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如何理解“艺术的终结”
时间:4月22日 14:00-17:00
主持人:陈岸瑛
下午2:00,研讨会小组讨论第一场开始,清华大学教授陈岸瑛是本场主持人。他首先对丹托表示了敬意,说丹托是他本人很重视的一个思想家。而因为丹托的多重身份,使得他提出的问题更为复杂,从而引起更广泛的反驳欲望。中国是当代艺术发生的重镇,引入丹托这个理论节点对中国意义非凡。
图1 主持人陈岸瑛
一、玛丽·怀斯曼:界定艺术品的五个条件
玛丽·怀斯曼丹托的学生,对丹托的理论很了解。她首先发言,发言题目是“透过丹托看艺术的终结和艺术的本质”(The end of art and the essence of art according to Arthur C. Danto)。她重点梳理了丹托理论的形成,其理论体系主要来自黑格尔。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用感官媒介表现精神的过程,丹托运用黑格尔的理论,来论述现代艺术。怀斯曼对丹托对艺术品界定的条件做了解释,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关于某事,首先艺术品是关于一个主题(A Subject)的2.表达,然后艺术品是艺术家沟通的方式(communicate)。3.运用隐语或符号(Metaphor),艺术品不是直接如它呈现的那样,它是等待解读的符号。4.艺术史或艺术品,艺术品的创作要有艺术史的语境或背景。5.人的因素,人对艺术品解读(interpret)的参与是很重要的因素。
图2 玛丽·怀斯曼
二、托马斯·罗斯:好的艺术品或好的艺术理论都在于扩展边界
接着托马斯·罗斯进行发言。他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回顾了丹托理论对他创作的影响。首先罗斯认为丹托作为一个哲学家,始终在试图走出历史的迷宫,而他自己作为艺术家,也尝试用不同的媒介进行创作。这个过程中丹托的著作给了他许多创作灵感。罗斯表示有的人认为哲学是一种手段检测世界,而艺术是检测自身的手段,丹托把两者结合在一起。丹托有直接的写作方式,写作多是对话式的,写作基于其历史背景。呈现决定了我们能看到的内容。电影、视频做了很多如何再现世界的工作,这种情况下雕塑家、画家需要不断反思,来找到新的再现方式。因为艺术与其他的东西的区别就在于其不可预知的创作媒介与形式。不可预知带来的模糊性和吃惊程度对人们的认知提出了挑战,又反过来化为人们的知识,使得重新评判美学或者艺术的体现成为可能。
图3 托马斯·罗斯
三、彭锋:两种“艺术终结”后艺术的对比:观念艺术VS文人画
北京大学教授彭锋下午最后一个发言,发言题目是“终结抑或开始?——对丹托艺术种结论的一种跨文化解读”。首先彭锋从艺术终结论的实质入手,认为其实就是指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不再存在,没有什么不是艺术了,因此艺术终结。在研究丹托的过程中,彭锋发现他对青原惟信的误读。前后三次看山的区别其实不是像丹托认为的那样,而是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变化的是人的心态和境界,并用看(seeing)——看作(seeing-as)——看见(seeing-in)来做区分。艺术的终结对艺术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艺术发展自此获得自由,而从传统中国的文脉中来看,文人画的出现有相同的功效。苏轼的“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以及“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等说法表示这个时候的艺术将加在艺术上的所有宏大叙事都被去掉了,创作成了一种私人活动。丹托“艺术终结”之后的艺术与文人画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标记艺术,一个是在场艺术。 “艺术终结”之后的艺术是观念艺术,关键在于哲学解释,是一种标记艺术。而文人画的关键在于创作者的生命呈现,可以称之为在场艺术。两种艺术的区别是关于符号与在场的区别。标记艺术的创作尽可能创造、占有更新、更多的词汇。相反,在场艺术是减少符号。所以两者虽然都从艺术的宏大叙事中解放出来,但结果却是相反的。彭锋的发言简短,却在下午的讨论环节中反复被提到:中国学者比如王春辰、李军对彭锋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外国学者虽然对其中引用的古文感到疑惑,却称观点“令人惊讶”。
图4 彭锋
Q&A
1. 问:提到“艺术终结”的观点,您们真的相信吗?
Mary:其实不是。但我觉得丹托指的是非常具体的东西,而不是叙事结束了。他从20世纪出发,谈论艺术是什么,不断修正自己的答案。现代艺术成功拒绝了之前艺术的特点,而开始转向关注自身的相关问题。
2. 问:希望彭锋解释他那令人惊讶的观点,包括其中提到的一些典故。
彭:不明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两边毕竟是不同的文化。对于我来说,有长时间都不理解丹托,因为阅读其实只是字面理解,但通过更多的了解,好像就懂了多一点。这也是我们需要跟国外I交流的原因,要保持我们的知识体系跟西方有点关系。“艺术的终结”是我从丹托的文章引用出来的。解放会给予艺术更多的自由。艺术再不负技术的使命,而是艺术终于成为了艺术自己。艺术不再服从于权力话语,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理解来穿创作。反正我个人是很喜欢这样的艺术状态。而对于处于霸权中心的人来说,可能不太习惯这种改变。因为在他之外,有新的艺术话语、艺术史,艺术解释,他会感到陌生和无所适从。
3. 问:“艺术终结”的说法我很怀疑,我觉得更像是“艺术史的终结”。关于艺术品的定义,“在艺术史背景下”这个条件我感到很困惑。因为艺术之所以能发展,反而恰恰是在艺术史没有触及到的地方,您能谈谈吗?(对Mary)
Mary:我刚说的是以历史为背景的创作,我说的是艺术品创作的条件。因为我们得联系艺术史来对艺术品做出评论。
4. 问:“艺术终结”有考虑市场因素吗?
刘悦笛:有人说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坏的审美时代。这恰恰是新时代中国的艺术现状。新中国那时候是中国艺术的黄金时代,政治既有压迫,但那时候市场还没进入艺术。如今的中国艺术是面对两边的压力,一边政治依然存在,以一种相对更隐性的方式,另一方面,艺术市场的控制尘嚣直上。
5. 问:关于在场和符号如何联系?(对彭锋)
彭:我在为这个会议准备文章时,我才发现丹托对青山的话有误解。以前我都没发现。我非常想展开,但我觉得大家不见得能懂。简单的说,不是山的变化,是人的变化,人的心境变化。西方强调的是改变世界,我不同意丹托的说法,他认为艺术史归结于哲学了,但也没辙,他已经不在了。我想说的是艺术终结,反而打开了新的艺术窗口。
王春辰,我跟彭老师的理解有差别。我通过对丹托的读解发现他对中国文化不是不了解。对“历史终结”的说法,起初我们也是困惑的。如何找到中国的叙事方式,丹托恰恰是提示了我们。关于布里洛的盒子,一个是艺术一个不是艺术,丹托很敏感的察觉了,所以他想到了关于山的那几句话。由于人的主体出现,才出现了艺术品和非艺术品的区别。跟布里洛的盒子一样,如果没有人的言说机制,沃霍尔做出的盒子也就还是盒子。回到我们如今艺术家做的作品,我们时常困惑于作品。对丹托,启示恰恰是智慧式的,你说他是,他就是,你说他不是,他也就不是了。
6. 问:上帝之死到福柯的人之死,再到艺术之死,再到刚才王老师说的,什么都靠感觉,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彭:我对福柯的人之死没有研究。不过如果人之死以后得到自由,倒是跟艺术之死有相似,但是也有差别。而自由意味着责任。一个人如果能承担自由带来的所有后果,那是非常强大的。得到自由后,第一个感觉估计是畏,怕担不了责任。艺术得到自由也是。
7. 李军(向彭锋):丹托有没有误解还可以讨论,但讨论的方式可以讨论。关于禅宗,我们都是在讨论现代艺术时会提到的。这有问题吗?关于心态的改变并没有用形象呈现,我觉得其实恰好是丹托式的。请解释一下?
彭:我其实跟丹托没区别,表面没区别,其实区别还是很大的。丹托的60年代跟中国的80年代差不多。我们再来讨论丹托他引用的那段话,还是有意义的,毕竟他是个人的思想。我不愿意讨论三种看,因为太技术性了。但无可避免,为了说清楚,不得不运用于技术。其实没那么极端,极端是为了呈现问题。所以我既然这么极端,你们也没有必要把我的说法太当真。
刘悦笛:我帮彭锋老师解释一下这几种看。其实很简单。Seeing-in 是反对贡布里希的二分法,既能看见画布也能看见画面中的内容,媒介和意义同时能看到。Seeing-as是维特根斯坦画的一个人脸,你看一个东西,关于你看的方式。
8. 问:(对Mary)关于艺术品界定的条件,关于人的因素,其具体指向是什么?艺术家还是观众?他们在艺术品中的作用是什么?
Mary:解释者如何解释必须符合画布上的内容,以及空调放出的空气,以及这件作品在观众心中引发的反应。这就是我说的人的因素。
9. 问: to Mary)声称艺术终结了就可以应用于所有的理论是不是太随便了?
Mary:现代主义的画作之所以让人感到震惊,所有的艺术流派都是昙花一现。我认为丹托是认真的,没有必要怀疑他的认真。而关于艺术终结之后我们在哪里,丹托提到艺术到底是什么,艺术家永恒的任务是什么。我们需要善于应对的人类,他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能力也有信息。丹托时代发生的艺术已经不能用以前的艺术理论来解释了。关于艺术是什么,是那个时代的趋势。大家都在考虑这个问题,比如说尤利西斯的作者,他也在考虑什么是艺术,什么是文学。
刘畅/整理
何一沙/编
全晶/图
时间:2015年4月22日至23日 9:30-17:00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学术报告厅
主办:中国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布鲁德美术馆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艺术系
特别支持: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
主题研讨I
丹托艺术哲学/如何理解“艺术的终结”
时间:2015年4月22日 14:00-17:00
分场主持人:陈岸瑛(清华大学艺术史论系 系主任)
14:00 介绍分场主持人及发言人
14:05 分场主持人开场
14:10—15:00 主题发言
发言人:Mary Wiseman 纽约大学研究生院 荣退教授
Thomas Rose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艺术系 教授
彭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教授
15:00—15:15 茶歇
15:15—16:15 小组讨论:陈岸瑛,Mary Wiseman,Thomas Rose,彭锋
16:15—17:00 Q&A(主讲人与观众)
主题研讨II
丹托的艺术批评
时间:4月23日 09:00—12:00
分场主持人:李军 中央美术学院 教授
09:00 介绍分场主持人及发言人
09:05 分场主持人开场
9:10—10:00 主题发言
发言人:Ewa D. Bogusz-Boltuc 艺术批评家、哲学家,任教于波兰华沙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副研究员
王春辰 美术史博士,中央美院美术馆 副研讨员
10:00—10:15 茶歇
10:15—11:15 小组讨论:李军,Ewa D. Bogusz-Boltuc,刘悦笛,王春辰,Alex Alberro
11:15—12:00 Q&A(主讲人与观众)
主题研讨III
丹托的艺术批评
时间:4月23日 14:00—17:00
分场主持人:宋晓霞 中央美术学院 教授
14:00 介绍分场主持人及发言人
14:05 分场主持人开场
14:10—15:00 主题发言
发言人:隋建国 中央美术学院 教授
Mary Wiseman 纽约大学研究生院 荣退教授
David Brubaker 武汉纺织大学 教授
Ginger Danto 丹托之女
15:00—15:15 茶歇
15:15—16:15 小组讨论:宋晓霞,隋建国,Mary Wiseman , David Brubaker , Ginger Danto
16:15—17:00 Q&A(主讲人与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