7回,已成为受到院内外关注的学术品牌。获得提名办展意味着得到大家的好评,但也会深感压力山大,因为这是在担负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对被提名者艺术创造状况的检视。对于中央美院教师来说,优秀的教学和优秀的创作科研堪称“一岗双责”,只有两方面并驾齐驱,互为支撑,才能真正履行好教师艺术家的职责。

此回出展的刘斌和陈科两位教授分别任教于壁画系和雕塑系。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为人朴实、行事低调、治学严谨、理想坚定,在拥有深厚的造型能力的同时一向保持精神独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感知艺术,体验生命,凝练个人的思考,充满持恒的创作热情。在今天纷繁芜杂的信息社会中,他们能不人云亦云,用自己掌握的造型语言能量,表达并放大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岁月的无形的力量,实属难能可贵。

两位教授的艺术关注和表达方式又是不同的。多年来,刘斌一次次走向藏族生活地区,在那些远离都市喧闹的土地上感受普通人的生活,描绘普通人的形象。他的手绘肖像作品难以计数,从个体到群体,刻画了“天地之间”的生命与魂灵。他将这种方式带回都市,或在都市与乡村中穿行,形成了让朴素的绘画语言与生存的个体直接对话的艺术观念。我在每一次展览中见到他的作品,或巨大尺幅的头像直逼眼帘,让人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或众多小幅密集阵列壁面,让人在对视中产生思考。他在壁画系的学术环境中工作,自然免不了涉及公共艺术,在我看来,他对芸芸众生的生命关切与直接表现,包括他用 “集群” 的方式展示作品,实际上展现或提示的就是一种艺术的“公共性”。

陈科教授在苏联留学多年后归来,对俄罗斯—苏联美术教育传统和造型体系领会深透,也早已形成扎实的造型能力,重要的是,他在艺术上一贯秉持人文主义情怀,所作雕塑不仅具备深入的造型,更贯注深厚的学养,表达深刻的内涵,在真实的人物个体中彰显人的命运与思想,这种内省式的艺术方式和真挚的态度在纷繁的文化潮流中尤其显得可贵。作为与中国文人艺术传统的对话,他这些年努力追求“写实”与“写意”的融合,追求造型过程中的感性抒发和材料实验,在《七贤士》这样的作品中,可见他心仪高古、散淡为怀的气质。 有意思的是,此回展览的作品以水墨和雕塑两种媒介构成,它们都属于“经典”并且在今天被视为“传统”的媒介,但在两位艺术家那里,“传统”媒介的运用被赋予新的观念,注入转化的思维,就有了“灵魂出壳”的语言光采。作为学府的艺术家,要研究的就应该是这类问题,为此,这次提名展也将是同仁们又一次学术研讨的契机。 

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2017 年11 月 

策展人语

中央美术学院举办“造型艺术年度提名展”已逾七届,日益成为央美的品牌学术展,在社会上获得各界广泛关注和重视,其影响力远播海内外。“造型艺术提名展”之所以产生如此的学术关注度,是因为它经过美院学术委员会的评选提名,将央美多年从事造型艺术创作和探索的教师艺术家推举出来,在央美美术馆隆重展示,一下就能集中看到这些艺术家的面貌和特点,放大了他们的艺术亮点。 究其实,有一个重要因素不应忽略:造型艺术提名展放大的是艺术的维度。在当代如此丰富多元的艺术生态中,关于艺术的见解和观点众说纷纭、各持己见。这样的状态非常好,非常有利于开动创想艺术的脑筋,让艺术成为具有独立话语的一种体系和存在。换言之,艺术具有其自身的真实,这是最需要艺术家毕其一生精力所探讨的东西。对于刘斌和陈科两位老师的双个展而言,“真实的回归”就契合了这样的学术理念,也意味着从这个维度可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两位老师的艺术特征和价值。 刘斌老师在央美壁画系从事教学多年,专心教学,硕果累累,是学生非常爱戴的老师。他是一边教学,一边创作,但投入教学的精力和时间远远多于创作,对此,他没有抱怨,反而他磨练了自己对艺术的执着,因为他始终没有放下创作,而且不断尝试不同手法来创作,如他用竹竿做画笔画了很多的巨幅人物肖像。这次个展正好是在他退休之后举办,他说这是一次重新出发、重新上路的象征,让他有一种重新回归艺术的感觉。其实,这是他内心对艺术之爱的那份真实,让他在放下以往的教学工作后,要继续向着挚爱的艺术回归:更加投入地置身于艺术创作中,在创作中再次唤起生命的创造力,即向着真实的回归,也是向着永恒价值的一种回归。 陈科老师在雕塑系第二工作室教学,也是忘我在教学中,似乎外界不知其人,但是他的人物造型雕塑以及对材料的娴熟应用,都无与伦比,他以自己的艺术心得惠及于学生,这是央美的优良教学传统,也是莘莘学子钟情央美的原由之一,有了这些发扬央美传统的教师,央美的严谨教学与学术传承才可弥久恒新。陈科老师这次的个展集合了他多年教学的成果,也汇聚了他精彩的创作,特别是他新创作了一组群雕,显示了他关注雕塑的表现性能力以及语言的特质。对于今天的艺术理解与当代理论化的氛围又别有新意和可阐释性,因为雕塑语言的真实是一个历史化的问题,对于现代主义以及当代的观念主义,它都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课题,无论是以哪一种形式或手段来表现雕塑,雕塑的真实性都与其语言特质有关。 可以这样讲,这两位央美老师的双个展充分凸显了央美的教学与创作的密切关联性,凡在教学教育上孜孜以求、重视言传身教的教师,也多在创作上兢兢业业、卓有成果。今天,他们都以真实的回归来直指艺术的当下性课题,也指向我们作为艺术家应该坚守的立场。他们历经各种实践,始终将艺术与人的真情结合在一起,不仅仅是对艺术的真情,更是对于自己从事的事业的那份真情,唯有如此,才昭示了他们对人生的真实——也因此使得艺术真实。今天,求真的艺术变得稀缺,有此故,刘斌和陈科的双个展成为非常有意义的展览,预示着在当代的艺术史建构中,求真是新一次的艺术运动。 王春辰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2017年10月25日 寻“魂”之塑  …… ——写在陈科新作展览之前 我与陈科共事多年,听闻学院提名他的作品展览即将举行很是为他开心。与其他雕塑界同行不同,陈科个展次数不多也很少去凑群展的热闹。他是中央美术学院公派留学前苏联为数不多的最后几个人之一。在结束了长达7年的苏里柯夫和列宾美术学院的求学后,回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也有二十多年了。他主持下的第二工作室在教学中保留了苏派严谨的写实传统,主张传承和谐、明晰、严谨、理想主义的古典精神。其人老成持重、言笑不苟、严谨内向的性格与其艺术主张堪称完美融合,其创作路数不简单的迎合时尚和潮流,而是坚守传统,回归写实雕塑本质。 但“士别三日”后的陈科的确给了我不小的惊喜,受命撰文让我在展览之前对他的新的作品来了一次先睹为快。陈科这次展览即将呈现的作品面貌与以往有所不同,应该都是近一年的新作。其中《七贤士》可以算作是他《竹林七贤》的延续,陈科回溯中国传统文化,探索欧洲现实主义雕塑和中国传统雕塑的碰撞与融合之路,他将南北朝砖雕画像石的样式融入其中,主体人物后面的树木进行了浮雕式的处理,使其成为次要背景并富含某种寓意。魏晋风骨的七贤士呈现出了他性格中的张狂文人的一面。我们似乎已看不到苏派写实雕塑的训练痕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生发自文化深处和个人性情的自然流露,自由而恣意。这一切都源于陈科对戏剧和舞台艺术的迷恋,我们从他在苏联学习时的早期作品《安魂曲》中就能看出他遵循诗的结构和交响乐章的组雕形式;循序渐进又高潮迭起,像一曲恢弘的交响乐。 然而多年来陈科在教学中走出了属于他的一条道路,我们可以从他的新作中看到雕塑系第二工作室的写实教学成果的印记。《无障碍》、《砂器》便是从基础教学中的习作中生发出来的。雕塑系写实教学中“大手大脚”和躯干的局部的训练课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这种带有“过程性”和“试验性”的训练往往被人忽视,包括写实雕塑翻制模具的过程,都出现在了陈科近年来的创作中,他想传达的是习作与创作之间并不是一种“割裂关系”,他用脱离于人体的“手”和“躯干”结合破碎的组合传达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关系,并蕴含观念于其中。可以看出他所沿袭的苏联写实主义已经不再追随最初的政治需要,与之变化的是新的表现形式和观念的表达,饱含对当代社会的深刻思考,对人性的深入挖掘。 不难看出,陈科已经有转身的异动,在于他开始渐离固守多年的架上雕塑的“完成时”,转而去探寻写实雕塑的“过程性”。《无树》是他将以往一直退居幕后的模具和翻制现场留下的痕迹搬到了展览现场,模具作为雕塑制作过程的产物,完成其使命后往往会被丢,当它被艺术家重新重视并置于和雕塑同等重要的境地时,审美就发生了变化,雕塑的具象与抽象的边界变得模糊,这也暗合了谢赫“六法”中“应物象形”的论述,即是通过视觉深入到知觉进而透入于对象内部的本质,所表现出的形象也一定为其本质所规定之形。他不经意间将外形轮廓模糊的模具拼合在一起,犹如将一个雕塑敷上一层石膏,这种只有在翻制过程中呈现出的粗犷形体,让人联想到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亦或是关于雕塑形体“麻袋装土豆”的风趣学说,一向不苟言笑的他用一种游戏的方式延续着对雕塑本体语言的探索。 常言道“五十而知天命”,中年得子的陈科少了些“傲狂”和“偏执”,却多了些沉稳,《边界》的几件作品也许是他对时间和生死思考的感悟表达,这里依稀可以看到他早年间《安魂曲》的影子,如果说《安魂曲》是在发问,那么《边界》就是在回答二十多年前的自己抛出的问题。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完成无数次的摆动,无数次的回到原本的位置,看似是无数次的重复和轮回,却消逝了时光…… 二十年间,陈科倔强而执着的追寻着摆动的轨迹,也最终没有突破这个范围:一方面在坚守写实传统,另一方面在寻求突破…… 二十年间,陈科在传统与再造之间不停摆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的他在探寻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中左右求索,游走于捭阖之间…… 二十年间,陈科谱写了一曲摄人心魄的安魂之曲,这是一场用雕塑来举行的精神“弥撒”,他在思考和探寻深藏人心灵深处的“魂”、扎根于传统之中的文化之“魂”、也是寄居在每一个人体内的民族之“魂”……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吕品昌 2017年10月15日于下苑 我眼里的刘斌和他的作品 刘斌在我眼里是个喜欢静的人,喜欢简单的生活。静静地教自己的课、做自己的事,静静地观察着这个吵吵闹闹的世界,不声张也不张扬。他在壁画系承担的《创作基础》课早已是中央美院的精品课程,这我是知道的。 刘斌也是一个素质很全面的人,既有理论思维的深度也有作品品质的高度。1999年底中央工艺与清华合并后,2000年招收了我国第一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带有实验性质的博士班,他就是这五个优中选优学生中的佼佼者。中央美院培养的学生,还是很有能力的,他以专业、理论和外语全优的成绩考入清华美院,三年后,又以专业和理论全优的成绩毕业,是导师组公认的优等生。他的10万余字的毕业论文《图像时空论》首次全面、系统地从时空观、宇宙精神角度对中西艺术视觉图式进行探究,是一个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的现代视角(鉴于他在这个领域研究的理论价值,2007年他又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完成了课题《中西绘画图式与时空观念比较研究》);他的毕业作品《天那边》,是他只身赴藏,在高原生活两个月后对于生命真谛的最真实的体验和感悟,所以这件作品很是有一种动人的力量,也进一步印证着他的理论研究成果——对处于时空运行下人的命运的关注。 刘斌在2001年“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上获大奖的作品《静观天语》,以及他另外几件大型作品,都反映出他对于这个世界,对于生命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气度,也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近几年,看到他从过去以空间、材料为着眼点的语言方式转向了带有更多中国文化元素的纸本水墨人物实验,意欲从传统文化精神中吸取养料,可以看做是他对当下国际、国内繁杂的艺术创作现象的反思,是一种觉识、觉醒,也是一种新的探索,更为本质。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传统造型功力是很深厚的,将这种能力在一种新的思虑下重新焕发出来,自然而然,不拘一格,在身处当下艺术现象像孔雀开屏一样层出不穷的花哨时代,以这种貌似“回归”的手法面世,显然出于一种深度的思考,也是一种勇气,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要找回艺术的“原点”,用最朴素直接的语言,把对生于天地之间万物的感动,融入到对于生命现象描画的一笔一划中去。他这是对于苍生万物的大爱情怀。 刘斌心胸开阔,坦荡真实,实在说这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我了解他,在他的骨子里有一种十分顽强和硬性的东西,这应该是属于一个真诚的艺术家的特质吧。看到刘斌依然安静平和地画画、教课、做事,仍在努力前行,我欣赏他这种朴素认真的生活态度,也有理由对他满怀期许。 袁运甫 2014年12月20日            

快捷登录帐号密码登录
  • 手机号码
    手机号码将作为您的登录账号
  • 验证码
  • 账号
     
  • 密码
可使用雅昌艺术网会员账户登录

儿童公共教育活动预约表格

同意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请同意团体参观协议
提交预定

成人公共教育活动预约表

同意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请同意团体参观协议
提交预定

团体公共教育活动申请表

同意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请同意团体参观协议
提交预定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出版授权协议书

本人完全同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以下简称“CAFAM”),愿意将本人参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组织的公益性活动(包括美术馆会员活动)的涉及本人的图像、照片、文字、著作、活动成果(如参与工作坊创作的作品)提交中央美术学院用作发表、出版。中央美术学院可以以电子、网络及其它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央美术学院资料库》《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资料库》等相关资料、文献、档案机构和平台,在中央美术学院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意按相关“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活动安全免责协议书

第一条

本次活动公平公正、自愿参加与退出、风险与责任自负的原则。但活动有风险,参加者应有必要的风险意识。

第二条

参加本次活动者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遵循道德和社会公德规范,并应该具备以人为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第三条

参加本次活动人员应该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1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必须在成年人的陪同下参观。

第四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的人身安全责任自负。鼓励参加者自行购买人身安全保险。活动中一旦出现事故,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但有互相援助的义务。参加活动的成员应当积极主动的组织实施救援工作,但对事故本身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参加本次活动者的人身安全不负有民事及相关连带责任。

第五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应主动遵守美术馆活动秩序、维护美术馆场地及展示、展览、馆藏艺术作品及衍生品的安全。活动中一旦因个人原因造成美术馆场地、空间、艺术品、衍生品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破坏。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损失,应由参与活动者根据相应的法律条文、组织规定进行协商和赔偿。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第六条

参与活动者在参与活动时应当在美术馆工作人员及活动导师、教师指导下进行,并正确的使用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若参与者因个人原因在使用相应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造成个人受伤、伤害他人及造成相应工具、材料、设备或设施的故障或损坏。参与活动者应当承当相应的全部责任,并主动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肖像权许可使用协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有关规定,为明确肖像许可方(甲方)和使用方(乙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经双方友好协商,甲乙双方就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的使用达成如下一致协议:

一、 一般约定

(1)、甲方为本协议中的肖像权人,自愿将自己的肖像权许可乙方作符合本协议约定和法律规定的用途。

(2)、乙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是一所具有标志性、专业性、国际化的现代公共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时代同行,努力塑造一个开放、自由、学术的空间氛围,竭诚与各单位、企业、机构、艺术家和观众进行良好互动。以学院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积极策划国际、国内多视角、多领域的展览、论坛及公共教育活动,为美院师生、中外艺术家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作为一家公益性单位,其开展的公共教育活动以学术性和公益性为主。

(3)、乙方为甲方拍摄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所有公教活动。

二、拍摄内容、使用形式、使用地域范围

(1)、拍摄内容 乙方拍摄的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内容包括: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②中央美术学院校园内○3由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策划或执行的一切活动。

(2)、使用形式 用于中央美术学院图书出版、销售附带光盘及宣传资料。

(3)、使用地域范围

适用地域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

使用肖像的媒介限于不损害甲方肖像权的任何媒介(如杂志、网络等)。

三、肖像权使用期限

永久使用。

四、许可使用费用

带有甲方肖像作品的拍摄费用由乙方承担。

乙方于拍摄完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无需支付甲方任何费用。

附则

(1)、本协议未尽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后可作为本协议的补充协议,并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2)、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勾选之日起生效。

(3)、本协议包括纸质档和电子档,纸质档—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活动参与者意味着接受并承担本协议的全部义务,未同意者意味着放弃参加此次活动的权利。凡参加这次活动前,必须事先与自己的家属沟通,取得家属同意,同时知晓并同意本免责声明。参加者签名/勾选后,视作其家属也已知晓并同意。

我已认真阅读上述条款,并且同意。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出版授权协议书

本人完全同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以下简称“CAFAM”),愿意将本人参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组织的公益性活动(包括美术馆会员活动)的涉及本人的图像、照片、文字、著作、活动成果(如参与工作坊创作的作品)提交中央美术学院用作发表、出版。中央美术学院可以以电子、网络及其它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央美术学院资料库》《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资料库》等相关资料、文献、档案机构和平台,在中央美术学院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意按相关“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活动安全免责协议书

第一条

本次活动公平公正、自愿参加与退出、风险与责任自负的原则。但活动有风险,参加者应有必要的风险意识。

第二条

参加本次活动者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遵循道德和社会公德规范,并应该具备以人为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第三条

参加本次活动人员应该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1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必须在成年人的陪同下参观。

第四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的人身安全责任自负。鼓励参加者自行购买人身安全保险。活动中一旦出现事故,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但有互相援助的义务。参加活动的成员应当积极主动的组织实施救援工作,但对事故本身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参加本次活动者的人身安全不负有民事及相关连带责任。

第五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应主动遵守美术馆活动秩序、维护美术馆场地及展示、展览、馆藏艺术作品及衍生品的安全。活动中一旦因个人原因造成美术馆场地、空间、艺术品、衍生品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破坏。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损失,应由参与活动者根据相应的法律条文、组织规定进行协商和赔偿。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第六条

参与活动者在参与活动时应当在美术馆工作人员及活动导师、教师指导下进行,并正确的使用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若参与者因个人原因在使用相应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造成个人受伤、伤害他人及造成相应工具、材料、设备或设施的故障或损坏。参与活动者应当承当相应的全部责任,并主动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肖像权许可使用协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有关规定,为明确肖像许可方(甲方)和使用方(乙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经双方友好协商,甲乙双方就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的使用达成如下一致协议:

一、 一般约定

(1)、甲方为本协议中的肖像权人,自愿将自己的肖像权许可乙方作符合本协议约定和法律规定的用途。

(2)、乙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是一所具有标志性、专业性、国际化的现代公共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时代同行,努力塑造一个开放、自由、学术的空间氛围,竭诚与各单位、企业、机构、艺术家和观众进行良好互动。以学院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积极策划国际、国内多视角、多领域的展览、论坛及公共教育活动,为美院师生、中外艺术家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作为一家公益性单位,其开展的公共教育活动以学术性和公益性为主。

(3)、乙方为甲方拍摄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所有公教活动。

二、拍摄内容、使用形式、使用地域范围

(1)、拍摄内容 乙方拍摄的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内容包括: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②中央美术学院校园内○3由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策划或执行的一切活动。

(2)、使用形式 用于中央美术学院图书出版、销售附带光盘及宣传资料。

(3)、使用地域范围

适用地域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

使用肖像的媒介限于不损害甲方肖像权的任何媒介(如杂志、网络等)。

三、肖像权使用期限

永久使用。

四、许可使用费用

带有甲方肖像作品的拍摄费用由乙方承担。

乙方于拍摄完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无需支付甲方任何费用。

附则

(1)、本协议未尽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后可作为本协议的补充协议,并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2)、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勾选之日起生效。

(3)、本协议包括纸质档和电子档,纸质档—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活动参与者意味着接受并承担本协议的全部义务,未同意者意味着放弃参加此次活动的权利。凡参加这次活动前,必须事先与自己的家属沟通,取得家属同意,同时知晓并同意本免责声明。参加者签名/勾选后,视作其家属也已知晓并同意。

我已认真阅读上述条款,并且同意。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出版授权协议书

本人完全同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以下简称“CAFAM”),愿意将本人参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组织的公益性活动(包括美术馆会员活动)的涉及本人的图像、照片、文字、著作、活动成果(如参与工作坊创作的作品)提交中央美术学院用作发表、出版。中央美术学院可以以电子、网络及其它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央美术学院资料库》《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资料库》等相关资料、文献、档案机构和平台,在中央美术学院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意按相关“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活动安全免责协议书

第一条

本次活动公平公正、自愿参加与退出、风险与责任自负的原则。但活动有风险,参加者应有必要的风险意识。

第二条

参加本次活动者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遵循道德和社会公德规范,并应该具备以人为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第三条

参加本次活动人员应该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1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必须在成年人的陪同下参观。

第四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的人身安全责任自负。鼓励参加者自行购买人身安全保险。活动中一旦出现事故,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但有互相援助的义务。参加活动的成员应当积极主动的组织实施救援工作,但对事故本身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参加本次活动者的人身安全不负有民事及相关连带责任。

第五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应主动遵守美术馆活动秩序、维护美术馆场地及展示、展览、馆藏艺术作品及衍生品的安全。活动中一旦因个人原因造成美术馆场地、空间、艺术品、衍生品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破坏。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损失,应由参与活动者根据相应的法律条文、组织规定进行协商和赔偿。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第六条

参与活动者在参与活动时应当在美术馆工作人员及活动导师、教师指导下进行,并正确的使用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若参与者因个人原因在使用相应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造成个人受伤、伤害他人及造成相应工具、材料、设备或设施的故障或损坏。参与活动者应当承当相应的全部责任,并主动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肖像权许可使用协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有关规定,为明确肖像许可方(甲方)和使用方(乙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经双方友好协商,甲乙双方就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的使用达成如下一致协议:

一、 一般约定

(1)、甲方为本协议中的肖像权人,自愿将自己的肖像权许可乙方作符合本协议约定和法律规定的用途。

(2)、乙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是一所具有标志性、专业性、国际化的现代公共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时代同行,努力塑造一个开放、自由、学术的空间氛围,竭诚与各单位、企业、机构、艺术家和观众进行良好互动。以学院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积极策划国际、国内多视角、多领域的展览、论坛及公共教育活动,为美院师生、中外艺术家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作为一家公益性单位,其开展的公共教育活动以学术性和公益性为主。

(3)、乙方为甲方拍摄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所有公教活动。

二、拍摄内容、使用形式、使用地域范围

(1)、拍摄内容 乙方拍摄的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内容包括: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②中央美术学院校园内○3由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策划或执行的一切活动。

(2)、使用形式 用于中央美术学院图书出版、销售附带光盘及宣传资料。

(3)、使用地域范围

适用地域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

使用肖像的媒介限于不损害甲方肖像权的任何媒介(如杂志、网络等)。

三、肖像权使用期限

永久使用。

四、许可使用费用

带有甲方肖像作品的拍摄费用由乙方承担。

乙方于拍摄完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无需支付甲方任何费用。

附则

(1)、本协议未尽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后可作为本协议的补充协议,并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2)、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勾选之日起生效。

(3)、本协议包括纸质档和电子档,纸质档—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活动参与者意味着接受并承担本协议的全部义务,未同意者意味着放弃参加此次活动的权利。凡参加这次活动前,必须事先与自己的家属沟通,取得家属同意,同时知晓并同意本免责声明。参加者签名/勾选后,视作其家属也已知晓并同意。

我已认真阅读上述条款,并且同意。

讲座活动预约表

姓名:
性别
联系电话:
有效证件类型: 身份证
证件号码:
电子邮箱:

温馨提示

尊敬的观众您好!感谢你参与我们的公教活动,期待您的到来!如因故不能准时参加活动,请发送短信至13261936837(梁老师)取消预约。如连续爽约三次以上,将影响您在我平台快速预约的征信,敬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