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
入选项目
从来风俗亦有诗
——馆藏作品中的古今人物风貌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古代风俗画不仅具有“风化幽微”的教化功能,还通过生动的视觉图景展现了各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历史中的瞬间,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本次展览将古代风俗画与现代影像并置,通过贯穿于中华文明的“诗意”,展现出中国人崇尚礼仪、乐观豁达、顽强不息以及饱含文化自信的精神面貌,引导观众更深刻地理解古代风俗画中的人民性与诗意情怀。
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到“七月流火,八月萑苇”,从“想见汴京全盛日,春游多少太平人”到“打得鲜鳞归去早,蓼花深处卖鱼羹”,无不赋予现实生活以诗意的想象和情感的共鸣。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正如宋代文学家张舜所言,古代文化中的诗与画常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此次展览中,我们也特别将画意与诗句做成了一种呼应。
下面请随我们一起寻找展厅中的诗句与画意吧。
----------------------------------------------------------------------------
正月一日为岁之朝,为祝新年伊始所画作品,称为“岁朝图”。岁朝图常见两类,瓶花清供和庆贺场景,一静一动,皆为吉祥瑞意。后者中主要题材为婴戏,节日期间,童子们耍鱼灯、吹喇叭、燃鞭炮、拉象车、耍花枪、贴门神,既表现了热闹喜庆的场景,也传递了年年有余、太平有象等新年祝愿。
仇英(款) 《岁朝图》(卷) 绢本设色 明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
围炉献岁聚春斋,椒盏辛盘一室皆。更有佳朋过略彴,任教稚子闹庭阶。
—— 乾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王安石
来自《岁朝图》(卷)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故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关于元宵节观灯习俗的起源说法颇多,例如由东汉明帝时期点灯敬佛的做法推广而来。“花灯”作为一种节日仪式道具逐渐衍生出了祈求生活美好的诉求,寄托了驱逐黑暗、驱邪消灾,期盼光明与红火的愿望。另外,因“灯”与“丁”谐音,从宋代开始,点灯还有企盼人丁昌盛之意。
周文矩(款) 《观灯图》(卷)/局部 绢本设色 清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 元好问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 欧阳修
来自《观灯图》(卷)
“汴河奇观”是根据“清明上河”这一题材,参照宋本《清明上河图》散点透视的画面结构,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采用青绿设色的方式重新创作的一幅画卷。《清明上河图》后世仿本众多,每个时代的画家都会添加上自己对当时风俗习惯和特征的理解,如把宋代东京的街景替换成明、清的江南市景或北京风貌等。
倪端 《汴河奇观》(卷)/局部 绢本设色 明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
想见汴京全盛日,春游多少太平人。
—— 康熙
宋家汴都全盛时,四方玉帛梯航随。清明上河俗所尚,倾城士女揭童儿。城中万屋翚甍起,百货千商集成蚁。花棚柳市围春风,雾阁云窗粲朝绮。
—— 李东阳
倪端 《汴河奇观》(卷)/局部 绢本设色 明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
想见汴京全盛日,春游多少太平人。
—— 康熙
宋家汴都全盛时,四方玉帛梯航随。清明上河俗所尚,倾城士女揭童儿。城中万屋翚甍起,百货千商集成蚁。花棚柳市围春风,雾阁云窗粲朝绮。
—— 李东阳
刘松年(款) 《豳风·七月》(卷)/局部 绢本设色 宋 北京画院藏
▲▲▲▲
方洲宛在水中央,不种闲花只种桑。戴胜降时春雨足,吴蚕熟处夜灯忙。豳风王业开千载,河汉天孙漫七襄。愿借缲丝三百丈,虞廷先织舜衣裳。
—— 胡俨
蚕月条桑为茧丝,筑场纳稼应天时。欲知王业艰难处,尽在豳风七月诗。
—— 凌云翰
来自《豳风·七月》(卷)
▲▲▲▲
在古代,狩猎是人类获得食物的主要途径之一,狩猎出行亦有政治、军事、仪式等多方面的作用。它可以使帝王和臣子不断加强对国土情况的掌握,狩猎成果可视作对个人与集体能力的训练成果。在狩猎时间的选择上,还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观念,他们将自己视为自然中的一环,在狩猎中亦注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宋旭(款) 《得胜图》(卷)/局部 绢本设色 清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王维
貂裘白马谁家子,拥戟弦弧囊劲矢。褰身欲与鸟争飞,独处尘埃云四起。长绳驱逐狐兔惊,骄鹰掣臂流双睛。飞扬云间电光闪,旋复草际无遗生。
——杨时
来自《得胜图》(卷)
与一人一舟、独自垂钓的渔隐图像所寄托的士人高洁情怀不同,明清时期表现渔夫打渔和与渔民生活场景的作品逐渐增多。渔夫们三五成群、捕鱼劳作,闲来与邻船兄友分鱼煮酒奏乐,看高堂和妻子在船中举炊教子,其乐融融、好不欢畅。这浮游于烟波江上的水上渔家,既展示了充满烟火气的生活一景,也暗示着现实中有迹可循的理想家园就在这里。
仇英(款) 《渔庄图》(卷)/局部 绢本设色 清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沙水萦萦浪拍堤,芦花枫叶路都迷。卖鱼打鼓晚风急,晒网系船西日低。蓑草雨衣眠醉叟,竹枝江调和炊妻。人间此乐渔家得,我困租佣悔把犁。
——沈周
来自《渔庄图》(卷)
对女性的书写和描绘,既展示了不同身份的女性生活,也体现着不同时代对美的认知和演变。除此之外,此类绘画有时还会被纳入时间框架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月令”。如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悬画月令”一节中,指出了四个悬挂不同仕女画的时刻:一年初始(春游和仕女),七夕乞巧(天孙织女、楼阁、芭蕉),十一月深秋(醉杨妃),及年底腊月(王母)。
仇英(款) 《百美图》(卷)/局部 绢本设色 明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李白
金缕裁衣,更腰系霓裳,内家妆束。蛾眉淡扫,高绾烟鬟凝绿。
——倪谦
来自《百美图》(卷)
“尧民击壤”是一种上古游戏,古人用木棒击打或投掷土块,节日里的击壤还有祈祷风调雨顺、庆祝丰收之意,许多民间游戏都与击壤有关系,如打梭、打耳、打瓦。而只有在太平之时,人们才有时间进行包括击壤、投壶、摔跤等游戏,这也让人联系到“尧民击壤”背后的真正所指和所望,正是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
詹巩 《尧民击壤图》(册)/之一 绢本设色 清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
醉与老农同击壤,莫随人、投献嘉禾颂。在陋巷,胜华栋。
——刘克庄
卧看归田录,行听击壤歌。优游只如此,刀锯奈吾何?
——王冕
来自《尧民击壤图》(册)
展览延期通知
“从来风俗亦有诗”展览自2024年9月10日正式开展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喜爱。为了回馈广大观众的厚爱,本次展览将延期至2024年10月11日17:30,特此公告。
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
从来风俗亦有诗——馆藏作品中的古今人物风貌
展览时间:2024年9月10日—10月11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层A展厅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支持:北京画院、首都图书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赞助:020ART、北京鑫河艺博文化有限公司、北京飞行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百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主编 / 何一沙
责编 / 杜隐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