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角°——青年实验项目空间”第一期第五回展览——“化梦:李洋的艺术”,于9月28日下午2点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二层c展厅开幕。本次展览是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副教授李洋的个人作品专题展,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邵亦杨、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邵彦担任学术顾问,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设计总监、副研究员纪玉洁担任策展人。
本次展览以谱系和样本为空间叙事逻辑,梳理并呈现了艺术家三十三年来以梦为核心展开的艺术探索与创作,包括油画、壁画、数字艺术、装置、图形设计、社会行为艺术以及艺术家日记、手稿等108件/组作品。通过轻松灵动的视觉设计,构建了一个时空交错、虚实交融、浪漫与逻辑并存的超现实图景。
李洋是一位研究型艺术家,这体现在他对梦境的深入分析以及把梦作为一种可能的艺术创作方法进行研究。他用多元的艺术表达方式探究关于人类生存状态的普适性问题——梦与心理、梦与个人潜意识、梦与社会潜意识、梦与创造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作用,达到“以梦化人”的艺术疗愈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注重用艺术语言诸如色彩、笔触、肌理的魅力来带来的情绪感染。在叙事的塑造上,优秀的造型基本功让画面布局营构生动自如,有信手拈来的轻松感。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培养的青年艺术家和美术教育者,美术学府深厚的艺术底蕴、优秀的学术传统和开放的创新氛围,培塑了李洋鲜明而富有个性的艺术品格,一方面他注重“专而精”,在创作上专心沉潜于“梦”,并持续不懈的展开视野广阔的艺术实验和研究,日益精进;另一方面是“灵而新”,追求表现和超现实的审美趣味,在艺术语言和形式上自由、灵动富有天真气息,图像叙事充满戏剧感;他善于尝试新媒介和新思路,不断推进个人艺术打开新的格局。他的艺术创作更像是在完成的一个过程,就是由个体、个人梦的研究、挖掘,不断连接到整个时代、历史、社会乃至于人类问题的集体大梦的表达与探索的过程。只有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个体经验,才有可能更好的认识与表达集体精神,这充分体现了艺术的社会性和人文性。
李洋(Li Yang)
艺术家,梦工作者,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学博士,目前生活和工作于北京。他的工作目前关注于梦工作的艺术、心理学、医学与社会学视角的整合,从梦的语言中获取新的社会生活工具的可能性。
个展:“李洋画梦三十年加密艺术展”,沪申画廊,上海(2021)“捉梦器:关于梦的田野调查”,空间站艺术中心,北京(2020);;“李洋-Unicorn-梦研所”,独角兽艺术空间,北京(2015);“现实的自疗——身藏”现实空间,北京(2010);“‘思无邪’——李洋作品展”,上海美术馆,上海(2007);“醒醒”,长征空间,北京(2006)等。
群展及社会项目:“夜次元:奇遇之夜(Night Dimension:The Night of the Gifts)”,雷士德工学院旧址,上海(2023);“亚洲数字艺术展:地球太空船”,时代美术馆,北京(2022);“沙盒系统:关于治愈的三个样本”,线上展览,Cryptovoxels,雷电所(2022);“超融体:成都双年展”,天府艺术公园,成都(2021);“工艺之道:首届苏州工艺双年展”,苏州(2021);“不准停电”,明当代美术馆,上海(2021);“一席”第697位讲者:“画梦”,万象剧场,深圳(2019);“我绘百年 百年梦圆——中央美术学院校史壁画”,中央美术学院望京校区,北京(2017);“CAFAM双年展:空间协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6);“旋构塔——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时代美术馆,北京(2014、2015);“第六届成都双年展”,成都现代艺术馆(2013);“造型——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0);“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09);“新锐策展人计划-头发的故事”;“形无形”,一月当代画廊,北京(2006);“‘谈话十+十’当代艺术展”,证大现代艺术馆,上海(2006);“长征计划–延安项目”,长征空间,北京(2006);“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处女园:浮现”,为王其亨《威尼斯双年展的风水》创作绘画并进行美术设计,中国国家馆,威尼斯,意大利(2005);“今日美术馆首届青年美展”,今日美术馆,北京(2003);
所获奖项:“中央美术学院2001届毕业作品展”,一等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01);“诺基亚‘我看未来’艺术大奖赛”,当代美术馆,北京(1999);“中央美术学院80周年校庆招贴画展”,一等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1998)等。
作品及访谈发表:《心理月刊》、《心探索》、《城市画报》、《中华英才》、《北京青年周刊》、《美术研究》、《美术观察》、《美术》、《新周刊》、《典藏(国际版)》、《中国艺志》、《中国国家地理》、《博物》等。
教学课程:“超现实艺术解析与创作” 、“全观性素描” 、“神秘美术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