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道——王秉复艺术求索六十载
前言
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创作与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史上,涌现了诸多具有创造性与影响力的名家,而其中能够形成独特方法、总结艺术规律,并将之切实渗透、灌输到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思考者与践行者,却为数不多。艺术家、美术教育家王秉复先生,就是其中独具个性、弥足珍贵的一位。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老毕业生,王秉复先生曾长期致力于美术中等人才的培养,并在创作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直指美术创作本质的经验与方法。他一生不慕名利,经历曲折,尤在中国绘画传统的研究、教学和创作领域有着独到见解和精深成就。受历史境遇影响,他艺路坎坷,历尽艰辛,却于美院五年期间,得到诸位名师亲炙,受到广博、深入的艺术滋养,蒙养出独到的艺术信念。
在中国画创研历程中,王秉复先生出自传统正脉,早年研习明末画家陈老莲和晚清画家任渭长的人物画,曾亲赴敦煌莫高窟、山西永乐宫临摹古代壁画,中年以后探研齐白石人物画,还曾多次登临黄山、雁荡、青城、峨嵋等名山大川,多有纪游之作。他在宋元已降的文人画传统基础上力追秦汉,注重对于民间壁画和考古新资料的利用,研究历史中积淀下来的造型方法和艺术规律。其创作多取材于中国古典诗词、文章典故与戏曲人物,强调以中国的传统方式去解悟传统,从本体层面接续中国传统绘画文脉,理解中国传统造型方式的神髓,并致力于将传统造型观念与手法活态化、致用化。
在王秉复先生看来,艺术创作即生活本身。他十分注重“知行合一”,坚持每日临池习书,摹写历代名家手迹,常年速写本不离手,将古迹、博物馆中珍贵的造型素材和资料记录下来,累计下来的速写本已高度等身。这种心手相应地体悟传统的方式,使他的艺术实践得以在中西、古今之间融会贯通,圆融无碍。
在艺术创作中,王秉复化古为新,借古抒怀,好读史,喜画历史故事。其创作于1984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全套367幅,每一幅都认真推敲,构思精妙。他严谨地考证故事发生时代的造型方法和时代面貌,运用古人的绘画手法画古代故事,但又充溢着现代人的生动解读。从其酣畅自如的笔墨运用、生动高古的人物造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遥远的造型传统在他的画笔下复活,并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近期,他慷慨地将其代表作《世说新语》全套捐赠母校,相信这些作品定会在美院的教学中产生影响,成为学院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在教学实践中,他将自己多年对于传统绘画的思考和体悟总结成讲义,进而编成教材《骨法发微》,对于笔墨进行系统、切实的解读。他强调“知行合一,教学相长”,持守中国传统笔墨的“骨法”。因其对中国绘画传统的贯通研究,晚年又受邀回到美院,在造型学院基础部和雕塑系第六工作室教授书法和白描,对于美院造型专业学生的中国传统学习及其当下转化,做出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正如王秉复先生的自号“常道”所寓涵的,他用一生的艺术践行探索中国绘画的“常道”,试图接续中国传统造型体系,探索延续传统艺术语汇及其方法论。一方面,此次展览以王秉复先生六十余载艺术探索不平常的探索道路为经纬,展现其从传统出发,运用新资源、新材料重新阐释传统的独特创作之道;另一方面,展览所呈现出的艺术探索与教学方法,有力地延展了我们对于传统与当代之间关系的认识,对于我们进一步思考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下中国艺术传统的延续与拓展,具有可贵的现实意义。
以中国方法,画中国故事,以中国味道,呈当代精神。作为中国最高美术学府,中央美术学院已经走过了筚路蓝缕的百年历程,而培养未来的艺术人才,探寻艺术的规律与奥秘,更是百年美院的历史使命。王秉复先生艺术创作与教学历程中独特的“中国方法”与“中国经验”,及对于其创作风格的展示与研究,正是美术学院面向莘莘学子、面向社会大众传播美育的重要契机。此“常道”者,“非常道”也。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王少军
非常道——王秉复艺术求索六十载
前言
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创作与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史上,涌现了诸多具有创造性与影响力的名家,而其中能够形成独特方法、总结艺术规律,并将之切实渗透、灌输到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思考者与践行者,却为数不多。艺术家、美术教育家王秉复先生,就是其中独具个性、弥足珍贵的一位。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老毕业生,王秉复先生曾长期致力于美术中等人才的培养,并在创作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直指美术创作本质的经验与方法。他一生不慕名利,经历曲折,尤在中国绘画传统的研究、教学和创作领域有着独到见解和精深成就。受历史境遇影响,他艺路坎坷,历尽艰辛,却于美院五年期间,得到诸位名师亲炙,受到广博、深入的艺术滋养,蒙养出独到的艺术信念。
在中国画创研历程中,王秉复先生出自传统正脉,早年研习明末画家陈老莲和晚清画家任渭长的人物画,曾亲赴敦煌莫高窟、山西永乐宫临摹古代壁画,中年以后探研齐白石人物画,还曾多次登临黄山、雁荡、青城、峨嵋等名山大川,多有纪游之作。他在宋元已降的文人画传统基础上力追秦汉,注重对于民间壁画和考古新资料的利用,研究历史中积淀下来的造型方法和艺术规律。其创作多取材于中国古典诗词、文章典故与戏曲人物,强调以中国的传统方式去解悟传统,从本体层面接续中国传统绘画文脉,理解中国传统造型方式的神髓,并致力于将传统造型观念与手法活态化、致用化。
在王秉复先生看来,艺术创作即生活本身。他十分注重“知行合一”,坚持每日临池习书,摹写历代名家手迹,常年速写本不离手,将古迹、博物馆中珍贵的造型素材和资料记录下来,累计下来的速写本已高度等身。这种心手相应地体悟传统的方式,使他的艺术实践得以在中西、古今之间融会贯通,圆融无碍。
在艺术创作中,王秉复化古为新,借古抒怀,好读史,喜画历史故事。其创作于1984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全套367幅,每一幅都认真推敲,构思精妙。他严谨地考证故事发生时代的造型方法和时代面貌,运用古人的绘画手法画古代故事,但又充溢着现代人的生动解读。从其酣畅自如的笔墨运用、生动高古的人物造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遥远的造型传统在他的画笔下复活,并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近期,他慷慨地将其代表作《世说新语》全套捐赠母校,相信这些作品定会在美院的教学中产生影响,成为学院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在教学实践中,他将自己多年对于传统绘画的思考和体悟总结成讲义,进而编成教材《骨法发微》,对于笔墨进行系统、切实的解读。他强调“知行合一,教学相长”,持守中国传统笔墨的“骨法”。因其对中国绘画传统的贯通研究,晚年又受邀回到美院,在造型学院基础部和雕塑系第六工作室教授书法和白描,对于美院造型专业学生的中国传统学习及其当下转化,做出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正如王秉复先生的自号“常道”所寓涵的,他用一生的艺术践行探索中国绘画的“常道”,试图接续中国传统造型体系,探索延续传统艺术语汇及其方法论。一方面,此次展览以王秉复先生六十余载艺术探索不平常的探索道路为经纬,展现其从传统出发,运用新资源、新材料重新阐释传统的独特创作之道;另一方面,展览所呈现出的艺术探索与教学方法,有力地延展了我们对于传统与当代之间关系的认识,对于我们进一步思考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下中国艺术传统的延续与拓展,具有可贵的现实意义。
以中国方法,画中国故事,以中国味道,呈当代精神。作为中国最高美术学府,中央美术学院已经走过了筚路蓝缕的百年历程,而培养未来的艺术人才,探寻艺术的规律与奥秘,更是百年美院的历史使命。王秉复先生艺术创作与教学历程中独特的“中国方法”与“中国经验”,及对于其创作风格的展示与研究,正是美术学院面向莘莘学子、面向社会大众传播美育的重要契机。此“常道”者,“非常道”也。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王少军
20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