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1日和10月14日,来自比利时自由大学的策展人汉斯•德•沃尔夫(Hans De Wolf)亲自主持了展览前期筹备环节的两次志愿者培训,部分馆员也参加了培训活动。汉斯•德•沃尔夫主要针对本次展览的主题——“复制与摹仿”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阐释。首先,从艺术家的角度追溯“复制”这种艺术理念的传统,讨论了核心人物杜尚;接着将中西方观念中对“复制与仿作”的认知进行对比;最后,通过具体解读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和艺术家的创作理念证明“复制”并不是传统西方观念中不合法的事情。培训的结尾进入沃尔夫先生与参会的志愿者的问答环节。
培训之前,沃尔夫先生以外国人的眼光对中国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发生的艺术现象和变化表示惊讶和赞叹。他不仅熟悉很多艺术家的名字和作品,比如刘小东、喻红、苏新平、潘公凯等,还提到明年将与徐冰等老师合作,将他们的作品带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展出交流。但是与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不同,本次展览讨论的核心议题是以杜尚开创的新的艺术传统。自人类将涂满颜料的双手置于岩壁上,描绘出第一幅自画像开始,所谓“原作”与“复制品”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也就此诞生了。文化的差异导致中国和欧洲对待“原作”与“复制”的态度截然不同,策展人汉斯•德•沃尔夫以此为出发点,探讨“大师”、“仿作”等问题。
毋庸置疑,杜尚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对西方先锋艺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次展览决定展出最复杂难懂的杜尚作品《旅行箱里的盒子》,它也是本次展览策展思考的开端。在简要地介绍杜尚的生平和主要经历之后,汉斯·德·沃尔夫将讨论的重点转向杜尚的艺术观念——杜尚认为要创作一件好的艺术品,需要一个原始冲动、好的动机和一个合适的理念,艺术正是从这里开始。
“大师”、“模型”和“影印室”是本展览涵盖的三个概念。中国对大师的态度与西方的艺术传统截然不同。依据中国传统,大师创作的作品一般以卷轴形式存放在木盒子里。复制与临摹大师的作品是一种向大师学习的方式。然而,在西方,大师是一个伟大的存在,艺术作品是权利和财富的象征。大师创作的每一笔,每一画都神圣不可侵犯。每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由此产生了中西方对待复制品的不同态度,不过,策展人汉斯·德·沃尔夫也借此次展览表明中西方对复制与仿作概念存在的认知差异并不存在很大程度的矛盾。复制并不是一项犯罪。将欧洲看作原创和创作力的发源地,将中国看作巨大的拷贝工厂的看法是错误的。“破门而出:师传与模仿”展览中的关键议题在于艺术家的作品不仅是模仿自然,或者做一件雕塑、画一幅画,而是更多地关注思想和观念。
最后,汉斯•德•沃尔夫特别强调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已经对所讨论的主题没有任何疑问,这个展将没有意义。正如博伊斯所说:“所有的革命都是从愚蠢的问题开始的,这个世界不存在愚蠢的问题。”
刘昕悦、张跃晖/文
董慧萍/图
2011-12-15
2018-02-05
2013-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