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央美院毕业季丨微展厅·本科生/人文学院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8684146801.jpg

 微丨展丨厅 

 人文学院 


展厅入口

1594298701993555.png


1594298721673638.jpg


序  言

本来如此

一个杯子里有一半果汁。有人欣喜地说,杯子里有那么多果汁;有人悲哀地说,杯子里只有半杯果汁。

如果把学术比喻成一座金字塔,人文学院作为中国美术史论的发源地,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最早拥有美术学硕、博士和博士后授权点的单位,本科生予人的印象,似乎日益沦为学术金字塔中较为初级的层位。

其实不然,这仅仅是一个看待问题的角度产生的问题。

正如“本科生”的名称所示,其实我更愿意把本科生理解成一棵树的“根本”——实际上,一棵树同时拥有树根、树干和枝叶,即使在萌芽的时候也是如此;实际上,一棵树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开花,不断地结果,而最初的花果尽管稚嫩,却拥有同样的鲜艳和甘馥。

在今天的展览中,人们穿越“沙海”,跋涉“河网”,就能看到“云山”衬映下的这一片“花林”。

乱红飞过秋千去,那人却在阑珊中。

所谓的“以本为本”,就是“本来如此”。

人文学院院长 李军



王苇杭

学号131606018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077195325.jpg

《自然的边界——从<圣家族与圣安娜>对“清快风格”概念的再讨论》 

指导教师:刘晋晋


【论文简介】

荷兰语Heldere Wijze,即“清快风格”,这一概念指相对于伦勃朗光影强烈对比的典型风格,在十七世纪中期开始出现的总体较为明亮,光线不集中分布的绘画风格。本文拟以伦勃朗于1640年创作的《圣家族与圣安娜》为切入点,对其中的“清快风格”特点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伦勃朗本人同时期的其他作品以及“清快风格”艺术家的典型作品进行画面对比分析,尝试证明对“清快风格”的追求与运用在《圣家族》中就已经有所体现。进而提出“清快风格”的转向并非简单的艺术风格发展问题,其本质上是与尼德兰艺术中的自然主义传统紧密相连的。


王彦文

学号131606034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130496352.jpg

《农事诗与农事绘画——以楼璹《耕织图》为例》

指导教师:吴映玟


【论文简介】

我国在绘画创作方面一直以来有着“诗画结合”的传统,而宋代正是中国历史上“诗画结合”的重要发展时期。苏轼提出的“诗画一律”观深刻的影响着后世艺术创作的发展,使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后世诗画创作的追求和品评标准。顺应这样的潮流,在宋代出现了系统地描绘农耕和蚕织产生过程的诗画合一的《耕织图》。本文意在通过对楼璹《耕织图》的研究,窥见在我国诗画关系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特定时代的具象表现。


潘凯

学号131606022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145550148.jpg

《蓬溪宝梵寺明代壁画研究》

指导教师:耿朔


【论文简介】

宝梵寺,位于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宝梵镇狮子山中。寺院坐北朝南,有前、中、后三进院落,揭殿五重,现存建筑多为明代遗存。在其大雄殿中,保存着九铺精美的明代壁画,所绘内容为十六罗汉、二十四诸天、达摩祖师、弥勒佛以及药师净土。这些壁画线条流畅,色彩华丽,造型生动,艺术价值极高。早在民国时期,宝梵寺壁画就已经进入学者们的视野。数十年来,几代学者前赴后继,关于宝梵寺壁画的研究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立足于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详细的图像分析,探讨宝梵寺壁画的内容和主题的相关问题。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宝梵寺及其壁画的基本情况和研究史,确定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宝梵寺明代壁画进行详细地图像分析,揭示壁画的图像组合关系,理清壁画的题材内容和信仰内涵。第三部分总结宝梵寺壁画的图像逻辑。


王熳路

学号131606004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160316473.jpg

《流芳后世——浅析尾形光琳形象的变迁》 

指导教师:王云


【论文简介】

江户时期艺术家尾形光琳(1658-1716)去世后在画史上依旧长盛不衰,不仅在江户画坛获得普遍赞誉,并且走出国门,在西方受到热捧。自光琳去世至今三百余年间,产生了大量相关的评价:民间百姓将其看作和服图案设计师,南画理论家称其为“本朝南宗”,酒井抱一尊其为“当流逸笔”,西欧人欣赏他的装饰性,认为他是“日本人中最为日本的”。近现代光琳研究则以作品和史料为基础,探究光琳艺术的形成过程、风格来源、美学价值、象征内容等诸多问题,试图揭露光琳的真正面貌。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人选择从各自的角度看待尾形光琳的艺术创作,形成了各异的观点,使得尾形光琳的面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并且对当下尾形光琳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关注光琳观的变迁问题,通过梳理第一手文献资料,分析尾形光琳的形象在持续地寻出和记录之中发生了何种变化,指明各个时期光琳观不同的关注重点,并且试图探寻其形成的背景与原因。在此基础上,对现代美术史的光琳研究进行总结与反思,思考当下的光琳研究应该如何进一步展开。


张瀚

学号131606028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176222809.jpg

《抽象何求?——从形式主义到新艺术史视域下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研究》 

指导教师:邵亦杨


【论文简介】

本文旨在探析有关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主要研究的对象是从现代主义到新艺术史这一期间的重要艺术史学家关于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相关理论与学说。这些艺术史学家主要被分为以下三类:现代主义到现代主义之后领域的艺术史学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迈克尔·弗雷德、列奥·施坦伯格;后现代主义领域的艺术史学家——罗莎琳·克劳斯、哈尔·福斯特、本雅明·布洛赫;新艺术史领域的艺术史学家——T.J.克拉克、迈克尔·莱杰、托马斯·克洛。上述艺术史学家的理论与学说分别代表了在现代主义到新艺术史这一期间艺术史学家对于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研究特色,并且它们对于整个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研究进程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在对这些具体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继续深入探析:在这个发展历程中,研究方法的演变为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研究究竟是带来了进步?还是退步?这些方法论的提出与演变对于现当代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研究以及对于艺术史方法论的发展有何启示?针对上述内容与问题,本文首先对抽象表现主义艺术进行简要说明,之后会对上述三个领域的艺术史学家有关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研究的理论与学说进行具体地解读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与综合探究,从而对形式主义到新艺术史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研究进行较为全面而深入地阐释与评析,除此之外,本文还致力于对现当代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研究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其能够适应现当代艺术史研究的发展进程。


孙娜

学号131606033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189675158.jpg

《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油画民族化的色彩实践及其来源》

指导教师:于帆


【论文简介】

油画从17世纪跟随传教士来到中国发展至今,已经有几百年的时间,在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民族化”一直是它发展中的重要命题。自传入中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现实主义,中国油画的发展在内容、题材上不断地呈现出民族化的倾向,油画的色彩上也是如此。本文在简要梳理中国油画民族化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色彩角度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油画民族化进行探讨,并从中分析油画民族化过程中的色彩来源。


齐顺顺

学号131606021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200661976.jpg

《沈阳的近代化与遗产化》 

指导教师:段牛斗


【论文简介】

沈阳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沈阳也曾多次成为北方的中心,清代之前,沈阳一直扮演着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地之间交流的角色。清代盛京曾经一度发展成了陪都,但自从奉系军阀没落之后,沈阳城不断被遗忘且发展缓慢,在过去的二百年之内,沈阳经历了不同政权的建设和规划,在现代化进程之中城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过快的发展让沈阳城的过去和未来默默发生着冲突,从清朝的政治重心变为了东北重工业基地。但随着国家对重工业的依赖日益消减,沈阳越来越难以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终于在二十一世纪迎来了经济的衰退。
历朝历代的建设在沈阳城市中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印记,而今天的沈阳城似乎对如何合理利用和处理这些时代的遗产并没有一个清晰地思路。本文在梳理城市历史的基础上,也从代表性历史建筑保护案例入手,讨论沈阳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意在揭示城市历史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程世举

学号131606006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216742853.jpg

《粉墨为何——浅谈洪洞明应王殿戏剧壁画》

指导教师:邵彦


【论文简介】

洪洞明应王殿壁画自上世纪30年代进入研究视野以来,一直受到戏曲史界和美术史界的关注,研究非常多。就戏剧图一铺,众说纷纭,笔者就此铺展开论述。笔者认为横额书“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意谓:受到平阳人民爱戴的杂剧艺人忠都秀在这里演出;壁画上方刺蛟的勇士是二郎神的可能性较小,是周处、许逊、邓遐的可能性较大,究竟何人,有待进一步研究;壁画下方场景演出的应该是元代曲牌体杂剧,目前推测出具体剧目的材料不足。在元代,该水神庙缺乏固定戏台的情况下,戏剧图也承担了长久供奉神灵的功能。金元戏曲的繁盛体现到很多视觉材料上,也形成了一种图像生产模式。随着戏曲形式的演变,以副末、副净居中为主的组合让位于以正末居中为主的组合,无具体情节的组合让位于具体情节的组合。戏曲题材的美术作品在空间的安排上多在正南和东南,形式语言上也有某种“套路”存在。虽然戏曲文物越来越丰富,对其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但仍然远远不够。


宋春雨

学号131606042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248644632.jpg

《从宗教场所到文化记忆——隆福寺的演变研究》

指导教师:陈捷


【论文简介】

始建于1452年的隆福寺,是北京东城一座重要寺院。1987年,东四人民市场处,耸立起一座8层高的隆福百货大厦,但6年后一场大火使大厦面目全非,人气不再。从此,原本的“老隆福寺”在一代一代人的追念中成为一个充满老北京昔日的记忆场域,构成了北京文化认同的重要一环。本文试图通过梳理隆福寺地区的历史,将上述过程拆解开来,并用文化记忆理论对北京人的隆福寺记忆进行剖析,最终解构北京人的“隆福寺情结”。


胡思宇

学号131606019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258880632.jpg

《对满城汉墓铜组合器造型与功能的研究》

指导教师:贺西林


【论文简介】

一套由平底皿、三足器、承盘、龙柄勺四件组成的铜质组合器,出土于河北满城西汉初年中山靖王刘胜墓后室,该种形制的铜器组合在汉代墓葬中尚属首见,目前学界对铜组合器所属类型的研究主要有医用具、饮食具、灯具三种说法。本此研究通过将铜组合器与同时代器物,在其结构、形态上进行对比,并通过对其实用性的研究,一一辩驳其为医用具、饮食具的可能性,最终确定该铜组合器为汉代青铜灯具中的铜拈灯,并对其作为灯具时的使用方式进行大胆猜想。


陈菲然

学号131606035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274248592.jpg

《“天下”与“世界”之间——<三才图会>地理卷之<山海舆地全图>研究》

指导教师:吴映玟


【论文简介】

《三才图会》地理卷中的版画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全图》是同类世界地图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幅。该图源自利玛窦绘制的中文世界地图,经过简化和翻刻,进入到晚明上海学者王圻父子编纂的类书《三才图会》中的地理卷中。依托《三才图会》与大众知识分子的密切关系,该图成为了大众知识分子的视觉经验,将图像化的世界概念推广传播。此外,该图在地理卷这个知识系统中具有的突兀性,体现了一种从“天下”向“世界”过渡中的,未成形的世界观念。《三才图会》本是高级知识分子王圻实现其文献学抱负的著作,其中收编了最新的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全图》可见关于世界的知识距离大众日常生活并不遥远。


康家轩

学号131606049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290976218.jpg

《晋唐的“背影”——<十七帖>版本研究述略》

指导教师:邵彦


【论文简介】

由唐代内府整理成卷的王羲之《十七帖》是书法史上的经典作品,其原迹已佚,后世归其名下的作品层出不穷,流传至今日的《十七帖》存在诸多版 本,这些版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长期以来人们多延续旧说,致使《十七帖》版本日益混乱。20 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学术研究范式的变化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日趋方便,越来越多的《十七帖》版本开始得到研究者们的注意,一列有关《十七帖》的版本研究涌现出来。这些研究推进了《十七帖》版本系 统的梳理,一些研究甚至挑战了长期沿用的《十七帖》观念,还有一些学者对 研究方法、研究视角进行了反思。本文试图在回顾、梳理当代与《十七帖》相关的版本研究的同时,观察研究背后所蕴藏的学术史信息。意欲在呈现《十七帖》当代研究状况的同时,反思中国书法史研究在文化风潮更迭中所展现出的种种特点。


马雨杉

学号131606005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301529044.jpg

《小景之趣与蟾蜍意韵——从图像与制作工艺角度讨论明代女子头面“金蛙嵌玛瑙银簪”》 

指导教师:黄小峰


【论文简介】

常州市东门和平新村发掘的明代殷氏墓葬中出土了一对嵌玉金银女子发簪,由常州市博物馆收藏后命名为“金蛙嵌玛瑙银簪”。银簪簪首呈荷叶状,簪柄扁长,簪脚为锥形。簪首造型在底托的金片上镶嵌了荷叶形的玉石,又将一只金蛙(蟾蜍)连接在玉石上。明代首饰中与金蛙簪相似的草虫形式的女子头面很多。由于殷氏墓缺少考古材料,便根据已知信息的各样草虫簪,以及前人的学术研究,分析金蛙簪的大致时代并品级。进而有讨论了这一簪饰图像的渊源及其内涵。


周彦冰

学号131606041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315238966.jpg

《“年轻英国艺术家”背后的资本流动》

指导教师:孙骞谦


【论文简介】

年轻英国艺术家这一艺术现象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作为先锋性团体,他们并未以一致的风格和创作目标发表对外宣言,而是以各自丰富多样的实践促使英国当代艺术振兴。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概念由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用以揭示行动个体在场域中的运作规律以及结构关系。文章将根据年轻英国艺术家的活动发展历程,并结合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进一步探讨这个艺术团体如何凭借不同类型的资本立足于文化生产场域,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当代艺术生态。


马莉

学号131506037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329295439.jpg

《从共情观众到展示思想——“四月影会”的产生与消散》

指导教师:吴雪杉


【论文简介】

“四月影会”作为中国第一个自发的民间摄影团体,在中国摄影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虽然只存在三年,却是中国新摄影时期的重要摇篮。本文以“四月影会”的发展为主线,通过分析摄影作品,简述“四月影会”三回摄影展的变化及其原因。


刘嘉羽

学号131606043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341269473.jpg

《“星星画会”再研究——以诗画关系为视角》

指导教师:王浩


【论文简介】

本文首先以现代主义艺术和文学的传播为线索,梳理“星星画会”的诞生背景,以及和《今天》杂志人群的交往过程,窥探当时诗歌与绘画的关系和影响程度。第二部分,以莱辛的诗画异质论为切入点,将其与朱光潜、钱钟书的中国古代诗画理论进行对比,并延伸探讨现代主义诗画的特殊性,通过对美展中绘画和配诗的个案分析,阐释诗画关系在展览中的运用。最后,结合参与者自身的叙述以及“星星”的现实效应,探讨绘画和诗歌在精神上的互动。


向宁

学号131606024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352492519.jpg

《"乞丐文人"——任伯年<横云山民行乞图>的个案研究》

指导教师:石东玉


【论文简介】

在任伯年于1868年为胡公寿做的《横云山民行乞图》中,任伯年将胡公寿描绘成“乞丐”模样。“乞丐”虽然意味着饥饿、贫困等负面语义,但是在文人眼中,其早已脱离现实语境,成为其精神世界的寄托。到了晚清,随着时代与场域的变化,“乞丐”在原有的文化表征基础上,成为一批“迷惘”文人的身份图码。


刘西朵

学号131606012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367755068.jpg

《打破与融合——南·戈尔丁私人空间中的社会身份构建》

指导教师:刘晋晋


【论文简介】

南·戈尔丁是美国著名的当代女摄影家。本文从青年亚文化群体、女性主义者、AIDS抗争者等多重社会角色分析南·戈尔丁的私人纪实摄影风格,从她的艺术活动过程与公共接受过程中,我们能看到那一时期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从隔离到逐渐融合的过程,是对美国社会转型期的真实记录,是一种具有社会政治性的私人纪实。她的摄影可以说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符号,真正做到了通过记录历史来创造历史。


刘冠楠

学号131606020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382627947.jpg

《何处一僧——丁皋<客吟僧衣图>研究》

指导教师:杜鹃


【论文简介】

《客吟僧衣图》是一幅纸本设色的小册页,纵25.7厘米,横长20厘米,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画幅上的像主肖像大约仅有8厘米大小。这是一幅订件,订件人为汪舸,绘制者为丁皋与康涛,因此到涉及订件人与肖像画画家两方,三个人之间的关系。
若要准确解析这幅肖像与其背后内涵,考量它在画史上的地位与意义,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肖像像主汪舸是何许人。这个问题需要解决订件人的基本信息与他对定制该画有无个人要求?如果有要求,会是什么?像主汪舸他为何要绘制成册页的形式?本文将结合汪舸的生平经历与自跋来进行分析解读。
第二,两位画家丁皋与康涛是如何分工绘制这幅肖像的。从画面来看,汪舸的头部描绘的十分精彩,这部分是由丁皋完成的。那么肖像的具体创作过程是怎样的。本文将结合他的师承、画风与绘画成就以及明清民间肖像画史中的宏观脉络中进行考量讨论。
第三,这幅小像的用途是什么。小像仅有八厘米左右,这种小尺幅的形制设计是否具有独特的用途?从册页上可见有十三处题跋,涉及名人甚多,那么册页的具体用途是什么,与他的社交圈子,特别是书画交游圈是怎样的,本文将通过分析题跋展示汪舸的人生轨迹,揭示僧衣像背后的含义。


卢笛心

学号131606040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396858980.jpg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王维<辋川图>与辋川文化初探》

指导教师:贺西林


【论文简介】

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描述王维所作《辋川图》:“山谷幽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自唐以来,除了清源寺壁上那一处《辋川图》真迹外,又有许多仿本于后世相继出现。《辋川图》中所绘的辋川二十景涉及了大量园林和建筑景观。宋代界画名手郭忠恕运用了当时新兴的画科技法“复活”了辋川胜景,元代商琦、王蒙、赵孟頫等人也相继用青绿石色“演绎”避世净土,使得《辋川图》在宋、元之际的艺术创作中既保留了一些“唐风”元素,同时还展现出了时代性的美术特征。一直以来,学界都执着于查明《辋川图》的“身世”,而缺乏对其相关摹本与绘画风格的研究。
唐代王维绘于寺观的《辋川图》原作已不得见,但依据传世文献及摹本等资料可证:《辋川图》描绘的正是诗人及其友在《辋川集》提到的亭台楼阁、山水树石。《辋川集》收录了王维和裴迪为辋川别业所作的二十首山水诗,其序言中提到了二十处辋川胜景。现今流传下来的几幅《辋川图》摹本中,除了原有的二十景之外,又增添了一处辋口庄。
本文想要解决的问题有:首先,作者拟通过类比分析的方法,寻找《辋川图》历代摹本与唐代山水画风格的联系,并以此推测王维《辋川图》真迹的艺术风格。其次,作者试图证明美国西雅图美术馆所藏的郭忠恕《临王维辋川图》是一幅雪景图。之后,论文将探讨“辋口庄”的历史真实性及其出现在历代摹本中的图像义涵。笔者希望进一步探索“辋口庄”与坛城(曼荼罗)在图式层面的关联性,体会它所表达的艺术思想。最后,文章想要结合以上论证结果,阐释王维及其《辋川图》被视为南宗山水发端的原因。


范一凡

学号131606008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410791145.jpg

《浅谈基于媒介的大众文化传播研究》

指导教师:黄泓积


【论文简介】

20世纪后期以来,大众文化已经被深深的打上了媒 介的烙印。同时媒介的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了大众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本文将从媒介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几种新型媒介发展的分析来探讨大众文化的功能是如何由媒介这一途径而实现的,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其对大众文化未来传播发展方向的启示。


许格

学号131606025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423418968.jpg

《良渚玉器与早期社会形态》

指导教师:耿朔


【论文简介】

良渚古城遗址于2019年7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的性质成为共识。玉器作为良渚文化的精神性和文化性的象征物扮演着礼器、神玉等重要角色。本文通过探讨良渚古城遗址群的聚落分布和遗物的出土对良渚古城的社会形态进行阐释。对良渚文化的用玉等级、玉器生产和流通、玉匠身份的出现等生产生活的几个侧面进行探讨。最后,笔者通过对玉器的形制、纹饰进行精神分析和形式分析,进一步尝试以丰富对良渚玉器的了解。同时对史前时代的文化社群进行横向比较,以求为良渚社会模型的重塑尽绵薄之力。


周清纯

学号131606029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435849167.jpg

《叶茂台辽墓出土<竹雀双兔图>及其风格来源》

指导教师:黄小峰


【论文简介】

《竹雀双兔图》是一幅出土于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7号墓的辽代花鸟卷轴画,无名款,此墓葬年代和墓主人身份也尚无定论,在刚发掘不久后,杨仁恺就其进行了风格讨论,《竹》的风格被杨仁恺定为契丹画师作品,梁庄爱论(Ellen Johnston Laing)认为它体现了唐-五代以来的花鸟画传统和11世纪以后宋元花鸟画的先声,研究此画的风格来源问题可以从中窥见花鸟画从唐代形成独立画科后至宋朝繁荣发展的过程。


费越

学号131606044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447774318.jpg

《明代县令的功绩报告——<宰永迹图>综合研究》

指导教师:黄小峰


【论文简介】

本文是关于明代山水长卷《宰永迹图》的个案研究。在对该画作建立初步认识之后, 笔者首先通过对主要人物(左思明)及其他相关人物的考证,明晰其仕宦生涯、交际活动 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对画作内容进行理解。在此基础上,对作品的形式与风格进行 分析,并探究《宰永迹图》绘制者的问题,在明代艺术脉络中找到相应的位置。最后,集 中关注于该画作的功能与现实意义,探索《宰永迹图》与明代社会、明代历史的关联性。通过这一研究,希望能达到对《宰永迹图》由浅入深、相对系统化的理解。


高家融

学号131606017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465120119.jpg

《倭漆传入中国——从明清时期的描金漆器看日本莳绘的输入与影响》

指导教师:王云


【论文简介】

本文以几件清宫旧藏的明清时期描金漆器为例,首先,分别从工艺技法与装饰图像两方面分析其受到日本莳绘影响的因素。在日本莳绘的影响下,明清时期的描金漆器中加入了对金砂颗粒与高莳绘的运用,漆工艺中黄金材料的表现力变得更加丰富。莳绘中的散纹、洲汀等装饰图像也在描金漆器中有所体现。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莳绘在满足中国人对异国日本“黄金之岛”的想象的同时,也符合当时文人复古的审美趣味。


董一逍

学号131606010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477764065.jpg

《从符号学角度看“观展热”现象》

指导教师:孙骞谦


【论文简介】

近年来,国内各类“网红展”层出不穷,去美术馆博物馆观展的活动成为了一种潮流。本文旨在借助罗兰·巴特符号学对“观展热”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探寻“美术馆”这一符号的构建过程。


廖宇

学号131606046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492139900.jpg

《何以邺城——以北吴庄覆钵塔像设规制为中心》

指导教师:郑弌


【论文简介】

2012年,邺城考古队于河北省临漳邺城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发掘了一尊结构特殊、装饰繁复的覆钵塔。由于出土年代近,且塔身无相关铭刻,学界对北吴庄覆钵塔的研究较少。目前国内学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何利群的研究最为突出,其他相关研究多为有关覆钵顶这一建筑元素的引证示例。比较邺城地区的同期出土品来说,北吴庄覆钵塔无论从像设还是规制都是相对特殊的,其中“覆钵顶”与“双树造型”具有北齐邺城地区较为典型的特征。通过对同时期相关石窟造像、单体造像的比较与佛教经典文本的解读,本题就其结构、内容与功能等多方面进行讨论,意在分析其造像题材、组合特征与信仰模式的内在关系,为研究北齐邺城佛教造像样式提供了一个新的线索和思考。


王莉然

学号131606027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507867185.jpg

《她的目光——试论马奈晚期女性形象塑造的新变化》

指导教师:郑伊看


【论文简介】

1882年,法国画家爱德华·马奈绘制了一幅名为《弗利斯-伯热尔酒吧间》(Un Bar aux Folies-Bergère)的作品。这是马奈最后一幅作品,也是其晚年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凭借此画他赢得了法国沙龙授予的荣誉勋章。在该作品中,马奈描绘了一位眼眸低垂、目光回避的酒吧女侍者。这种独特的目光与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奥林匹亚》中人物直视观者的目光形成了强烈对比,并在画家晚期的作品中多次出现。这一转变引起了笔者的思考。马奈是否是有意为之?这种新的目光有何种含义?本文将从这个关键性的细节入手,通过分析马奈以及同时期其他画家笔下的女性题材作品,及其参考的传统图像图式,试图讨论社会、文化语境如何在马奈作品创作过程中发挥作用。


许凡弘

学号131606038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520385214.jpg

《失理之真——李嵩<货郎图>与<骷髅幻戏图>中的时空融合》

指导教师:黄小峰


【论文简介】

对于南宋宫廷画家李嵩的两幅传世代表作《货郎图》与《骷髅幻戏图》的解读众说纷纭,加上画面呈现出的一种怪异性使得历代的研究者难以把握其含义。所以笔者希望能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不再去解读诡异失理的画面,转而从画面表达方式的角度切入,结合古籍的记载以及一些大致同时代的绘画作品去尝试论证这两幅风俗画作品其实是使用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时空融合”才产生了这种特殊的画面效果,并且进一步探究出这种“时空融合”的表现方式与诗的创作方式的相关性以及这种表达方式的来源与脉络。


陈星合

学号131606047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532510193.jpg

《芭蕾、芭蕾的视觉化与物质文化收藏——以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芭蕾收藏为中心》

指导教师:于帆


【论文简介】

谈及芭蕾,人们会想到什么?是俄罗斯正统、高雅艺术还是足尖鞋和芭蕾舞裙?亦或是舞者的精致比例与长腿?这个问题或许见仁见智,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对何为“芭蕾”有自己的判断。从娜塔莉亚·贡恰罗娃为俄罗斯芭蕾舞团舞剧《火鸟》设计的舞台幕布,到玛戈·芳婷在芭蕾舞剧《睡美人》中的戏服,本文关注的是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芭蕾收藏,通过其中三类代表性的藏品:布景、戏服与舞鞋,从其芭蕾收藏及其表演艺术收藏史中的两位重要人物——加布里埃尔·恩多芬夫人及舞评人理查德·巴克尔的收藏历程出发,谈及剧院艺术收藏与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物质文化收藏理念的契合;随后,由恩多芬夫人与波西米亚主义的联系为始,论述20世纪初期佳吉列夫与俄罗斯芭蕾舞团在伦敦的演出以及布鲁姆斯伯里团体对其的追捧,阐述芭蕾如何于俄罗斯文化与英国文化的互动中逐渐在英国本土化;而后,通过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芭蕾演出活动,分析芭蕾在英国的国家化历程,同时对比战后1946年皇家歌剧院开幕演出时的舞剧《睡美人》和由鲍威尔与普雷斯伯格制作并于1948年获得票房轰动的芭蕾电影《红菱艳》,由此解释芭蕾在英国的大众化表现,并最终体现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芭蕾收藏中的历史逻辑,以及芭蕾在博物馆收藏与展陈中脱离“身体”和“剧院”所达到的抽象化、视觉化表达。


陈宏

学号131606050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549688713.jpg

《诗画以喻心——浅谈禹之鼎为王士禛所绘文士行乐图》 

指导教师:邵彦


【论文简介】

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间,禹之鼎为王士禛创作了数幅时间集中主题相近的文士行乐图画作,这在画家的艺术生涯中仅此一例。这些画作中尚有大半可以得见真迹,绝大部分留存有图像信息,能较为完整的呈现禹之鼎所绘文士肖像画的样貌。本文对此进行整理,从图像角度分析了写像名手禹之鼎的创作风格和文坛大家王士禛的审美趣味,阐明了官至刑部尚书的王士禛是怎样借由九品鸿胪禹之鼎之手,将“野逸”与“朝堂”形象相结合,来实现诗画相宜、寄怀自喻、建构形象的目的。此外还通过搜集画面以外的诗句题跋和历史文献信息,梳理出二者生平的交游脉络。综上,希望通过研究来探知这些图像背后所映照的王士禛的精神世界,并解析这些文士行乐图所交汇的多向度的文化内涵。


王微言

学号131606011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563263991.jpg

《修竹仕女图的女性意识探究》

指导教师:文韬


【论文简介】

修竹仕女图是一种延续了很长时间的图式。这种图式不仅是对文人行为与审美的仿照,或是男性画家的情感寄托,其中还蕴含着有待发掘的女性意识。当竹林意象与儒家意识形态深入人心之时,具备学识修养的女性依旧能够借助竹来表达情感与生活经验,并展示自己在儒家观念中的个人修养与家庭定位。她们也会吸收文人的审美观念与墨竹的笔墨趣味,进入其艺术世界,并与之一较高下。除此之外,在女性的自画像与以林黛玉为代表的典型文学形象中可以看到,女性逐渐完成了自我形象观照与意义的再塑造,突破原有意象的限制,更新修竹仕女组合原有的文化内涵,并展现出其独立的人格形象。


李林洁

学号131406062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577609279.jpg

《艺术的疗愈:杰克&迪诺斯·查普曼的身体狂欢与心理映射》

指导教师:孙骞谦


【论文简介】

杰克&迪诺斯·查普曼(Jake and Dinos Chapman)是现代英国视觉艺术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初稿来,他们源源不断地创作了各种震撼效果的艺术作品,并因其不断挑战观众承受能力的艺术效果,以及对各种敏感话题的揭露而获得了极高的话题度。他们作为一面镜子或者说一个社会的缩影,善用讽刺的艺术,毫不怜惜将溃烂的弊病展现于观众面前,将个人印记和历史融入社会议题和艺术创作中去,冲破了宗教和道德的底线,显示出个人风格强烈的美学偏好。本文将借用精神分析的理论资源,从他们个人风格的偏好追溯至创作的动因,并从艺术疗愈的角度探讨艺术家在创作中得到的精神释放,为艺术心理学研究提供案例。


冉桑蓬

学号131606014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590850219.jpg

《列宾<萨特阔>“失败遭遇”考论》

指导教师:于润生


【论文简介】

1876年,列宾将作为公费游学的成果作《萨特阔》送回国内展出时受到自由派的一致批判。列宾本人虽凭此画获“院士”头衔,却也自视为一生中的败笔。学界普遍注意到列宾这一时期风格的巨大转变,却未论及“风格转变”与“遭致批判”之间的矛盾关系。本文基于大量原始史料,力求从艺术史和社会思想史双重视角进行溯源式研究。
第一章考察《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首展后的各种声音,发现自由派的言论塑造了列宾“现实主义者”的身份,然而列宾本人却极大地受到保守派批评声音的影响,且此时列宾艺术理念与社会身份之间存在矛盾,这为“萨特阔事件”埋下伏笔。第二章通过对列宾《萨特阔》的图像分析,判断列宾本人对风格、主题的构想。发现在西欧生活的影响的下,列宾艺术理念发生转变,尽管立志描绘民族题材,却更加关注于形式语言的探索。第三章从多角度考察此画送回圣彼得堡展出时的各方态度与其思想根源,发现民族主义思潮催化出来的各种观念主导了时人对民族题材作品的理解与期待,并在“政治”与“艺术”双重因素下形成了一个关系链。
本文进一步指出:此次事件的产生是受到了19世纪下半叶民族主义思潮影响的结果,列宾本人试图摆脱带有鲜明社会性和意识形态的固有带有主题对形式的束缚却没能获得认可。对“萨特阔事件”的个案研究将有助于探讨俄罗斯19世纪民族主义思潮对艺术史的影响,及重新思考探索形式语言的新艺术流派在19、20世纪之交的迸发。


李源清

学号131606045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602697072.jpg

《漫画作品中的多元化用手法探究——以<JOJO的奇妙冒险>为例》

指导教师:王云


【论文简介】

《JoJo的奇妙冒险》是由日本漫画家荒木飞吕彦创作的一部长篇漫画,1987年开始在日本集英社旗下的杂志周刊《少年JUMP》上连载,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荒木在创作中极为自如地化用来自古典美术、恐怖电影、摇滚音乐、时尚杂志等各个领域的元素,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
在行文上,本文首先从作品中显现出的古典元素谈起,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随后探究了《JoJo的奇妙冒险》对现当代艺术元素的化用;最后讨论了漫画作者从其他漫画家的作品中提取元素为己所用的案例。以《JoJo的奇妙冒险》为例,以作品的风格为切入点,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归纳总结,讨论这部漫画作品借鉴其他艺术作品的方法,是文章表达的重点。


吴梦竹

学号131606023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615139316.jpg

《“屏”说红情——绘画中的屏风与女性意识建构》

指导教师:文韬


【论文简介】

屏风渊源于中华文明,自汉代进入壁画,成为中国古代画家常用的创作元素,划分出绘画中具有性别化的空间,与画面中的男性、女性产生着不同的关联和意义;目前对于屏风为女性建构私密空间以满足男性窥视的观点已成常识,但女性与屏风的关系不尽然是如此的被动,绘画材料表明女性与屏风的关系实际上存在一种变动:女性原本是屏风后的隐藏者,却随时代成为屏风前的女主人;面前这扇因儒家性别伦理架竖起的屏风在微妙的反转中被女性利用,在看似被动中模糊屏风对于内外空间的界限,并暗中推动空间中强调秩序与分隔的内外思想向着具有流动性、平衡性的阴阳思想转变,建立利于女性的内在秩序,其中闪烁着的是时代演进着的女性观以及中国古代独特的女性意识。


项心妍

学号131606051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626283564.jpg

《归来的呼唤——<梦仙草堂图>后被阻拦的升仙之路》

指导教师:赵伟


【论文简介】

明代中叶,江南地区的文人喜欢给自己取一些清新脱俗的别号,然后邀请画家依据别号来作画,从而展现出自己高洁的形象。其中,徽州的一位汪公子有些特别,他喜好谈论仙学,还常常在梦中与神仙交往。于是,他以《梦仙草堂图》作为自身形象的代言,希望向社会寻求认同,然而大家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罗文杰

学号131606002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677140486.jpg

《南宋社会的“理想国”——试论故宫博物院藏<宫苑图>轴的年代、作者及其意涵》

指导教师:杜鹃


【论文简介】

传为唐代佚名画家的《宫苑图》轴本,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几幅青绿山水宫苑图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学界历来对这批画作的看法颇多,但关于《宫苑图》轴究竟绘制于何时代、作者是谁这两个基本问题,却鲜有从美术史本身角度出发、具有说服力的讨论;而对画作所绘目的、用途、意义等的探讨也甚为缺乏。
本文从《宫苑图》轴图像本身出发,分析其绘制年代,并对画作所绘目的、画家身份、为谁而画、用途以及作品可能蕴含的隐喻与深意进行探究:
第一步:以北京故宫藏《宫苑图》轴为主要讨论对象,从作品画面内容本身入手,通过对画中青绿山水画法、所附大量的宫苑建筑、桥梁小舟、人物车骑等与现存较可靠的唐代作品或唐作摹本进行对比,对现对其时代的鉴定提出疑问。
第二步:通过与唐代李思训《江帆楼阁图》、李昭道《明皇幸蜀图》、五代《匡庐图》、北宋《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山水或出现相关场景的画作进行比照,在图像序列中找到《宫苑图》轴应当存在的位置,辅以文字资料如《历代名画记》、《画继》、《图画见闻志》等相互佐证,确定其绘制年代。
第三步:从包括《宫苑图》轴在内的一批相关画作的数量、形制,以及范本、摹本的状况出发,讨论画家身份;对其内容背后或许隐含的某种政治含义、理想化的追求提出自己的看法,借以探讨画作产生的时代性以及背后的特殊深意。

得出结论: 通过大量的图像对比,发现《宫苑图》轴除整体画风和布局,属于隋至唐初风格外,其余各项描绘如人物服饰冠帽、山石画法、建筑形制等等,都明显具有宋代乃至南宋中后期特点,《宫苑图》轴并非唐作,而应为南宋中后期作品。
按照这批画作的题材、风格、形制,更可能是宫廷中一种题材的流行,笔者更倾向于认为画作实为宫廷画家所绘。
而画中带有大量非现实的、想象化的成分,再加之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整体环境,认为画作实际描绘了一幅理想化的世外桃源景象,表现了时人对人间乐土的期许与向往,更是南宋人在困境中对自我家国的理想化描绘,是一幅带有时代政治性寓意的南宋社会理想国图卷。


唐晓蓓

学号131606039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691194391.jpg

《清代皇室变装肖像画研究》

指导教师:陈捷


【论文简介】

本文的研究对象“清代皇室变装肖像画”特指绘于清代,画中主人公为帝王或其子孙、后妃,身着完全脱离本人身份的装扮且面部写实具有肖像画性质的画作。笔者尝试将“变装肖像画”从繁杂的人物画分类中单列出来进行探讨,从清代皇室最具代表性的雍正、乾隆、慈禧三者的“变装肖像画”入手,对前人的相关研究予以综述,并补充一些笔者看法或例证,最后对三者的“变装肖像画”从扮演角色、参照粉本、变装目的几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原中书

学号131606009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716180111.jpg

《<调鹦图>研究》

指导教师:杜鹃


【论文简介】

本文通过对《调鹦图》的年代、作者、图像细节、题材的考察,认为该图为南宋一位水平欠佳的画家所绘制。尚且无论据支撑作者为王居正的观点。经过对比南宋以前禽鸟的图像,可以得出画中禽鸟为白鹦鹉的结论。于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出现白鹦鹉的文本和《调鹦图》画面细节之间的匹配程度,本文认为可以将题材范围缩小至“杨贵妃与雪衣女”和“刘潜之女幻化为白鹦鹉”两则,尚未找到更多的文本进行比较。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女性与鹦鹉的组合图像、以及相关的女性或男性与顺服动物组合的类型题材,认为“调鹦”题材的本质一方面表现出闲适而寂寞的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对珍稀的鹦鹉进行驯服与使用,另一方面则隐含地揭示出当时的女性即如白鹦鹉一般具有着同病相怜、被外界规训与摆布的命运。


张云帆

学号131606007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729114907.jpg

《革命英烈谱系中的女性形象——以江姐形象的视觉化和图像化为中心》

指导教师:于帆


【论文简介】

在新中国文艺塑造的女性英烈形象中,江姐是深入人心的一个。在拥有经典定型化视觉形象的同时,江姐形象在崇高革命造型艺术序列中未能得到同等的凸显。这篇论文考察江姐视觉形象的定型过珵及其内部系统,标定江姐形象在革命女性形象谱系中的位置,以期对上述现象作出解释。


张欣萌

学号131606030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744779095.jpg

《铁姑娘是怎样炼成的——以邢燕子为例》

指导教师:宋晓霞


【论文简介】

以邢燕子为代表的铁姑娘是一类与大众对女性“柔软美”的固有爱好及“女性为柔、为阴”的传统观念相冲突的女性形象。但这类女性形象却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成为了最受追捧的女性形象。这类女性形象具体是怎样被塑造的,为何能够在当时成为流行,打破了那些社会屏障又顺从了那些社会规则?本文从邢燕子这一铁姑娘典型入手,通过“解剖”邢燕子这一形象被塑造的全过程,来理清铁姑娘的炼成之路并回答上述问题。


韩笑

学号131606032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755609217.jpg

《从图像学研究角度解读“掬水月在手”图式》

指导教师:石东玉


【论文简介】

作为一种经典图式,“掬水月在手”出典唐诗,成于宋元,频繁用于图画和工艺品装饰。该图式的标志性元素有:妇女,月亮,金盆等,具体表现可以概括为女性人物从水盆中掬起月亮的倒影。图式的流行,往往意味着它的表意反应了一定的社会文化现实,符合大众审美,并迎合了一部分心理需要。本文意在以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的角度入手,辅以社会心理学等综合手段,解析花、水、月、人之间的图像传统寓意,还原图式背后的社会文化信息、符号意义及价值隐喻。


黄丹阳

学号131606013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779745861.jpg

《景观与真实——沉浸式艺术的景观性研究》

指导教师:黄泓积


【论文简介】

图像转向以来,影像充斥着人们的生活,颠覆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各种照片、广告、电视、电影图像扑面而来,占有了大众的休闲时间,主导了大众的消费取向,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讲:世界被把握成图像了。虚拟的影像颠覆了真实,甚至代替了真实,最终成为了比真实还要真实的超真实,塑造着大众的欲望。人们在观看和被观看中彻底的迷失自我。德国哲学家居伊德波将这种现象定义为“景观社会”,揭示了景观化社会的运转模式。后来让鲍德里亚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将景观社会的概念延伸至符号消费、科技层面上的超真实等领域,更深层次的揭示景观的欺骗性。随着科技的进步,21世纪初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沉浸式艺术兴起了。本文试图对沉浸式艺术进行定义、分类,并以居伊德波和让鲍德里亚对于景观社会和拟象仿真、符号消费的一系列理论为基础,深入的剖析沉浸式艺术的景观性表征,并探究沉浸式艺术兴起的时代原因。


齐梓萱

学号131606036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828733161.jpg

《近年我国数字化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初探》

指导教师:黄庆娇


【论文简介】

后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就等于生活本身,不同的行业边界开始变得模糊,美术馆、博物馆在经历了三个世纪的稳步发展之后终于也站在了时代的风口,越来越多的新尝试开始在美术馆这一领域破土而出,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数字美术馆的浪潮。本文旨在讨论我国数字美术馆的公共教育的发展情况,通过对前人文献的梳理研究和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讨论。
论文首先对“数字美术馆”和“数字美术馆的公共教育”的概念进行厘清与界定;其次,结合国内数字美术馆的发展情况,对我国数字美术馆当前出现的公共教育进行分类和总结。最后,从沉浸式学习、以观众为中心、美术馆权力三方面,尝试讨论数字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理论基础。


陆明敏

学号131606048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840606675.jpg

《重构自然家园——大地艺术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指导教师:张晨


【论文简介】

本文将主要结合生态学、美学、人类学,从大地艺术选择自然、大地艺术如何体现出不同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大地艺术这些对待自然的方式是如何构建出大地艺术独特的话语体系这三个层面对大地艺术进行分析,揭示出大地艺术背后的根源性问题一角。我们可以窥见艺术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议题的思考与回答:与自然融为一体,用身体作为桥梁去进行彻底的感同身受;通过追求人与自然理想的平等状态,以及呼唤自然神性力量的回归,去重新确立自然的地位;消除自然的神秘性,常态化其对社会生活的参与,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同时,大地艺术所关照的内容促使其逐渐搭建出独特的话语体系。


周奕杉

学号131606026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852905350.jpg

《双重图像——电影、照片与电影中的照片》

指导教师:于帆


【论文简介】

在电影中,似乎总有一些物件会吸引观众的目光。这些物件出现的时机和面貌往往具有形式感,有时指向电影的主题,暗示电影情节;有时也用以增加画面的美感,协调电影风格的整体。如果前者是把某一物件看作电影空间中确实存在的物质,那么后者则把物件看作是在电影放映的屏幕之上的图像的一部分。然而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注意到有这样一种较为特殊的存在——那就是照片。照片其本身既可看作是一个物件,也可作为一种图像。其物质性是由承载它的物质形态决定的,因此呈现出来的状态并不惟一;其图像性不必依附于电影的平面,因此可以与电影的图像相区分开来而独立。照片与电影两种媒介之间有着深厚的交集,使照片在电影中与其它作为道具的物件相比有更多可能性的发挥。与此同时,在电影中观看一幅照片与在现实中观看一幅照片存在着区别。电影与其中的照片共同构成了“双重图像”。照片在电影中的作用,调度和产生的效果某种程度上是由它自身的性质决定的,而这种性质又与电影的属性相碰撞,创造出一种奇妙的观看体验。


赵安然

学号131606016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870366155.jpg

《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作品——以“微软小冰”为例》

指导教师:黄泓积


【论文简介】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迅猛发展先后在不同领域冲击着人类工作,不可避免地推动了人工智能与艺术的融合。2019年六月,由微软研发的人工智能“小冰”以“夏语冰”的身份顺利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并在多家美术馆接连举办了属于自己的画展。一直以来,艺术创作被看作人类特有的能力,而艺术的定义也几经流变,百家争鸣。在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能够独立创作艺术作品的今天,艺术的价值该如何界定? 本文旨在以“小冰”为例,讨论人工智能时代下艺术定义的边界。


胡水叮咚

学号131606037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909808101.jpg

《中国水墨动画的时空表达——以1960-198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水墨动画作品为例》

指导教师:张晨


【论文简介】

中国水墨动画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是虚实相生的笔墨,它塑造了角色、呈现了角色存在的水墨时空。本文首先从笔墨的角度出发,寻找中国水墨动画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同源性,尝试以中国传统画论角度解读这一时期中国水墨动画的美学思想;继而,对于水墨动画中具有特色的长卷式山水镜头展开分析,通过相关动画作品,剖析镜头语言的时空表达;最后,选择引入法国哲学家界吉尔·德勒兹“时间-影像”的相关电影理论,力图从影像艺术的角度分析水墨动画中非逻辑性、纯视听语言的镜头,以期对中国水墨动画的时空表达做出中外理论与具体案例相结合的研究解读。


黄露瑶

学号131606031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922358384.jpg

《浅析后现代动画中的解构特征——以<瑞克和莫蒂>为例》

指导教师:孙骞谦


【论文简介】

动画是大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提升和英美后现代主义的深入人心,动画呈现出典型的后现代特征。2013年Adult Swim推出的成人动画《Rick and Morty》代表了美国大众文化发展的新趋向。它解构了传统英雄人物的大叙事,将纷繁复杂的动画元素与典型的美国家庭生活结合在一起,动画中的主角Rick承担着探索未知功能,而Jerry这个父亲却是联结这个家庭的必要条件。从Jerry和视角来看,其所经历的是美国当代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其所反映出来的当下的社会文化不言而喻。


梁又双

学号131606003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936619558.jpg

《于细微处见家国:新媒介环境下国家文化形象建构的视觉修辞途径》

指导教师:于帆


【论文简介】

本文旨在为国家文化形象研究提出一个学科交叉的新研究方向。互动数字媒介构成了一种新媒介环境,对人与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聚焦于新媒介环境对人们视觉系统的改变,结合视觉修辞学的研究方法,阐述了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者应该如何适应新的视觉系统,调整视觉修辞结构,从而达到理想的形象建构效果,开辟国家文化形象建构在新语境下的新途径。


魏心怡

学号131606015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955849677.jpg

《“碎片”中的他——试探大卫霍克尼艺术创作中的拼贴实践》

指导教师:郑伊看


【论文简介】

大卫·霍克尼,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独创的趣味性和形式感,在西方当代艺术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换的关键时期,他做了一些突破自我的尝试,将自己在绘画、舞台设计、摄影拼贴等多方面的实践融汇贯通。他的艺术生活、艺术观点、艺术作品,使我们窥探到他开放的包容性、不拘泥于文化教条的多元性的审美趣味。从照片拼贴到组合型绘画再到多屏幕影像,他以绘画的视角介入摄影并将拼贴经验带回绘画,霍克尼的观看经验和艺术表达为机械复制时代的新兴艺术提供了思路。

https://static.cafamuseum.org/museum-image/image/202007/sy_1594299031795668.jpg


儿童公共教育活动预约表格

同意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请同意团体参观协议
提交预定

成人公共教育活动预约表

同意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请同意团体参观协议
提交预定

团体公共教育活动申请表

同意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请同意团体参观协议
提交预定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出版授权协议书

本人完全同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以下简称“CAFAM”),愿意将本人参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组织的公益性活动(包括美术馆会员活动)的涉及本人的图像、照片、文字、著作、活动成果(如参与工作坊创作的作品)提交中央美术学院用作发表、出版。中央美术学院可以以电子、网络及其它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央美术学院资料库》《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资料库》等相关资料、文献、档案机构和平台,在中央美术学院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意按相关“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活动安全免责协议书

第一条

本次活动公平公正、自愿参加与退出、风险与责任自负的原则。但活动有风险,参加者应有必要的风险意识。

第二条

参加本次活动者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遵循道德和社会公德规范,并应该具备以人为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第三条

参加本次活动人员应该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1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必须在成年人的陪同下参观。

第四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的人身安全责任自负。鼓励参加者自行购买人身安全保险。活动中一旦出现事故,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但有互相援助的义务。参加活动的成员应当积极主动的组织实施救援工作,但对事故本身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参加本次活动者的人身安全不负有民事及相关连带责任。

第五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应主动遵守美术馆活动秩序、维护美术馆场地及展示、展览、馆藏艺术作品及衍生品的安全。活动中一旦因个人原因造成美术馆场地、空间、艺术品、衍生品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破坏。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损失,应由参与活动者根据相应的法律条文、组织规定进行协商和赔偿。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第六条

参与活动者在参与活动时应当在美术馆工作人员及活动导师、教师指导下进行,并正确的使用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若参与者因个人原因在使用相应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造成个人受伤、伤害他人及造成相应工具、材料、设备或设施的故障或损坏。参与活动者应当承当相应的全部责任,并主动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肖像权许可使用协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有关规定,为明确肖像许可方(甲方)和使用方(乙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经双方友好协商,甲乙双方就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的使用达成如下一致协议:

一、 一般约定

(1)、甲方为本协议中的肖像权人,自愿将自己的肖像权许可乙方作符合本协议约定和法律规定的用途。

(2)、乙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是一所具有标志性、专业性、国际化的现代公共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时代同行,努力塑造一个开放、自由、学术的空间氛围,竭诚与各单位、企业、机构、艺术家和观众进行良好互动。以学院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积极策划国际、国内多视角、多领域的展览、论坛及公共教育活动,为美院师生、中外艺术家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作为一家公益性单位,其开展的公共教育活动以学术性和公益性为主。

(3)、乙方为甲方拍摄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所有公教活动。

二、拍摄内容、使用形式、使用地域范围

(1)、拍摄内容 乙方拍摄的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内容包括: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②中央美术学院校园内○3由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策划或执行的一切活动。

(2)、使用形式 用于中央美术学院图书出版、销售附带光盘及宣传资料。

(3)、使用地域范围

适用地域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

使用肖像的媒介限于不损害甲方肖像权的任何媒介(如杂志、网络等)。

三、肖像权使用期限

永久使用。

四、许可使用费用

带有甲方肖像作品的拍摄费用由乙方承担。

乙方于拍摄完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无需支付甲方任何费用。

附则

(1)、本协议未尽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后可作为本协议的补充协议,并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2)、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勾选之日起生效。

(3)、本协议包括纸质档和电子档,纸质档—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活动参与者意味着接受并承担本协议的全部义务,未同意者意味着放弃参加此次活动的权利。凡参加这次活动前,必须事先与自己的家属沟通,取得家属同意,同时知晓并同意本免责声明。参加者签名/勾选后,视作其家属也已知晓并同意。

我已认真阅读上述条款,并且同意。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出版授权协议书

本人完全同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以下简称“CAFAM”),愿意将本人参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组织的公益性活动(包括美术馆会员活动)的涉及本人的图像、照片、文字、著作、活动成果(如参与工作坊创作的作品)提交中央美术学院用作发表、出版。中央美术学院可以以电子、网络及其它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央美术学院资料库》《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资料库》等相关资料、文献、档案机构和平台,在中央美术学院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意按相关“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活动安全免责协议书

第一条

本次活动公平公正、自愿参加与退出、风险与责任自负的原则。但活动有风险,参加者应有必要的风险意识。

第二条

参加本次活动者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遵循道德和社会公德规范,并应该具备以人为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第三条

参加本次活动人员应该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1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必须在成年人的陪同下参观。

第四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的人身安全责任自负。鼓励参加者自行购买人身安全保险。活动中一旦出现事故,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但有互相援助的义务。参加活动的成员应当积极主动的组织实施救援工作,但对事故本身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参加本次活动者的人身安全不负有民事及相关连带责任。

第五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应主动遵守美术馆活动秩序、维护美术馆场地及展示、展览、馆藏艺术作品及衍生品的安全。活动中一旦因个人原因造成美术馆场地、空间、艺术品、衍生品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破坏。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损失,应由参与活动者根据相应的法律条文、组织规定进行协商和赔偿。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第六条

参与活动者在参与活动时应当在美术馆工作人员及活动导师、教师指导下进行,并正确的使用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若参与者因个人原因在使用相应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造成个人受伤、伤害他人及造成相应工具、材料、设备或设施的故障或损坏。参与活动者应当承当相应的全部责任,并主动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肖像权许可使用协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有关规定,为明确肖像许可方(甲方)和使用方(乙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经双方友好协商,甲乙双方就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的使用达成如下一致协议:

一、 一般约定

(1)、甲方为本协议中的肖像权人,自愿将自己的肖像权许可乙方作符合本协议约定和法律规定的用途。

(2)、乙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是一所具有标志性、专业性、国际化的现代公共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时代同行,努力塑造一个开放、自由、学术的空间氛围,竭诚与各单位、企业、机构、艺术家和观众进行良好互动。以学院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积极策划国际、国内多视角、多领域的展览、论坛及公共教育活动,为美院师生、中外艺术家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作为一家公益性单位,其开展的公共教育活动以学术性和公益性为主。

(3)、乙方为甲方拍摄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所有公教活动。

二、拍摄内容、使用形式、使用地域范围

(1)、拍摄内容 乙方拍摄的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内容包括: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②中央美术学院校园内○3由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策划或执行的一切活动。

(2)、使用形式 用于中央美术学院图书出版、销售附带光盘及宣传资料。

(3)、使用地域范围

适用地域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

使用肖像的媒介限于不损害甲方肖像权的任何媒介(如杂志、网络等)。

三、肖像权使用期限

永久使用。

四、许可使用费用

带有甲方肖像作品的拍摄费用由乙方承担。

乙方于拍摄完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无需支付甲方任何费用。

附则

(1)、本协议未尽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后可作为本协议的补充协议,并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2)、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勾选之日起生效。

(3)、本协议包括纸质档和电子档,纸质档—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活动参与者意味着接受并承担本协议的全部义务,未同意者意味着放弃参加此次活动的权利。凡参加这次活动前,必须事先与自己的家属沟通,取得家属同意,同时知晓并同意本免责声明。参加者签名/勾选后,视作其家属也已知晓并同意。

我已认真阅读上述条款,并且同意。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出版授权协议书

本人完全同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以下简称“CAFAM”),愿意将本人参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组织的公益性活动(包括美术馆会员活动)的涉及本人的图像、照片、文字、著作、活动成果(如参与工作坊创作的作品)提交中央美术学院用作发表、出版。中央美术学院可以以电子、网络及其它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央美术学院资料库》《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资料库》等相关资料、文献、档案机构和平台,在中央美术学院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意按相关“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活动安全免责协议书

第一条

本次活动公平公正、自愿参加与退出、风险与责任自负的原则。但活动有风险,参加者应有必要的风险意识。

第二条

参加本次活动者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遵循道德和社会公德规范,并应该具备以人为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第三条

参加本次活动人员应该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1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必须在成年人的陪同下参观。

第四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的人身安全责任自负。鼓励参加者自行购买人身安全保险。活动中一旦出现事故,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但有互相援助的义务。参加活动的成员应当积极主动的组织实施救援工作,但对事故本身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参加本次活动者的人身安全不负有民事及相关连带责任。

第五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应主动遵守美术馆活动秩序、维护美术馆场地及展示、展览、馆藏艺术作品及衍生品的安全。活动中一旦因个人原因造成美术馆场地、空间、艺术品、衍生品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破坏。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损失,应由参与活动者根据相应的法律条文、组织规定进行协商和赔偿。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第六条

参与活动者在参与活动时应当在美术馆工作人员及活动导师、教师指导下进行,并正确的使用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若参与者因个人原因在使用相应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造成个人受伤、伤害他人及造成相应工具、材料、设备或设施的故障或损坏。参与活动者应当承当相应的全部责任,并主动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肖像权许可使用协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有关规定,为明确肖像许可方(甲方)和使用方(乙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经双方友好协商,甲乙双方就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的使用达成如下一致协议:

一、 一般约定

(1)、甲方为本协议中的肖像权人,自愿将自己的肖像权许可乙方作符合本协议约定和法律规定的用途。

(2)、乙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是一所具有标志性、专业性、国际化的现代公共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时代同行,努力塑造一个开放、自由、学术的空间氛围,竭诚与各单位、企业、机构、艺术家和观众进行良好互动。以学院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积极策划国际、国内多视角、多领域的展览、论坛及公共教育活动,为美院师生、中外艺术家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作为一家公益性单位,其开展的公共教育活动以学术性和公益性为主。

(3)、乙方为甲方拍摄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所有公教活动。

二、拍摄内容、使用形式、使用地域范围

(1)、拍摄内容 乙方拍摄的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内容包括: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②中央美术学院校园内○3由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策划或执行的一切活动。

(2)、使用形式 用于中央美术学院图书出版、销售附带光盘及宣传资料。

(3)、使用地域范围

适用地域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

使用肖像的媒介限于不损害甲方肖像权的任何媒介(如杂志、网络等)。

三、肖像权使用期限

永久使用。

四、许可使用费用

带有甲方肖像作品的拍摄费用由乙方承担。

乙方于拍摄完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无需支付甲方任何费用。

附则

(1)、本协议未尽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后可作为本协议的补充协议,并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2)、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勾选之日起生效。

(3)、本协议包括纸质档和电子档,纸质档—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活动参与者意味着接受并承担本协议的全部义务,未同意者意味着放弃参加此次活动的权利。凡参加这次活动前,必须事先与自己的家属沟通,取得家属同意,同时知晓并同意本免责声明。参加者签名/勾选后,视作其家属也已知晓并同意。

我已认真阅读上述条款,并且同意。

讲座活动预约表

姓名:
性别
联系电话:
有效证件类型: 身份证
证件号码:
电子邮箱:

温馨提示

尊敬的观众您好!感谢你参与我们的公教活动,期待您的到来!如因故不能准时参加活动,请发送短信至13261936837(梁老师)取消预约。如连续爽约三次以上,将影响您在我平台快速预约的征信,敬请理解!
快捷登录帐号密码登录
  • 手机号码
    手机号码将作为您的登录账号
  • 验证码
  • 账号
     
  • 密码
可使用雅昌艺术网会员账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