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展览"当形式不成为态度"将于7月2日开幕
青年策展人魏颖
本年度“项目空间·青年策展实验室”将在7月2号揭开首个展览的幕布,这次展览的策展人魏颖介绍了以“当形式不成为态度:生物学与当代艺术的相遇”为题的展览思路和作品背景。展览选取了两组以分子生物学作为题材的抽象艺术作品,它们有着与艺术史上经典抽象作品相同的形式,却代表了“后分子”时代艺术家切入创作的全新视角。
策展团队“某集体”代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费俊
另外发言的是策展团队“某集体”的代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费俊,“某集体”将以创意集合体的方式来参与策展,以“机治”为题,展览的项目探讨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依靠物之间的关系运行算法,形成一个闭环结构,尝试让机器、机械进行自我觉醒与自我治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项目空间”执行人刘希言
发布会最后,“项目空间”的执行人刘希言补充介绍了整个项目在2016-2017年度的展览总规划,并代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感谢另外两家机构北京正和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飞行鱼艺术微喷工作室对“项目空间”青年策展人推介计划的扶持和帮助。现场媒体就“选择策展人的标准”、“美术馆在倾向‘跨学科’和‘实验性’上的考虑”等提出问题。
“项目空间·青年策展实验室”2016-2017年度展览计划:
2016/7
当形式不成为态度:生物学与当代艺术的相遇(策展人:魏颖)
2016/9
复象之肝(暂定) (策展人:李晟曌)
2016/10
流变的“声音” (暂定)(策展人:巢佳幸)
2016/12
眼见为虚——幻境与沉浸(策展人:石冠哲)
2017/3
机治(策展人:某集体)
2017/4
台球场 (策展人:刘畑/开放问题研究所)
“项目空间·青年策展实验室” 2016-2017年度邀请策展人/团队介绍
魏颖
复旦大学分子生物学硕士。近期研究方向之一为生物艺术。其研究内容包括:生物艺术史的脉络,以及科学史、社会史与生物艺术的关系;国内外生物艺术家、生物艺术研究机构个案研究和访谈;科学实验室与艺术家间的合作。2011-2014年参与上海余德耀美术馆的筹备工作,并协助主策展人巫鸿策划开馆群展《天人之际》;2015年参与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中国相关项目的研究工作。近年,魏颖为《艺术世界》,《艺术新闻》等专业媒体撰稿,并为《YISHU》、《LEAP》等艺术杂志进行翻译工作。
李晟曌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硕士。近期研究方向为,关于“反建制”和日常生活的可能性实践。李晟曌从2010年开始参与策划了众多学术性展览。2015年,兼任杭州清影艺术空间艺术总监,期间策划“从混沌开始”、“寻影者”、“畜牲”、“穹顶之下”、“国王的巡游”、“非常火锅—艺术家驻地计划”以及“On Air”等艺术项目与展览;负责空间年刊的主编工作。2014年,展览方案“大地备忘录”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首届青年策展人计划优胜奖。2013年,任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纤维之缘·万曼与宋怀桂》艺术回顾展学术主持;中国美术馆“85与一所艺术学府”展览项目负责。李晟曌的文章多次发表在艺术杂志和期刊上,2010年获Artforum艺术论坛批评奖写作二等奖。
巢佳幸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文学硕士。策展研究偏向实践,主要方向为参与性艺术创作、跨领域实验、哲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的跨界探讨等。2011年-2015年,于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视界艺术中心 V ART CENTER 担任策展人及执行总监,此间组织大量项目及展览,如“炸金花-叶甫纳个展”(2014年)、 “GIF岛-苗颖个展”(2014年)、“晕轮效应”(2012年)等。近期主要展览包括:“单性知识”(外滩三号 沪申画廊,2016年)、歌德开放空间2016项目:“行动的机构”(德国驻上海领事馆文化教育处,2016年)。并作为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 New Century Art Foundation 项目策划人,及“2016 Art In the City 艺术都市主题盛会”策展人。巢佳幸还为《艺术论坛》特邀作者,并长期为《燃点杂志》、《艺术界》、《艺术世界》等杂志供稿。
石冠哲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展览策划与研究硕士。研究方向为现当代艺术史、艺术理论。近期主要关注西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科技艺术、当代新媒体艺术。先后在各学术刊物发表相关研究成果数十篇。2013-2015年间,他与国内多家机构合作,策划了一系列展览。如“超级景观:图像世界的多重逻辑”(石家庄美术馆,2014),“创时纪:中央美术学院首届青年英才驻留计划”(北京今日美术馆,2015年),“堪图术:何汶玦个展”(上海新美术馆,2015),“九宫格:精确的视觉化”(上海明园美术馆,2015)等。石冠哲的专论《艺术与技术实验——E.A.T.的早期展览与比利·克鲁维的美学思想》于2014年获得中央美院优秀论文奖、《当代艺术话语问题的批判与反思》一文获得四川美术学院十三届作品年展优秀奖。
某集体
某集体于2013年由艺术家团队共同创建, 致力于文化创新与社会创新领域,并有效地将两者相结合,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本着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论,某集体跨界整合众多媒体和数字平台,为用户和商业规划设计最相关,最有效的数字交互体验机制,是一个创意集合体。
某集体与故宫博物院合作,设计、制作《紫禁城祥瑞》、《韩熙载夜宴图》、《陶瓷馆》等移动应用APP,并在故宫端门数字馆中设计《故宫数字沙盘》与《写生珍禽图》两项数字交互装置。某集体是交互北京的发起人与组织者,目前已成功举办三届;2015年北京设计周期间在白塔寺地区进行“白塔寺再生计划”。
某集体曾获得一系列国际设计大奖:吾号网站(传达)获得2015年德国IF奖;紫禁城祥瑞(app)获2015年红点大奖;紫禁城祥瑞(ipad app)获得2015年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紫禁城祥瑞(ipad app)获得苹果商店2014最佳应用;韩熙载夜宴图(ipad app)获得苹果商店2015最佳应用;两位创始人被北京设计周评为2015年度人物;并获得德国特殊设计大奖2016。
刘畑/开放问题研究所
刘畑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博士, 2016年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策展组成员,长期致力于「研究-创作」的共同推进,工作贯穿策展、作品创作、理论研究及写作。当前研究聚焦于“媒体-现实”方向。
2006年起,作为策展人参与策划了众多学术性展览,近期包括:“灰/刃/框/洋(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参展主题展)”(2015)、“虚空:禅意之维”(2015)、首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年策展人项目优胜项目“大地备忘录”(2014)、“偏好:汉雅一百”(2014)、“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2013)、“关于某物的报告:吴山专&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2013)等。2009年,发起当代青年艺术-问题调查项目,至今已完成一系列展览、工作坊和出版。
“开放问题研究所(Open Matter Institute)”是一个独立研究-创作机构,由刘畑发起成立于2010年,持续开展广义的研究、创作和策展工作,也是进行跨学科发动的开放平台,基于具体项目邀请各领域的研究、创作者共同合作。曾针对吴山专与英格、没顶公司等艺术家和机构提供过问题开放工作。进行中项目包括“近反物质材料”计划等。
尹冉旭/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