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步观妆:18-19世纪的中国平板玻璃画

  • Publishing house:上海书画出版社
  • Chief Editor:刘希言 郑伊看
  • Size:1/16
  • Price:138.00
  • ISBN:ISBN 978-7-5479-2643-7

Contents

目 录


“CAFAM学术丛书”总序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序言   玻璃画的“艺术史”/ 李 军

 

    18—19世纪中国平板玻璃画学术研讨会论文

清宫建筑装修用玻璃画 / 张淑娴

帝王的趣味与清代宫廷平板玻璃装饰的嬗变 / 杨 迪

广州外销玻璃画与18世纪英国社会 / 江滢河

简述四种反向玻璃画技艺 / 栾志超

另一个我——广州外销玻璃画中的“牧羊女”形象研究 / 郑伊看

欧洲“中国宝塔”的图像生成与媒介转换 / 赵 娟

从卷轴画到玻璃画——名妓肖像的艺术表达与拈花仕女图式的运用/ 赵琰哲 

不断推进的“中国”风——18—19世纪中国风俗平板玻璃画中的风景研究 / 刘希言

镜中东西——“18—19世纪中国平板玻璃画学术研讨会”综述 / 刘希言

 

  附录 闲步观妆:18—19世纪中国平板玻璃画研究展

第一单元 旅程:从玻璃到画

第二单元 她的“中国房间”:从东方外表到西洋趣味

第三单元 他的花园与她:从“中国风”到本土意趣

 

结语  “水手”的航行日志 / 刘希言、郑伊看



序:玻璃画的“艺术史” 

 

记得第一次接触中国玻璃画是2003年萨斯(SARS)疫情时期,当时我在法国第戎美术馆临时工作,整天忙于在库房帮助整理中国和东亚陶瓷。协助我的博物馆策展人Sophie Barthélémy告诉我,第戎美术馆收藏有一批来自中国的玻璃油画,问我是否有兴趣做点研究。当时的我对此几乎一无所知,满腹狐疑地随之看了几幅,感觉是典型的“中国风”图案,但画在玻璃背面的油画技法,却是典型西方式的。因为手头的工作正吃紧,加上自己对此素无研究,遂没敢贸然应承,只是看了看画,看完以后就撂下了。我相信当时自己的反应,绝对代表了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有的态度,即一脸诧异和茫然。

18年后的今天,当世界再次处于新的疫情之中,而我在为这部专门研究中国玻璃画的学术专著作序时,回忆起往事,虽然倍感沉重, 但顿时意识到今非昔比——刚刚过去的岁月,无论是中国还是关于中国的知识,都经历了怎样神奇的进步。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20世纪60年代,收藏了一批女性题材的清代平板玻璃画,还有与之相关的几幅布面油画。长期以来,这批名不见经传的画作并没有引起特别的关注,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库房里不见天日。最近几年,随着全球史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以及包括我本人在内的中国艺术史学者“跨文化美术史”方法论范式的提出,和相关展览的策划与展出,形势已大为不同。越来越多的学术中人开始以全球史和跨文化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艺术,考察中国与世界的深层联系。另外,近年来我一直参加文旅部艺术司举办为中国美术馆界培养和培训优秀青年策展人计划的评选,在2019年的项目中,中央美术学院关于玻璃画的策展方案脱颖而出,获得了文旅部的扶持和资助。

两位青年学者刘希言、郑伊看联袂合作。她们期望从这批作品出发,在梳理玻璃画技艺历史的基础上,特别关注18世纪和19世纪广州玻璃画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它折射出玻璃画风格从“中国风”趣味到本土趣味的转向,见证了中国外销艺术的兴盛与衰落,并呈现中西之间在物质、文化和思想层面的交流与碰撞。由于2020年的新冠疫情, 原定的线下展览转为以线上形式呈现,这一无奈之变却为展览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可能性,虚拟展览所营造出的“幻境”,一定程度上呼应了玻璃画中介于现实与想象之间的世界。

展览的名字《闲步观妆》,来自清代小说《镜花缘》第三十二回“观艳妆闲步女儿乡”,游历四海的唐敖一行来到了女儿国。这个亦真亦幻的域外世界宛如一面镜子,镜中女子独治外事、得其所愿,镜外人却感眼前虚幻般皆空相。同一时期,来自中国的玻璃画也曾闯入西人的视野,激起人们对于异域的想象与向往,塑造出一个具有东方情调的“女儿国”。

所谓平板玻璃画,指将油彩、水粉以反笔技艺在玻璃(或玻璃镜) 背面作画的一种艺术类型,在清代康熙年间传入中国。与同时期盛行的瓷器、象牙器、通草水彩画、布面油画相比,其轻薄华丽、晶莹光滑的质地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一度受到上层阶级的追捧。而玻璃画与女性之间,也逐渐形成一种微妙的亲密关系,由于它的镜像效果,在表现女性题材时更为缠绵蕴藉。当观看者闲步其中,与画中女性目光相接时,仿佛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相遇。

与此同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于2020年10月11日,还组织了一场高质量的线上学术讨论会。会上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八位学者发言, 包括故宫博物院古建部研究馆员张淑娴、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江滢河、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郑伊看、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赵娟、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讲师杨迪、OCAT研究中心图书文献部副主任栾志超、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刘希言;另外,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国家博物馆研究院研究馆员朱万章、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文物部主任左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马佳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主任李垚辰等分别做了精彩的评议和讨论,中央美术学院学报《美术研究》社长主任张鹏担任会议的学术主持。本书即会议发言者所提交论文的汇编。

正如玻璃画特有的物理特性所示:玻璃上被剔去锡和水银的部分成为画面,而未被作画的地方仍然保持着镜面的功能。这就意味着, 当不同时代的观众观赏玻璃画画面的同时,他/她也会在镜面部分照见自己的容颜。画面与镜子的二重性,注定对于玻璃画的认识和研究会存在着不同的视角、观点和方法,而随着它们的与时俱进,也会彰显学术的进步。

记得在研讨会闭幕时,我的总结发言中有一段话,大意如下:

本次玻璃画研讨会汇集了各方学者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并非偶然。一方面,我们可以借用“艺术史”这三个字,来概括参会学者的不同方法论诉求,例如,有的参会学者专注于讨论玻璃画图像个案分析, 是“艺”的层面;有的学者关心玻璃画的具体技法及其与建筑空间如何关联,是“术”的层面;有的学者更注重研究东西方贸易过程中玻璃画所扮演的社会功能,是“史”的层面,三个层面加起来,恰好构成“艺术史”的方法。另一方面,玻璃画艺术中还蕴含跨文化属性:平板玻璃从欧洲进口、到中国加工、玻璃画技艺在西方衰落、又在中国发扬的过程,可看作是一个国际合作和全球化的过程;西方提供材料和图样、中国提供技术和匠人,中国和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这种意义上说,玻璃画研究亦可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建构,提供了最新的论证。

是为序。



李军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

“闲步观妆:18-19世纪中国平板玻璃画研究展”学术顾问

 

2021年7月13



“CAFAM学术丛书”

名誉主编:范迪安

主编:张子康 韩文超

副主编:王春辰 高高


Summary

《闲步观妆:18-19世纪的中国平板玻璃画》一书,为202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同名研讨会和线上展览的出版物。其内容包含研讨会的参会专论九篇(含综述一篇)和线上展览的图文资料,是国内关于该时期玻璃画艺术的一项专题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的大部分文章和图像为首次集中出版,其中包含对故宫博物院藏玻璃画的系统研究、对玻璃画技艺历史的文献编译、对玻璃画中常见元素的图像分析,以及收藏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银川当代美术馆等机构的珍贵玻璃画图片与阐释。一定程度上,为学界贡献了一批关于这一较为冷僻的艺术门类的研究材料,也为透析该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和解读中国外销艺术发展史提供了一个较为多元的参照物。

本书的出版一方面获得了多个研究机构和学者从内容到图像的支持,另一方面,它的筹措和出版,也离不开文旅部的青年策展人培训项目和中央美术学院自主科研的资助,及上海书画出版社的悉心编辑。

1638584119501961.jpg


1638584196112175.jpg

1638584196306441.jpg

1638584196943546.jpg

1638584197222105.jpg

1638584197302846.jpg

1638584197922483.jpg

1638584197398856.jpg

1638584198537845.jpg



Free preview

冷风起,冬意浓! 这个冬日的北京刻意显得不那么的温暖,不禁想逃离这荒凉几日,寻一处刺眼的阳光,重新洗礼那或许已经麻木的感官。 选择去吴哥,因为太想亲自去感受一下这世界上最重要的文明古迹,它将中国长城的雄伟、泰姬陵的细致繁复和金字塔的对称之美全部完美的融为一体。唯有置身于吴哥王城,在“高棉微笑”的注视下,去凝望这曾经充满战乱、杀戮,到现今的和平和安详。仿佛瞬间被抽离出这世间之外,画面被定格静止了一般,转过身即是微笑。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关于吴哥,我想大约是我不必多费口舌去解释每一处寺院的由来和历史,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多数都会花上个三五日去感受吴哥雄伟壮观的寺院建筑群。 这里捡几个重要而美的分享。 冷风起,冬意浓! 这个冬日的北京刻意显得不那么的温暖,不禁想逃离这荒凉几日,寻一处刺眼的阳光,重新洗礼那或许已经麻木的感官。 选择去吴哥,因为太想亲自去感受一下这世界上最重要的文明古迹,它将中国长城的雄伟、泰姬陵的细致繁复和金字塔的对称之美全部完美的融为一体。唯有置身于吴哥王城,在“高棉微笑”的注视下,去凝望这曾经充满战乱、杀戮,到现今的和平和安详。仿佛瞬间被抽离出这世间之外,画面被定格静止了一般,转过身即是微笑。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关于吴哥,我想大约是我不必多费口舌去解释每一处寺院的由来和历史,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多数都会花上个三五日去感受吴哥雄伟壮观的寺院建筑群。 这里捡几个重要而美的分享。 冷风起,冬意浓! 这个冬日的北京刻意显得不那么的温暖,不禁想逃离这荒凉几日,寻一处刺眼的阳光,重新洗礼那或许已经麻木的感官。 选择去吴哥,因为太想亲自去感受一下这世界上最重要的文明古迹,它将中国长城的雄伟、泰姬陵的细致繁复和金字塔的对称之美全部完美的融为一体。唯有置身于吴哥王城,在“高棉微笑”的注视下,去凝望这曾经充满战乱、杀戮,到现今的和平和安详。仿佛瞬间被抽离出这世间之外,画面被定格静止了一般,转过身即是微笑。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关于吴哥,我想大约是我不必多费口舌去解释每一处寺院的由来和历史,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多数都会花上个三五日去感受吴哥雄伟壮观的寺院建筑群。 这里捡几个重要而美的分享。 冷风起,冬意浓! 这个冬日的北京刻意显得不那么的温暖,不禁想逃离这荒凉几日,寻一处刺眼的阳光,重新洗礼那或许已经麻木的感官。 选择去吴哥,因为太想亲自去感受一下这世界上最重要的文明古迹,它将中国长城的雄伟、泰姬陵的细致繁复和金字塔的对称之美全部完美的融为一体。唯有置身于吴哥王城,在“高棉微笑”的注视下,去凝望这曾经充满战乱、杀戮,到现今的和平和安详。仿佛瞬间被抽离出这世间之外,画面被定格静止了一般,转过身即是微笑。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关于吴哥,我想大约是我不必多费口舌去解释每一处寺院的由来和历史,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多数都会花上个三五日去感受吴哥雄伟壮观的寺院建筑群。 这里捡几个重要而美的分享。
Quick loginAccount login
  • Mobile phone number will be your login ID
  •  
Use Artron membership to login