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文字
1900-1949
20世纪初,在民族危亡、社会动荡、救国图存的背景之下,新型美术逐渐兴起,成为启迪民智、寻求民族复兴的重要手段。之后的几十年是中国美术向现代转型及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兴起的重要时期,既吸收世界艺术的优秀成果和科学方法,亦整理继承中国传统之艺术,同时倡导走向社会、关注现实、救国争光,寻求创造新的艺术,以适合现代社会发展之需。
《半裸女像》 李叔同 约1909年 布面油彩 90.5x116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男人体正侧面速写》 徐悲鸿 1924年 纸上油彩 52×44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怒吼吧,中国》 李桦 1938年 黑白木刻 27.5×18.7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松鹰》(轴) 齐白石 1935年 纸本水墨 150x63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50-1976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美术的发展迎来历史转折。这一时期的美术以服务工农兵大众为宗旨,倡导“人民的新艺术”,教育走向正规化,在学习苏联、东欧等地经验的同时,逐步掌握现代美术教育与创作的方法规律,提升了艺术表现水平,并开始探索“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艺术家们以饱满的热情拥抱社会,将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为翻天覆地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美术作品集中表现了社会发展、生活建设的形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起家》 詹建俊 1957年 布面油彩 140×348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特等劳动英雄李永像》 吴作人 1950年 布面油彩 128×160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玉带桥》 古元 1962年 木版套色水印 28cmx31.8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77-2000
这一时期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化,也使美术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开放的世界、宽松的环境,艺术家们对历史、文化、人性等进行深层次反思,同时也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艺术家关注美术创作的发展规律,进行讨论和探索,尝试多种突破,力求作品在语言、形式、题材等方面的多样化,也逐步形成各自的风格,对艺术本体与规律的研究也向更深层次开展。
《附中的走廊》 韦启美 1990年 布面油彩 118x140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满目青山夕照明》(轴) 李可染 1980年代 纸本设色 70×46.5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晚年黄宾虹》靳尚谊 1996年 布面油彩 115×99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