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1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亚洲设计出版工程与星月吉祥携手呈现了IM信息新浪潮:英国信息可视化艺术设计工作坊——Studio NAND、Critical Visualisation 批判性可视化。这次的工作坊是“IM信息新浪潮:英国信息可视化艺术设计展”的系列学术公教活动之一。央美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的任蕊老师揭开了工作坊的序幕。
此次工作坊分为两个部分,上午工作坊和下午工作坊。上午工作坊由来自德国的互动媒体工作室Studio NAND带领,下午工作坊由来自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信息设计系的老师们带领。在中央美院美术馆VIP会议厅举行。Studio NAND是“IM信息新浪潮"参展作品Emoto的联合创作者,他们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到场的信息可视化爱好者介绍了信息可视化软件Processing,以及以编程为基础的信息可视化的思维方式。
二十多位参与者聚集在工作坊现场,他们当中既有拥有设计背景的设计学院学生,也有单纯对信息可视化感兴趣的展览观众。Studio NAND首先介绍了他们在信息可视化方面和交互设计方面的创作故事和代表作品,也引出了Processing作为一种常见的艺术设计编程工具,在信息可视化领域的操作和应用范围——他们的作品大多以信息可视化为基础,但呈现形式多样,他们还重点介绍了他们自己开发的感应器,可以把导电体转化为信息收集工具,以生动的方式调动起了工作坊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Studio NAND重点向同学们介绍了在”IM信息新浪潮“展览中呈现的互动装置Emoto, 大家在展览上对Emoto的呈现方式已经有初步的体会,而在工作坊上,Studio NAND更深一步地分析了这一作品:包括数据来源、数据分析方式、对可视化的图形元素的思考选择过程、以及最终呈现形式的解读。他们进而介绍了作为Emoto主要创作工具的Processing,同学们使用自己的电脑,开始在Studio NAND的手把手指导下,对Emoto的程序编码进行一步步的分析理解,和带有创新性的发挥和修改。 同学们有些有编程基础,有些只是单纯地有兴趣,Studio NAND选择了非常深入浅出的讲解模式,让Processing编码语言的逻辑结构一目了然,在同学们看来也并无门槛。在很短的时间里,同学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结构指令,并开始进行独立地发挥,比如创作平面图形并为其赋予颜色、描边和简单的动态等。
同日下午工作坊来自RCA(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信息体验系的系主任Kevin Walker,教授Karin von Ompteda为学生带来了一场妙趣横生的信息可视化工作坊。Karin在皇家艺术学院进行批判性可视化工作坊已经有三年的时间,这是她第一次将此工作坊带来中国。下午工作坊主题思想是,信息可视化的呈现形式不一定是数码和电子的,也可以以雕塑、装置等多种实体形式展现出来。学生获取了关于世界20多个国家的数据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净移民、女性在国会中比例等多方位的数据。Karin提倡学生选取他们有兴趣的数据,用工作坊准备的手工材料进行创作。
在专业的理论基础及项目知识的讲课之后,Karin把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组,让大家协同创作。同学们集思广益,在很短的时间里讨论对数据的选择、分析、和呈现方式。经过头脑风暴的“冲击”,场上小组先后把自己组的想法与老师讨论,在思想的基础上架构本组的信息可视化作品。场内呈现出“分析-讨论-制作”的循环创作状态。 同学们还发挥创意,开始利用休息室原有的内部设计和空间结构,将创作与现有空间相结合,休息室门口的白墙也被转化成了一副“世界8个国家人均GDP地图”。而另外一组同学则更大胆地将自己的身体变成了装置的一部分,用自己的身高和左右脚来分别代表数据递进关系和数据类型。
在这次工作坊里,同学们不仅认识到了信息可视化的多种实现形式,也接触到了主流的信息可视化软件,还亲手创作信息可视化的艺术作品。同时,RCA的两位老师对中国学生表现出的能力给予了极高的赞扬。他们认为中国学生对数据有种天生的领悟能力,并且可以在极其短的时间里把团队的创造力发挥到最大值,工作坊课程预定的时间是两个各半小时,可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专业学子都不愿意简短的结束这样珍贵学习的机会,提出申请为工作坊延长时间,任蕊老师和全体工作人员为大家求学的积极态度很是感动,并为活动增加三个多小时。大家围绕着讲师展开了研讨与学习,并创造出了让人赞叹的作品。Karin会将这次工作坊的成果带回英国,与皇家艺术学院的学生一起分享。
任蕊/文
董慧萍、李喆/图
2011-03-15
2018-02-05
2018-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