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基因——20世纪五十、六十年代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教学构建中的多种传统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了“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0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优秀项目名单的通知”,共评选出本年度的优秀项目10个,其中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雕塑基因——20世纪五十、六十年代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教学建构中的多种传统”入选优秀项目名单。
“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由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自2012年起,项目实施已至第9年,在全国美术馆行业乃至社会各界产生了良好的品牌效应,有效的推动了国内的美术馆关注藏品,加强藏品研究,并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有社会影响的藏品研究和展览项目。
“雕塑基因——20世纪五十、六十年代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教学构建中的多种传统”展览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精品陈列系列项目之一,也是本项目的第八回。这个项目十分关注话题的连续性和对于馆藏研究的带动性,“以馆藏介入有中央美院‘在场’的近现代中国美术史和美术教育史的历史叙述”。
馆藏精品陈列系列展览多年来,十分注重展览选题之间的前后关联,和对于馆藏品的深度挖掘,注重展览的知识性。一方面,在展览的学术关注点上,倾向于关注一些尚未得到很好研究,但对于认识美术史、认识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教育史有启发性意义的问题,希望通过展览的策划推进相关的研究,拓展学界在相关问题上的讨论。另一方面,在馆藏品的选择、组织上强调“新鲜感”,注重挖掘美术馆中展示机会较少的藏品,向公众推介新的藏品,或者通过新的学术视角和链接挖掘馆藏品之间的新的联系,通过展览推动典藏研究和馆藏序列建设。
近年来,面对早期雕塑收藏和研究的短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就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收藏工作,多方面收藏的补充和挖掘,使得馆藏雕塑序列具有了一定的连贯性,也有了举办相关专题展示的可能性。本次展览也是相关典藏工作多年开展后的一个阶段成果体现。
对照中国现代雕塑历史的发展,我们发现,这与历史的发展有很强的对应性。中国的现代雕塑作为一个20世纪才从西方引进的艺术门类,它的艺术思想和教学方法都来自于西方。而中国悠久的造像、塑像和民间雕刻传统,长久以来被视为民间工匠的手艺。我们今天所面对的“雕塑”概念,并不是一个传统概念,而是一个杂糅着西方和中国传统的复杂综合体。所以,在今天“雕塑”已经成为造型艺术中的一个重要传统学科的情况下,有必要向观众展示和介绍,中国现代雕塑发展中的复杂的融合过程。
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国最早开设雕塑专业的院校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一个缩影,所以对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教学发展的研究,具有典型意义。20 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在中央美术学院,在创作与教学的探索中,面对着留法教师带来的法国古典写实的教学经验和艺术思想;面对“向苏联学习”的时代大潮,留苏学生和苏联专家带来的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教学模式;面对着丰富的民族雕塑传统和技艺亟待继承和发扬的现实情况,对于多种传统如何继承的思考贯穿始终。正是在多种传统的继承、选择和融合中,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中央美术学院较为完整的雕塑教学体系和基本的艺术思想。
本次展览将丰富的创作、教学历史进行提炼,分为三个板块进行展示,通过五十余件在美术史上有经典意义的雕塑作品和大量可能已经佚失作品的文献图片,展示特定历史时期师承与学习的面貌,力图为公众揭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代代相传的“雕塑基因”,探讨现代“雕塑”概念的中国内涵。
“法国雕塑经验——留法学习的教师和他们的传承”板块展出了经典雕塑作品23件,其中早期教师群体中有留法血统的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曾竹韶、司徒杰、王朝闻、凌春德的代表作品。以图版的形式展出了布夏(朴舍)和布沙尔两位法国老师的作品,展现留法学生所传承的法国雕塑传统的基本艺术风格。设有专题板块“刘开渠雕塑研究生班”,展示了刘开渠和学生的6件重要作品,首次将这一教学事件的作品和历史文献进行了集中展出。
《供养(创作稿)》 王临乙 1933 年 37cm×8cm×45cm 石膏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2006 年王临乙、王合内的学生代两位先生捐赠
《沉思》 滑田友 1943年 170cm×57cm 铜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2008 年滑田友家属捐赠
《女头像 》 王朝闻 1951年 28cm×25cm×39cm 汉白玉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杜甫半身像》 刘开渠 1960年 30cm×23cm×63cm 石膏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在温暖的阳光下(之一)》 张叔瀛 浮雕 71cm×76cm ×15cm 石膏 1963年雕研班毕业创作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苏联教学引进——留苏学生与克林杜霍夫雕塑训练班”版块,分为“走出去”“请进来”两个小的专题,展出了3件苏联专家班学生苏晖的雕塑捐赠作品和曹春生先生本人提供的8件在留苏期间的素描作业。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留存极为稀少,本版块通过多种方式,尽可能将能够见到的图片文献资料进行了汇集展出。同时对于克林杜霍夫、阿尼库申、凯尔金三位苏联老师的简历和作品也尽可能地进行了介绍。可以窥见苏联教学方式在中国的教学成果和基因继承。
《前赴后继之二(小稿)》苏晖 1958年 31cm×11cm×13cm 铜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2017年 苏晖家属捐赠
《马克思像》苏晖 1958年 16cm×15cm×46cm 铜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2017 年 苏晖家属捐赠
《带帽的战士》苏晖1961年 14cm×20cm×40cm 铜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2017 年苏晖家属捐赠
“民族雕塑传统进入教学”板块有三个小的专题:向民族传统学习的背景;民间雕塑技艺引入课堂;考察和学习中国古代雕塑。首次展出了馆藏泥人张第二代传人的多件作品,馆藏明代木雕罗汉,雕塑系藏多件潮州木雕以及馆藏3件古代石窟造像的复制品。还特别展出了王合内先生的两组具有民族风格探索的作品。向大家概括的介绍了向民族传统学习的来龙去脉。
刘国华雕花匠 泥人张第二代 现代 长,18厘米;宽,15厘米;高,35厘米 泥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刘小亭国画家 泥人张第二代 现代 长,19.5厘米;宽,15厘米;高,36厘米 泥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卖糖人 泥人张第二代张玉亭作 现代 之一:长,12厘米;宽,13.5厘米;高,18厘米 之二:长,7.5厘米;宽,12.5厘米;高,9.5厘米 泥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木雕罗汉 佚名 明 木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殷双喜教授评价本次展览“大体上把中央美院的雕塑的文脉和艺术的基因,把它给梳理出来了。对于后来的学生,后来者和外面不太了解中央美院雕塑系的人来说的话,我觉得这个展览可以帮助他们比较快,比较不走弯路的进入到中央美院雕塑系的这样的一个历史发展,这样的一个溯源文脉当中,我觉得很有必要。”
本次展览体量精巧,叙事概括,筹备中间得到了殷双喜、曹庆晖、张伟、周思旻等多位学者和专家的帮助,展览作品得到了刘开渠先生和曾竹韶先生的家属、曹春生先生以及雕塑系的支持,这些作品弥补了美术馆缺少相关藏品的遗憾,使得展览的叙事逻辑更为完整。但是,也有不少遗憾,傅天仇、钱绍武、司徒兆光等雕塑专业重要先生的作品因没有馆藏或本身遗存稀少,没有能够在展览中呈现。展览组织中,我们也深刻的感受到早期中国现代雕塑已经大量毁坏和遗失,促使我们思考早期雕塑艺术如何才能够更有效的研究和保护起来。
目前展览正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四层展厅展出,展期将持续至2021年3月。
雕塑基因——20世纪五十、六十年代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教学构建中的多种传统
展览时间:2020/11/20–2021/03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四层展厅
线上展览:www.cafamuseum.org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艺术总监:张子康
学术主持:王春辰
展览统筹:高高
策 展 人:李垚辰
设计总监:纪玉洁
视觉设计:刘宇晗
典藏资料支持:王春玲 张弘 徐研 窦天炜 杜隐珠 华田子 梅琦 西华伟 刘则芊 谭子鸣
媒体宣传:何一沙 吴靖 李标 贺伊飞 王睿莹
官网文宣:王静 庄双博 郑丽君 胡炘融 卢禹凡
公共教育:任蕊 姚轶群 梁雯 王军 丁露阳
智识片及宣传片制作:肖宝珍 孙天艺
财经事务:杨柳 门婧 寇蕾
发展推广:孙炜 耿菁华 刘佩凝 张嘉炜
行政支持:蒋思妤 岳君瑶 张倩
后勤安保:朱永康 陈小华 郭旭 仝领 姜玉霞 赵启文 吕智发
特别鸣谢:感谢殷双喜、曹庆晖、张伟、周思旻、米洁、易玥老师在展览筹备中的帮助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