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4年8月28日,14:30 - 16:40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一层展厅
主讲人:邬建安老师
邬建安老师此次主讲的课程是“视觉方式”。他首先向观众提出问题:“什么是我们不可见的?”,接着抓住关键词“观看”,逐一呈现人的肉眼在尺度、速度、角度、亮度、距离、屏障方面天生的种种局限:比如人的眼睛无法看到千里之外、无法看清子弹的飞行状态、无法突破屏障、也不能在黑暗中观看等等。考察人类发展的历史,自身局限激发出突破的欲望。在西方世界,与视觉有关的发明和创新一直在涌现。显微镜、望远镜、球幕摄影、红外线和X光透视等等科研成果实现了一次次突破。
在突破尺度的限制方面,17世纪,与牛顿同时代的罗布特·虎克发明了显微镜。尽管虎克由于受到打压保留下来的个人肖像很少,但他的研究成果展现出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微观世界。通过显微镜捕捉到的苍蝇头部显示了包含很多小眼睛的复眼结构。局限被突破的同时,未知的领域随之拓展。至今在物理学中依然存在着这样的未解之谜:到底什么才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最小)元素?
在突破距离的限制方面,有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邬建安老师展示出通过望远镜拍摄的月球图像:面对地球的一面及其背面。在地球上,人们始终只能看到月亮的一个面。借助技术的帮助,今天我们得以观看到月球的另外一面。对比两张照片仍有难以解释之处,那就是,面对地球的月球面显得更加凸凹不平。如果按照月球为地球抵挡住部分陨石袭击的因素推理,月球背向地球的表面应该更加光滑,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构成了另一个未解之谜。
随着360度环形全景摄影的出现,人眼视觉在角度方面的局限也有所突破。邬老师展示塞尚的作品,向观众提问为何塞尚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他指出,艺术家应当学习并深入了解艺术史。载入艺术史的艺术家都是后来的艺术家学习的榜样、也是与之较劲的对象。塞尚之所以重要在于他开启了一个思考的角度,对焦点透视的真实性提出了挑战。焦点透视假定存在一个静止不变的时空。塞尚的绘画表现出对绝对静止的怀疑,在作品中综合了不同的观看角度。
在征服黑暗方面不仅出现了爱迪生发明的电灯,还有红外热成像仪。邬老师展示了通过热成像仪获得的人类接吻时的图像,在大面积粉红区域中只有嘴唇和耳朵部位呈现出白色,白色表示的是温度最高的区域。常见的人类行为通过机器之眼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伦琴射线则帮助人们克服肉眼观看在屏障方面的局限。邬建安老师向观众展示伦琴夫人的手部透视图,称其可能是人类第一次获得活体骨骼的图像。
在突破速度的局限方面,邬老师展示迈布里奇发明的早期摄影装置,捕捉到赛马奔跑的每个动作;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利用频闪拍摄获得子弹击穿苹果的刹那;还有流体力学中的经典图片:牛奶滴在桌面上溅起如皇冠一般的美妙瞬间;以及高尔夫球运动员击球瞬间的动作路线等等。
现代艺术对速度的表现上则出现了未来主义艺术家巴拉的作品《链条一条狗的动态》,如实表现出看不清的状况;而德拉柯罗瓦对运动的表现并不真实,包含幻想和臆造;马远的《水图》将水的万种变化归结为程式和符号;波丘尼用雕塑尝试表达抽象的概念——运动;美国的汤姆·弗里德曼(Tom Friedman)用牙签表现爆炸;电影利用了人的眼睛对速度的不敏感,事实上是由一帧帧间断的图片联结而成。邬老师接着提出的小结性问题:人是否可以在二维世界中实现真正的运动?
从局限到各个击破,讲授的话题随之转移到最后一个部分:判断作品的类型是属于造型还是再现观看?邬建安老师将古埃及艺术、亚述文明的猎狮图等归为造型、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归为再现观看,指出在描绘《蒙娜丽莎》时,达·芬奇运用了烟熏法,在人像的描绘上没有运用明显的线条,试图恢复视觉本身的状态。杨·凡·艾克和丢勒等穷尽细节的描绘也被归为再现观看。卡拉瓦乔的作品中出现了不完美的叶子、生了病虫害的苹果归为对现实的高度还原。而在中国艺术中,黄荃的《写生珍禽图》被归入对现实的再现,山水画则被划入对境界的造型。画家弗洛伊德晚期作品的过人之处在于用大笔抠出细节,属于再现观看。另外,邬老师将喻红所绘《大卫像》与版画系学生的素描作业对比,前者属于造型而后者真实表现出石膏像本身的裂纹等细节被归为对观看的再现。
从“观看”这一关键词入手,邬建安老师从肉眼观看的局限出发逐一展现科学研究在突破各种视觉局限方面取得的成果与观看的拓展,并结合古今中外的艺术品探索由视觉方式的差异导致的艺术作品的不同归属。
胡晓岚/文
2018-02-05
2011-12-21
201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