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丨展丨厅
实验艺术学院
【展厅入口】
序言
实验艺术学院的历史使命
每座大学、每个学院都是有其历史使命的。实验艺术在经历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探索之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并且获得中国民众在心理上的认同。今天的实验艺术,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开拓精神、冒险精神、实验精神的集中体现。
未来,我们必须做出真正的创造性的贡献。此刻正是时候,我们要来再次思考和定义实验艺术学院的历史使命。
作为一家学院,培养人才是题中应有之意。而实验艺术学院所培养之人才,应熟知国际当代艺术之全局和百年来中国艺术家之探索,自觉地传承百年来的探索者的精神与命题而再出发。这样的学院所培养出的,应是充满社会关怀、人文情感、对传统的深情的对未来新事物充满好奇的积极的实践者。心志纯正高远应为第一位。我校师生,为百年艺术实验的继续突破与否的托命之人。实验艺术学院不以诞生庸俗的网红为骄傲。不以毕业生尚能靠着办个考前班糊口为满足。与艺术史上前几代艺术家所不同的是,这所实验艺术学院所培养的学生,应该以文艺复兴全人教育理想为目标,以打破学科藩篱和西式个人主义身份标识标签为目标,尤其是克服当前中学教育文理科分界,以好奇心为渠道,俾使写作、研究、策展、创作完全融为一体。
作为一种研究机构,实验艺术学院的使命是:整理近百年来现代主义以来的实验性艺术实践的经验,尤其是40年来当代中国实验艺术的经验,将个人的无意识的探索、感性的朦胧的直觉的实验加以梳理,组织成一种学科化的、有课题性的、以知识共同体方式全面铺展的学术工程。将艺术实验变成可验证的可持续推进的,从而完成实验艺术的理论建构和教学体系建构。这犹如科学实验由绅士科学家的业余探索,进入到大学实验室的集体攻关状态。在这样的研究中把握创新的规律,从而促成实验艺术的中国方式的生成。尤其是促成实验艺术创作的方法论,和实验艺术与社会关系的本体论等系列基础理论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此时此刻,中国社会几十年来急于快速前进,未及沉淀下来去进行深度反思。而中国艺术已完成改变闭塞局面之破墙使命,而转向真正重新贡献新思想体系与世界的造塔的使命。但要造塔,基础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地基。而这一地基的筑成,正是我学院应当承担的责任。因此我学院除了培养艺术家之外,负有使命去重新书写艺术史。数百年来形成的伪史应被全面质疑直到被推翻。每个师生先重构自己的耳语的艺术史,先告别和抛弃流行话语的骗局,则新艺术史的建构必将启动。
具体来说在艺术界内部,它表现为艺术家应如何行动,才能在已经日益严密而自动化运行的美术馆、画廊和展览体制之外,重新建构与社会的直接关联。去对抗我们自身的艺术想象之中盘根错节的自我体制化和自动化的自我管理和自我阉割。
作为一种社会装置,实验艺术学院出现在中国社会最终基本摆脱贫困,中国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最终结束过往百年历史屈辱,重新在政治经济上崛起之时。崛起的中国必将思考更多人类问题,承担更多世界性责任。当代中国的实验艺术须能真正对世界问题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方足于配此一大事因缘。中国文明的独特性不但已经得到阐明,并且也将重新获得尊重,而中华文明中的某些要素将成为人类理性规划的一部分。
中国艺术家谈论了上百年的东西方问题、传统与创新的问题,这些话题可能将逐渐式微。而全人类正在面临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挑战,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和他们的艺术带来什么,今天的我们还无法完全理解。人类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情感生活都可能面临着重新组织。娱乐主义主义和消费主义正在努力利用人工智能来放大自己的邪恶和肤浅,把我们的青年变成从表情到言语,从记忆到思维都碎片化的脑残。我们则要去引用人工智能及其他新技术作为创造力增强工具,去重新思考“人类”作为一种作品方案,在今天的随机应变。
如果说包豪斯是为了创造出适应工业革命的美学,黑山学院是为了用前卫艺术的精神对抗正在全面统治世界的消费主义和娱乐主义。那么我们的实验艺术学院,应该是为了应对中国文化复兴局面和人工智能的到来的技术前景而存在。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今天的实验艺术学院和同学们的历史使命。
实验艺术学院院长 邱志杰
实验艺术学院
姓名:童言明
学号:12170300011
《李家村:肖像》,综合材料摄影,尺寸可变
研究方向:图像与符号语言研究
指导教师:邬建安
【作品介绍】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城市人,一直以来头脑里的“乡村”似乎只是一个地理概念,那里有山水,有田园,有新鲜的空气,有着完全不同于城市的景象。对于生长在水泥混凝土中的我而言,乡村成了我心之所向的“桃花源”。
怀揣这份热情,研究生期间我将目光聚焦在了“艺术乡建”的议题之上,并且在导师的帮助下得以有机会走进乡村,以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身份亲临乡村建设的发生现场。在乡村工作学习的一年时间里,我以更近的距离看到了诸多乡村的美好与无奈,而这份五味杂陈的感受,便凝固在了《李家村》系列作品之中。
“李家村”是我虚构的一个村庄,选择这一名字的原因在于如果你在中国地图上搜索“李家村”,你大概可以获得将近2000个相同的地名结果,这庞大的数量取消了“李家村”作为地名的个性,“李家村”便成了没有个性的大多数村庄的象征。这也就意味着我所虚构的李家村将是一个开放的村庄,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生长的过程之中。本次展览呈现的是该系列作品中的 “肖像”。
“肖像”是我对生活在李家村的部分人物的描绘。约瑟夫·康奈尔(Joseph Cornell)在其装置作品《盒子系列》中,将一些物品通过一种神秘的方式组合在一个精巧的盒子中,似乎在吟唱一首首关于物体的诗。受其影响,我在肖像的创作过程中沿用了相似的手法,但不同的是我更侧重于叙事的因素,尝试书写“物体小说”。因此我在表达人物关系的过程中,运用了重复的意象,使这些物品成为叙事的线索,比如,象征家庭暴力的图钉在李和庆一家人的形象中重复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作品中所涉及的人名、地名皆为虚构。
姓名:肖宁
学号:12170300018
《“聊伤”计划:终有一天》,3D模型、视频
研究方向:总体艺术与跨界研究
指导教师:邱志杰
【作品介绍】
在懵懂时期被侵犯过的孩子,在多年后才明白自己遭遇了什么。因为刚开始不清楚这件事是什么概念,所以他们的状态会跟之前没有太大差别。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明白了这件事的意义以后,潜藏的精神创伤可能会造就他们敏感的神经系统。如果程度较深,甚至患上有创伤后应激障碍,过去痛苦记忆的碎片会不时地闪现。
有很多“受害者”长大后外表看似平静美好,甚至是不起眼的普通人模样,但被掩盖在记忆深处的伤痛却还是不时地的会从眼底流露。我接触了一些相关受害人,本次的影片内容也是根据聊天的内容选取片段呈现。我发现经历过黑暗的孩子不会忘记黑暗,他们会比别人更加相信光明,同时也注定更加敏感,而敏感不是个贬义词,那是一种自我保护,因此旁人的一丝温暖在他们眼里倍感珍贵。
因为童年被性侵的痛苦和来自社会的压力,我们知道有一些“名人”已经选择了自杀,而此刻我们身边那些还活着的“普通人”正在挣扎。就像鲁迅所说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希望大家能够放下成见,“性侵受害者”没有特定形象,他们大多数看起来就是你身边的普通人,也不分性别。他们没有做错什么,但自责、羞愧、愤怒甚至绝望仍在纠缠,你的温柔以待很可能无意中会拯救一个生命。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我不知道,我知道旁人是做不到真正的感同身受,我也知道现在也许改变不了什么,希望终有一天,我们能改变这个现象,他们能治愈心中的伤口。
姓名:王长城
学号:12170300017
《π》,行为录像,三屏视频装置,时长13'36"
研究方向:总体艺术与跨界研究
指导教师:邱志杰
【作品介绍】
于寺院中邀请五位法师执行一次特殊的日课,完成了背诵圆周率、绕信号塔、放生桌椅等一系列仪式。
姓名:张先旭
学号:12170300005
《不许迷惑》,现成品、综合材料,360x600x300cm
研究方向:物质化呈现
指导教师:张国龙
【作品介绍】
这是一个过程。始于“你应该如何如何”的建言。反复咀嚼这种建议会有一种暴力的感受,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被建议者的方向。抽离出其中的强制性、暴力性因素,最终的叙事就是,束缚—反抗或和解。作品三个主体是三个不同的程度或结果。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压抑和屈服的感受。最后的表达就是不许质疑,不许迷惑,不许沮丧。但束缚何尝不是被束缚,结果通常是两败俱伤。
姓名:胡一
学号:12170300003
《正³》,3D模型、白色大理石,2x1x2m
研究方向:艺术表达的物质化呈现
指导教师:张国龙
【作品介绍】
正³即正到极致。常言道“行得正,坐得直”;“无规矩不成方圆。”
美术生从小借助教具以习得“正规”方法。从画正方体、五官和大卫,分别对应着初学、进阶和大学。以正方体为代表的教具,既是教导和传承,又是标准和规训。求学者在这正方中成长、也在对抗,不希望自己的色彩被磨灭。
作者直接把自己化为教具,向陪伴一生的基本功训练致敬。作品由正方体内核引起“我”的形象解构,旨在对习以为常的标准进行呈现与质疑。时至今日,“我”却已然进入循环,发出新的规训声,成为新的“正方体”制定者、传播者;等待后来者的成长与对抗。
“小时候我看着你长大,长大后我却成了你”。
姓名:林文财
学号:12170300001
《替身》,装置,200X400X200cm,影像时长:4'00"
研究方向:实验艺术研究
指导教师:邱志杰
【作品介绍】
医学中断层成像重建的三维虚拟模型成为了感官决策的重要对象。埃里克·本茨格的显微成像技术在逐层打磨和拍摄的过程中重建起高精度的可视化虚拟模型,而最后样品消失了。在这个过程中,替身在层级秩序中被建构起来,它成为实体描述的权利。医学影像作为记忆容器,将我们的身体直接插入被放大和分类的社会中。这种状态改变着统治着我们的身体和身份的社会结构,审视着与技术相关的身体和身份理念。身体正进行一种新的衡量,它与非物质的身体相关。替身在制造内外的反差中把生理的身体嵌入到一个虚构的区域,陷入一种矛盾之中。伪影的出现直接与劳动,战争,职业,移动相关。它在进行散布和交换的同时也反映了与个体存在相关的潜在的不安全性。意义在层级中叠加和消解。理性观看下的生理身体变成了荒谬的、对抗性的场景。生成和消亡同时发生。身体内部中每一细小的结构都值得观看,看它生长。它和政治的昏迷有关、和层级的可视有关,和驯化的麻痹有关、和狂犬病能产生咬人的冲动有关、和信以为真的紊乱有关。
姓名:刘嘉颖
学号:12160300014
《Sound Money 掷地有声的钱》,3D模型、以太坊区块链技术
研究方向:图像与符号语言研究
指导教师:邬建安
【作品介绍】
“Sound Money ”(掷地有声的钱)系列作品
“Sound Money ”正在拍卖的艺术故事
艺术家刘嘉颖自2017年开始使用以太坊区块链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在2020年毕业展前,她创作了“Sound Money”系列作品。刚开始发布这些作品的时候,关注的人并不多。由于疫情严重冲击了美国经济,特朗普政府开启了历史罕见的“直升机撒钱”模式,向全民分发美元货币。艺术家从中获得灵感:通过分析以太坊区块链交易数据,将加密艺术(CryptoArt)领域最活跃的一千名玩家筛选出来,并向这些以太坊地址空投了面额为“1000美元”(Thousand Dollars)的加密货币。
几天后,有趣的事情发生了,“Sound Money”系列作品被纷纷出价,限量版的加密艺术作品被销售一空。这些收藏家发现原来有艺术家在创作关于货币的加密艺术作品,他们会进入“Sound Money”的词条下了解更多作品信息。这是一个有趣的营销活动,直升机撒钱式的批量复制作品,使得艺术家早期创作的作品得以顺利出售。更有意思的是,当这些收藏家看到艺术家以相同标价出售特制的“3美元”、“7美元”时,他们也将收到的“1000美元”出价为1000美金,在加密艺术交易平台上展开拍卖。
“Sound Money”系列中的零美元作品,大量运用了互联网文化中的“meme”元素。在这次央美毕业展中,艺术家将包含“meme”的零美元的最新拍卖价格一一标注在作品中(价格以4月28日提交给中央美术学院的版本为截止),这些不同的滑稽的元素,在零美元的观念内产生一种别样趣味,艺术家将100张零美元发布到OpenSea上,并设定初始价格为“0”,观众可以任意对作品进行出价,艺术家可以选择同意,或者继续等待。用艺术家自己话来讲,就是,她的每一件作品都与拍卖有关,如果作品没有被出价,那么她的作品就没有“做完”。
刘嘉颖的艺术创作围绕着“加密货币”,“信用创造”,“交易”等主题进行,同时“流量”也是作品的一个很重要的切入要素。
姓名:冯志佳
学号:12170300008
《被挖空的人群》,衣服,300x800cm
研究方向:图像与符号语言研究
指导教师:邬建安
【作品介绍】
作品呈现的是一群被挖空的人,其来源于我在绘画中对线条的理解,比如一幅速写作品,寥寥几根线就能把一个物体表达清楚,而且有其自身独特的视觉感受,所以我尝试把现实中的物体的其余位置挖掉,只留下其轮廓线和结构线,看其会出现怎样的视觉感受。
姓名:黄雯青
学号:12170300016
《鱼缸》,影像,时长:3'39"
研究方向:总体艺术与跨界研究
指导教师:邱志杰
【作品介绍】
林中空地有一座奇怪的空房子。它新鲜落成、房门大开,一副欢迎来客的姿态,满屋的装置和冷淡的现场适宜进行一场无目的漫游。在强音的唤醒和视觉的绵长中,凝神和走神被操纵,过去的记忆、鬼打墙的夜路和所在的森林在唤醒和昏睡间忽然不可确证。影像中还对VITO ACCONCI、ELMGREEN & DRAGSET、EDWARD HOPPER和ANDREI TARKOVSKY等艺术家创造的视觉在带阳台的二室一厅里进行悄然地置换。“一切都很像现在,只有少许不同”。
姓名:王彦钧
学号:12170300021
《青溪夜航》,影像,时长:11'07"
120x150cm(壁面窗口部分)120x150cm(地面作品部分)
研究方向:国际当代艺术体制研究
指导教师:邱志杰、侯瀚如
【作品介绍】
2020年4月15晚,沿青溪流域步行,为二十件选作航标(展品)的沿途物体依次点亮、悬挂小灯,形成一夜之间的航道、旅程和展览。自山野至闹市,令早已“枯亡”的古青溪在当代南京现形,标识出它嵌入当代城市系统后,在自然、人工、人类间存续的流淌循环。疫情未止,网络公布地图和直播,观众可自行在城中探索、偶遇。
姓名:朱洽
学号:12170300002
《一个精》,视频装置,尺寸可变
研究方向:实验艺术研究
指导教师:邱志杰
【作品介绍】
这次线上展的作品是预告片,主人公延异的生命状态,在不断地敞开中呈现人与他者的关系。
姓名:银柳娜
学号:12170300015
《族谱系列》,3D打印
研究方向:公共空间与社会雕塑
指导教师:张国龙
【作品介绍】
你我之间一定有这样一根线。
看起来单独的你我,素未谋面的你我,无论身处何地始终有这样的一根线连接着。
在人类不断迁徙发展中,我们逐渐忘记了我们从哪里来,模糊了生命最初的源起。目前可以很确定的一件事是:一个人的生命必定是来自父亲和母亲,来自祖先。当下的我们一定是汇集于千千万万个祖先的传承、叠加,绵延至此。生命经由我们汇集,同时由我们推向未来。
假如早在人类诞生的之初,就有一本族谱开始记录,记录着我们全世界的人口发展脉络,那么我们一定有着一条相通的线,在遥远的以前,在未知的以后,这根线在这看不到边界的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无数次漫不经心地相交、分离、链接,最后不分敌我,不论男女,同生共死。这条线是祖先们,是自己,也将会是我们的孩子。你我无论有多么的遥远,这根族谱线会从生命的起点穿越过我们的生命,奔向时间的终点,一直存在,贯穿始终。人类始终是共同体,共命运。
这次毕业展览的作品构成是截取一段记录22代人发展真实的族谱中的记录的和一个人生命构成所需的祖先结构,以及在每一根线由男性和女性共同形成的示意,并通过类似于镜子的通道展现。我想塑造的就是这条线段。
这条线段截取于族谱中,族谱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思维模式,这个思维使我们团结,使我们互助,使我们在几千年前就孕育出命运共同体的群体意识,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中,思维里,生长蔓延,超越个人的生命存在。
姓名:管钧
学号:22170300023
《家庭照》,单频视频 11:14,尺寸可变
研究方向:总体艺术与跨界研究
指导教师:邱志杰
【作品介绍】
这一次展览的影像是关于我对我家庭移民故事的阐述,是从我的角度讲述给十几年后的孩子的家庭历史。《家庭照》主要围绕着记录的传承,以及影像的媒体作为一种历史载体,延续,和演化。影像的素材采用了我父亲的家庭录像以及我这几年在中国拍的素材。
姓名:郑嘉燕
学号:12170300012
《异错镇-离开小镇之后》,影像,时长:18′09″,装置尺寸可变
研究方向:图像与符号语言研究
指导教师:邬建安
【作品介绍】
“异错镇”是我构建的一个幻想世界。这个世界将由多部影片、绘画,雕塑、装饰和偶戏构成。在这里为大家呈现的是整个故事的第一部分,讲述了黑石暗处一个没交流、没性别、没语言、没文字的小镇。镇上的居民只要入睡、做梦,就会被一艘搁浅了的弃船带到人类社会,因为异错镇居民梦中出现的景象会直接出现在现实中,小镇就会越来越拥挤。
展览中短片《异错镇》讲述的是多年以后,做梦被带走的居民在人类世界从事体力劳动。其中1号和2号居民工厂中的在操控着机床,1号同时在农贸市场贩卖异错镇的产品的日常生活。
短片中从演员身上的“可穿戴的偶”到场景道具都运用了云南传统手工艺中的扎染,传统的扎染是扎完染色解开后才能算是一件完整的作品,这里我只选取了其中“扎”的这一个步骤,使得“扎”成为一个独立成型的语言。
作品中的“可穿戴的偶”改变了静止或提线等靠人手的局部运动来控制偶的运动轨迹。演员的全身都成了控制“偶”的因素。而“偶”身上的肢体也可随机转换。
姓名:靳天添
学号:12170300013
《恶心》,单频影像,时长:10′01″,尺寸可变
研究方向:公共空间与社会雕塑
指导教师:邬建安
【作品介绍】
影片名引用了萨特的同名小说《恶心》,但并不完全是通过思考存在来感受“恶心”。萨特的“恶心”来源于体验到现实的解体和逻辑的坍塌,“当你的目光洞穿了周围事物的表象,看到了表层下的本质的模样,发现世界的有序性和必然性突然失去,只剩下以偶然性为基调的荒谬。一切原本看上去理所应当的事物,突然都变得不可理喻。”
而到底是什么使我感到“恶心”呢?看到低劣的群氓鱼贯而出时我就恶心;目睹无耻践踏了一切时我就恶心;想到我日复一日耗费时光我就恶心。当人口成为一种治理,当农场种植动物时,让生命无意义使我感到恶心。大批的群氓被“庞大而乏味的思想”种植出来,像养殖人一样,不需要智性与体面的追求,仅仅实现一种简单的螺丝钉般的功能性,就像屎尿的洪流冲刷了世界,却被视为天然的正义,这就使我“恶心”。
海河的风轻轻吹,鲫鱼闷死在温暖的水草里,垂钓和广场舞点缀风景,日复一日,“没有什么新鲜事。”
姓名:李怡萱
学号:32170200022
《轻松庆祝每一天》,摄影、综合材料,100x100cm
研究方向:实验艺术研究
指导教师:邱志杰
【作品介绍】
中国在飞速发展的都市化进程中,人们普遍经历一种人与社会的疏离感。通过“轻松庆祝每一天”这系列作品,意图表现中国一线城市中真实的当代生活,我关注的是都市化过程中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并试图以作品反抗其中的虚伪和物质主义。
来自瑞典的宜家家居,象征着“美好的生活”,让客人能够直接在模拟的居家环境里体验“美好”然而在这个美好空间里,呈现的却是人们在当代社会中的孤独,疏离,焦虑及无力感。在此熟悉又荒诞的视觉语言中,现实和虚幻仅一线之隔,间接反映着这一代人在日渐富裕的物质及环境与日益匮乏的精神和生活之间的妥协与困惑,同时也隐含了都市化狂潮下的无奈。
在北京宜家长达四年的拍摄过程中,我从观察者的角度出发,以智慧型手机在商场进行偷拍,手机在此成为传达及表现作品的中介。李普曼(Lippmann)认为我们生活在媒介为我们编织的拟态环境中,我们所认识到的真实并非即是客观事实,而仅仅是一种媒介的真实。因此我以德国杜塞尔多夫学派(Düsseldorf)“旁观者”的凝视拍摄,横平竖直、工整,近似于商业目录的风格表现,同时我在摄影中插入手绘图像,强调该语境下的荒谬与不协调。在我所建构的作品语境里意在深入探讨美好生活与真实生活中双重性,物质与文明间的差距。借此更深一步讨论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迫使人们直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姓名:寿盛楠
学号:12170300010
《绣谱》,综合材料,90x90x10cm
研究方向:图像与符号语言研究
指导教师:邬建安
【作品介绍】
刺绣是人类对图像像素化表达的古老探索之一,正是针法充当了其中像素点的角色,成为构成绣品图案的基本单位。而如果我们通过更微观的视角再进一步去剖析每个针法,那么长短不一、曲直有异的线段则又是构成每个针法的基本单位。我的创作理念即源于剖析这种单位的嵌套层级关系。我用纤细透明的有机玻璃条块来充当构成针法的“线段”,通过模块拼接的方式重新搭建雏菊针、芦席针、松针、锁子针、盘金绣、轮廓针、鸡毛针、抢针等一系列经典的刺绣针法。我把不同针法放大,用以研究与展示其中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底料间的层叠与穿插结构关系;我事先用建模软件构筑每个针法,让孔位与线段间通过明确的数学比例关系如同符号般固定下来,获得曼陀罗般的几何观感,从而区别于原本手工刺绣的不准确性;我将部分针法的线段首尾相接,形成圈环,以尝试创造新的针法;我选择透明的材质,意在解读针法的正反两面,同传统刺绣中只注重针法正面,而背面稍显凌乱而被隐藏的特点相区别,同时,以透明亚克力代替“丝线”,让针法透明化,让每一种针法都具有玫瑰窗般的光感。
姓名:刘迪先
学号:12170300020
《指针》
研究方向:未来媒体研究
指导教师:张尕
【作品介绍】
index是读取、是写入也是删除。index是我们对互联网下的集体意识的随机读取,也是计算网络对我们的存档与计算。index表达了我们在计算网络中的盲目与迷失。也表达了现实世界的真相不断被覆盖、被指针操作的混乱与失忆。
这个项目构建了一个包含分享、储存、互动与游戏激励的连接闭环,利用来自互联网行业的游戏激励机制,来篡改、捣毁我们存下的数据,使其逐渐失去“蒸发”。参与者可以通过网站上上传图片,并分享链接,受邀者可以参与消除记忆的工作。就如同计算机读取内存的指针一样,逐像素的使指针的索引逐渐失去其意义。
该项目是一个网站。首先由我自己开始,每天拍摄一张日常照片并上传到网页,形成我的一个日常记录时间线。被邀请网友打开网址以后,将可以看到我上传的图片像素变成了界面中的“砖块”。当网友通过打砖块的游戏行为来参与互动的时候,被打掉的砖块(像素)将会依照次序重组这张照片,从而稀释掉我的图片记忆。
参与可以是多人同时进行,并且每个人都可以在界面中看到同时进行的其他参与者。
姓名:熊爽
学号:12170300019
《冷火》,影像
研究方向:总体艺术与跨界研究
指导教师:邱志杰
【作品介绍】
虚拟世界和网络空间火的形象还在。他们甚至同样扭动跃动,只是没有了温度。火烧阿房宫,火烧赤壁,火烧布鲁诺,火烧白宫,火烧圆明园,火烧赵家楼,火烧大兴安岭,火烧亚马逊,火烧澳大利亚的山林……这些火都没有熄灭。
姓名:秦鹰鹏
学号:12170300007
《公园的草地午餐》,单屏影像、1920x1080,时长23'54"
研究方向:影像艺术研究
指导教师:贾樟柯
【作品介绍】
莉莉和小韩对于他们俩经历的故事有着不同的描述,秦导带着这样的疑惑来到故事发生的地方寻找蛛丝马迹。
姓名:王莹
学号:12160300019
《人群之上》,影像,时长:4'03"
研究方向:总体艺术与跨界研究
指导教师:邱志杰
【作品介绍】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标本,它作为“廉价城市空间”,为城市化进程中所需的大量劳动力提供了居住地,也为生活于此的人们提供了身体和精神上庇佑。但这种庇佑,往往是有限的,他们的居住环境总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干扰甚至是侵害,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则是关于社会制度的缺失、资本对临时劳动力的剥削、以及社会对底层劳动者人权的轻视。因此,在这一作品中,我选取城中村特有的“握手楼”为切入点,这一特殊的建筑形态,使居住在不同房屋里的人们,有了彼此侵入和伤害的可能。那一支射向对面房屋的箭,所指向的,并不仅仅是某个个体,而有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既可能是伤害的施加者,也随时可能成为伤害的承受者。城中村成为我们生活空间的一面镜子,使我们在大时代的洪流中,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来透视个人的境遇、他者的境遇,也从而更透彻的理解自我的境遇。
姓名:洪伟
学号:12170300006
《清扫》,影像,时长:17'35"
研究方向:行为艺术研究
指导教师:宋冬
【作品介绍】
清扫是一个日常行为,但是宋冬老师把它作为给我们教授的一门课程。在平淡中认识平淡。我们每天都在做无数个行为,对于行为本身的体悟和认识决定了发出行为的人到底该何去何从。做《清扫》作品与以前清扫不一样在于,一个突如其来的的新型冠状病毒,作为分子世界的它者入侵到人类世界之中,它让一切既有的秩序和日常都变得非同寻常,同时它也改变了我认知和生活的方式。我用个人化的清扫行为试图去拒绝它,也试图去接近它。那一刻我感觉到眼前一片虚无,而那些不可视的东西坚如磐石的一直存在下去。所谓的惊慌失措只是短暂的撞见了自己。
姓名:包婉依
学号:12160300011
《触不到的人》,交互装置、录像记录,时长:2'15"
研究方向:未来媒体艺术
指导教师:张尕
【作品介绍】
作品由一套三扇门组成的互动装置及混合现实实时影像组成,透过猫眼,观看者能看见自己的背影与不同空间门前的人并列在一处。观看者们以肢体的互动影响混合现实视觉画面,形成视觉的连锁反应。
姓名:孙若夕
学号:12170300014
《空间中的三种运动》,影像,时长1'05"
研究方向:公共空间与社会雕塑
指导教师:王郁洋
【作品介绍】
在环境光线较弱的时候,人眼对环境中的物像识别会产生视觉延迟,物像的“虚影”会随着视线的移动发生变化。视频中的三个做着规律几何运动的小球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视觉残像,会随着自身亮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姓名:康恒
学号:12170300004
《骨架》,竹、纸,225x159cm
研究方向:艺术表达的物质化呈现
指导教师:张国龙
【作品介绍】
作品是我基于湘西凤凰考察后制作而成。随着对当地非遗“凤凰纸扎”考察的深入我发现,当地正处在脱贫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变迁中。百姓处在现代生活方式未建好,传统生活方式已不在的局面中。作品《骨架》是我针对这次考察后感悟的物质化呈现。
“凤凰纸扎”代表着当地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匠人们用当地随手可得的竹子,通过一系列传统技艺,扎制成各种形象,糊以皮纸,施加彩绘、各种惟妙惟肖的形象在节日里,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民俗生活。纸扎的材料—竹子,被认为是中国人精神特质的心物, 从相伴相居,演变成了人格化倾向的感知载体。
然而随着当地城市化变迁,人们从传统的生活方式中走出,将在现代化的城市中重新寻找自己的归宿。作品《骨架》传承传统纸扎技艺,简略裱糊皮纸的环节,仅露出“竹骨”的框架结构。“骨架”承载着肉身,竹子同样承载着传统精神,我希望在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承载与继承、释放与突破的关系。
视频作品请线上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