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访谈】与观众的face to face
——艺术学子在CAFAM
12月21日上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正在进行“放飞梦想”的美术教育活动。正当我馆公共教育部工作人员为可爱的孩子们进行展览讲解时,细心的馆员发现,在孩子们的后面站着一组大学生模样的观众,他们一路跟随,和孩子们一起认真倾听导览人员的讲解。从二楼的“发现:百年江丰文献展”到三楼的“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年度提名-2011王玉平”,再上四楼参观了解专为修复师们策划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品修复展”,最后回到一楼的“第5届‘为坐而设计’大奖赛作品展暨‘50把椅子’国际著名设计师作品邀请展”,这样一组细心认真的参观人群,同孩子们一起享受着这一次艺术熏陶之旅。
活动之后,我馆的工作人员上前了解到,原来这组参观的观众是来自于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的师生们,他们一行十余人,从吉林省吉林市远道而来,专赴位于首都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参观交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是他们这次交流的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
结合50椅子的展览,我部门即刻启动了“【微访谈】与观众的face to face”的活动,呈现了与兄弟院校面对面的交流。
【微访谈】face to face
——任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负责人)
闫伟(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老师):
“我们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兄弟院校,一直很关注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第九工作室主办的‘为坐而设计’大奖赛,我们的环艺系还曾针对第三届‘为坐而设计’大奖赛设立相应课程,我认为这个比赛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坐’这个行为的全新定义和思考。”
关于今年的第五届“为坐而设计”大奖赛的参赛作品,闫老师表示赞赏,可惜的是,她和学生们没有及时获得比赛信息,所以错过了今年的“为坐而设计”大奖赛。
在交流过程中,闫老师还指出:“‘为坐而设计’是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刺激,是对学生设计素养的提高。看着这些作品,我可以感受到这些年轻设计师们充满了创意和对生活的感悟。但是,可能是由于比赛时间有限且要求实物参赛,所以有些椅子的人机工程结构还有待深入,个别椅子还未满足舒适的基本功能。这也提醒了我,作为一位设计教育工作者,学生们对于人机工程知识的匮乏,是值得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反观和思考的。令人欣喜的是,二楼的‘50把椅子邀请展’,可以让我们领略国际设计师的风采,让我们看到已走进社会的设计师们的成熟,不论是造型、材料还是工程结构,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微访谈】face to face
——呼晓旭(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工作人员)
李思维(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环艺系大三学生):
“我很喜欢54号作品《摇》,它很好的运用了瓦楞纸这种常规生活材料,废物利用,体现了环保的理念,同时作为座椅,它真的很舒适,我已经坐上去体验过了。我很喜欢这种展览方式,不是像以前那样用安全隔离带把观众拦在作品以外,我们只能‘看’作品,而这个展览可以允许我们亲身‘坐’上去体验作品,发挥‘坐’的本质。”
【微访谈】face to face
——张蓝天(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工作人员)
车晓霏(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环艺系大三学生:
“我对112号作品《坐与动》印象很深,它让我想起了以前编幸运手绳,我很喜欢这种能够唤起儿时记忆的手工作品,更具情感冲击力。”
“真是创意无限啊!坐与其他行为,主题很棒,促使我们去思考生活中各个角落里对坐的需求,刺激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和感悟。原来‘坐’还可以这样!”
整个访谈过程很愉快,交流很流畅,大家从设计师的视角出发,聚焦于该设计展中展出的数百把新奇的椅子,探讨了当下学院式的艺术教育与设计教育,交流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对外进行公众艺术教育的窗口与平台应体现出来的艺术亲民姿态。同时,兄弟院校还表达了他们对于这种设计比赛的期许及参加热情。
“第5届‘为坐而设计’大奖赛作品展暨‘50把椅子’国际著名设计师作品邀请展”是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第九工作室策划,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的,是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设计大赛,比赛要求全部以实物参加,从“坐”的行为引发艺术设计思考。整个展览活动开启的不仅仅是我馆公教部的“【微访谈】与观众的face to face”专题,还提醒我们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反思,同时为我们提供了与兄弟院校的联络契机,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张蓝天/文
呼晓旭 张蓝天/图
2018-02-05
2012-09-27
201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