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一:美育启蒙——“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美育”概念的提出是在救国图存的大背景之下,是对于国民思想的启蒙。其核心是对中国艺术各个环节的全面改造,从文学到美术、从音乐到书法,从戏剧到摄影,先贤们所展开的不但是一种形式的创新,更是通过形式的创新再探索人的精神的更新。而这种更新从不同的角度指向了“国民”的概念。是一种新的美,更是一种新的教育,而新的教育产生出来的,是新的国民和崭新的国家。蔡元培所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则是早期美育思想启蒙的重要观点。
板块二:整理国故——重新发现传统之美
1919年12月,胡适在《新青年》第7卷第1号发表《新思潮的意义》,醒目地提出号召:“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整理国故,就是用新的思想和方法重新研究、理解和审定历史上的学术、思想和文化,用历史的眼光扩大国学研究的范围,用系统的整理来部署国学研究的资料,用比较的研究来帮助国学材料的整理和解释。在“整理国故”的理念倡导下,众多学者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探索,包括对中国历史、神话与民间文学、书法篆刻、美术史等领域的整理等,让传统文化绽放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强大生命力。
板块三:艺术社会化——发动群众的艺术
在探索美育道路的过程中,“五四”以来的先贤们无不把关注底层、关注大众作为自己的基本取向,并重新发现了民间的力量。通过他们的工作,历史上一度互相割裂的传统文人艺术与民间艺术重新融合起来。通过发动群众参与的艺术,促进艺术的普及与影响,有效的促进了大众美育工作的开展。
板块四:美育的普及——表现大时代的艺术
艺术作品表现社会生活,讴歌时代,是20世纪以来众多艺术家的实践,也是促成美育普及的重要一环。紧密联系现实的美术创作表现出不同的时代新风 , 又联结着中国传统美学精神。正是在这些表现时代的优秀作品中,社会大众在欣赏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获得审美的提升。这些作品伴随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板块五:继承与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变化”是20世纪中国历史大格局的关键词,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倡导中国美育的一个重要方向,如何在变化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国艺术界思考的大课题。如何处理传统与创新,如何处理本土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20世纪的无数艺术家在发展传统文化中不断探索,提出自己的创见。
板块六:走出去与引进来——吸收外来文明
20世纪中国美育的发展,离不开对于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吸收、学习和传播。20世纪中国掀起大规模学习西方艺术的热潮,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不同方式有效促进了对于世界文化的学习。一方面,有大批学生赴外留学。这些留学生成为吸收外来文明并促进国内发展的主力,他们归国后大多在教育或创作一线,将丰富的世界文化传播到中国,对中国艺术和美育的发展影响深远。另一方面,一些外国专家被邀请来华访问并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有效的促进了国内专业的发展,为中国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
板块七:日常中的美——服务社会生活中的美育
现代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艺术因素。融入生活的美的有效传播,是提高人们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的重要方式。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国最早设有图案专业的学校之一,注重美在社会生活中的传播成为百年来师生的共识。通过国家形象设计,城市空间营造,出版教材、绘制连环画、邮票、标识等相关项目,一代代艺术家持续进行社会美育,将美带入社会的每个角落。
2023-09-06
2023-09-09
2023-09-12
2023-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