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中的华盛顿特区国家广场(National Mall)博物馆群
美国时间2017年11月7日起,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央美术学院联合美国博物馆联盟(AAM)主办,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的“博物馆教育与策展海外研修培训”项目境外集中授课转向美国首府——华盛顿特区展开,莘莘学子在这里与美国博物馆界的同事继续进行深度交流。来自美国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e)及博物馆群、国家美术馆(NationalGallery of Art)、华盛顿国际学校(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School)、Project Zero项目的资深教育人士、专家学者,从现场展示、案例分析到学理建构等多个层面,为学员们呈现了一场场高质量的博物馆教育与策展学术交流课程。
史密森尼学会亚太美国中心安德拉·内伯斯女士授课
11月7日,全体学员走进史密森尼学会亚太美国中心(Asian Pacific American Center),安德拉·内伯斯(AndreaNeighbors)女士就《与艺术家合作及社区介入:文化实验室》为议题,与学员们交流探讨作为一个学术性的机构,如何通过艺术介入社群。史密森尼学会亚太美国中心长期关注亚太艺术在美国的发展,通过“文化实验室”的形式,推动艺术走出博物馆,走入社群,为人们服务。该形式作为一个新颖的博物馆教育形式,引发了学员们的关注与好奇,在之后的提问环节更是引发高潮。学员们就“文化实验室”这一形式,及背后所涉及的中美博物馆发展的特殊性与共同性,进行了较为深度的探讨。课程结束以后,来自美国博物馆联盟的全球项目经理梅根·兰茨(Megan Lantz)女士欢迎项目与全体学员的到来。
梅根·兰茨女士(右三)与项目组成员合影
帕特里夏 •罗德瓦尔德(Patricia Rodewald)女士主持课程
华盛顿国际学校吉姆·里斯先生为学员授课
在史密森尼学会的合影
当日下午,来自华盛顿国际学校的吉姆·里斯(Jim Reese)先生,与他的助理共同呈现了一堂精彩纷呈的Project Zero课程。吉姆先生以“思考”为着力点,强调在教育工作中应当注重创造力、批判力与全球视野。他和他的团队从艺术作品本身出发,通过现场举例,演示如何在博物馆艺术教育中进行“思考”,以及如何通过三个思考历程活动,重发挖掘观众和学习者对艺术品的接受与理解。里斯先生及其团队一直致力于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架构起连接教育与艺术的桥梁。现场学员也参与到互动体验中,此种学习方式,令学员也深受启发。
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伊丽莎白·埃德尔女士授课现场学员们在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厅观摩艺术品
学员们在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厅参与模拟观众导览
11月8日早上10点,全体学员走进了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来自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Freer Gallery of Art and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的教育部门主管伊丽莎白·埃德尔(Elizabeth Eder)女士以《全球性竞争力》为主题,将课程直接呈现在展览现场,采用Project Zero的思考方式,通过引导学员直接观赏馆藏的中国青铜艺术品与书画作品,讲授如何使得对中国艺术完全陌生的观众能够通过一个短时间的导览对中国的艺术品有一个快速的认识。在现场,伊丽莎白·埃德尔及博物馆的资深志愿者分别就博物馆的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与书画艺术进行了导览和分享。学员们则模拟成为不懂中国艺术的观众,通过导览者循循善诱的方式,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艺术与文化。学员们纷纷表示此种方法有许多可以被国内博物馆借鉴和采用的方面。
华盛顿肖像画廊内景
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工作坊体验
当日下午,全体学员又走进华盛顿肖像画廊和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位于华盛顿特区的这两所重要的代表美国艺术的博物馆同处于一座建筑中,是城市的另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在这里,Project Zero项目课程继续进行。来自史密森尼学会学生与教师项目的负责人比利安娜·扎瓦迪·怀特(Briana Zavadil White)女士和教师学会导师福柏·希尔曼(Phoebe Hillemann)女士,搭档就观赏博物馆的艺术品开展思维工作坊体验。她们将学员分为两组,分别带领学员参观华盛顿肖像画廊和美国艺术博物馆,并就展厅中的一件重要作品现场开展思维工作坊。在导师的引导、鼓励和辅助材料的支持下,学员们积极参与,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提问,通过不断的思考、描绘、分组讨论等形式,对一件完全陌生的美国艺术作品有了从无到有的认识,其对作品的理解也不断由浅入深,学员们都表示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博物馆教育同仁及教师圆桌会议现场
思维工作坊结束以后,学员们走进会议室,与博物馆教育同仁及教师进行圆桌讨论。帕特里夏•罗德瓦尔德、吉姆·里斯、伊丽莎白·埃德尔、比利安娜·扎瓦迪·怀特、福柏·希尔曼及来自华盛顿学校的中文教师共同与学员进行深入交流。伊丽莎白·埃德尔女士对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的数字化情况进行了特别介绍,并提出艺术品的数字化呈现与传播是大势所趋。来自华盛顿学校的中文教师则以在美国教授中文课程为例,介绍他们如何引导美国学生通过秦始皇陵与兵马俑等遗迹、文物去更好地学习中国汉字与文化,其美国学生最终呈现的中文作品令人动容。最后学员们的提问与讨论将课程推向高潮,各方就中美博物馆教育的合作与资源分享、高校与博物馆的合作关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中美双方都表示通过此次讨论获益匪浅。
当晚,全体学员还走进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参加“教育者之夜”活动,该活动由国家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策划,旨在聚集美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为他们安排特别的预展活动,作为馆方对全美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致敬与馈赠。当日活动中,全体学员与其他教育者在听取一场学术讲座之后,共同参观特展“维米尔及他同时代的大师”。学员在展览现场优雅的小提琴演奏声中,在维米尔的诗情画意里,结束了华盛顿期间的前半段学习。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外景
全体学员与项目工作人员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合影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教育者之夜”活动现场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教育者之夜”音乐表演掠影
华盛顿的集中培训课程将学员们的热情与参与度掀起了一个新的高峰,同时,有别于纽约课程,注重博物馆一线教育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华盛顿的课程更加着力于思维的引导与创造,从思想上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完善。这样的课程,引发了学员对于教育方法与公共教育项目设计的深入思考,在体验与交流中不断思考如何将创新思维引入博物馆策展与教育,开创多样性公共教育模式。课程仍在继续,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
精彩课程待续
To be continued
辛宇、许晓亮/文
姚轶群/摄影
2012-09-26
2012-12-12
201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