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作为方法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团体研究与抽样展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时间:2023年7月12日—9月3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层展厅
“团体”,是艺术世界的一种常见工作方法。艺术团体,可能促成了某个观念的传播与接收,可能形成了有别于个人创作的另一条艺术史叙事脉络,也可能记录了一段共同成长的友谊。
此次展览即以“团体”作为切入以中央美术学院为坐标的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一条线索,尝试梳理和展示中央美术学院百年发展史中各时期自组织艺术团体的文献,并抽取其中有历史代表性的若干团体作为样本进行剖析式的具体展示。
展览的第一部分以90个艺术团体的文献资料为内容。在该展区,首先展示了90个艺术团体的调研文本;同时从中择取37个艺术团体的文本,进行了“翻开”的展示,详细展示了这些艺术团体的活动图像、创作手稿、历史影像以及出版物等文献。接下来,将为大家按照时间顺序依次翻开这些艺术团体的文献资料本。在介绍完2000年以前的艺术团体后,接下来是2000年代的11个艺术团体:UNMASK小组、THEY他们艺术小组、川三工作室、中国写意油画学派、空白诗社、掉队、北广场雕塑组合、AHA Union吖哈组合、YCEA青年实验艺术小组、新青年艺术沙龙、阳台小组。
成立时间:2001年
成员:匡峻、谭天帏、刘展
团体理念:“UNMASK”仅仅是一个名称而已,不具有特殊的含义。对于 UNMASK来说,视觉形式只是符号,他们会根据每个阶段的想传达的不同内容选择运用什么样的符号。他们尝试在“产品、设计”与“艺术品”之间进行跨界实验,最终的梦想是想让 UNMASK 变为一个涉及面很广品牌,而不是只游走于艺术领域。尽管不拘泥于同一种风格,但是他们持续关注流行的消费文化成为他们作品的内在脉络。
UNMASK合影
“0°”UNMASK展览(2009),展览现场
成立时间:2002年
成员:赖圣予、杨晓钢
团体理念:两人因为对当代艺术的共同理解和理想创立了他们艺术小组。之所以叫“他们”,是为了抛弃虚假和泛滥的自我标榜的“自我和个性”,取名“他们”正是抛弃“自我”,在一种“新集体主义”的合作之下去寻找“他们的个性”。
THEY他们艺术,合影
“漂浮的世界”系列作品《希望》(2016)
成立时间:2003年
成员:谭平、康剑飞等
团体理念:因为某天某人的一句下意识地罗嗦,这群本应独立思考的人不知道为什么走到了一起,决定共同做一点什么。川三的意义是合作和入世,是将艺术的观念引入社会,是准确的极致。
《一般人我不告诉他》(2003),绘本封面
《一般人我不告诉他》(2003),绘本内页
成立时间:2003年
成员:戴士和、王辉、孙建平、丁一林、洪凌、忻东旺、石煜、陈树东等
团体理念:这些写意画家是从写生开始聚集,他们走出画室,把画架直接支在户外,支在大自然面前,重新磨砺对外物的敏感,锐化自己的艺术感觉,接续绘画与现实的关联,寻找属于自己个人化特点的表达和表现方式。他们通过一次次的艺术实验,拓展了写生的内涵。他们通过对视觉方法论探索,反映出在艺术发展的全球化环境中,中国油画要想在浩如烟海的世界艺术中凸显出来,必然是自然而然地朝向本土的方向,挖掘本土的文化资源,表达自身的文化诉求。
石煜《恒河神祭之一》(2013)
成立时间:2006年
成员:盛华厚、厉槟源、段少锋等
团体理念:空白诗社是致力于以艺术为主旨活动的学生社团,它不仅是一个诗歌爱好者的社团,更涵括着多个艺术文化领域,以诗歌为轴拓展活动内容,不定期举办朗诵会、音乐演出、观影活动和实验戏剧演出等活动,是美院文学艺术爱好者的重要交流平台。
“后青春期的诗:中央美术学院空白诗社第二回展”(2011),展览海报
“后青春期的诗:中央美术学院空白诗社第二回展”(2011),展览现场
成立时间:2007年
成员:陈昕鹏、董菁、梁硕、邵康、王光乐、张兆宏、周翊
团体理念:掉队就是身体里需要的一种元素,每个人都需要这种东西。在“掉队”里就是解放,摆脱平时秉承的原则,以自我愉悦为标准,达到一种轻盈放松的状态。
“睡庙”项目——大德寺(2011),活动现场
“五米Five Meters”,活动现场
成立时间:2008年
成员:曹淑海、王礼军、王斌
北广场雕塑,合影(从左到右依次为曹淑海、王礼军、王斌)
《制造纪念碑》(2009)
成立时间:2010年
成员:孙华、冯予、曹群、赵一峰、杨守廉、朱红、赵格、张亚洲、黄姝、柏林
团体理念:吖哈组合的成员独立且自由多变,不想被定义类型,遂发现网络语气词“吖”(a/啊)、“哈”(ha)最像我们面对当今世界飞速滋生“千奇百怪”的表达态度,也是我们共同策划、创作、设计的行动基点。
“全方位中国设计”展览(2010),展览现场
“透明博物馆”(2015),展览现场
成立时间:2010年
成员:陈明强、方列丰、卢明、李萌、张丽丹(2010 年加入)、叶甫纳(2010年加入,2013 年退出)、姚然(2012 年加入)、胡靖(2012 年加入)、刘迪先(2015 年加入,同年退出)、黄成(2016 年加入)
团体理念:
人在互动的存在关系中形成丰富的日常景观,如何达到良好的共在关系是人能所触及到的根本性课题之一。那么,如何通过恰当的沟通 、协作,在共事中发挥每一个人的智慧 ,即逐步构建和不断完善组织的创作机制 ,又让每个成员都各得其所,便成为了艺术小组的日常问题 。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创作生活中 ,每个成员时刻直面关于如何合作的课题 ,对于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甚至强烈的独断个性的艺术家来说 ,这个问题就更加显而易见了。
YCEA的起端没有预设某一个组织纲领或创作理念 ,而是从成员的实际问题出发 ,在行动中随时发现问题 ,随时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也随时优化方案 ,自然地成长出属于YCEA独一无二组的合方式。在YCEA的创作生活中 ,如何处理个体与组织的关系是首要课题 ,如何获取最佳的合作方案是实验的终极的课题 ,这是也关于艺术组合在存在意义上的最为本质的问题 。
目前、YCEA采用个人独立创作和创作的集体合作双轨行动机制 ,在尊重个人的创作实验的同时,通过集体合作的创作实验,对标榜个性和独立的现代人另一面能力——参与及合作的社会性能力进行理性的探讨 ,使每个成员通过具体的创作事件 ,在个体经验与集体经验的张力中调整作为整体人格的认知方式 ,这就是YCEA的根本目的。
YCEA青年实验艺术小组第三回展——“向后看”(2012),展览海报
《一平方米》(2013),展览现场
成立时间:2011年
成员:段少锋等
团体理念:新青年艺术沙龙一直致力于学术讨论、展览实践,以及艺术的跨界活动,宗旨是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加强学院与外部实践的关系,最终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鲁迅先生在《新青年》中曾经撰文写道:“我们所需要的美术家,是能吸引路的先觉,不是公民团的首领。我们所要求的美术品,是表达中国民族知能的最高的标本,不是水平线以下的思想的平均数”。新青年艺术沙龙最初的定位源自于鲁迅先生的这句话,新青年意在继承蔡元培先生“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复归八十年代艺术运动热情与艺术的崇高性为己任。
新青年艺术沙龙(2011),活动海报
“独立成册”系列(2017),展览现场
成立时间:2011年
成员:程鹏、付小桐、韩淑萦、蒋昀格、李辰子、刘耕田、伍伟、于瀛
团体理念:
“阳台”是建筑从内部延伸至公共区域之间的地带,这个词带有在书斋与社会之间隐喻,是小组对于自身形状的一种描述。小组成员年龄各异,均受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最初六人,2013年初程鹏和韩淑萦加入。2011-2015年期间,他们常聚在一起讨论彼此独自创作时遇到的问题,并在批评和交换意见中审视着自己艺术实践的有效性。
阳台小组的集体项目虽由每个成员独自创作,但在每个作品的方案阶段都有着极为深入的集体讨论。他们的集体项目有两个最为关键的概念:“肖像”和“采风”。在安娜、建国、老王和小王等一系列以名字为题的“肖像”项目中,小组考察了这些充满时代印记的名字从时髦到过时的历史构建机制,在每个成员不同想象的交错中启迪彼此。这种对一个形象的接力书写和相互重影,蕴含着一种已经消失、但又似未曾远离的集体文化。在静物、外国等“采风”项目中,则更多的是对于艺术史、艺术系统、社会现场的直接回应和行动。2015年7月16日早晨,小组成员登上八达岭长城,在暴雨中的长城之巅以水性颜料以集体作画的形式写生了长城之北的风景。在这个题为《外国》的项目之后,小组成员未再进行集体创作。
“静物--阳台小组的艺术实践”(2012),展览海报
“静物——阳台小组的艺术实践”(2012),展览现场
团体作为方法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团体研究与抽样展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时间:2023年7月12日—9月3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层展厅
学术主持:邱志杰
展览总监:张子康、韩文超
展览统筹:王春辰
策展团队:高高、刘希言、李垚辰、易玥、胡晓岚、金简如、陈冠石
策展助理:王若冰、李樱妮、王新言、张潭、夏冉
设计团队:纪玉洁、闵志伊、刘宇晗、赵鑫鑫
展览管理:吴鹏、马亮、宿世存、荆鹏
藏品管理:王春玲、崔然然、徐研、窦天炜、梅琦
媒体宣传:何一沙、吴靖、贺伊飞、马方可
官网文宣:王静
智识中心:肖宝珍
公共教育:任蕊、姚轶群、梁雯、王军
财经事务:杨柳、门婧、寇蕾
行政支持:蒋思妤、岳君瑶、张倩
后勤安保:孙炜、陈小华、吕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