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潘沁、蒋华
时间:2015年3月19日14:00至16:30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二层2B展厅
2015年3月19日14:00至16:30,由著名设计师潘沁主持的“汉字重构”工作坊,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二层“传统的激进:中国现代文字设计的诞生”展的工作坊空间,为40多位设计师、学生与设计爱好者呈现了一次不同一般的文字设计体验。
“XXX汉字重构”是潘沁2005年开始创作的一个持续了近十年的文字设计实验项目。潘沁选择解构最为常用的宋体、黑体、楷体字体,从每种字体3000多个笔画的字库系统中提取20多个代表性笔画制成可供拓印的印章,并在每次工作坊中邀请不同的对象参与来拼印他们的名字或其他内容。这样近乎游戏的方式却引发参与者的体验和思考,其中包括对传统和约定俗成的挑战,以及时刻会产生意外的未知。汉字的笔画构造十分复杂,一个字体的中文字库约需3000个笔画才能做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如何用极其数量有限的笔画来拼合汉字,这种实验必须基于汉字的笔画模件与识别特征,这也使得这种随机印刷的方式中带有中文特有的即兴书写性。在这次的工作坊中,设计师将这个游戏带进了央美美术馆,引导参与者在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组字方式中感受文字、激发思维、否定和颠覆常规,并对未知的可能进行探索和思考。但潘沁并不认为这是对汉字的创新行为,而仅是一种东方非理性非线性设计模式的初步体验。事实上,这种实验也回应了早期现代主义的荷兰文字设计师亨德里克·维德曼(Hendrik N. Werkman )等人的自由版式作品。在那个时代,西方现代主义正是部分地受到来自东方表意文字的启发与激励,并试图在其实践中拓展拉丁文字设计的局限性。
在工作坊中,潘沁要求参与者必须在基本草图的工作基础上进行正式印刷,但也允许参与者对各自不同的汉字构型进行属于自己的解构。以自己的创作为例,潘沁又谈及自2011年起开始创作的《金刚经》,他在宽1.6米的卷筒空白纸上用笔画一笔一笔拼印经文,每天空暇之余就进行工作,就像饮食起居一般,使之自然地成为其日常生活的内容。他拼印经文遵照中国古版书籍竖式的编排形式,每行文字从上到下纵向进行,随着近乎无趣和平淡的工作状态的推移,经文不断横向维度推开,直至完成全部经文的拼印。日常性成为这件作品的支点,作者每天的情绪和心情在拼印中自然流露,并直接体现在拼印的结果中。该项目借事件的背景对自我的精神进行梳理(修行),而终点又回到东方设计哲学的本质。工作坊期间,部分参与者也尝试在中国的册页与纸扇上进行拓印,以构成他们自己的文本。潘沁针对参与者的作品进行了细心点评。最后,在完成所有的过程之后,参与者将各自在工作坊中现场创作的、属于自己的珍贵印刷字体海报带回。
此次工作坊是目前正在CAFAM进行的“字道——文字设计对话THE WAY OF TYPE: A Dialogue on Typography”展览的活动之一,该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主办,美术馆副馆长唐斌、设计学院教师刘钊任总策划。
王静滟/文
2012-05-18
2012-05-22
201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