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章结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第三届CAFAM双年展1的策展理念,从空间设计的起点——策展理念、空间设计的生成与表达两个方面对空间设计进行解析,探索主题性双年展的视觉语法机制——展览设计、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空间设计;CAFAM双年展;策展理念
在双年展成为一种全球现象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作为展览的知识生产者,以三届主题性双年展来探索展览生产机制。第一届“超有机:一个独特研究视角与实验”以主题词的实验性类比,讨论策展实践的可能性;第二届“无形的手——策展作为立场”突出强调策展人的作用;第三届以“空间协商: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为主题,以“去策展人化”为亮点探讨策展话语权、策展的边界,是一次更为开放、突破的前瞻性策展实验[1] 。笔者以第三届双年展为主题,对该展览的设计进行详细的解析,探索主题性双年展的视觉语法机制——展览设计、新的可能性。该展览于2016年11月9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拉开帷幕,笔者担任本次展览设计总监,带领设计团队提出设计概念、完成设计方案以及监理设计执行。
一、空间设计的起点——策展理念
第三届CAFAM双年展主标题“空间协商”,意在建构一种民主、开放、自由、宽广的展览叙事语境;副标题为“没想到你是这样的”2,概念源于网络流行语,意在打破学术展览的象牙塔化,期待来源更广阔的作品方案,表达民主的态度,以反映艺术主体的最直接本真的状态[2] 。策展理念以探索双年展策展模式、运行机制为基点,尝试打破以往策展人对作品的绝对话语权,去策展人化,引入协调员与“协商”制度,200多位艺术家和公众以平等的身份自由提交作品方案,并与双年展工作组,包括协商员和各界专家平等地进行讨论,深度挖掘策展机制的可能性。展览从征集方案阶段便宣告开始,持续8个月(2016年5月-2017年2月)。
其中,对双年展组织模式、运行机制的质疑与思考,包含三个层面的实验:一是对双年展参展作品操控权的质问;二是对艺术家创作过程的介入与干预,使私密的个人化创作过程具有公开化、协商化的特点;三是协商秩序与规则的探讨,协商员体系由跨领域、具有多元知识背景的人构成,他们和协调员以及方案提交者共同构成协商的主体,共同讨论方案的主题性、艺术性、可实施性等。这些探索和实验使得第三届CAFAM双年展在同期国内诸多双年展中独树一帜,彰显了作为大学美术馆应具有的“思想实验室”功能。
第三届CAFAM双年展的展览空间设计从分析主题“空间协商”开始,“空间”既指具象的物理空间,也指涉抽象的心理空间、美学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等3,“协商”意味着“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包含了可变性、衍生性和生长性,置入空间中则进一步推衍为“空间生长”。这是从设计的角度对空间协商的阐释,为展览的视觉化呈现提供了概念依据,是整个空间设计的核心。
二、空间设计的生成与表达
在空间设计的生成上,选择具有生长基因的脚手架,塑造一个流动性的“生长群”。总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的色彩轻盈的生长群,从美术馆内部的白色空间生长至回旋镖状灰绿色的美术馆外部空间;又从美术馆的外围生长到深灰色调的院落式建筑中,与两组极具雕塑感的建筑群(美术馆与校舍)构建了一种新的空间对话关系和语义关系,通过实与虚、重与轻、单纯与丰富的对比与对话,从另一个角度诠释着此次双年展的主题“协商”,这种空间生长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图1)。
图1 2016年第三届CAFAM双年展展览入口 摄影/纪玉洁
(一)建构性
从展览视觉表达与呈现的角度看,建构性不仅体现在“看见”——能指,更强调“看不见”——所指。这种建构有三个层次:
第一,建构一种强调功能性的物理结构。脚手架是指在建筑施工现场被工人操作来解决垂直和水平运输而搭设的各种支架,它的制作材料通常有竹、木、铁、钢管或合成材料等。展览空间设计采用这种结构,可以解决不同尺寸、材质的展品呈现与负载问题,印有二维码的亚克力与呈现视频的数码相框被固定在脚手架上,实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展示方式,建构了一种展品之间对话关系的新可能。二维码与视频、静态与动态、平面与空间,不同媒介在脚手架上和谐共生,形成一个信息丛林。观者置身于这个信息丛林,无数视频中的说话声同时响起,犹如置于一个真正的协商场域。当观众用移动客户端扫描二维码时,会马上进入另一个维度——网络空间,享受瞬间空间的转换。此外,脚手架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温度与湿度对它的影响都很小,室内室外都可搭建(图2)。
图2 2016年第三届CAFAM双年展一层展厅 摄影/纪玉洁
第二,建构一种契合美术馆展览空间的规则和秩序。脚手架并非只是简单地提供一个阅读展览作品的框架,其可变性、生长性的特征,建构了一种新的空间规则和秩序,它的空间结构很通透,亦实亦虚,很开放,在一定的规则和秩序下有多种形态变化,附着于脚手架上的信息也按照其规则和秩序在空间中蔓延生长。无论脚手架在美术馆内部空间还是在美术馆外部空间,都可以与矶崎新设计的有机形态的美术馆空间形成对话关系,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第三,建构协商的学术语境,这是带有隐喻性的,是看不见的,隐于现象之下。带有新秩序特征的空间结构——脚手架的介入,改变了美术馆的空间属性,使得原来强调美学特征的美术馆一层公共空间,转化为诉说协商关系的对话空间。这种场域氛围的营造,非常符合体验式、浸入式观展体验的要求。因而,这三个递进层次的理解,完成了由表象到隐喻、由形而下到形而上对空间生长的阐释。
(二)包容性
协商也体现在包容性上,本次展览的内容包括艺术家作品(装置、图像、影像等)、艺术家二维码(存储于网络空间的方案信息)、方案提交人协商过程的视频、方案提交人的方案文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展览的空间设计需要对这些差异性内容有强大的容纳度和整合性,让原本互相对抗、竞争、缺乏平衡关系的个体,被一种关系所裹挟,这种关系就是一种对话关系、一种协商关系,更是一种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脚手架以黄、绿、蓝、青四种具有实验室意味的颜色呈现,明度较高,搭配在一起活泼、轻松、富有能量,这也是展览四次协商会的视觉形象色,以色彩的多样性来契合展览内容的多元,借由脚手架的结构而错综交织在一起的颜色也表达了协商意味。包容性既隐藏于建构中,也被建构所呈现。
(三)衍生性
在具体的空间分布上,脚手架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一是美术馆的外围空间(下沉广场和售票厅),二是美术馆一层空间和圆弧楼梯,三是学院地下展厅的外围空间。这三个结构群共同建构了一个庞大的生长系统,美术馆外围空间的脚手架和学院地下展厅外围空间可看作是从美术馆内部延伸的结果。在美术馆内部空间中,脚手架的建构从一层大厅开始,先是垂直方向的延伸,从大厅地面一直延伸到6米的高度,高低错落。横向的延伸则是从大厅到圆弧楼梯,再由圆弧楼梯延伸到一层与二层的楼梯处,这种结构的延伸将展览的不同部分、不同空间连接到一起,增强了形式感,更强化了展览的概念与视觉延展的统一性。
另外,在当代语境中,脚手架是指向亲和力与平民化的符号,天然的具有朴素、亲民的气质,选择它作为空间设计的主要元素,是符合双年展探讨策展机制民主化语境的。从传播的角度看,脚手架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具有很强的符号性,传播性强,容易引发关注,也可助力展览的媒体推介。
结语
展览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展览的空间设计是将这个复杂系统的意识形态在空间中视觉化,或者说在视觉上空间化。第三届CAFAM双年展的空间设计以“空间生长”的概念来诠释展览主旨和深化展览主题,营造浸入式体验空间,让观者沉浸在协商的语境,引发持续的思考,同时力图描述展览策划团队对展览形态当代变革的思考状态。“空间协商”为展览空间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考契机——空间设计的方法论是什么?应该如何寻找设计概念?精英主义的创作和展示方式是否需要改变?要不要为展而展?设计与策展的关系是什么?评价展览的新的价值尺度是什么?回应了策展是以艺术展示的方式作为视觉文化生成过程的批评和阐述。因此,对于展览空间设计师而言,每一次展览都是一次新的冒险,需要带着批判的态度去尝试多元的展览视觉表达方式,甚至是颠覆“展览”这种形式。
作者|纪玉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设计总监)
编辑|郑丽君
注释
1第三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双年展。
2“没想到你是这样的”是2016年10月底评选出来的2016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
3选自展览前言。
参考文献
[1]吴振全.艺术展览中的空间视觉设计与物料材质选择[J].美术,2017(6).
[2]刘蕾.美术馆空间语境与展览模式研究[J].商情,2017(21).
[3]曹斌华.策展中的形式与设计[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