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气象——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精品展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品为线索,梳理中国传统绘画,聚焦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前期的中国绘画求变之格局。此次展览精选中国画藏品五十九件(套),自乾嘉时期至20世纪上半叶,跨越二百余年,探求与呈现绘画作品丰富面貌中所蕴含的“大千气象”。展览作品分为“传神阿堵”、“质有趣灵”与“雅俗同芳”三个板块,展示这一时期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的风格与流派演变,挖掘探究作品背景与艺术家经历之间关系。
第一单元:
人物画——传神阿堵
人物画作为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中重要部分,一贯重视“传神”,传神”能够呈现造型艺术事物本质特征、物象形态与动人意趣。东晋画家顾恺之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发展了人物画,提出“传神写照”“以形写形”的人物画理论,成为历代人物画论的核心思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后世以“传神阿堵”应用于对人物画形神之间相互关系的评述以及对于欣赏人物画的方式,隋唐以来成为“绘画衡量之大则”,故以此为题目。
本单元分为道释人物与民间传说、肖像画、仕女画、文人意趣与生活图景四部分共展出近三十件套作品,从清中期的扬州八怪黄慎《渔翁图》、闵贞《醉翁图》至民国时期宗其香的《嘉陵江上》,横跨二百余年,其中任熊的《瑶池祝寿》六条屏与任颐《人物故事》四条屏是首次与观众见面。
第二单元:
山水画——质有趣灵
中国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兴于隋唐, 历经宋、 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发展,在笔墨技法、 绘画理论以及美学思想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南朝画论家宗炳在《画山水序》里说:“至于山水,质而有趣灵”,并提出了山水画应当是画家心灵的表现之理论;这里所提到的“质”,是指自然山水实际存在的具体形质;而“灵”则为画家所感受到的超越山水形质的灵妙意趣,激发内在精神世界的山水有灵化,情致化,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审美取向。
本单元精选我馆藏品九件,其中黄宾虹的《宾虹墨妙》册页,陈师曾《山水》册页以及张大千的《华山长空栈道》等作品,呈现出清末民国时期山水画家们受到西方艺术观念思潮的影响,改变清代“摹古为尚”的思想,写生观念受到重视。“师造化”的回归,将“质而趣灵”这一观念所蕴含的生动意蕴完美的融为一体。
第三单元:
花鸟画——雅俗同芳
花鸟画是中国绘画的三大画科之一,其描绘对象包括花卉、竹石、虫鸟、游鱼、果蔬等。经过长期发展,花鸟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而风格各异,在创作形式上灵活多变,总体上形成了写实为基础,寄托情感和寓意为归依的传统,使之在表现样貌上更为丰富,审美取向也更趋多元化,也间接表现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精神。明·孙人儒在《东郭记·绵驹》中写道:“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后人故常以“雅俗共赏”来形容艺术创作优美通俗,各种文化程度和艺术品位的人皆能欣赏。本单元以“雅俗同芳”为名,借“雅俗共赏”之意,其中居廉的《花篮图》堆满花篮给人以春意盎然、百芳争艳之感,齐白石的《菊酒延年》以期传达长寿幸福之意,而张大千的《榭树双猿》展现双猿生动劲健之灵。所展出的馆藏十三件精品,旨在呈现清末与民国花鸟画中带有文人意趣,富含民俗风情的独特韵味,体现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自然物的人文关怀,也能充分表达对生活的细腻体验和感受,传达人文精神。
中国绘画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上半叶,是从浑融大成走向跋涉寻觅的变革阶段。其承袭晚明绘画之“古意”,至清中后期“乾嘉之学”之“变局”,再经历民国时代之“百家争鸣”,呈现一种别样的绘画之气象。本次展览以我馆藏品为线索,继“古意的生成—明清书画研究展”之后,继续梳理中国传统绘画,聚焦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前期的中国绘画求变之格局。
自清中期以降,是各种审美思潮交汇涌动之际,市井题材与个性创作开始逐渐兴起。清初复兴“崇古”思潮,延至乾、嘉,提倡经世致用,故朴学兴起渐成主流,重考据训诂、实证,“弃帖学、崇北碑”之风日盛。而绘画之风亦随之转变,讲究“诗、书、画、印”结合,力求以简括形象表达个性感受,由传统绘画之“古意”转向革新求变,崇尚笔墨个性。所绘题材广涉,以民间传说与佛道故事、仕女美人、寓意吉祥的花卉果蔬以及市井生活习俗为主要图景。期间,画派之杂糅遍及各家,既有扬州画派之“怪”,又有金石入画之“气”,更见西风东渐、借西法出新的岭南画派、海上画派,新派迭起,变古为今。随着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相继开埠,市民思想渐兴,使得文人画与西画、民间绘画之融合更深入,形成多样多变之新气象。
故此,本展以我馆精选中国画藏品五十一件(套),自乾嘉时期至20世纪上半叶,跨越二百余年,探求与呈现绘画作品丰富面貌中所蕴含的“大千气象”。展览作品分为“传神阿堵”、“质有趣灵”与“雅俗同芳”三个板块,展示这一时期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的风格与流派演变,挖掘探究作品背景与艺术家经历之间关系。中国绘画艺术底蕴深厚,生生不息,可谓“大海波涛阔,千峰气象雄”,对经典绘画价值的挖掘,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课题。本展览从一个中西文化碰撞时期入手,以期为社会公众理解中国绘画的文化根基提供一个有益的角度,并以此为契机,深入探寻每件藏品的精神内涵及艺术价值,以推进馆藏作品的研究与推广。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王春辰
中国绘画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上半叶,是从浑融大成走向跋涉寻觅的变革阶段。其承袭晚明绘画之“古意”,至清中后期“乾嘉之学”之“变局”,再经历民国时代之“百家争鸣”,呈现一种别样的绘画之气象。本次展览以我馆藏品为线索,继“古意的生成—明清书画研究展”之后,继续梳理中国传统绘画,聚焦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前期的中国绘画求变之格局。
自清中期以降,是各种审美思潮交汇涌动之际,市井题材与个性创作开始逐渐兴起。清初复兴“崇古”思潮,延至乾、嘉,提倡经世致用,故朴学兴起渐成主流,重考据训诂、实证,“弃帖学、崇北碑”之风日盛。而绘画之风亦随之转变,讲究“诗、书、画、印”结合,力求以简括形象表达个性感受,由传统绘画之“古意”转向革新求变,崇尚笔墨个性。所绘题材广涉,以民间传说与佛道故事、仕女美人、寓意吉祥的花卉果蔬以及市井生活习俗为主要图景。期间,画派之杂糅遍及各家,既有扬州画派之“怪”,又有金石入画之“气”,更见西风东渐、借西法出新的岭南画派、海上画派,新派迭起,变古为今。随着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相继开埠,市民思想渐兴,使得文人画与西画、民间绘画之融合更深入,形成多样多变之新气象。
故此,本展以我馆精选中国画藏品五十一件(套),自乾嘉时期至20世纪上半叶,跨越二百余年,探求与呈现绘画作品丰富面貌中所蕴含的“大千气象”。展览作品分为“传神阿堵”、“质有趣灵”与“雅俗同芳”三个板块,展示这一时期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的风格与流派演变,挖掘探究作品背景与艺术家经历之间关系。中国绘画艺术底蕴深厚,生生不息,可谓“大海波涛阔,千峰气象雄”,对经典绘画价值的挖掘,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课题。本展览从一个中西文化碰撞时期入手,以期为社会公众理解中国绘画的文化根基提供一个有益的角度,并以此为契机,深入探寻每件藏品的精神内涵及艺术价值,以推进馆藏作品的研究与推广。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王春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