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亲人与烈士——生发自内心的纪念碑意象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6岁的闻立鹏随父母踏上了南迁之路,曾辗转逃到湖北老家,之后继续南迁,最终到达昆明。在昆明多次躲避轰炸的经历,成为他幼年抹不去的记忆。少年时期,闻立鹏受父亲影响爱好美术、民主意识萌发。1945年之后,少年闻立鹏先后亲身经历了“一二一惨案”“李闻惨案”“五二〇惨案”等重大民主事件,身边的同学、亲人成为了烈士。闻立鹏幼小的心灵受到重创的同时,“烈士”一词被深深地刻在了心里,并逐渐成为一种亲切的崇高形象。
二、从《血债》到《国际歌》——为英雄绘一幅纪念碑
油画《国际歌》是闻立鹏1963年油画研究生班的毕业创作。这幅作品最初名为《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酝酿了近7年的时间,实现了闻立鹏多年的创作心愿。
这件作品的构思最早可以追溯到1957年准备完成的本科毕业创作《闻一多》(未成型)以及学长罗广斌所写的《红岩》,中间经历了中国革命博物馆历史画创作中国画《血债》的大胆尝试,之后在油画研究生班老师罗工柳的鼓励下,闻立鹏内心那些已经积聚多年,对于英雄的崇敬之情迸发了出来,他在思考英雄崇高之美与油画形式、笔墨语言之间的意象联系中,投入了巨大的工作量,不断的推敲,不断的凝炼,形成了这幅似群山、似巨碑一样的油画烈士群像,使观者为之一振,深深地为烈士的气概所打动。
也正是在这幅作品的实践中,闻立鹏逐渐的摸索出之后影响自己一生的创作方法——动情、凝意、炼形,纪念碑的意象也从此确立,不断地出现在闻立鹏之后的创作之中。
三、山河品格——对纪念碑崇高感的追寻
闻立鹏的绘画中无法忽视的是自油画《国际歌》开始的英雄气概。他注重探索绘画语言中的象征意味,追求至美,取意高远,红烛、烈火、山、石、树、血、云、风等都是人的精神品格展现,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白色都是深沉情感的代言,隐含在绘画中崇高的英雄气概贯穿于他的艺术历程。“青山与忠骨联系在一起,总有一种融自然美与人格美为一体的豪壮悲烈的感受,总是使我在感情得到净化与升华的同时,情不自禁的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也许是延续了父亲诗人的气质,他在绘画中与自然对话,“常在无言的岩石中体会到有情的人生,体验到永恒不屈的生命意识,感受到一种搏击人生的精神升华。”
一树、一石、一草、一木都仿佛是一个大写的人,形成一个个自然的纪念碑。
闻立鹏
1931年10月出生于湖北浠水
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
1978年至1983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
1983年至1991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
1993年起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顾问、研究员。曾任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
2023-10-24
202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