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4年8月29日下午14:30-16:30
地点: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一层大厅
主讲人:孙磊老师
孙磊老师的讲座论述了时间造型和空间造型两种造型方式。从对“造型”一词的不同理解切入,他指出大多数人对“造型”的理解存在一定误区,而这门课就是要让学生用一种更开放的态度、更广泛的视野,用更多样的思维方式、视觉方式和语言方式,在头脑中来认识、了解并且实践建构一个形。”造型原本”这门课的目的就是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进行不同的造型训练,探讨和训练如何将思维方式、视觉方式和语言方式这三种方式统一到造型过程之中。
那么应如何统一?孙磊老师认为这与我们学画之初的惯性和教我们的方式即焦点透视法有关。徐悲鸿从俄罗斯引进的传承于欧洲的美术教育,特别是焦点透视的、写实的方法,影响了中国近一百年的艺术,这一现象仅仅在近几年有所松动。而所谓“焦点透视”是一种强调静止的严格的观察方法,被西方认为是符合人眼规律的科学的方法。但其实,“造型方法有无数种”,焦点透视只是其中一种。整个西方现、当代艺术界恰恰是在反对焦点透视的努力中创造了今天多样的艺术样貌。怎样做到?我们需要“常态的眼睛”,由此与“被训练的眼睛”做对比,孙磊老师具体分析了其中的视觉方式差异,提出存在视觉方式和认识方式的不同。
老师对学生作品常常说的话是:“这张画感觉不错!”而这是感受问题,不是方法问题。感受是很难教的,而方法非常重要。“造型的本质是人的视觉感受的立场,方法决定了造型的结果”,也就是说你站在什么基础上看,以及怎样看、怎样思考它,会决定这个事物成为什么事物。而造型正是创造,说的实际一点是“编造”,这和传统素描的“塑造”显然是不同的。孙老师继而提出了一种艺术教学造型模式的转变,从过去的“做——看——想”到今天的“想——看——做”,也就是语言方式、视觉方式和思维方式之间顺序的变化,这反映出“当代艺术的概念是以思想和观念为核心的艺术模式”。
关于自由造型的可能性,孙磊老师说“艺术表达本身是一条通向自由的道路。”,而界限正是自由的要求。另外,从文化的角度出发,造型本身是受制于环境的。孙老师通过对东西方几大古代文明生存方式的考察,阐释了东西方不同文化间“战争文化”和“储存意识”对造型方式差异形成的缘由。那么是否存在衡量艺术的普遍标准呢?互相之间是否可以通约?孙老师认为我们可以用“真”的概念来作为普遍衡量标准。在中国,“真好”这个词说明“真”是“好”的标准;在西方,其艺术发展历史基本上是一个求真的历史,焦点透视法就是求越来越逼真,而后现代艺术史则是对“表面真”的反驳。而“真”有程度的不同,“有一句老话,你小子,化成灰我都认识你!这就是艺术表达求真的最高境界。”这正是认识事物、艺术所要达到的标准,而造型方法就是教你如何学会获得这种“真”的方法。
谈到问题意识时,孙老师通过例举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和今天的中国、美国作对比,认为正是因为当今我们处在问题的中心,因此我们面对着大好机遇。而问题又是由质疑推动的。孙老师通过比喻和类比的方法对一句熟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行分析和反驳,证明方法的重要作用不是感性能力所能够获得的。而一个通过视觉方式、认识方式和语言方式共同建立的造型结果,正是我们靠理性来获得的,这个结果就是“言说不可言说的一切”,“言说就是造型,有办法才能言说。”
在进行了大量幻灯片具体作品案例分析后,与讲解时间造型相似,结合具体案例,孙磊老师接着又为我们简短地介绍了空间造型的方法,解释了如何用视觉错觉、空间错觉和“全方位空间”等概念来进行空间造型,使参与讲座的同学和观众对“造型原本”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获得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薛佳音/文
2018-02-05
2011-12-21
201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