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角°青年实验项目空间
主办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广角°青年实验项目空间”于2022年初启动首期,我馆秉承推动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教师在策展与创作方面多维探索的理念,使美术馆二层半的独立空间,成为青年教师创作研展、展览策划的一块实验田。目前已完成三期方案的征集、评选(现有十八个展览方案入选)。
液态乡愁——一场物质与感官、技术与想象交织的生态叙事
展览时间:2025年1月17日-3月9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层C展厅
学术顾问:费俊
艺术家:陈抱阳 龙盼 邱宇 时子媛 唐克扬 王歆童 徐子奕 基因组美食中心(挪威,美)
策展人:王静 邢丹
“广角°青年实验项目空间”第三期第四个展览“液态乡愁——一场物质与感官、技术与想象交织的生态叙事”即将于1月17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层C展厅开展。展览由费俊教授担任学术顾问,王静、邢丹策划,陈抱阳、龙盼、邱宇、时子媛、唐克扬、王歆童、徐子奕、基因组美食中心(挪威,美)等艺术家参展,展览开幕式将于1月17日(周五)下午14:00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层C展厅举办。
“故乡”一词适用于每一个人,但是每个人心中的故乡却各有不同。中国人对把对家乡和故土的思念叫做“乡愁”,这种浓厚的乡土情结可能表现在对食物的偏爱上,也可能表现在一段声音唤起的记忆,或者追寻身体中祖先所遗留的痕迹。展览试图透过物质与身体感官的互相调动,呈现乡愁交织出的时间与空间的错落交叠。在多种故乡的相遇中,乡愁是液态的、流动的,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浸润到每位艺术家的创作,乡愁作为一种创造性情绪,可以是一种瞬息万变的处境。
艺术家通过装置、影像与科技方式展开各自的探索,呈现出对记忆、感知和故土的关联。乡愁成为一种营养、一种底色,渗透在每个人的作品中,青年艺术家在流转的乡愁中探寻未来,与过去、与故乡千丝万缕的牵连,在时间的折叠中,成为面向未来的折射。
陈抱阳《未被证伪即科学》 2021
陈抱阳将“怀旧”的情感结合进增强现实(AR)作品,把古代典籍中记录的想象世界与当代现实相重叠,用想象力探索丰富的当下,以表达他对故乡的想象。人、非人、技术、神明、林下、云上、未来与深时世界都纠缠在“神川”之中,“神川”曾是人们心中神灵的化身,不容惊扰的神明世界如今在阵阵爆破声中遁隐。山神出走了,是随矿石变身为电元设备,还是潜入更深的地层,犹未可知。龙盼通过蘑菇的视角去揭示与之纠缠的人与技术、森林的关系,并开启思考如何作为行星生命来构建共处的未来。邱宇的作品从家乡的记忆和经验出发,关注阳台作为一个对外呈现出来的生活景观。阳台是建筑的一个边界,是个体与社会的接驳。阳台给予人们一种充满想象力且无限可能的实验场,像一个生活实验室,这种经验源于一种日常知识的积累和长久的生活传承。科技、自然、以及各种隐匿的力量在这里汇集,既然我们无法退居荒野,阳台这个文化与自然接驳之地承载了我们对未来生态的无限想象。
龙盼 《深时速递》 2024
邱宇 《接驳之地》 2022
一阵熟悉的声波可以从听觉感官上调动出人们具体的经验和记忆,时子媛的作品《夏夜》以摩擦丝线来模拟的虫鸣,其中各种材料依次发声,最终组合成一段在故乡“夏夜”发生的故事,把我们带入不同的时间维度,在其中,跨越时间与过去对话。徐子奕的作品《关于我所有的记忆:工具的谱系》将工具视为人类意识的外化。通过工具,人类得以把自我的意识刻进灵长类动物在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中,工具就像生命的延续。《虚无之旅》的素材扫描于一次王歆童前往中国西北的旅途,作品由一段旅行中老式火车空间的雷达扫描模型缝合所得,在现实和虚拟的夹缝中,如梦境的记忆被吊起,穿越悬浮在各种分解状态的风景中。
时子媛 《夏夜》 2019
徐子奕 《关于我所有的记忆:工具的谱系-1》 2023..
王歆童 《虚无之旅》 2021
展览的文献部分为唐克扬“无名的故乡”专栏内容与基因组美食中心(The Center for Genomic Gastronomy)“食物黑客:肠道菌园”。文献部分与展览中艺术家作品相互映照,勾连着每一个人的必不可少的食物、饮食文化、情感和记忆,构建一个科学与想象力、物质与灵魂交杂的生态叙事。
开幕结束之后,#fff食物设计工作室将在美术馆咖啡厅带来一场以展览主题为灵感的食物现场,我们邀请观众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加入到这场食物现场中,⻝物不再是单纯被咀嚼和⻝用的对象,每一次对食物的分解都牵动着我们对味觉的情感记忆,勾连着难以割舍的柔软的乡愁,从另一个层面理解和感受展览的主题。
基因组美食中心 《食物黑客:肠道菌园》 2016
基因组美食中心CGG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3月9日。
唐克扬 《无名的故乡》 2024
学术顾问
费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某集体ART+TECH 创始人、创意总监。199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电子综合艺术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主任,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联合策展人。
艺术家
陈抱阳是一位科技艺术家与策展人,先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双硕士学位,目前在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任教。他将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致力于探索二者的交融与共存。在创作中,他解构新技术带来的权力变化,并探讨科技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影响。
龙盼的创作以真菌等生物材料为主要合作对象,她也对通过“植物冶金学”和“真菌降解”等生物技术将环境中不可见的异化变得可见感兴趣。她的研究方向为通过非人生物视角解读当代工业社会下人类的生存与环境之间更深层的、往往被忽视的关系,以探索和呈现人类所处的整个生命网络的“秘密对应”。
邱宇,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博士,任教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从事艺术与科技的创作和研究,在创作中使用声音、影像、装置、生物等混合媒介结合科技手段探索技术所蕴含的内在逻辑和语言关系,以及混合媒介影响下的生命感知。
时子媛,本硕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博士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其创作中常运用雕塑、动态装置、影像等不同媒介来探讨视觉、听觉及体感上的感官体验,从而打破人们对周边事物的固有印象,并促使观者对个体经验与判断的真实展开思考。
唐克扬博士是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感知与意识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作为一名美术馆博物馆建筑专家,他从跨学科的视角关注”空间智能“,从事类型建筑和文化空间的创新实践以及视觉-心理-行为的交互研究。
王歆童,工作生活于北京的新媒体艺术家。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于帕森斯设计学院,获Design and Technology专业硕士学位。她的创作形式以沉浸式叙事影像、投影装置和虚拟现实为主。作为一名将生活当成沙盘游戏来体验的玩家,她的作品往往起始于个人兴趣和对社会的观察,并用技术手段将观察所得和荒诞想象进行可视化。
徐子奕,2004年生于杭州。现就读于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他通过再生与遗忘的张力,探讨如何在无形中复生过往的存在。徐子奕曾入围2023年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和上海新天地的 “燃冉”青年艺术家奖。
基因组美食中心(CGG)是一个由艺术家领导的智库,由卡特琳娜·克莱默(挪威)和扎克·丹菲尔德(美国)于2010年发起,研究人类食物系统中的生物技术和生物多样性。他们与科学家、厨师、黑客和农民合作,在亚洲、欧洲和北美进行研究和展览。
策展人
王静,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研究部副主任,从事当代艺术策展与批评写作,近期聚焦于探讨艺术与在地关系的展览实践。曾主编《美术馆》《Scope艺术客》《东方艺术·大家》等艺术期刊。所策划展览项目入选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及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等。
邢丹,策展人,《信睿周报》艺术与科技专栏“振动的生态”主理人,从事艺术+科技方向研究及策展,致力于混合媒介叙事与生物、生态话题的研究,试图用一种日常化的叙事方式,探讨技术的多样性,以及艺术与科技创造未来人类跨界生存、万物共荣的可能性。曾获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2年度策展人奖。
主编 / 何一沙
责编 / 杜隐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