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日期:2022年10月29日—12月29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景德镇陶文旅控股集团
承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按出生年份排序):
李桦 陈晓南 彦涵 王琦 古元 黄永玉 伍必端 梁栋 杨先让 杨澧 李宏仁 宋源文 郝俊明 赵瑞椿 张耀君 耿玉琨 高临安 萨因章 谭权书 李问汉 张顺清 周建夫 广军 曲章富 刘开业 郑叔方 郑炘 胡抗 陈晋镕 赵晓沫 张桂林 史济鸿 吴长江 陈文骥 陈强 周至禹 苏新平 谭平 张广慧 刘丽萍 孙振杰 周吉荣 贺昆 陈琦 张秀菊 李帆 祝彦春 董梦阳 武宏 康剑飞 寇疆晖 黄洋 廖峻立 孔亮 付斌 纪人萍 唐培焱
序言
中国是农业大国,千百年来,土地,承载着代代中国人民对自然的认知、对生活的希望、对文明的建设。乡土间那或朴实或壮丽的风光装点着人们的梦境,耕地中那既结实又炙热的种子与汗水建设起人们的家园,城市里钢铁森林铸造的新风景是土地赠予人们的新奇迹。土地也因此成为艺术家笔中最常见的母题之一,他们用色彩、用线条、用意象描摹着对土地的印象,勾勒出对土地的想象,记录下劳动者对土地的建设,也沉思着,在漫长岁月中,土地如何作为一个符号,在传承与印迹之间建构了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彦涵《春潮》 35×40cm 木版单色 1978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李桦《夏日》 19.2×28.1cm 木版套色 1956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古元《秋牧》33×43cm 木版套色 1982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王琦《雪原峡谷》 67.7×50.3cm 木版套色 1964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这其中,尤以现代版画对土地的描绘引人瞩目。现代版画一方面继承了抗战版画的人民性与时代性,始终深入人民的生活、表达人民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将抒情与审美融入叙事,以浪漫的、诗意的艺术语言谱写着新时代对祖国土地和人民生活的颂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的两千余件现代版画中,有大量关注泥土与山川、耕耘与建设以及城市思考的作品。
宋源文《不眠的大地》 45.8 × 81cm 木版单色 1979 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在古元的《丘陵》、王琦的《古墙老藤》、伍必端的《葵花地》、宋源文的《不眠的大地》中,是艺术家对壮美的大地河山、生命力旺盛的自然万物的一腔热爱;谭平的《无题》、陈琦的《未竟之旅》、张秀菊的《火焰山》、孔亮的《生态母亲河》、黄洋的《三十六景》又是自然反哺给当代艺术家的灵感真谛。
古元的《秋收》和王琦的《晚归》以及一系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农事作品,既包含着人民对土地当家作主的喜悦,也表现着传袭五千年的农耕智慧。
古元《秋收》 17 × 19.7cm 木版套色 1947 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李桦的《转战新油田》、王琦的《青年炼钢工》、谭权书的《冬季施工》、陈晋镕的《风云大坝》、史济鸿的《北疆日记》记录下土地建设的新角度,也凝结出中国人民建设幸福生活的一个时代缩影。还有长城、古镇、城市等主题的作品,古元的《玉带桥》、彦涵的《长城》、苏新平的《寂静的小镇》、周吉荣的《天坛》《鼓楼》诉说着历史印刻在土地上的景观,张桂林《记忆》、武宏《过去的记忆》、付斌的《平行线》思考着现代城市的发展足迹。
周建夫《家山秋暮》 30×35cm 木版套色 1962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土地,以及土地的耕耘建设,是艺术家将个体与集体紧密链接在一起的线索,是他们赞颂自然馈赠、人民智慧的情感寄托,也是他们对家乡、祖国浓烈情感的绵延所在。本次展览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版画作品中精选百件,以“土地、耕耘、建设、沉思”四个角度切入几代艺术家对土地的思考、情感与创作。“土地”版块聚焦艺术家如何用多样化的艺术语言描绘自然土地与抽象土地;
广军《牧马图》 23×30cm 木版单色 1987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耕耘”版块落脚农耕,以这一中国农民与土地最直接的沟通方式来展示人与土地的相互馈赠;“建设”版块以新时期在土地上的工业建设为主,着力展现人民在建设新生活的过程中与土地建立起的新联接;“沉思”版块作为一个延展,回顾从古到今中国人民建设土地的各种可能性,也引导观看者由此思考当下土地与人的关系。
陈琦《未竟之旅》 40×55cm 水印木刻 2017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武宏《墙中的山水·山水中的墙》 176×85cm 纸本、墨 2014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时至今日,保护耕地、三农政策始终是中央工作的重要一环,对土地的科学利用、对以土地作为载体的家园建设的振兴,不仅是奋战在土地一线的农耕者、建设者的任务,也是每一个土地子民的理想。在彦涵那件《耕耘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木刻版画中,大地图景展示着土地的富饶与壮阔,高耸在大地上的高压电站和驰骋其中的货车蕴含着人民的辛劳与智慧,对土地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颂,跃然画中。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之际,以展览中的画作之意,对绿水青山的家园和耕耘在大地上的人民致以诚挚的敬意。
展览现场
第一版块
第二版块
第三版块
第四版块
耕耘在大地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版画专题展
艺术总监:张子康 吕品昌 韩文超
展览统筹:高高 黄镇 谭斌
策 展 人:刘希言 李垚辰
策展助理:陈冠石 李远逵 金雪滢 李一诺 冯亦楠
公共教育:任蕊
展览设计:加大设计
展览管理:马亮
中国是农业大国,千百年来,土地,承载着代代中国人民对自然的认知、对生活的希望、对文明的建设。乡土间那或朴实或壮丽的风光装点着人们的梦境,耕地中那既结实又炙热的种子与汗水建设起人们的家园,城市里钢铁森林铸造的新风景是土地赠予人们的新奇迹。土地也因此成为艺术家笔中最常见的母题之一,他们用色彩、用线条、用意象描摹着对土地的印象,勾勒出对土地的想象,记录下劳动者对土地的建设,也沉思着,在漫长岁月中,土地如何作为一个符号,在传承与印迹之间建构了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这其中,尤以现代版画对土地的描绘引人瞩目。现代版画一方面继承了抗战版画的人民性与时代性,始终深入人民的生活、表达人民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将抒情与审美融入叙事,以浪漫的、诗意的艺术语言谱写着新时代对祖国土地和人民生活的颂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的两千余件现代版画中,有大量关注泥土与山川、耕耘与建设以及城市思考的作品。
在古元的《丘陵》、王琦的《古墙老藤》、伍必端的《葵花地》、宋源文的《不眠的大地》中,是艺术家对壮美的大地河山、生命力旺盛的自然万物的一腔热爱;谭平的《无题》、陈琦的《未竟之旅》、张秀菊的《火焰山》、孔亮的《生态母亲河》、黄洋的《三十六景》又是自然反哺给当代艺术家的灵感真谛。古元的《秋收》和王琦的《晚归》以及一系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农事作品,既包含着人民对土地当家作主的喜悦,也表现着传袭五千年的农耕智慧。
李桦的《转战新油田》、王琦的《青年炼钢工》、谭权书的《冬季施工》、陈晋镕的《风云大坝》、史济鸿的《北疆日记》记录下土地建设的新角度,也凝结出中国人民建设幸福生活的一个时代缩影。还有长城、古镇、城市等主题的作品,古元的《玉带桥》、彦涵的《长城》、苏新平的《寂静的小镇》、周吉荣的《天坛》《鼓楼》诉说着历史印刻在土地上的景观,张桂林《记忆》、武宏《过去的记忆》、付斌的《平行线》思考着现代城市的发展足迹。
土地,以及土地的耕耘建设,是艺术家将个体与集体紧密链接在一起的线索,是他们赞颂自然馈赠、人民智慧的情感寄托,也是他们对家乡、祖国浓烈情感的绵延所在。本次展览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版画作品中精选百件,以“土地、耕耘、建设、沉思”四个角度切入几代艺术家对土地的思考、情感与创作。“土地”版块聚焦艺术家如何用多样化的艺术语言描绘自然土地与抽象土地;“耕耘”版块落脚农耕,以这一中国农民与土地最直接的沟通方式来展示人与土地的相互馈赠;“建设”版块以新时期在土地上的工业建设为主,着力展现人民在建设新生活的过程中与土地建立起的新联接;“沉思”版块作为一个延展,回顾从古到今中国人民建设土地的各种可能性,也引导观看者由此思考当下土地与人的关系。
时至今日,保护耕地、三农政策始终是中央工作的重要一环,对土地的科学利用、对以土地作为载体的家园建设的振兴,不仅是奋战在土地一线的农耕者、建设者的任务,也是每一个土地子民的理想。在彦涵那件《耕耘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木刻版画中,大地图景展示着土地的富饶与壮阔,高耸在大地上的高压电站和驰骋其中的货车蕴含着人民的辛劳与智慧,对土地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颂,跃然画中。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之际,以展览中的画作之意,对绿水青山的家园和耕耘在大地上的人民致以诚挚的敬意。
中国是农业大国,千百年来,土地,承载着代代中国人民对自然的认知、对生活的希望、对文明的建设。乡土间那或朴实或壮丽的风光装点着人们的梦境,耕地中那既结实又炙热的种子与汗水建设起人们的家园,城市里钢铁森林铸造的新风景是土地赠予人们的新奇迹。土地也因此成为艺术家笔中最常见的母题之一,他们用色彩、用线条、用意象描摹着对土地的印象,勾勒出对土地的想象,记录下劳动者对土地的建设,也沉思着,在漫长岁月中,土地如何作为一个符号,在传承与印迹之间建构了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这其中,尤以现代版画对土地的描绘引人瞩目。现代版画一方面继承了抗战版画的人民性与时代性,始终深入人民的生活、表达人民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将抒情与审美融入叙事,以浪漫的、诗意的艺术语言谱写着新时代对祖国土地和人民生活的颂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的两千余件现代版画中,有大量关注泥土与山川、耕耘与建设以及城市思考的作品。
在古元的《丘陵》、王琦的《古墙老藤》、伍必端的《葵花地》、宋源文的《不眠的大地》中,是艺术家对壮美的大地河山、生命力旺盛的自然万物的一腔热爱;谭平的《无题》、陈琦的《未竟之旅》、张秀菊的《火焰山》、孔亮的《生态母亲河》、黄洋的《三十六景》又是自然反哺给当代艺术家的灵感真谛。古元的《秋收》和王琦的《晚归》以及一系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农事作品,既包含着人民对土地当家作主的喜悦,也表现着传袭五千年的农耕智慧。
李桦的《转战新油田》、王琦的《青年炼钢工》、谭权书的《冬季施工》、陈晋镕的《风云大坝》、史济鸿的《北疆日记》记录下土地建设的新角度,也凝结出中国人民建设幸福生活的一个时代缩影。还有长城、古镇、城市等主题的作品,古元的《玉带桥》、彦涵的《长城》、苏新平的《寂静的小镇》、周吉荣的《天坛》《鼓楼》诉说着历史印刻在土地上的景观,张桂林《记忆》、武宏《过去的记忆》、付斌的《平行线》思考着现代城市的发展足迹。
土地,以及土地的耕耘建设,是艺术家将个体与集体紧密链接在一起的线索,是他们赞颂自然馈赠、人民智慧的情感寄托,也是他们对家乡、祖国浓烈情感的绵延所在。本次展览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版画作品中精选百件,以“土地、耕耘、建设、沉思”四个角度切入几代艺术家对土地的思考、情感与创作。“土地”版块聚焦艺术家如何用多样化的艺术语言描绘自然土地与抽象土地;“耕耘”版块落脚农耕,以这一中国农民与土地最直接的沟通方式来展示人与土地的相互馈赠;“建设”版块以新时期在土地上的工业建设为主,着力展现人民在建设新生活的过程中与土地建立起的新联接;“沉思”版块作为一个延展,回顾从古到今中国人民建设土地的各种可能性,也引导观看者由此思考当下土地与人的关系。
时至今日,保护耕地、三农政策始终是中央工作的重要一环,对土地的科学利用、对以土地作为载体的家园建设的振兴,不仅是奋战在土地一线的农耕者、建设者的任务,也是每一个土地子民的理想。在彦涵那件《耕耘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木刻版画中,大地图景展示着土地的富饶与壮阔,高耸在大地上的高压电站和驰骋其中的货车蕴含着人民的辛劳与智慧,对土地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颂,跃然画中。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之际,以展览中的画作之意,对绿水青山的家园和耕耘在大地上的人民致以诚挚的敬意。
2022-11-05
2022-11-12
2022-11-16
2024-01-21
2024-02-24
2024-02-28
202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