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托的艺术批评——“阿瑟·丹托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场



时间:2015年4月23日 9:00-12:00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学术报告厅
主办:中国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布鲁德美术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艺术系

2015年4月23日,“阿瑟·丹托国际学术研讨会”已经进入会程的第二天。继前一天围绕阿瑟·丹托的主要哲学思想以及“艺术终结论”热烈讨论之后,今天的两场主题似乎在更大程度上了唤起了中国艺术家与学者的期待:“丹托的艺术批评”与“丹托艺术哲学与批评对中国艺术的意义”。这使得本次在北京召开的关于丹托的国际研讨会具有了更诚恳的姿态和更现时的意义。

上午9时,研讨会准时开始,第二场“丹托的艺术批评”主题研讨由中央美术学院李军教授主持,与会发言人包括中央美术学院王春辰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刘悦笛副研究员、西南大学文学院张冰教授以及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亚历山大·阿波罗(Alex Alberro)教授。


主题发言


艺术如何与哲学相关——王春辰



作为本场研讨会的组织者,也是丹托的艺术哲学得以被介绍到中国来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王春辰老师在这一场发言中以“艺术如何与哲学相关”为视角来讨论“艺术批评”的主题。通过分享自己与丹托艺术哲学的际遇以及逐渐深入的接受过程,他指出,我们必然需要在对西方艺术的了解前提下才能真正体悟到丹托在提出“艺术史终结”等一系列问题背后的诉求与动力。当艺术已经不得不超越其自身而需借用哲学方式来思考的时候,丹托所做的实际上是一种“为艺术定义”的工作,从而为所有包括艺术家、批评家在内的人提供了一种哲学途径和出口。

王春辰老师指出,在丹托自1984年以来每隔一两年出版的关于艺术批评的文集中,体现了他做艺术批评的努力实践。他认为,丹托提出“终结论”、“后历史”等理论后,如何实践具体的艺术批评即“艺术如何与哲学相关”就成为一个实际问题,甚至更迫切的问题。后历史情境下的“一切皆可以成为艺术”不等于艺术的无差别,不等于艺术都处在同一个评价维度上。而对丹托的艺术批评,我们应该给以充分地、积极的评价和认识,这是发现丹托意义的进一步深化。

他同时在发言中引入了对“aboutness”概念的解释,并指出这种被译为“相关性”的概念实际上正内涵着一种包容的哲学立场,因此艺术走向哲学是在更大自由上为我们提供了契机和土壤。

最后,王春辰老师强调,当我们感觉到艺术就像是一片漂浮的云而无法抓获之时,哲学则为我们找到了这样一种途径去接近它。丹托于1983到2013年的所有著作和文章,都是对1964年提出的艺术界的不断深化。他的工作也提示我们,只有进入到艺术现场,才能够超越今天所有从理论表层生发的讨论与困惑。


哲学家的批评与批评家的哲学——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悦笛先生以丹托的双重身份为切入点,提供了“作为艺术批评家的丹托”与“作为哲学家的丹托”这样一个可供对照的角度。从而引发出他所思考的“丹托的工作”在两者之间体现出的张力、悖论与得失问题。

他首先提出了丹托从分析哲学转向分析美学的三个关键环节,即分析的基本方法的自觉运用、由行动理论到知觉理论的推演以及直接借鉴为艺术史叙事理论的历史叙事理论。他认为,丹托不仅从哲学走向了批评,且在批评中体现了明显的哲学诉求。然而这种哲学诉求反射到他的艺术批评之中,则表现为“批评的哲学化”,从而进一步形成了“哲学的反多元主义”与“批评的多元主义”之间的矛盾。对此,刘悦笛先生提出了在哲学与批评的张力之间所存在的得失疑问:

伴随着所谓“艺术史的终结”,是否会带来艺术批评的多元主义?丹托的批评是否偏离了批评的基本功能特别是忽视了“评价”作为批评的首要角色?到底是为了哲学的批评还是为了批评的哲学?针对这几个问题,刘悦笛先生也提供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并借此摆出丹托对后现代主义的拒绝态度以及刘悦笛先生认为其批评角色的不完整、丹托在批评与哲学之间的平衡处理等问题上的开放性结论。

最后,他还举出了其批评被哲学化的一个例证,即丹托对晚期中国绘画与“中国艺术终结论”的观点。他认为,丹托将西方绘画体系对中国近代绘画体系的强制挤压视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终结,是从批评直接走向了哲学的结果。


从对“文学危机”的命名看中国对丹托的接受——张冰



张冰教授是这场研讨会唯一一位非艺术也非哲学背景的学者,她对于终结论超出了艺术史的范畴而被文学史甚至更为广泛的领域所接受的状况描述,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关照角度,迫使我们去思考丹托的“艺术史的终结”在中国被视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理论被接受的状况。

她在发言中涉入了一个值得反思的普遍现象,即国内各领域对丹托“终结论”观点的滥用以及这种滥用背后对丹托艺术哲学的错位理解。这就引入了丹托在中国是如何被接受的话题。

对于这个问题,张冰教授以“文学危机”在命名上对“终结”一词的借用为例做了论述。她指出,随着2001年《艺术的终结》一书被欧阳英先生译成中文,“终结”的概念就因其带有某种偏激的、危险耸听的特质而被迅速地传播并使用。它代替了所有对危机的其它命名,如尴尬、死亡、衰败等。文学史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对丹托的理论进行了错位的接受。并且使得对文学危机的焦虑情绪意外地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缓解。显然,这种缓解是建立在对“终结”问题的“全球化”共鸣之上的。

在发言的最后,她指出,实际上我们很难从真正意义上获得对丹托的正确接受,因为这种文化以及时代上的隔阂是无法躲避的,我们没有接受60年代美国艺术所发生转变时的那种紧张感,从而也不可能接受到由那种紧张感所生发出来的对“终结”的在场般的理解。

对于以上几位学者的观点,主持人李军教授分别做了简短的总结和回应。在短暂的茶歇之后,研讨会进入到更为精彩的对谈时间。


对谈环节



关键词:宗教 视觉作用

李军教授首先在现场播放了几张艺术作品图,其中包括杜尚的小便池,也包括梵蒂冈教堂(描绘圣餐仪式)的宗教壁画。通过这几幅作品图,他尝试将宗教引入到丹托对艺术哲学的思考之中,即提出这种思考与基督教里对圣餐(面包和酒变成了耶稣的血和肉)的思考是一个逻辑。他同时提出艺术不可能完全取消观看在其中的作用,丹托完全取消了眼睛的贡献必然使得他的理论存有潜在的危机。

亚历山大(Alex Alberro)教授从画廊对艺术品的贡献的角度来回应视觉在其中并不起必然的作用。画廊的组织使得一件不是艺术的东西成为艺术品,而不是视觉上的“震撼”使得它成为艺术品。他认为,另一个以看不见的“风”为作品的例子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玛丽·怀斯曼(Mary Wiseman)女士则对李军教授所引入的视觉的作用表示部分认同。她认为,魔法式的转变是没错的,但“看到”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感觉到”对于艺术来说也是必要的条件,不能做一个完全空的观念艺术作品,尽管感官上的体验不足以实现魔法式的转变。


关键词:艺术家 批评家

台下观众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在艺术走向哲学之后,艺术家保持沉默而批评家在代替其发言的问题?丹托似乎使得这种奇怪的机制变得合法。

亚历山大教授在这个问题的回应上借用了一个带有隐喻的相关性的例子,即鸟类学家对于鸟的研究。有时艺术家不需要批评家就像鸟不需要鸟类学家一样,但是鸟类学家研究鸟有他自己的用处,批评家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需要对艺术家的作品进行研究,以更好了解艺术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因此艺术批评对于理解艺术哲学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全球化

张冰教授在发言中曾提及“全球化”的概念。亚历山大教授则对此提出了更深入的思考。他指出,“国际化”有“国家”的含义在里面,而“全球化”没有,似乎国家的终结成就了全球。国家是和某种宗教或者文化、意识相联系的,我们只能假设这些东西依然能够在翻译的过程中得以保存。正如我们反对“世界文学”一样,我们呼吁大家重返当地各国的各种传统,“全球化”的引入实际上导致了国家或者是国内特征的终结。

刘悦笛先生接着指出,不仅如此,国家的终结和艺术的终结还牵涉到更为多层次的复杂的问题。我们还应该这样考虑:艺术终结是全球性的吗?是所有的国家一起同时终结还是各个国家逐个分别终结?  


关键词:策展 理论批评

亚历山大教授在前面讨论中提到过两种批评,一个是直面作品的批评,一个理论的批评。刘悦笛先生指出,阿瑟·丹托是后者。他认为,当我们从理论出发去做展览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中国很多展览都是这样,常常使用一个大词放到那里,并试图让艺术家按照策展人的观念去做。对此他提出质疑:这样的展览是一个成功展览吗?这样的理论批评不是一个危险吗?

王春辰老师认为,这是展览在策划当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且我们需要有一个题目去说明。因为我们需要借助于艺术来讨论问题,而这个题目是关于这个问题的。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得到了艺术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批评家的共同认同,他们愿意参与到以艺术为名的场域里来讨论一个展览所指向的问题。我们不去定义“它”是不是艺术,我们只关注在这个场域中,“它”可能有意义。


关键词:艺术家  自我阐述

观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艺术家在艺术哲学的时代背景下,被一种强势的力所带领,不得不去为自己的作品进行阐述。从一开始的不擅长与不自信到后来被训练地游刃有余,这是否陷入了一种机制的阴谋中?

亚历山大教授对此作出回答。他不认为这是一种阴谋,他认为这是一种教育,正如我们了解建筑的相关知识之后再去看一座建筑物所带来的不同深度上对它的认识。所以,这种自我阐述的训练是一种带领艺术家逐步深入其艺术内在的训练,是了解世界、了解人类、了解自己的一种途径。

结语:
本场研讨会最终在对于“观念艺术与生活”的讨论中告一段落。王春辰老师指出:“我是画家,不是艺术家”与“我是艺术家,不是画家”之间,实际上有一个立场上的区别。这个立场背后,仍是对观念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区分。这种区分有其漫长的历史根源,我们不能急于迫使转变。但正如阿瑟·丹托所提倡的,后历史时期多元主义下的艺术,要求我们有一种包容的姿态。而这个姿态,对于今天的艺术批评来说,是必需的。





尹冉旭/文
何一沙/编
全   晶/图

儿童公共教育活动预约表格

同意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请同意团体参观协议
提交预定

成人公共教育活动预约表

同意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请同意团体参观协议
提交预定

团体公共教育活动申请表

同意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请同意团体参观协议
提交预定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出版授权协议书

本人完全同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以下简称“CAFAM”),愿意将本人参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组织的公益性活动(包括美术馆会员活动)的涉及本人的图像、照片、文字、著作、活动成果(如参与工作坊创作的作品)提交中央美术学院用作发表、出版。中央美术学院可以以电子、网络及其它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央美术学院资料库》《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资料库》等相关资料、文献、档案机构和平台,在中央美术学院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意按相关“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活动安全免责协议书

第一条

本次活动公平公正、自愿参加与退出、风险与责任自负的原则。但活动有风险,参加者应有必要的风险意识。

第二条

参加本次活动者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遵循道德和社会公德规范,并应该具备以人为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第三条

参加本次活动人员应该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1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必须在成年人的陪同下参观。

第四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的人身安全责任自负。鼓励参加者自行购买人身安全保险。活动中一旦出现事故,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但有互相援助的义务。参加活动的成员应当积极主动的组织实施救援工作,但对事故本身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参加本次活动者的人身安全不负有民事及相关连带责任。

第五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应主动遵守美术馆活动秩序、维护美术馆场地及展示、展览、馆藏艺术作品及衍生品的安全。活动中一旦因个人原因造成美术馆场地、空间、艺术品、衍生品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破坏。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损失,应由参与活动者根据相应的法律条文、组织规定进行协商和赔偿。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第六条

参与活动者在参与活动时应当在美术馆工作人员及活动导师、教师指导下进行,并正确的使用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若参与者因个人原因在使用相应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造成个人受伤、伤害他人及造成相应工具、材料、设备或设施的故障或损坏。参与活动者应当承当相应的全部责任,并主动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肖像权许可使用协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有关规定,为明确肖像许可方(甲方)和使用方(乙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经双方友好协商,甲乙双方就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的使用达成如下一致协议:

一、 一般约定

(1)、甲方为本协议中的肖像权人,自愿将自己的肖像权许可乙方作符合本协议约定和法律规定的用途。

(2)、乙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是一所具有标志性、专业性、国际化的现代公共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时代同行,努力塑造一个开放、自由、学术的空间氛围,竭诚与各单位、企业、机构、艺术家和观众进行良好互动。以学院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积极策划国际、国内多视角、多领域的展览、论坛及公共教育活动,为美院师生、中外艺术家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作为一家公益性单位,其开展的公共教育活动以学术性和公益性为主。

(3)、乙方为甲方拍摄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所有公教活动。

二、拍摄内容、使用形式、使用地域范围

(1)、拍摄内容 乙方拍摄的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内容包括: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②中央美术学院校园内○3由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策划或执行的一切活动。

(2)、使用形式 用于中央美术学院图书出版、销售附带光盘及宣传资料。

(3)、使用地域范围

适用地域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

使用肖像的媒介限于不损害甲方肖像权的任何媒介(如杂志、网络等)。

三、肖像权使用期限

永久使用。

四、许可使用费用

带有甲方肖像作品的拍摄费用由乙方承担。

乙方于拍摄完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无需支付甲方任何费用。

附则

(1)、本协议未尽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后可作为本协议的补充协议,并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2)、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勾选之日起生效。

(3)、本协议包括纸质档和电子档,纸质档—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活动参与者意味着接受并承担本协议的全部义务,未同意者意味着放弃参加此次活动的权利。凡参加这次活动前,必须事先与自己的家属沟通,取得家属同意,同时知晓并同意本免责声明。参加者签名/勾选后,视作其家属也已知晓并同意。

我已认真阅读上述条款,并且同意。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出版授权协议书

本人完全同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以下简称“CAFAM”),愿意将本人参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组织的公益性活动(包括美术馆会员活动)的涉及本人的图像、照片、文字、著作、活动成果(如参与工作坊创作的作品)提交中央美术学院用作发表、出版。中央美术学院可以以电子、网络及其它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央美术学院资料库》《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资料库》等相关资料、文献、档案机构和平台,在中央美术学院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意按相关“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活动安全免责协议书

第一条

本次活动公平公正、自愿参加与退出、风险与责任自负的原则。但活动有风险,参加者应有必要的风险意识。

第二条

参加本次活动者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遵循道德和社会公德规范,并应该具备以人为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第三条

参加本次活动人员应该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1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必须在成年人的陪同下参观。

第四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的人身安全责任自负。鼓励参加者自行购买人身安全保险。活动中一旦出现事故,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但有互相援助的义务。参加活动的成员应当积极主动的组织实施救援工作,但对事故本身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参加本次活动者的人身安全不负有民事及相关连带责任。

第五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应主动遵守美术馆活动秩序、维护美术馆场地及展示、展览、馆藏艺术作品及衍生品的安全。活动中一旦因个人原因造成美术馆场地、空间、艺术品、衍生品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破坏。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损失,应由参与活动者根据相应的法律条文、组织规定进行协商和赔偿。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第六条

参与活动者在参与活动时应当在美术馆工作人员及活动导师、教师指导下进行,并正确的使用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若参与者因个人原因在使用相应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造成个人受伤、伤害他人及造成相应工具、材料、设备或设施的故障或损坏。参与活动者应当承当相应的全部责任,并主动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肖像权许可使用协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有关规定,为明确肖像许可方(甲方)和使用方(乙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经双方友好协商,甲乙双方就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的使用达成如下一致协议:

一、 一般约定

(1)、甲方为本协议中的肖像权人,自愿将自己的肖像权许可乙方作符合本协议约定和法律规定的用途。

(2)、乙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是一所具有标志性、专业性、国际化的现代公共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时代同行,努力塑造一个开放、自由、学术的空间氛围,竭诚与各单位、企业、机构、艺术家和观众进行良好互动。以学院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积极策划国际、国内多视角、多领域的展览、论坛及公共教育活动,为美院师生、中外艺术家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作为一家公益性单位,其开展的公共教育活动以学术性和公益性为主。

(3)、乙方为甲方拍摄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所有公教活动。

二、拍摄内容、使用形式、使用地域范围

(1)、拍摄内容 乙方拍摄的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内容包括: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②中央美术学院校园内○3由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策划或执行的一切活动。

(2)、使用形式 用于中央美术学院图书出版、销售附带光盘及宣传资料。

(3)、使用地域范围

适用地域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

使用肖像的媒介限于不损害甲方肖像权的任何媒介(如杂志、网络等)。

三、肖像权使用期限

永久使用。

四、许可使用费用

带有甲方肖像作品的拍摄费用由乙方承担。

乙方于拍摄完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无需支付甲方任何费用。

附则

(1)、本协议未尽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后可作为本协议的补充协议,并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2)、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勾选之日起生效。

(3)、本协议包括纸质档和电子档,纸质档—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活动参与者意味着接受并承担本协议的全部义务,未同意者意味着放弃参加此次活动的权利。凡参加这次活动前,必须事先与自己的家属沟通,取得家属同意,同时知晓并同意本免责声明。参加者签名/勾选后,视作其家属也已知晓并同意。

我已认真阅读上述条款,并且同意。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出版授权协议书

本人完全同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以下简称“CAFAM”),愿意将本人参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组织的公益性活动(包括美术馆会员活动)的涉及本人的图像、照片、文字、著作、活动成果(如参与工作坊创作的作品)提交中央美术学院用作发表、出版。中央美术学院可以以电子、网络及其它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央美术学院资料库》《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资料库》等相关资料、文献、档案机构和平台,在中央美术学院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意按相关“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活动安全免责协议书

第一条

本次活动公平公正、自愿参加与退出、风险与责任自负的原则。但活动有风险,参加者应有必要的风险意识。

第二条

参加本次活动者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遵循道德和社会公德规范,并应该具备以人为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第三条

参加本次活动人员应该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1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必须在成年人的陪同下参观。

第四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的人身安全责任自负。鼓励参加者自行购买人身安全保险。活动中一旦出现事故,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但有互相援助的义务。参加活动的成员应当积极主动的组织实施救援工作,但对事故本身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参加本次活动者的人身安全不负有民事及相关连带责任。

第五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应主动遵守美术馆活动秩序、维护美术馆场地及展示、展览、馆藏艺术作品及衍生品的安全。活动中一旦因个人原因造成美术馆场地、空间、艺术品、衍生品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破坏。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损失,应由参与活动者根据相应的法律条文、组织规定进行协商和赔偿。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第六条

参与活动者在参与活动时应当在美术馆工作人员及活动导师、教师指导下进行,并正确的使用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若参与者因个人原因在使用相应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造成个人受伤、伤害他人及造成相应工具、材料、设备或设施的故障或损坏。参与活动者应当承当相应的全部责任,并主动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肖像权许可使用协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有关规定,为明确肖像许可方(甲方)和使用方(乙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经双方友好协商,甲乙双方就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的使用达成如下一致协议:

一、 一般约定

(1)、甲方为本协议中的肖像权人,自愿将自己的肖像权许可乙方作符合本协议约定和法律规定的用途。

(2)、乙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是一所具有标志性、专业性、国际化的现代公共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时代同行,努力塑造一个开放、自由、学术的空间氛围,竭诚与各单位、企业、机构、艺术家和观众进行良好互动。以学院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积极策划国际、国内多视角、多领域的展览、论坛及公共教育活动,为美院师生、中外艺术家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作为一家公益性单位,其开展的公共教育活动以学术性和公益性为主。

(3)、乙方为甲方拍摄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所有公教活动。

二、拍摄内容、使用形式、使用地域范围

(1)、拍摄内容 乙方拍摄的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内容包括: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②中央美术学院校园内○3由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策划或执行的一切活动。

(2)、使用形式 用于中央美术学院图书出版、销售附带光盘及宣传资料。

(3)、使用地域范围

适用地域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

使用肖像的媒介限于不损害甲方肖像权的任何媒介(如杂志、网络等)。

三、肖像权使用期限

永久使用。

四、许可使用费用

带有甲方肖像作品的拍摄费用由乙方承担。

乙方于拍摄完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无需支付甲方任何费用。

附则

(1)、本协议未尽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后可作为本协议的补充协议,并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2)、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勾选之日起生效。

(3)、本协议包括纸质档和电子档,纸质档—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活动参与者意味着接受并承担本协议的全部义务,未同意者意味着放弃参加此次活动的权利。凡参加这次活动前,必须事先与自己的家属沟通,取得家属同意,同时知晓并同意本免责声明。参加者签名/勾选后,视作其家属也已知晓并同意。

我已认真阅读上述条款,并且同意。

讲座活动预约表

姓名:
性别
联系电话:
有效证件类型: 身份证
证件号码:
电子邮箱:

温馨提示

尊敬的观众您好!感谢你参与我们的公教活动,期待您的到来!如因故不能准时参加活动,请发送短信至13261936837(梁老师)取消预约。如连续爽约三次以上,将影响您在我平台快速预约的征信,敬请理解!
快捷登录帐号密码登录
  • 手机号码
    手机号码将作为您的登录账号
  • 验证码
  • 账号
     
  • 密码
可使用雅昌艺术网会员账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