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实 | 体验制造:交互与机器人艺术中的具身化

时间:2019.05.16晚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嘉宾:路易斯-菲利浦·德摩斯  南洋理工大学设计和媒体学院副教授、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新发展系教授、创意实验室主任

主持人:王郁洋  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央美院艺术与科技中心副主任

    

http://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1906/sy_1561425256420196.jpg

王郁洋  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央美院艺术与科技中心副主任

主持人:在讲座之前我先介绍一下这个项目,这个项目是由中央美院艺术与科技中心发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合主办的美术大师系列讲座。今年是第二年,去年和今年都有过重要的学者和艺术家来到这里进行讲座。同时中央美院主办了一个媒体艺术大师班的课程,分春季和秋季,每次四个专家来做讲座。

现在我介绍一下路易斯-菲利浦·德摩斯先生,他是混合及跨学科方法的跨领域艺术家,致力于一些大型交互式机器人装置的构思与制作,迄今已经完成了350多台机器人之间的互动和表演。德摩斯拥有普利茅斯大学机器人表演的博士学位,他曾是卡尔斯鲁厄艺术学院的教授——关于卡尔斯鲁厄艺术学院,很多学过媒体艺术或者对新媒体感兴趣的同学都知道,它是ZKM隶属的学院。德摩斯后来加入南洋理工大学的设计和媒体学院任副教授,同时是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新发展系教授和创意实验室主任。他的作品几乎囊括了所有和新媒体电子艺术节有关的展览和艺术节。我简单介绍到这,接下来欢迎他的讲座。

 http://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1906/sy_1561425268481781.jpg

路易斯-菲利浦·德摩斯  南洋理工大学设计和媒体学院副教授、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新发展系教授、创意实验室主任

路易斯-菲利浦·德摩斯:感谢王老师的介绍,感谢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邀请,感谢张尕老师对这次项目的安排。刚才王老师介绍中提到在我过去的艺术生涯当中做了很多机器人,在今天的讲座中我会跟大家分享和解释和机器人创作有关的背后逻辑,并且希望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机器人未必是大家通常认为的科幻小说语境下的机器对象,而是可以被视为一种艺术物件的存在。我个人在机器人方面的创作都是关于具身化体验,尤其是人怎么理解身体,身体如何被构建,如何被它的观看对象认知。另外我希望我的创作能够提供一种非常个体化的体验。

这是之前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做过的一个名为人机共舞的展览,由24位随机抽取的未经过肢体训练的观众,让他们进行机械组合,然后完成长达一小时的演出。在接下来一个小时的讲座里我也会试图去解构这场表演,以及我们到底能从这逻辑混合的现场中得到什么。

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我的研究背景,这张中间的图片在今天被称为机器学习或者人工智能,我本科学习的时候通常管它叫做神经网络。我在本科接受的计算机方面的教育主要是图像分析层面,今天被大量用于图像识别领域。之后我的科学博士研究项目是和一个空间站合作,对宇航员的机械手臂进行开发研究。读到一半的时候我放弃了我的博士研究,去了一所艺术学校,我的父亲当时对我非常失望。

在艺术方面我可能一定程度上是回到了我的初心,我做了一系列和灯光展演相关的项目,因为我大量的研究是关于心理学和动作的感知,我只用了一些关键词列举了这次讲座可能涉及的几个词,包括当下、具身化、形态学和身体相关的元素。比如当这样一个机器人在你眼前移动的时候,你可能试图去理解它们的行动规则,它们想要表达什么以及它们试图和你建立什么样的关联。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对动作的感知是内置的,换句话说当你看到一个移动的对象时,你的本能会让你试图进入关于这种法则的一种理性解释。

当你看到这样一段影像的时候,可能你的大脑自动建立起与这个图形相关的叙事,比如你可能倾向于三角形和圆形是主角,大的三角形在欺负另外两个,或者说呈现出更强的侵略性。但事实上真实发生的事情是在整个叙事里面并没有任何人心作为存在,这些图像也并不是对人类或者人际关系有所呈现,唯一发生的事情仅仅是一系列的图像对象的运动表征,但是对于人脑来说,当运动表征出现的时候,人脑会自动建立起与它相关联的书写,当然对我这样以机器人作为工作对象的艺术家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为我的作品一旦出现了机器人的身体动作,观众会自动开始进行一些剧情上的脑补。

对人类来说,对象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生命状态的时候,往往和观看者设定的目的相关,比如在这上面绿色的物体跳跃了这个障碍而达到了红色的圆圈,这个障碍的存在你就可以理解为执行跳跃行动实际发生了。但是在同样的动作轨迹下,如果把障碍除掉的话,你会发现这个物体的目的和运动轨迹是失联的,所以不能把它解释为来自障碍,比如说如果有一个动物要跑过来把你吃掉,其实在当下瞬间你脑内需要做出一系列的判断,把它的运动和它是否要吃掉你这个目的紧紧关联在一起。

接下来我们希望大家自己去脑补,有人知道刚才的是什么吗?你们可能需要把身体右倾去看这个图像,其实它是一个正在行走中的人,只是把这个东西上下颠倒了,所以其实这里面的认知逻辑,就是我们自带的标准是站在地面上的视角,换句话说就是人的身体会界定你对世界的认知。举个简单的例子,因为我们是直立行走的人类,所以我们在视觉艺术里面看到的也是人的样子,但是其他动物或者生命体和我们的视野会完全不一样。

接下来分享的这件作品不是我自己的创作,是一家戏剧公司的作品,是现场的创作,这里我们想提出一个概念就是所谓的现实裂变器——有关我们自己的身体情境预设的一系列关于物理规则和何为真实的一套验证方法,这套验证方法在许多作品中可能会得到一定的挑战甚至被打破。大家看到的这个慢动作不是视觉效果,而是发生在镜头之前的。换言之,我们非常擅长找到这些动作的线索,并且给他们提供一套解释方式。像刚才行动的点构成的人类行走的图像,即使在不知道认识信息的情况下,人们也会对他是一个男性还是女性进行一系列主观判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人类非常擅长观察行动的物体,如果被观察对象的动作轨迹超出了我们期待的范畴,会产生很强的渐离感,另外人类经常会建立和观测对象之间的相关性或对等性,比如说鸟、蜜蜂和飞机在视觉上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因为他们都有会飞的特征,所以会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关联。

上面两个图像里能够看到两个机器人在行走,它们的行动方式和人类不完全一样,但是有足够多的视觉效果能让我们判断他们在执行行走这个动作。同样的道理,像青蛙、猴子、机器人……会和人类有完全不同的形态,但只要他们的动作符合我们对特定动作的描述和期待,我们就会认为它满足了机器人的属性,换言之,机器人并不一定要长得像人类。

所以当我们看到刚才出现的一些机器人对人的模拟,甚至是自身的复制或者机器人对自然体的复制的时候,我们会出现一种有点精神分裂的状态。一方面从人自身的出发点,我们试图去理解和尽可能复制周遭视觉范围内的一切,但是另一方面作为个体不希望被轻易复制,我们不希望被还原成一套机械的工作方法或者说机械的原料和素材,我们会希望仍然保留不管是人性还是自主,与机器区别开来的一些东西。

右下角的海报是发生在18世纪三个表演者的演出:一个长笛演奏者,一个鼓手,还有一只鸭子。在演出的现场,伴随着演奏,中间的鸭子在复制生命体不停吃东西消化的过程,在当时也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好奇和反馈,他们想知道为什么会发声。真实的情况是在鸭子的内部有两个独立的腔室,并没有像真正的鸭子一样发生咀嚼、消化和排泄的行为,它只是一个现场的道具。同样的角度,当我们看到许多架设在我们面前的场景的时候,我们需要思考,背后有更多不为人知的复杂原理和机制在发生作用。

如果我们反观机器人在整个艺术理论的线索,会发现它可能会比好莱坞的终结者要早很多。如果追溯早期的西方写作,我们会发现机器人和自动机形象的出现有长达2000年的历史,某种意义上来说,机器人是认知层面人类的再现,是人类对自身的认知和形象的感观。我们如果观察不同时代的机器人——不管在文本还是在艺术创作中,我们会知道那个年代的人对于人类自身的反观式理解。这几个点解释了机器人形象在西方书写中的线索,最早期的犹太传说里发现所谓的机器人是由黏土——也就是当时的“科技”所锻造的,后来我们认识的钟表匠会用制作钟表的技艺制造那个时代的机器人,到蒸汽时代或者是随着工业革命促生的未来主义的思潮里面你会发现机器人往往等同于非常复杂的运作引擎。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控制轮的发展,产生了一种对威权机器或者是强权机器的深刻反思,并且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反乌托邦式的想象,今天我们反观这样的一段历史的时候,就会思考今天在人和机器人的图景中我们到底站在何处。

这张图片左边是刚刚提到的机械排泄鸭子,那边是一个比利时艺术家的作品,随着新艺术概念兴起和引进,我们现在开始有能力在生物层面复制一个人的消化系统,所以里面的每一步是对人类消化系统的镜像复制,如果检测最后的排泄物能够发现它和人的排泄物成分是完全一样的,换言之,我们对生物学领域知识的增长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利用这些机器创造符合对机器人概念的瞬间。

尤其是当我们看待身体这个概念的时候,你会发现身体本身可以被多层面所解读,这是我结合自己的创作提出的几个层面:前面的两个是生态的生命、身体的概念,意指我们的身体在原生状态下如何在我们所接受的环境当中生存,接下来的几个层面——比如说现象学概念的身体、社会学的身体、文化学的身体可能更复杂一些,包括性别、性取向,文化和代际之间会呈现出不同的身体语言,包括你是一个建筑家或者一个水管工这样的描述,都暗示了我们说的社会身份在人的社会身体概念里的具身化的过程。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身体进行研究,不管是人工智能层面从身体建构思维方式的层面,或者从更加抽象的角度去理解身体和身体行动的一些物理原则。比如在关于智能的研究里,你会发现智能不是被框限在大脑之内的,而是分布式的,分布在身体和组织之间,也分布在你的身体和环境之间。所以这种新的智能观在挑战传统的概念——智能没有仅仅局限在人脑之内而是散布到环境当中。举个例子,许多昆虫其实是没有中枢神经的,但是昆虫的集群或者其形式呈现的机制可以被当做一个完整的智能体来看待,智能并不是局限在单个的昆虫个体,而是在环境中的集体表现。这也解释了生存在环境当中的对象中和环境无法完全分开的原因,比如鱼离开了水是没有生命的,人进了水中也不能生存,智能的概念不可以从环境中剥离开来。

这边讲的是一些机器人的悲剧,他们的神经中枢和身体崩坏了。在这个系列作品中我们没有对这些机器人的运作方式进行任何编程,它呈现出来的状态只是它绑了很多自带张力的弹簧,换句话说我们不需要去模拟他癫狂的状态,只要在它的结构当中置入这样的元素就可以了。另外我们试图从解剖学的视角改造人的身体,用一些机器人元件干扰人体本身的一些规律。

这是30个机器人和10个舞者。在这个视频里面不同的机器体去模拟不同的物种,可以看到舞者和机械的结合单纯把它附着到了人身体上,通过人的身体在运动中自带原生感去创造一些机械化的表演效果,背后的原材料就像钓鱼线这么简单,并没有涉及到更多的编程方法。刚才那张照片里面讲到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理念现象,很多公司在试图给他们的工人附着机械的延伸结构,让他们更好地完成他们的工作。在这件作品中,有舞者覆盖了这样一些外部肋骨,有八条。

这些作品和刚才看到的有微妙的区别,在于从造型上会让人更难产生共情。我个人对于共情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我需要知道观众对这个表演的反馈,因此我会用一系列的超像机器去测试和人产生的共情值的范畴。我们看到左上角这个机器人是不带任何反馈机制的,只是一个弹跳元件。这些是来自荷兰的机器人,由我们称之为老式人工智能所创作,依赖背后的编程、马达以及一系列机械元件。而且他们有个特点——它是纯机械的,没有我们今天理解的数字编程元素在里面。你刚刚看到的机器人摔倒,事实上它的功能是预置的,换句话说摔倒是他程序的一部分,而不像人类——摔倒是人类的原始性功能。

另外我很感兴趣的领域是形态运算,运算这个词在这里出现并不严格依赖于电脑,而是我们沟通对象的材料和它的形态本身,与环境的关系都可能让它产生一系列运动规律。下面几个机器人虽然呈现出不同的运动特征,但是它们背后的原理和机制是完全一样的,也是安装了马达,因为结构的不同和地板的摩擦不同,呈现出似乎是随机的运动状态。

我做了一个表演,用这个矮胖的机器人做了一个演出,你可以尝试站起来在不弯曲膝盖的情况下行走,如果膝盖不弯曲,你会很像一只小企鹅。其实机械原理非常简单,就是这样一个两侧的运动马达,肩膀的部分控制行动的方向。所以很多观众在看到左边的机器人时会尝试对动态方法进行解读,但事实上它是纯物理的,换句话说平衡仅仅来源于它在物理上的一些基础设置,包括右边机器人的震动只是因为它的柔软度和坚硬程度,没有太软也没有太硬,所以它会呈现出一种很优雅的感觉。

这个是由32个刚才那样的小机器人做的一个舞蹈演出。

http://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1906/sy_1561425354214096.jpg

背景屏幕上这几个曲线是正在表演的机器人的腰线和他们的肩膀晃动的频率。这个表演另外一点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并不是这些机器人在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而是反过来的,换句话说现场的音乐是通过机器人的振动频率所创造的。我很好奇大家为什么都觉得这两个机器人特别萌。大家可能还记得我们刚才说的那个把行动中的人用点状图形集成化的尝试,我也对其他动作进行过类似的尝试,比如下面这个图是一个人在做俯卧撑,右上角是这两个小机器人的动态图形。

我还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测试,我给一些人看这样一个机器人和一个群组的机器人,当一个机器人的时候人们可能去描述它的动作、能量的强弱状态,但是超过了一个机器人出现的时候,舞蹈这个词便从人们的语汇中出现了。刚才作品的梯形身躯会给人一定社会文化上的心理暗示,这个作品也希望让人产生双观的解读意味。

另外一个我想用到的词汇叫做借来的智能,而不是我们说的所谓的人工的智能。我们一直在机器上投射某种意义的神性建构或者所谓的机器的语音,我个人也很乐意去玩味这样的概念,并且希望通过所谓机器人的语音创造一种剧场性的体验。其实所谓“借用的智能”这个词并不是我的原创,而是来自于尼古拉斯·特斯拉当年去华盛顿筹款的时候,做的一个潜水艇,他用摇控器遥控原理远程操控这个潜水艇在水中游动。对当时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现场,特斯拉说因为这个物体进入了智能,能够在水中遨游。

基于“借用的智能”这个标题和它所暗示的语境,以及我们之前所分析过的人对于动作目的性的可能推断,我也做了一个盲人机器人的作品。原理非常简单,当你站在它面前,它开始触摸你,试图探索你的皮肤。这件作品也建造了一种军事化的体验,毕竟很少有人会真正意义上被一个机器人触碰过。在盲人机器人身上发生的事情是当它接近你的瞬间,在没有触碰到你的时间点上,你可能感觉比较恐惧,因为你对它的动作没有任何经验和预期。当他触碰到你的瞬间的时候,你的身体会发生改变,你会把这个触摸感整合到你即有的系统里面,并且对它产生新的认识,这就会回到我们对于现象学的讨论。

换句话说,这样的作品提供的不仅仅是我们俗称的体验,而是一种不可被复制的独一无二的体验,你会记住很久。事实上机器人并没有设计非常复杂的机制,它的特殊性只是发生在它和人近距离接触的一瞬间。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大多数人很愿意主动去体验这个作品,大家开心的指数会比较高一些,偶尔也会有人感到恐惧。同时我也做了一些并行的实验,比如作品的名字——蕾丝,我也跟人们说这个盲人机器人可能是一个医疗设备可以测量你的心率,大部分人接受被这个盲人机器人触摸,因为他理解了这个动作背后的意图。

我们也一直在探讨这个所谓的机器人接近你的那个瞬间,你会发现,在不对你进行身体改造的前提下,你能做的最接近机器人的瞬间无非是佩戴上这样一套机器人的外骨骼。

这张图片是表演前,看到了观众脸上略带一些恐惧的表情。当你对机器的行为没有办法通过你自己的经验预判的时候,大多数人的体验是倾向于恐惧的。

在《地域神曲》这件作品里面我们也对观众的反馈做了调查,非常有意思的是虽然远程操纵的技术是完全一样的,每个人对于他们感受到的动作描述也不尽相同——越多把自己交给这个机器可能会从中得到越多愉悦感。

刚才的影像是整个作品在制作过程中的一些模型和一些早期实验的记录,我个人觉得这件作品真正的美感来自于没有对观众进行任何机器交流和行动的告知,而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最后达到的效果是每一场演出所产生的视觉效果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最近做的作品是在回应“我爱美国,美国爱我”的声音,在原作中我一直把自己和一个草原狼共置一室,我希望建构出一个场景是我和一个机器人在对冲状态当中。这是这个作品的影像记录,事实上观看者处在一个黑暗的环境中。(视频)

这个视角是在无人机的摄像头拍的,参观者只能通过夜视镜才能看到有蚊子的存在。机器和动物在这个层面的相似性在于需要我们去赋予它一些并未预先知道的动作特征。我们持续对动物类的观测对象进行拟人化的过程,是为了理解我们需要赋予机器在动作边界之内的一些指数。

最后想要介绍的是我三周之后要展出的一件作品。《地域神曲》里面所佩戴的骨骼会强迫你运动,但是在常见的情况下,此类装置更多是辅助性的,会放大你的动作强度和力度或者纠正你的姿态。在这个作品里,我所使用的辅助性外骨骼装置是一些已经商业化的产品,尤其在美国的汽车装配线上已经被大面积使用了。但是这类产品背后的原理像脚架稳定器一样,没有设计更多的编程计算,通常只能完成一项指定的工作。当我看一些舞蹈方面的作品,尤其是现代舞方面的作品,你会发现在很多舞蹈里面,身体的使用是要不断重复相应的动作,所以我把两者结合了起来。刚才有个瞬间呈现了双人舞的托举,其实我更感兴趣的是它并不会按照你的预设实现这个动作目标,因为我们的动作如果要完美执行的话,可能更像马戏团表演或者杂技表演,出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时,戏剧性才会发生。当你观看这个作品的全貌时,会产生西西弗斯的徒劳无功感。中间的圆环实际上来自于一个汽车工厂的装配线,你会发现所有的演员都被陷在一个永远不可沉浸的自我重复的幻觉领域中。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问题我们可以交流。

http://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1906/sy_1561425441143502.jpg

路易斯-菲利浦·德摩斯:我要提问大家,大家觉得机器有可能成为台上的演员吗?

观众:我觉得它可以是演员,当观众它的随机运动产生一种观看的体验的话,我觉得就是一种表演。

路易斯-菲利浦·德摩斯:如果把话题从舞台情境引开的话,现在有很多已经存在的机器人,比如说看护机器人或者是用于前台接待的服务型机器人,大多数都是女性,很像人类,我想请问大家,大家是否觉得机器人呈现出人类的特征是必要的?

完全对于你对机器人有什么样的期待,你对它的性别是取决于你自己的期待的。另外刚才补充说明的地方是你是从形态学的角度,还是从运动特征的角度去观看机器人。

大家觉得自己的工作会被AI干掉吗?觉得是的请举手。AI可能是地球未来的领袖吗?

观众:教授做表演用的这些机器人有没有一个倾向,是把它做的更像是人类,还是说更不像是人类,无所谓形状?

路易斯-菲利浦·德摩斯:其实大部分的机器人都是从行为研究开始,机器人的身体设计是确定了行为模式之后才发生,机械的身体结构可能从抽象元件开始,比如是方形或者是圆柱体,当这个元件根据自动的行为模式组合之后,形态就会开始复现,就实现了机器人拟人化进程,但是这个进程在整体的工作周期中占比是比较小的。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我从来没有创作过有人类声音的机器人,我到目前做的所有机器人都是在动作层面,没有有意去做面部表情的呈现,刚才提到的盲人机器人更强调呈现人形,但是我大部分的作品只是做组合,与此同时它们会发出声音,但是它们从来不会有语音,他们不会用人类习惯的交流系统与我们发生关系。   

观众:我想问一下做这些机器人都会用到什么技术?

路易斯-菲利浦·德摩斯:我用到的大部分技术是在电子和机械工程学领域,产业级别的常见技术会更稳定,我用到的机器人会涉及到一定的计算机控制,更具体来说是通过编程和动态控制,偶尔情况下会用到一些感应器,主要是对环境和观众的反馈进行监测。同时我们也会进行一些关于智能预算的尝试,比如我们试图用人去控制机器,以及更为复杂的在软件层面元素的发生。软硬件结合是同时发生的,但是并没有高科技,因为所谓的高科技太贵了。应用场景演出的时候是不能出错的,比如说在航空航天领域你会发现所谓的载人火箭或者飞机其实并没有用到真正尖端的科技。再举个例子,中间相对坚固的支撑结构我们会用一些制造业级别的技术支持,但是人的手部可能就是玩具级别的微型模型或者一些元器件,与此同时我会挪用一些工程学方面的技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写技术本身,而只是转换了应用场景,比如开瓶器这样的小东西也会出现在我的作品里面。  

观众:我想问一下刚刚讲座里提到了意识和身体,身体和意识不仅仅存在大脑里面,意识和身体是大脑和身体整体的结构,我想问随着生物材料的研究以及软体机器人的研发,会不会有一天机器人会改变我们的身体,从而改变了我们的认知模式?以后科技技术的深入发展会不会反过来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通过作用我们的身体,比如我们的器官被替代或者我们的感知器官被改变,会不会影响我们的认知模式?

路易斯-菲利浦·德摩斯:首先我认为很多技术已经在改变我们自身的身体姿态和行为习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大部分人的站姿和脊椎问题都来自于这个叫做手机的东西,我的手机经常离我很远。另外一个层面是我们自己也在自我发现的过程当中不断去适应新兴的技术形态,问题的边界在于我们到底在多大程度或者极限上能够改变我们自己的身体,刚才提到的在具身化情境里面去体验这样一种新技术。可能未来新的机器人不会是结构化的,而是倾向于软性的新材料,在视觉上没有危险的存在。但是我们可能要再一次区分它们所出现的场景,很显然我们对于飞机这样的载人工具的期待和对于一个看护病患的机器人在质感上的期待是不一样的。另外一个已经存在的具身化认知,简单来说会把具身化状态视为一种认知发生的过程,一般来说研究者通过一系列不管是形状还是肢体数目还是环境改变等的外部刺激,让所谓的具身化对象能够演化并且产生出动作,并且观测这个动作主体是否能够自主产生运动知觉和自我感知。

   

观众:为什么你要去学习艺术?

路易斯-菲利浦·德摩斯:就是一个个人选择,坐在那边观测屏幕上的数据或者是解方程并不是我喜爱的东西,可能想要用同样的技能去做一些更好玩的事情,像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孩。

整理|CAFAM官网编辑部  庄双博

|讲座现场|


http://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1906/sy_1561425563644865.jpg

儿童公共教育活动预约表格

同意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请同意团体参观协议
提交预定

成人公共教育活动预约表

同意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请同意团体参观协议
提交预定

团体公共教育活动申请表

同意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请同意团体参观协议
提交预定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出版授权协议书

本人完全同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以下简称“CAFAM”),愿意将本人参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组织的公益性活动(包括美术馆会员活动)的涉及本人的图像、照片、文字、著作、活动成果(如参与工作坊创作的作品)提交中央美术学院用作发表、出版。中央美术学院可以以电子、网络及其它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央美术学院资料库》《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资料库》等相关资料、文献、档案机构和平台,在中央美术学院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意按相关“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活动安全免责协议书

第一条

本次活动公平公正、自愿参加与退出、风险与责任自负的原则。但活动有风险,参加者应有必要的风险意识。

第二条

参加本次活动者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遵循道德和社会公德规范,并应该具备以人为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第三条

参加本次活动人员应该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1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必须在成年人的陪同下参观。

第四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的人身安全责任自负。鼓励参加者自行购买人身安全保险。活动中一旦出现事故,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但有互相援助的义务。参加活动的成员应当积极主动的组织实施救援工作,但对事故本身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参加本次活动者的人身安全不负有民事及相关连带责任。

第五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应主动遵守美术馆活动秩序、维护美术馆场地及展示、展览、馆藏艺术作品及衍生品的安全。活动中一旦因个人原因造成美术馆场地、空间、艺术品、衍生品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破坏。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损失,应由参与活动者根据相应的法律条文、组织规定进行协商和赔偿。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第六条

参与活动者在参与活动时应当在美术馆工作人员及活动导师、教师指导下进行,并正确的使用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若参与者因个人原因在使用相应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造成个人受伤、伤害他人及造成相应工具、材料、设备或设施的故障或损坏。参与活动者应当承当相应的全部责任,并主动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肖像权许可使用协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有关规定,为明确肖像许可方(甲方)和使用方(乙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经双方友好协商,甲乙双方就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的使用达成如下一致协议:

一、 一般约定

(1)、甲方为本协议中的肖像权人,自愿将自己的肖像权许可乙方作符合本协议约定和法律规定的用途。

(2)、乙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是一所具有标志性、专业性、国际化的现代公共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时代同行,努力塑造一个开放、自由、学术的空间氛围,竭诚与各单位、企业、机构、艺术家和观众进行良好互动。以学院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积极策划国际、国内多视角、多领域的展览、论坛及公共教育活动,为美院师生、中外艺术家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作为一家公益性单位,其开展的公共教育活动以学术性和公益性为主。

(3)、乙方为甲方拍摄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所有公教活动。

二、拍摄内容、使用形式、使用地域范围

(1)、拍摄内容 乙方拍摄的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内容包括: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②中央美术学院校园内○3由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策划或执行的一切活动。

(2)、使用形式 用于中央美术学院图书出版、销售附带光盘及宣传资料。

(3)、使用地域范围

适用地域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

使用肖像的媒介限于不损害甲方肖像权的任何媒介(如杂志、网络等)。

三、肖像权使用期限

永久使用。

四、许可使用费用

带有甲方肖像作品的拍摄费用由乙方承担。

乙方于拍摄完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无需支付甲方任何费用。

附则

(1)、本协议未尽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后可作为本协议的补充协议,并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2)、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勾选之日起生效。

(3)、本协议包括纸质档和电子档,纸质档—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活动参与者意味着接受并承担本协议的全部义务,未同意者意味着放弃参加此次活动的权利。凡参加这次活动前,必须事先与自己的家属沟通,取得家属同意,同时知晓并同意本免责声明。参加者签名/勾选后,视作其家属也已知晓并同意。

我已认真阅读上述条款,并且同意。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出版授权协议书

本人完全同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以下简称“CAFAM”),愿意将本人参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组织的公益性活动(包括美术馆会员活动)的涉及本人的图像、照片、文字、著作、活动成果(如参与工作坊创作的作品)提交中央美术学院用作发表、出版。中央美术学院可以以电子、网络及其它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央美术学院资料库》《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资料库》等相关资料、文献、档案机构和平台,在中央美术学院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意按相关“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活动安全免责协议书

第一条

本次活动公平公正、自愿参加与退出、风险与责任自负的原则。但活动有风险,参加者应有必要的风险意识。

第二条

参加本次活动者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遵循道德和社会公德规范,并应该具备以人为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第三条

参加本次活动人员应该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1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必须在成年人的陪同下参观。

第四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的人身安全责任自负。鼓励参加者自行购买人身安全保险。活动中一旦出现事故,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但有互相援助的义务。参加活动的成员应当积极主动的组织实施救援工作,但对事故本身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参加本次活动者的人身安全不负有民事及相关连带责任。

第五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应主动遵守美术馆活动秩序、维护美术馆场地及展示、展览、馆藏艺术作品及衍生品的安全。活动中一旦因个人原因造成美术馆场地、空间、艺术品、衍生品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破坏。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损失,应由参与活动者根据相应的法律条文、组织规定进行协商和赔偿。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第六条

参与活动者在参与活动时应当在美术馆工作人员及活动导师、教师指导下进行,并正确的使用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若参与者因个人原因在使用相应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造成个人受伤、伤害他人及造成相应工具、材料、设备或设施的故障或损坏。参与活动者应当承当相应的全部责任,并主动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肖像权许可使用协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有关规定,为明确肖像许可方(甲方)和使用方(乙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经双方友好协商,甲乙双方就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的使用达成如下一致协议:

一、 一般约定

(1)、甲方为本协议中的肖像权人,自愿将自己的肖像权许可乙方作符合本协议约定和法律规定的用途。

(2)、乙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是一所具有标志性、专业性、国际化的现代公共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时代同行,努力塑造一个开放、自由、学术的空间氛围,竭诚与各单位、企业、机构、艺术家和观众进行良好互动。以学院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积极策划国际、国内多视角、多领域的展览、论坛及公共教育活动,为美院师生、中外艺术家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作为一家公益性单位,其开展的公共教育活动以学术性和公益性为主。

(3)、乙方为甲方拍摄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所有公教活动。

二、拍摄内容、使用形式、使用地域范围

(1)、拍摄内容 乙方拍摄的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内容包括: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②中央美术学院校园内○3由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策划或执行的一切活动。

(2)、使用形式 用于中央美术学院图书出版、销售附带光盘及宣传资料。

(3)、使用地域范围

适用地域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

使用肖像的媒介限于不损害甲方肖像权的任何媒介(如杂志、网络等)。

三、肖像权使用期限

永久使用。

四、许可使用费用

带有甲方肖像作品的拍摄费用由乙方承担。

乙方于拍摄完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无需支付甲方任何费用。

附则

(1)、本协议未尽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后可作为本协议的补充协议,并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2)、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勾选之日起生效。

(3)、本协议包括纸质档和电子档,纸质档—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活动参与者意味着接受并承担本协议的全部义务,未同意者意味着放弃参加此次活动的权利。凡参加这次活动前,必须事先与自己的家属沟通,取得家属同意,同时知晓并同意本免责声明。参加者签名/勾选后,视作其家属也已知晓并同意。

我已认真阅读上述条款,并且同意。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出版授权协议书

本人完全同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以下简称“CAFAM”),愿意将本人参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组织的公益性活动(包括美术馆会员活动)的涉及本人的图像、照片、文字、著作、活动成果(如参与工作坊创作的作品)提交中央美术学院用作发表、出版。中央美术学院可以以电子、网络及其它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央美术学院资料库》《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资料库》等相关资料、文献、档案机构和平台,在中央美术学院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意按相关“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活动安全免责协议书

第一条

本次活动公平公正、自愿参加与退出、风险与责任自负的原则。但活动有风险,参加者应有必要的风险意识。

第二条

参加本次活动者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遵循道德和社会公德规范,并应该具备以人为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第三条

参加本次活动人员应该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1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必须在成年人的陪同下参观。

第四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的人身安全责任自负。鼓励参加者自行购买人身安全保险。活动中一旦出现事故,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但有互相援助的义务。参加活动的成员应当积极主动的组织实施救援工作,但对事故本身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参加本次活动者的人身安全不负有民事及相关连带责任。

第五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应主动遵守美术馆活动秩序、维护美术馆场地及展示、展览、馆藏艺术作品及衍生品的安全。活动中一旦因个人原因造成美术馆场地、空间、艺术品、衍生品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破坏。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损失,应由参与活动者根据相应的法律条文、组织规定进行协商和赔偿。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第六条

参与活动者在参与活动时应当在美术馆工作人员及活动导师、教师指导下进行,并正确的使用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若参与者因个人原因在使用相应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造成个人受伤、伤害他人及造成相应工具、材料、设备或设施的故障或损坏。参与活动者应当承当相应的全部责任,并主动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肖像权许可使用协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有关规定,为明确肖像许可方(甲方)和使用方(乙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经双方友好协商,甲乙双方就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的使用达成如下一致协议:

一、 一般约定

(1)、甲方为本协议中的肖像权人,自愿将自己的肖像权许可乙方作符合本协议约定和法律规定的用途。

(2)、乙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是一所具有标志性、专业性、国际化的现代公共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时代同行,努力塑造一个开放、自由、学术的空间氛围,竭诚与各单位、企业、机构、艺术家和观众进行良好互动。以学院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积极策划国际、国内多视角、多领域的展览、论坛及公共教育活动,为美院师生、中外艺术家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作为一家公益性单位,其开展的公共教育活动以学术性和公益性为主。

(3)、乙方为甲方拍摄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所有公教活动。

二、拍摄内容、使用形式、使用地域范围

(1)、拍摄内容 乙方拍摄的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内容包括: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②中央美术学院校园内○3由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策划或执行的一切活动。

(2)、使用形式 用于中央美术学院图书出版、销售附带光盘及宣传资料。

(3)、使用地域范围

适用地域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

使用肖像的媒介限于不损害甲方肖像权的任何媒介(如杂志、网络等)。

三、肖像权使用期限

永久使用。

四、许可使用费用

带有甲方肖像作品的拍摄费用由乙方承担。

乙方于拍摄完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无需支付甲方任何费用。

附则

(1)、本协议未尽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后可作为本协议的补充协议,并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2)、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勾选之日起生效。

(3)、本协议包括纸质档和电子档,纸质档—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活动参与者意味着接受并承担本协议的全部义务,未同意者意味着放弃参加此次活动的权利。凡参加这次活动前,必须事先与自己的家属沟通,取得家属同意,同时知晓并同意本免责声明。参加者签名/勾选后,视作其家属也已知晓并同意。

我已认真阅读上述条款,并且同意。

讲座活动预约表

姓名:
性别
联系电话:
有效证件类型: 身份证
证件号码:
电子邮箱:

温馨提示

尊敬的观众您好!感谢你参与我们的公教活动,期待您的到来!如因故不能准时参加活动,请发送短信至13261936837(梁老师)取消预约。如连续爽约三次以上,将影响您在我平台快速预约的征信,敬请理解!
快捷登录帐号密码登录
  • 手机号码
    手机号码将作为您的登录账号
  • 验证码
  • 账号
     
  • 密码
可使用雅昌艺术网会员账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