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开始前,“当代学术开放讲堂”的总策划王璜生馆长和人文学院尹吉男院长、学术主持人宋晓霞教授分别发言。王璜生馆长指出,“当代学术开放讲堂”富有深刻含义,在当下文化碎片化、平面化的背景下,我们作为高等院校和美术馆,有责任开放学术思想,开拓文化高地,希望通过开放性的讲堂交流形式,为中央美术学院和文化界带来新的内容和新的信息。尹吉男院长则提出了要求,中央美术学院应该有高度的精英意识,我们应打造成一个思想的“中央”而非地理或其他意义的中央,在“开放”的理念下不断进行新的知识生产。宋晓霞教授认为, “学术开放”有双重的含义:一是开放的艺术学科在与当代学术的互动中,以全球的视野向当代中国开放;二是创造一种真正思想碰撞的讲堂形式,构成大家一起分享思想的乐趣、创作的困惑的空间。她说“当代学术开放讲堂”是开放的,在这里无论专业问题还是流行文化都可能讨论到,然而这里的一切讨论都是在“学术”的范畴里。
在宋晓霞老师的引导下,台上台下的同学就以上五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安迪•沃霍尔的伟大之处是提供了看待艺术的新方式,给观众带来了刺激;安迪•沃霍尔利用大众文化嘲弄传统精英阶层;安迪•沃霍尔之所以闻名天下,是历史的机缘,是西方美术史选择了他,成就了他;安迪•沃霍尔的思想打破了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界限,并把艺术和商业完美结合;安迪•沃霍尔非常真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属于滞涨时期,作为商业插画师,他真实表现人生观和对世界的看法;美国绘画有写实的传统,有对内在传统的继承,安迪•沃霍尔表现当时美国商业社会,打破原作的界限,提出了复制的形式;安迪•沃霍尔作品有视觉冲击力,在图像上有创造力,甚至把自己塑造成明星;安迪•沃霍尔是多元、复合的艺术家也是表演艺术家,用艺术装饰自己,时时刻刻在表现自己,形成了强大的表现力。此外,大家也就安迪·沃霍尔和博伊斯的艺术观念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以及艺术创作理念表达了不同观点和意见。本次讲堂围绕以下五个问题展开讨论:为什么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是“艺术”?安迪•沃霍尔的创造在哪里?1970年代美国波普艺术解决了什么问题?波普艺术在中国是什么情况?安迪•沃霍尔对中国当代艺术有什么意义吗?对于在场同学和社会公众的发言,宋晓霞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安迪•沃霍尔和波普艺术家的取材,都是欧洲人当时拿来嘲笑“美国文化”的笑料。这些最大众化的图像,当它们被放置在新艺术的语境下,经由文化的转化凝聚为一种力量,艺术家完成了对欧洲美学传统的背离,创造出独特的美国艺术。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另外,她还介绍了1990年10月7日至1991年1月5日在美国纽约MOMA展览《高与低:现代艺术与流行文化》,她希望大家通过展览的图录看到安迪•沃霍尔艺术的上下文脉,以及当时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并在参照对比下讨论什么才是我们时代遇到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研究方法,通过大家的讨论也生发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甚至引发对中国文化的根源性等深层次问题的探讨。
2013年11月14日上午10点,“当代学术开放讲堂”(Contemporary Academic Open classroom)于我馆学术报告厅正式拉开帷幕。本次系列讲堂由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教师协会协办,由王璜生馆长、刘小东教授及尹吉男院长担任总策划,宋晓霞教授任学术主持兼任第一讲主讲人,首讲题目为《何为艺术?——由安迪·沃霍尔引发的讨论》。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各院系的学生和北京各高校学子以及社会文化公众参加了讨论,现场座无虚席。
首讲“当代学术开放讲堂”就是这样一场“学术开放”的实验,无论是台上的讲者、人文学院博硕研究生,还是学术报告厅里来自青教会的老师、中国画学院、造型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学院等学院的同学们和校友,以及北京各高校学子和社会文化公众,所有在场者用现场构成的方式成就了一个不断生发出思想可能性的生动“场域”。
艺讯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