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一工作室教授孙家钵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从一开始”的展览现场,为现场观众进行了一堂生动的泥塑头像写生课。以下视频是在全程视频的基础上的节选,希望能给未能来到现场的观众、学子们展现这堂写生课的精彩环节。
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工作室重视基础教学,教学方向侧重在雕塑造型语言研究,强调对形体和空间的表现。在示范过程中,孙家钵先生反复强调了“塑造”的重要性。在这堂课上,我们从孙先生不多的话语中,拣选出一些“金句”,通过这些段落再观看视频,或许大家对泥塑造型艺术会有一些新的认识与启发。
▲写生课现场
▼孙家钵先生的话
我觉得“示范”这个词好像不太对,一般需要三周完成的作业,我们的“示范”会安排在最后一周。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要同学们去找具体的“手法”,我们是希望同学看我们在做雕塑的时候是如何进行观察的,和他们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可以进行讨论。所以说,我们的课程也可以叫互动课。
我们的写生功课不叫自然写实主义,这是一种基本练习,为什么还有主义。只有创作才有主义,才有派别。别给我们规定门派,就是提高造型能力的练习。
我的老师滑田友先生曾给我做过示范,我在这重复一部分,因为他经常去卢浮宫,发现古希腊雕塑的塑造方法就是八根线,我做一下,你们看看他所理解的八根线,和你们在考前班学习的轮廓线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写生课现场
画画和雕塑不一样,雕塑在画线的时候要看到完整的形,同时要把形结合在一起。有些同学特别爱做一些小玩意,我老是说做这些小玩意儿太容易了,在这学几年都会做,但把这些小玩意归纳成完整的形就挺不容易的了。
所有的线和面,都是形决定的,别让线和面孤立的存在。
雕塑不是在泥上画画,我们有个重要使命就是要把同学们的毛病扭转过来,但是往往差强人意,因为考前班实在太强大。同学经常会把形看散,学会抄像的功夫,其实也不是好的画法,考前班的缺点就在于此,把线和面孤立看,和形没有关系,这就比较麻烦。
▲写生课现场
来雕塑系上学,不是为了学怎么做鼻子、眼镜、嘴。是要学会眼睛能看到一个完整的造型,简单的说,如果做一块砖头,我们要看到形,而不是像考前班那样,从轮廓线抄写,可能就把砖头做歪了。
不要抄写点线面,要看到完整的造型。
变形是在掌握形以后再去变,没掌握造型,最好不要去“瞎变”。特别是不要在形式上下功夫,那是形式主义。
▲写生课现场
方法都是自己的,但是对形的认识都是关键的。说的宏观一些,整个中国的艺术现在正处于形式主义的状态。很多大师其实是在形式上耍些花招,我是过来人,我知道他们怎么学的,一会是法国派,一会是德国派。其实这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你能学会观察的方法,艺术是自己的,特别是现代派,不是他们说的“新”就是好。
美国现代艺术的哲学思想是“进化论”,他们提倡说新的就是好的。其实离艺术稍微远了,我们和人家接轨,结果是出了一大批“形式主义”。所以我说我们不要争论现代不现代,还是争论艺术不艺术比较好,时代在变,但艺术的规律没有变。
我们做出一个东西来挺容易的,但是做好一个东西不容易。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好。
▲写生课现场
工作室导师简介
孙家钵
1940年生于北京,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1987年高教部派约旦(Yavmok)大学文学院教雕塑、绘画。1996年复建并主持雕塑系第一工作室,至今坚持一线教学工作。曾为海内外多名政要、学者造像。
本活动由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雕塑系策划,是全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年会参观活动之一。
2011-11-15
2013-09-13
2017-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