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是艺术世界的一种常见工作方法,在艺术发展的早期就不断出现。一些艺术工作者以共同理念自发聚集在一起,通过集体创作和展览、研究等形式进行活动。从结果上看,这些艺术团体,可能促成了某个观念的传播与接收,可能形成了有别于个人创作的另一条艺术史叙事脉络,也可能记录了一段共同成长的友谊。此次展览即以“团体”作为切入以中央美术学院为坐标的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一条线索,尝试梳理和展示中央美术学院百年发展史中各时期自组织艺术团体的文献,并抽取其中有历史代表性的若干团体作为样本进行剖析式的具体展示,故展览名为“研究与抽样展”。
载于《北京大学日刊》的“花阴画会”展讯(1920年 6月5日)
艺光社成员在展览现场(中山公园中山堂,1926年,刊登在《图画时报》)
雪花社出版的《图案集》第一集第一册,1927年
研社第二次画展外景,1947
三人联合工作室第二回展览“女人现场”展览海报,1995年
在展览筹备中我们发现,很多在美术史上有重要贡献的艺术家都组织过或参加过艺术团体,历史上一些重要的艺术事件和创见也多与艺术团体的活动有关,但是有大量的团体因为存在短暂、松散或不稳定被历史所埋没,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展览,展现“艺术团体”这种工作形式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史中的特殊作用,尤其是在青年艺术中的重要意义。
阳台小组展览“静物”现场,2012年
四方工作室展览“四个人展出四张画的理由——‘四方工作室’艺术家的语言嬗变”现场,2014年
N12第五回展览现场,2014年
展览的第一部分是文献研究区。以1920年至今、中央美术学院历史上的90个艺术团体的文献资料为内容,包含90份调研文本及37组实物文献。这其中,既有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上留名的艺术团体,如“阿博洛学会”“艺光社”“形艺社”“北平美术作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学生摄影协会”“女画家的世界”“三人联合工作室”“四方工作室”“N12”等。也有一些风格鲜明却鲜有研究的艺术团体,如美院最早团体“花阴画会”、设计团体“雪花社”、女性团体“姊妹画会”、先锋艺术团体“胡涂画会”、进步团体“徒步宣传团”、行为艺术团体“掉队小组”等。还有一些近年来应用新媒介探索新的合作方式的艺术团体,如虚拟团体“TTTB Artist-Run Space小组”、相声团体“无人生还”、在地团体“地瓜社区”、自媒体矩阵艺术团体“想想工作室”、新媒体团体“某集体 ART+TECH”等。
因很多艺术团体的活动并未公开发表或非常零散,策展团队注重以“有组织理念”“举办过展览活动”作为艺术团体的定义依据,并参考了相关历史文献及院系口述史,最终圈定出展出的团体名单。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团体的丰富多元的理念和行动、形式各异的展览和作品,将为观者勾勒出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代表的20世纪中国艺术创作的另一种面貌。值得一提的是,在文本展示区,策展团队将这90个艺术团体融入同时期的200余个中国大陆地区的主要艺术团体中,以期为理解这些团体的时代背景做一个补充。
地瓜社区活动空间
TTTB Artist-Run Space小组成员的虚拟形象合影
某集体 ART+TECH的动态机械装置作品《幼稚食堂》展示现场,2021年
展览的第二部分是抽样团体展示区。策展团队从已经梳理的90个艺术团体中抽取了三个代表团体作为样本进行详细展开,展示其组织结构、团体特色、发展历程、创作作品。这三个团体是:北京地区首个传播西洋艺术的团体“阿博洛学会”(1920年代)、探索版画实验的“四方工作室”(1990年代)、呈现绘画更多可能性的“N12”(2000年代)。对这几个样本的选择兼顾了时代背景、团体持续时间与社会影响,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作品和这些艺术团体之间的链接。
其中,“阿博洛学会”重要成员吴法鼎的作品《旗装女人像》和李毅士的作品《陈师曾像》,“四方工作室”成员苏新平的作品《寂静的小镇(之三)》、周吉荣的作品《景观——天坛》、王华祥的作品《城市幽灵2》,“N12”成员王光乐的作品《午后(二)》、梁远苇的作品《反光》、徐华翎的作品《另一种空间》、申亮的作品《瓶儿系列之二》、宋琨的作品《何处是我家》等皆为馆藏精品,有效地促进了藏品介入美术史专题研究之中。
三个样本展区多以团体活跃期的作品为展示内容,其目的在于引导公众重返团体发生现场;同时也重视展示成员在艺术团体中的个人成长,将团体成员早期与当下的作品并置展出,亦可作为观察艺术家成长与艺术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角度。
从构思、筹备到落地,策展团队在资料文献和作品商借方面获得了许多人的帮助,有艺术团体的亲历者、有关注艺术团体的院系师生、有艺术团体合作的社会机构,还有学院相关部门的前期工作成果。可以说,这是一个关注团体的展览,也是一个由团体完成的展览。不过,即便展览尽可能以全面作为一个目标,但对于美院百年历史中的各类艺术团体来说,展出的调研和抽样成果仍存在不尽完善之处,我们希望以此展作为这项“艺术团体研究”的开始,在展期内和展期后,通过丰富的学术教育活动,以及更多艺术团体同仁的帮助,对研究内容进行补充和丰富。
1922年阿博洛学会同仁合影(前排左起依次为郭志云、李毅士、韩子极、钱铸九、夏伯鸣、吴法鼎;后排左起依次为高叔达、王悦之、王子云、陈启民、钱稻孙)
四方工作室合影(左起依次为王华祥、周吉荣、谭平、苏新平)
2012年N12合影,宣鹏拍摄,版权@艺术银行(左起依次为温凌、宋琨、徐华翎、申亮、仇晓飞、胡晓媛、王颉、马延红、杨静、梁远苇、郝强、王光乐)
《景观——天坛》,周吉荣,综合版画60x75cm,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景观——天坛》,周吉荣,综合版画60x75cm,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另一种空间之四》,徐华翎,国画,116×110cm,2000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午后(二)》,王光乐,布面油彩,170×130cm,2000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2023-07-16
2023-08-02
2023-08-05
2023-08-08
2023-08-11
2023-08-12
2023-08-14
2023-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