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 语
2021年,是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成立的第六年。学院在“尽精微、致广大”的校训下倡导“践行者盛,空叙者萎”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在艺术管理和美术教育领域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学院。同时,与2035年把我国建设成文化强国的蓝图相一致,学院师生砥砺前行,务实创新,教学相长。学术研究、课程设置、论文写作紧紧围绕与我国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重点问题展开。
初夏五月,春光旖旎,万物生发。在中央美术学院石膏馆,我们迎来了本届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29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展。展览由“艺术管理学研究”“艺术商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研究”“艺术展览与策划研究”“美术教育研究”“艺术法与艺术心理学研究”五个板块组成。每篇论文均显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辛勤钻研和未来可能性。智慧结晶于此,能量蓬勃而出。
本次展览的布置充分利用了石膏馆展厅的特点,采用了全新的环形展台展示方式。以学位论文为核心,中西文化汇聚,不同专业碰撞。“设问问题”开启思索之路,“关键词”画龙点睛,“思维导图”展现研究路径,“视频录播”记录教学相长的求学生涯。在中西著名经典雕塑的见证中,物、文、图交相辉映,异彩纷呈。
2021届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29位硕士研究生在刚刚开启的学术之路上勇敢探索,真挚付出。请各位观众跟随学院的精心策划,放慢脚步,细心体会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师生共同为您呈现的学术盛宴吧!祝贺2021届“艺管人”毕业,愿您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忘初心,勇敢前行!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 余丁
2021年5月5日
布展前石膏馆展厅全景
展台设计
主题板块分组呈现
个人板块呈现
毕业寄语视频
艺 术 管 理 学 研 究
作品阐释
本文旨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完善体验式艺术展览定义,总结其特征,并对体验式艺术展览进行分类。其次结合案例研究体验式艺术展览的多功能应用现状,最后总结体验式艺术展览的优势,并反思其局限性、预测其发展趋势,并思考当代美术馆转向趋势,分析体验式艺术展览的意义与作用,为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新转向提出实践性策略。
作品阐释
本文通过批判性地梳理V&A当代收藏的起源与发展,审视21世纪以来V&A的当代收藏策略与实践,从博物馆内部到博物馆外部来探讨面向当代的博物馆进行当代收藏的意义与挑战,最后对我国博物馆当代收藏的现状与进行当代收藏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供我国博物馆当代收藏借鉴的几点启示。
作品阐释
本文旨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完善体验式艺术展览定义,总结其特征,并对体验式艺术展览进行分类。其次结合案例研究体验式艺术展览的多功能应用现状,最后总结体验式艺术展览的优势,并反思其局限性、预测其发展趋势,并思考当代美术馆转向趋势,分析体验式艺术展览的意义与作用,为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新转向提出实践性策略。
作品阐释
和平画店(1951-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由书画家自营,主打“齐白石作品专卖店”的画店。作为艺术中介机构,处在时代转型期的和平画店既有“旧民国”的延续,也有“新中国”的创生。分析和平画店这个新时代下艺术社会的小窗口,既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历史研究添砖加瓦,也为当今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
作品阐释
本文以徽州盐商对弘仁作品的赞助作为具体线索,将赞助行为与徽州当地思想文化、经济基础相结合,梳理徽州盐商所收藏的部分弘仁作品的来源与去向,以此来探讨他们这一行为形成的原因、购藏方式和其影响,试图从一个侧面揭示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对于一个地区艺术所起到的作用。
作品阐释
书画助赈是中国近代出现的艺术家以书画参与的社会慈善文化活动。由于中国近代自然灾害频发,国家救助能力下降,加之上海艺术与商业不断繁荣,画家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积极参加义卖筹款、书画助赈等文化活动,使民间救灾慈善事业增添了凝聚人心的文化力量。
作品阐释
本文选取2008年后在北京地区成立的独立艺术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整理等方法,从独立艺术空间历史由来、发展环境与时空分布、空间运营现状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四个部分探讨独立艺术空间的概念,梳理北京独立空间生成与发展脉络,分析北京独立艺术空间的运营现状,并探寻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艺术商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研究
作品阐释
本文以20世纪早期北京艺术品市场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空间和结构上的特点,同时探讨北京在全国、全球艺术品交易网络中的地位,以及其如何与各地的艺术品市场进行交流和连接。
作品阐释
本文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邓弗里斯庄园的保护与修复、公众展示、教育培训和社会介入等层面进行分析,探究作为王室收藏的文化遗产如何成为文化产业,为东埃尔郡的经济和社区注入活力,进而推动衰落的工业城市实现文化导向的复兴。
作品阐释
本文旨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完善体验式艺术展览定义,总结其特征,并对体验式艺术展览进行分类。其次结合案例研究体验式艺术展览的多功能应用现状,最后总结体验式艺术展览的优势,并反思其局限性、预测其发展趋势,并思考当代美术馆转向趋势,分析体验式艺术展览的意义与作用,为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新转向提出实践性策略。
作品阐释
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集聚的物理空间,在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的发挥上具有显著作用。国内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也呈现出园区定位模糊、同质化、可持续发展难等问题,其中可持续发展问题最为突出,也最为重要。从产业链视角出发,研究了陶溪川文创街区可持续发展问题。
作品阐释
商业模式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商业环境的变化。因艺术电商用户画像及需求具有特殊之处,本文归纳出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为用户体验。本文提出了以CUBI用户体验模型为核心的艺术电商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框架,并基于艺术电商特点,采用CQM分析方法,搭建出数据分析框架,并最终提出创新建议。
作品阐释
潮流艺术是一个新诞生的概念,同时也代表着如今潮流和艺术密不可分的关系。潮流艺术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其与潮流文化、传播策略、当代人的生活都是紧密相关的。同时,不管潮流艺术作品出自哪一位艺术家,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面向更多观众,受到更多人喜爱,而不只是受到艺术圈的认可。
作品阐释
网络游戏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欧美流行并迅速地步入产业化的进程至今不过短短的十数年,这大多源于企业自发探索的结果,经济学界在这个领域基本仍然是一片空白,即便有零星的研究成果,也只是停留在论文阶段,尚未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国风网络游戏产业演进路径分析。
艺术展览与策划研究
作品阐释
近年来,时装展览的不断涌现与盛行,屡次打破了艺术博物馆参观人数的记录,为博物馆创造了非常规的景象,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商业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激烈化,大众文化的盛行,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群体,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艺术博物馆选择纷纷加入,选择将“时装”作为博物馆展示主题的焦点。
作品阐释
本文从观众作为“共同作者”的角度出发,梳理当代艺术生产方式与分配方式的转变,结合伯瑞奥德的“微型乌托邦”“临时演员社会”等概念分析策展实践与观众的当代属性,以此为基础展开对观众参与的类型的讨论。
作品阐释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新展陈研究》一文以纽约现当代艺术博物馆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它的发展历史,分析彼时其对“现代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得出“现代艺术”的当下意义。接着分别从展览策划、视觉文化和地缘政治三大角度切入,分析此番变革幕后的原因及其重要意义,最终得出对当下艺术博物馆及馆藏陈列展的启示。
作品阐释
本篇论文将着重从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的角度出发,结合现有的相关研究、文献,以及与历届中国馆策展人的访谈,研究梳理中国馆的历史沿革。同时从展览的理念、策略、组织机制和艺术选择等方面,来观照中国馆策展人对于中国馆所承担的角色和使命的思考,以及他们自身对于中国当代艺术、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思考。
作品阐释
本文基于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40余年来的发展脉络和相关研究,探索艺术节基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创办背景、艺术节的关注视野与演变、分析林茨电子艺术节在多元展览空间的联合呈现、跨学科教育平台的建立以及艺术节品牌与影响力的形成三方面的创新模式与影响。
作品阐释
本文以体制批判理论切入P.S.1的个案研究,从展览和艺术机构管理两个角度分析该机构的体制批判艺术如何被MoMA接纳并构建体制更新的叙事。论述其在1980年代机构管理的自我体制化,及其展览体现体制批判艺术的关系美学转向,与MoMA在体验经济的激流中交融并走向合并。最后试论其合并后是否保持相对独立性。
美术教育研究
作品阐释
本文通过对处于新中国美术时期的罗工柳先生的个人艺术创作与教育教学的思想与实践研究,将“静态”的历史“动态”化,以跨时代的对话,反思新时代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教学。借助本次研究,能够引起对前辈艺术家的重视与多元立体看待,从前辈的教育教学的探索中汲取营养,回顾中求创新,求发展。
作品阐释
本研究以昆明当代美术馆为研究场域,以艺术博物馆内参访艺术展览的8组家庭观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个人意涵图和半结构化访谈,针对家庭观众参访艺术博物馆的体验和意义建构进行质性研究。
作品阐释
笔者关注艺术博物馆导赏问题现状,提纲挈领抓出三大问题:导览背景研究不足、导赏员单向度输出以及对视觉能力的忽略。将教育学理论中的罗恩菲德儿童发展阶段论、建构主义学习法和视觉思维策略整合,形成引导式教学理念,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在此基础上,拟定行动手册,绘制蓝图,以助后续落地,最终推动导赏活动发展。
作品阐释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艺术博物馆的教育项目中结合自身优势,拓宽原有的思路,迎接多元化合作的崭新前景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典型艺术博物馆教育项目的多元化合作模式,对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教育项目多元化合作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其特点与经验,为其它艺术博物馆等公共机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作品阐释
博物馆的少儿读物,如何从不同的方面输出与传达博物馆文化,并且以教育手段启发孩童的艺术素养与能力发展?北京故宫博物院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策划开发了众多的少儿美术读物,具有前瞻性与创造性,如何结合博物馆自身的文化内涵与馆藏资源,进行对于3-15岁少年儿童的出版读物的拓展,起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艺术法与艺术心理学研究
作品阐释
本论文通过创造力理论和绘画艺术疗法理论的梳理和分析,探究了创造力与疗愈的本质和关系;梳理和丰富了艺术治疗理论的研究和解读;论证了创造力的疗愈性、疗愈机制及疗愈作用;在艺术治疗的过程中整合创造力的无意识过程、意识过程,能转化创伤,有效地治疗心理问题,实现疗愈,即创造力疗愈。
作品阐释
本文运用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以国内艺术治疗从业者对研究对象,试图 借他们之眼,更清晰的看见我国艺术治疗行业的发展状况。具体过程包括问卷调 查与深度访谈,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统计描述和对访谈结果的建构主义写作呈现出 我国艺术治疗从业者视角下的行业真实而丰富的图景。
作品阐释
本文基于艺术衍生品于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在厘定艺术衍生品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著作权授权中权利来源、主体等并结合市场案例研究了授权合同的注意事项,提出了授权的策略建议。
作品阐释
对于美术作品而言,通常有署名,特别是有名家署名的作品,与没有署名的作品相较,价格差异巨大。这一现象吸引了一些逐利者甘冒风险,实施伪造他人签名等不法行为。本文围绕美术作品的署名权进行专门研究,从署名权的权利性质出发,与其他相关权利展开对比分析,并结合典型司法案例就我国有关立法和司法提出笔者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