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与Waterfall艺术基金会创始人凯特·申共同策划,重点介绍了四位韩国艺术家:李镇雨、张真源、李承熙和申暎浩。他们通过对传统媒介的使用与实践拥抱自身的文化遗产,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当代性的虔诚表达。这些艺术家通过极其繁重的创作过程展示其艺术形式和自身的民族性。通过严格重复的创作,这些艺术家在他们所期望、所抗议和所赞美的事物中获得新生。在这段旅程中,他们的作品提供了一条反思性的路径,以接近超越性和永恒性的概念。
关于艺术家:
李镇雨,《无题》,210x376cm,韩纸混合物、亚麻布,2009
李镇雨从身体和精神的疲惫中汲取灵感:他的创作通过打磨覆盖在亚麻布和高丽纸上的木炭层,将物质转化为抽象。作品《长河》是一幅跨度5米的巨型画作,将首次公开亮相于中国。与之一起的是一系列创作于2008年、描绘中国之美的水墨作品,其中包含了16件以“水”为主题的主要作品,表达对中国土地的希望。
我认为,就像人类有必要安慰和谦卑地支持其他人一样,艺术作品也应该如此。一幅画应该有所抚慰。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做到这一点。 ——李镇雨
张真源,《之间_11》,203x185.4cm,韩国墨水、金属颜料、丙烯、金属笔、铅笔、韩纸, 2019-2020
张真源的创作具有冥想特质,其创作过程涉及静置与精细分叠多达40层颜料,展现了与意识再生本质的深度连接。他的绘画探索了丰富多样的视觉色彩,这是他超越感知,通向永恒之光的旅程。在此基础上,他创作了19件探索光明本质的作品,引导观众超越单纯的视觉和物理领域,探索黑暗、阴影和光明的深度。
在密歇根州,我被高大的树木所包围,白色光线穿透树木,风吹拂树林。我看着密歇根湖上瞬息万变的普鲁士蓝和青绿色,湖水波澜,以及苍穹下的天空。在这样的环境中呼吸、创作,我发现了真理、美丽、喜悦和感恩的无形本质,而这正是我在那里所经历的闪亮时刻。我得以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状态。 ——张真源
李承熙,《陶》,760x1760cm,陶瓷、釉料、氰化物,2014-2018
李承熙的早期作品展示了对复杂材料的掌握,他的创作推动了传统陶瓷工艺到当代陶瓷艺术和装置艺术的转变。李承熙的互动竹子装置由数千个陶瓷竹节组成,海一般的红色竹林旨在召唤传统水墨画的精神。他的新系列《若纸》则通过弯曲和刮擦薄如纸的陶瓷表面,探索陶层间的空间,以此展现陶瓷在固化后超越其表面之所能见的潜力。这些作品引导观众反思陶瓷内部的连接性,并由此形成对生命更深的敬畏。
我希望去创造毫无人工痕迹的作品,它不是为了说服,不是为了炫耀,但从不放弃交流。这个过程感觉像是在与沉默对话。只有在长时间的沉默之后才会传来回声。这个系列是一个没有装饰、符号和人像的作品——有的只是时间的痕迹。这个过程就像穿越一个未知的洞穴。不过,我对作品仍怀有信念和梦想,所以我不断摸索,希望某天会突然出现一束微光。 ——李承熙
申暎浩,《游牧008》,200x426cm,纸本水墨,2024
申暎浩的水墨创作源自其作为学者对传统东方书法技法的研习。他深入探讨绘画的基础元素,并将传统进行现代诠释,重新定义书法艺术和水墨技法。申暎浩强调笔触的节奏流动,如同呼吸的韵律,象征着生命的复原,每一笔都成为一种冥想,如同空气本身。他的著名系列《游牧》通过蚂蚁的有限视角对现代性生存进行反思。在本次展览的18件作品中,申暎浩对水墨传统的再想象将带领观众反思生命的本质和时间的流逝。
水墨绘画的实践不仅仅是艺术中的一种技术或风格。“水墨”源自东方的传统和历史,它不是当代美学。我的《液体绘画》系列试图收集这些与水墨的相关联想和传统实践,并将它们重新置于当前时代的语境之中。 ——申暎浩
展览将持续至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