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与摄影:馆长对话
2014年9月17日下午两点至四点,《蒙克与摄影》主题讲座暨新书发布活动的第二场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挪威蒙克美术馆馆长斯坦因·奥拉夫·亨里克森(Stein Olav
Henrichsen)首先发言。他从蒙克的艺术创作谈起,介绍蒙克美术馆的整体情况,推介《蒙克与摄影》一书并谈及摄影和蒙克艺术的关系,接着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就美术馆馆藏的保护、研究和展览策划等问题展开对话。中央美术学院,特别是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的师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馆员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观众朋友参加了本次活动。
蒙克美术馆馆长亨里克森在发言中首先向观众们介绍表现主义艺术家先驱蒙克及其艺术创作。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是挪威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出生于1863年,1944年去世。他的父亲是位军医,小时候的蒙克和家人常常四处搬家。当时的挪威很贫穷,蒙克的幼年生活非常艰辛。他五岁失去母亲,十四岁姐姐去世。蒙克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受到疾病的困扰,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在蒙克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幼年生活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蒙克自小开始画画并显露出绘画天赋。那时的绘画还处在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盛行的阶段。蒙克却在作品中表现死亡、疾病这类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人生问题。他创造出独特的美学观念,却在当时遭到批评家的否定,即使在德国和法国同样受到各种非议。1893年,蒙克举办第一次个展就受到德国批评家的激烈抨击。他却因此在欧洲声名鹊起。蒙克非常执着,始终坚持自己选择的美学之路,毫不妥协。他也因而在挪威、甚至德国和法国树敌无数。
亨里克森馆长指出,蒙克艺术创作的特点在于他所画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他自己的眼睛所见。蒙克要表达的是世界在他的情感和心灵里的模样。这也是蒙克的有些作品是未完成的原因。绘画反映出他的记忆。有些作品显得粗糙,带有划痕。他甚至把画拿到户外风吹雨淋。蒙克的创作引起了轩然大波。未完成的作品不符合当时人们对绘画的要求。在长达六十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他不断地尝试新的工具和新的表达方式,不停地转换媒介,摸索摄影与绘画的互补关系。
常常有人会问,为什么蒙克至今如此地受人欢迎?亨里克森馆长指出两大原因。一是由于蒙克在美学上的贡献。他的绘画色彩鲜明、人物形象突出,很容易触动观众。二是因为蒙克是表现主义的先锋,作品反映出普遍的情感状态。人们在他的作品里能感受到人生中遇到的挑战,每个人看到蒙克的作品都会觉得和自己相关。很多人看完蒙克的作品后会更加了解自己。蒙克作品一方面表现出人性的阴暗面,比如死亡、忧郁和嫉妒,然而纵观蒙克的创作也有光明的一面,他的作品包含了爱、大自然和动物。
亨里克森馆长进而介绍蒙克美术馆。去年,蒙克美术馆举办了20场关于蒙克作品的展览。蒙克作品《呐喊》的一个版本曾遭偷窃,在拍卖会上卖出1.2亿的高价。然而艺术家在世的时候,作品并不容易出售。1944年,蒙克去世,将全部作品捐赠给奥斯陆市,后来成为蒙克美术馆的藏品。该美术馆馆藏作品大约共28000件,包括油画、版画等等,还收藏了很多蒙克的私人物品。
亨里克森馆长谈及蒙克作品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指出他的作品极易损坏。有些画在硬纸板上的画,多年后已变得非常脆弱,每次展览都需要专门人员护送、安装和撤展。蒙克美术馆在典藏部设立专项课题,研究如何更好地保管作品。每年,美术馆会召开国际研修班探讨修复保护问题。在研究方面,蒙克美术馆现有十七位艺术史专家,还与其他美术馆进行合作研究,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关于蒙克的展览。亨里克森馆长谈到的另一个课题是对蒙克的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蒙克的一生没有停止过写作。他的文字有诗歌、剧本,以及与其他艺术家、哲学家的通信。这些文字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已完成。目前,蒙克美术馆的数字化项目正围绕绘画展开。油画部分的数字化将于明年完工,后年将开始对版画部分进行处理。经过数字化的作品可以在网上轻松查阅。此外,蒙克美术馆还打算在全球范围出版更多的蒙克画册及其它相关书籍。
亨里克森馆长还向观众介绍了未来的蒙克美术馆。目前的旧馆修建于1963年,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新馆将于四年内完成,面积是旧馆的四倍。蒙克的作品在新馆会得到更好的保存。届时,蒙克美术馆不仅展出蒙克的作品,还有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举办音乐会、国际会议,配备有餐馆、书店、咖啡厅。站在新馆顶楼可以俯瞰整个奥斯陆的风光。研究设备上也将得到很大改善,亨里克森馆长特意向来自中国的学者表示欢迎。
为庆祝蒙克150周年诞辰,蒙克美术馆已成功举办280个艺术项目,与机构、美术馆、私人企业和旅游业开展了广泛合作。蒙克美术馆在伦敦、奥斯陆、东京、华盛顿及全球很多地方都举办了研修班以促进相关研究。作为纪念活动的一部分,全世界已有20个出版物,其中包括《蒙克与摄影》。该书的作者是蒙克美术馆的艺术史专家阿尔内•埃格姆(Arne
Eggum)。亨里克森认为该书是关于蒙克的最好的书籍之一。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既可以作为蒙克的自传,因为该书从一岁的蒙克写到八十多岁;也可以将其看作是有关摄影初期的历史书籍。
蒙克生于1863年。大约十三、四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将摄影作为绘画的一种工具。摄影在诞生之初曾经引发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摄影诞生了,我们还需要艺术吗?以前的绘画是为了真实描绘人物和风景,有了摄影这些都能轻易捕捉。但艺术并不仅仅为了记录,还包括其他的丰富内涵。蒙克画的正是他的眼睛所见之物而非事物本身的样子。
从《蒙克与摄影》这本书可以看出摄影对艺术的影响不仅在于技术,还涉及美学表达。摄影在很多方面影响了蒙克的艺术创作、比如他曾用绘画模仿二次曝光的效果。此外,摄影还影响到蒙克观察世界的角度。他和别的艺术家用摄影进行过多次实验,探索美学的可能性,后来用摄影本身进行交流。蒙克还经常自拍,尽管这种做法在当时并不常见。通过自拍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摄影对于蒙克逐渐从一种工具转换为艺术本身,不断地尝试不同主题,表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境遇。
在蒙克美术馆馆长亨里克森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的对话环节,王璜生馆长感谢蒙克美术馆馆长的到来,首先从展览策划的角度入手展开对话,对蒙克美术馆为纪念蒙克150周年诞辰举办的二十个展览中的重要展览进行了解。亨里克森馆长以“蒙克纪念展”和“蒙克/沃霍尔与多重图像(Munch / Warhol and the Multiple Image)”两个展览为例进行说明。蒙克纪念展是蒙克美术馆在奥斯陆与挪威国家博物馆合作举办的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蒙克纪念展,展出了超过300幅蒙克最重要的油画作品。
谈起“蒙克/沃霍尔与多重图像”展览的策展角度,亨里克森馆长指出, 安迪·沃霍尔在70年代购买了四幅蒙克的作品:第一幅《呐喊》、第二幅《麦当娜》,第三幅《蒙克的自画像》、第四幅名为《胸针》。《胸针》是一幅肖像画,画了一个戴漂亮胸针的女人。她是蒙克的情人。安迪·沃霍尔根据四幅作品创作了一系列作品。纽约的展览“蒙克/沃霍尔与多重图像”将蒙克四幅作品和后来引发沃霍尔创作的作品一同展出。该展览还巡展至土耳其三个月。
王璜生馆长欣赏“蒙克/沃霍尔与多重图像”的独特展览方式,进一步深入就通过藏品策划展览的话题进行讨论,指出之前在伦敦看过“真实梵高:艺术家及他的书信(The Real Von Gogh: The Artist and His Letters)”展。该展览通过梵高的相关书信对梵高的作品及其交往的历史展开研究。王璜生馆长提出蒙克的个展曾在1983年和90年代在中国展出,不知蒙克美术馆是否有在中国举办展览的新计划,如果有新的展览计划又将从什么角度进行筹划的问题。亨里克森馆长表示非常有兴趣把蒙克的展览再次带到中国,因为感受到中国对蒙克作品有浓厚兴趣。不仅奥斯陆的美术馆接待过很多中国来宾,蒙克美术馆网站也有很多中国人访问。
从利用馆藏资源策划展览的话题出发,亨里克森馆长进一步讨论安迪·沃霍尔和蒙克展览的策划角度问题,指出“蒙克/沃霍尔与多重图像”展是为了探寻安迪·沃霍尔为何买下四幅蒙克的作品,沃霍尔又是怎样解读这些作品,并由此研究蒙克与沃霍尔艺术之间的关系。此外,还存在其它设计展览的可能性,比如从重复性的角度观察,蒙克在艺术生涯中经常用不同的方式重复自己的画,沃霍尔同样有非常多的重复主题。在重复性上,两者具有共同点;此外,从波普艺术的角度考察,沃霍尔是波普艺术的代表,而蒙克的《呐喊》对很多波普艺术家的创作非常重要,从这一点入手会发现蒙克的作品与沃霍尔的作品很容易产生共鸣。将不同的艺术家进行比较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他们。目前,蒙克美术馆正在策划蒙克和梵高的系列展览,以后也将策划蒙克和其它艺术家的联展。
王璜生馆长指出上述展览策划和研究工作的开展非常有意思。从蒙克的重复性创作引出对蒙克名作《呐喊》的版本问题的研究。亨里克森馆长指出,《呐喊》这幅画的创作经历了漫长过程。最初的创作灵感来自蒙克的一次亲身经历。他当时正和朋友在奥斯陆散步。路过一座桥,在桥上蒙克看到血红的天空,感觉天空和自然正向他呐喊。他离开朋友,独自站在桥上。《呐喊》在当代仍然有意义就在于蒙克探讨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很多人觉得“呐喊”指画面中人物的呐喊,是一种误读。其实是大自然在向他呐喊,人物只是做出一个防御性的动作而已。
《呐喊》的第一个版本是张素描草图。画中人物并非我们后来所见的形象。在第一个版本中,人看着天空,不是面对观众。之后,蒙克决定在画上添加色彩,增强动感和其中涌动的能量,展示自然的状态对人的影响,因此运用不太写实的方式去表现并反映人物心理状况。《呐喊》这幅画已经成为焦虑和紧张情绪的代言。现在,这个形象非常流行,甚至出现在中国人使用的手机外壳上。除了素描稿之外,大幅的《呐喊》绘画有四张,另外还有版画系列。
王璜生馆长指出《呐喊》这张作品有多次曝光和动态视野的感觉,亨里克森馆长表示赞同。话题也自然回到《蒙克与摄影》。王璜生馆长指出摄影出现在1839年。蒙克在1863年出生。摄影的出现对当时的美术创作带来很大震动。而蒙克是一个表现主义艺术家。那么,书中如何呈现和把握蒙克运用摄影和绘画媒介之间的关系,比如蒙克如何用摄影来观察世界,又如何在画面里运用摄影。
亨里克森馆长指出,摄影和艺术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摄影可以通过一些手段看到不同角度,而这些观察角度是摄影出现之前不可能实现的。蒙克的确将摄影产生的新的视觉图像和视觉效果运用到绘画中。在最后的观众提问环节,亨里克森馆长进一步指出摄影和绘画的关系发生的转变。在摄影发展初期,摄影和绘画可以认为是某种程度的竞争关系。不过逐渐地,摄影从单纯的记录功能、从捕捉自然现实,转向表现心理活动以及人类存在更深层次的内容。
对于观众所关心的目前正筹备中的梵高和蒙克的展览情况,亨里克森馆长指出蒙克美术馆的两位艺术史专家和梵高美术馆的两位艺术史专家在过去的四年中一直进行研究。梵高与蒙克有可能见过面,因为他们当时都在巴黎,处在同一个社交圈,但尚未找到具体证据。此外,还有许多其它方面可以考察两位艺术家的关系。首先,两者的个人风格都非常鲜明。但他们之间存在非常大差异。梵高生前并不为人所知,而蒙克在非常早期就已经出名。两位艺术家对自己的艺术风格都非常坚持,个性强,绘画作品有类似的主题,都画过很多自画像,都极力表现人的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在技术和美学上也能找到两者的很多相似之处。随着研究的深入,明年5月将在奥斯陆举办蒙克和梵高展览,9月在阿姆斯特丹展出。展览画册中将纳入八位艺术史学者对两位艺术家异同的考察。该展览也将成为蒙克美术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对于观众提出的艺术家和艺术管理者身份的问题,亨里克森馆长提出他既是音乐家又是美术馆馆长。王璜生馆长和亨里克森馆长都具有艺术家和美术馆馆长的双重身份。作为艺术家需要表达自己、表现自己、要善于和周围的环境沟通。而艺术管理者的工作更多地是在策略的层面进行。成为艺术管理者、成为美术馆馆长必须要有策略的高度。思考的问题不仅是表达自己,而且是如何推广代理的艺术家,如何帮助更多的人,让大众能够接受艺术、享受艺术并参与到艺术创造的过程中。
就观众关心的蒙克美术馆新馆建设及项目终止后重新启动的问题。亨里克森馆长回顾早在2009年,奥斯陆市政府就决定建造新的蒙克美术馆。当时举办了建筑师设计比赛。全球约60个建筑事务所参加该比赛。经过国际评委会评选,西班牙设计师的设计胜出。但在2011年,市政府对新博物馆的选址问题出现意见分歧,项目暂停。十八个月后,通过美术馆的不懈努力和多方协商,终于在2013年确定了现在的选址。整个建筑项目重启,预计2019年完成。届时将能更好地保存、展示蒙克的艺术、当代艺术、开展更广泛的国际合作。
整个活动在良好的互动中结束,王璜生馆长感谢亨里克森馆长对蒙克艺术、蒙克美术馆的介绍和对蒙克艺术与摄影关系的讲解,指出亨里克森馆长对蒙克艺术有深入研究,表现出对美术馆管理的深刻理解和执行力,提出了展览策划的新思路,用文化策略的眼光和高度把握美术馆的发展。王璜生馆长也对活动的安排机构Lens杂志社、挪威驻华大使馆、挪威驻沪总领事馆、挪威蒙克美术馆表示感谢。艺术家、艺术管理从业者和美术馆各位同仁从本次活动中都会得到很多启发和帮助。
胡晓岚\文
董慧萍、陈昱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