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传承经典·继往开来
——新时代中国画教学的责任与使命
上个世纪初以来,传统中国画教学模式的发展与探索一直都是国内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研究的重点。时至今日,这套以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教学方法为基础的中国画教学体系依然充满活力,在新时代文化艺术事业的建设中承担起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并持续探寻中国画教学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
传承经典是中国画专业化、学院化教学的历史责任。中国画的发展创新,离不开对传统经典作品的传承。在20世纪50年代,叶浅予先生曾指出一个科学的教学模式应包含“由临摹到写生”、“由基本练习到创作”的序列性环节。1959年,在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与郭味蕖等先生的共同努力下,明确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在方法上将临摹、写生与创作有机结合,从原则上使传统、生活与创作相统一。在该模式下,临摹被赋予了古为今用的价值观,从而使传统中国画在时代精神思潮中获得新的诠释、传承与发展。
继往开来是中国画教学体系更新优化的时代使命。中国画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底色的同时,探索新的艺术语言与视觉形式,是中国画学科教学体系发展的重要问题。临摹教学不仅是挖掘耕耘的过程,更是一种植根于传统而服务于创作的文脉源泉。在全球化视野的文化语境下,不仅要积极探寻中国画发展的新路径,同时也鼓励与促进中国画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探讨与理论研究,在保持中国画学科专业性与纯正性的同时,建设更具开放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艺术创作生态。
学院历届教师对历代经典绘画临摹教程的教学探索与系统建构,塑造了百年中国画学科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树立了学科建设发展和教学路径设计的基本理念。“传移模写: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临摹教学作品展”所展示的央美老一辈艺术工作者与在校师生的临摹作品、课徒示范及临创转化创作,呈现出较为系统完备的教学规划和学科建制,展示了近百年来中国画学科上绍古法、下启新制的责任担当和文化使命。展览作品通过对经典、遗产、精研、变化四大版块的生动展示,激活传统绘画程式语言在当下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对探索当前中国画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话语体系建构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在百年传承下依然保持着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与代代相传的学院学脉密不可分。希望学院在宏大的时代课题中,完善“专精”与“广博”相结合的育人格局,坚守新时代新艺术的责任与使命,不忘初心,勇猛精进,以山川浑厚之笔墨,写草木华滋之篇章,迈向“为中国画”的崇高艺术之旅的新征程。
林 茂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 ◆ ◆
思古之情,求新之念
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Edward Shils)在《论传统》一书谈到传统的意义,说:“它使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某种连续性与目的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和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给人类生存带来秩序和意义。”近百年来,中国画的发展一直是在挤压中生存。在当下文化多样化的世界里,当我们讨论中国画乃至宏观把握中国整体艺术的问题时,不仅面对“新”与“旧”的问题,还有如何通过其内部结构的研究、挖掘与再认识,将它的自律性和外部拓展两个方面进行有效统一。
作为六法之一的“传移模写”,不仅是学院教学中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课程开始阶段,更是艺术家在艺术里学习认知的终身功课,是程式、造化、心源不断流变的动态过程。王铎在他的晚年,还坚持“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五十年矻矻不辍,深耕传统,何以如此?我想大概是通过临摹不断地体悟品格趣味之精微,时时警觉风格化中的习气。可见临摹除了流布递传、摹写技巧之外,还是精神内化的津梁。
在今天的全球化语境之中,多元文化和艺术形式相互交融与碰撞,更要深入自身传统语言的研究与把握,才能在文化多样性中保持独特性和识别度,因此中国画的语言方式、笔墨理法的研究、基础性的训练尤为重要。此次展览从北平艺专一直到当下央美的临摹教学,以“经典”、“遗产”、“精研”、“变化”四个板块对中央美院百年中国画作一次梳理,讨论当今传移模写的重要性和对未来的启示。展览的每一个板块都呈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对经典的认知和阐释,见证不同时代摄取古法的细微差异。
代与代之间的艺术存在传承,也存在竞争,代与代之间的风尚摇摆,往复循环,这是风格史中常例。这种有趣的学术风景常见于绘画史和音乐史中,就像北宋末年的李公麟、王诜、米芾、徽宗等人奉行带有道统的复古思潮;元初钱选和赵孟頫不满于南宋流行的刻露画风,转而追步唐宋古意;董其昌批评盛极一时的吴门画派“甜俗”,对高古之境的“心想而推之”;黄宾虹试图以唐宋之法臻于浑厚华滋,都藉由历史的审美意识拮抗流行风尚,建立起新的范式。在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对经典的回望,它使我们得以与时代保持张力,坚守自身对时代的凝视,在全球化多元文化语境中将中国画推向更为宽广的未来,展现中国画在当代世界的独特价值。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展览,挖掘传统典范中的新知识与新启发,探究中国画理法的当代重构。中国画环环相扣的笔墨程式,不是僵硬的程式化,而是可以“以应无穷”的通变之道。《文心雕龙》云:“变则其久,通则不乏。望今制奇,参古定法。”这是中国画生生不息的源泉。
丘 挺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
2025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